潮汕传统文化作文.docx
《潮汕传统文化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汕传统文化作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潮汕传统文化作文
潮汕传统文化作文
【篇一:
潮汕传统文化探寻】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
【篇二:
汕头传统文化】
潮汕传统文化
潮汕工艺
潮汕地区的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
早在新石器时代,潮汕就已经有了石器和陶器的生产工艺,到了东周时期,潮汕的陶瓷造型和施釉工艺,玉器、木器、青铜器工艺,已具有广东先进水平。
东晋时期,青瓷、铜铁冶铸工艺,特别是金银饰品工艺,已形成较强的地方特色。
宋元两代,玉石木雕刻、陶瓷生产规模很大,而且出了不少珍品,产品种类,技艺水平,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明清是潮汕工艺美术的鼎盛时期,大批工艺美术精品遗存于世,潮汕开元寺大殿龛桌和圆雕《金千佛塔》以及玉雕产品鼻烟壶、玉印、头插、怀古、如意等,令人拍案叫绝。
潮汕民间的花灯、嵌瓷、香包、泥塑、剪纸、首饰等,都富有地方特色,驰名中处,成为官民人等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节应用品。
潮汕工艺美术经过千百年的精炼,融汇中外,推陈出新,自成流派,形成鲜明、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
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潮汕工艺既有中原文化的承传性、原发性,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潮汕工艺品是潮汕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就地取材制作出来,常常表现出它的独创性,令人拍案叫绝。
潮剧潮乐
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潮剧。
潮剧是潮汕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潮剧也被称之中国艺苑奇葩,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
其突出特点是:
优美抒情,潮汕味浓,有大批优秀剧目,独特表演艺术和著名演员,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有多部潮剧拍成电影传遍国内海外,潮剧团也多次赴国内各地和海外演出,尤其是丑戏的表演艺术更是脍炙人口。
知名,有“南国鲜花”之称。
这便是流芳百世的潮剧──潮汕文化的奇葩,也是潮汕民间艺术的精髓。
潮州音乐
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统称为潮州音乐,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品种,是一种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又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
目前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地,在中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潮州音乐古朴、典雅,其源可以追溯至唐、宋时代,潮州音乐既源于唐、宋中原古乐,又承袭融汇了“正字”、“昆腔”、“西秦”、“外江”诸剧种及地方民间乐调。
至明代中叶潮州音乐已形成一种曲目丰富、形式多样、自成体系的民间音乐艺术。
潮州音乐传谱,用“二四谱”、“工尺谱”以及简谱。
其中“二四谱”系潮州音乐最古老谱式,也是中国稀有的乐谱。
从“二四谱”及潮州音乐特殊音律进行研究,均可见唐、宋音乐文化对潮州音乐的影响。
潮州音乐的演奏方式和乐器组合种类多样,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群众性民间艺术形式。
潮乐的基本调式有五种,即:
轻六调、重六调、活五调、反线调、轻三重六调。
最具特色的乐器是二弦和打击乐。
在演奏上除锣鼓乐外,都由二弦领奏和指挥。
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有几十人以至上百人的大锣鼓演奏,也有二五人组成的弦乐演奏,是雅俗共赏,群众性白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
地方方言
潮汕话古朴典雅,词汇丰富,保留较多的古语音、古语汇和古语法,可谓唐音古韵千年不易。
潮汕话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等。
潮汕话本是古代中原汉人语言在潮地衍变的产物。
据有关史料载,潮汕话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
潮汕话的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地方方言,音韵与现在的闽南话大体相同,现在的潮汕人与闽南人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言交流。
历经千百年后,中原汉族语言早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潮汕话却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八个声调。
现代汉语是四声拼读,但潮汕话仍保留着八音拼读的语音系统,潮汕话中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等等。
古汉语也保留较完整;潮汕话一字多义,一个“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
现在,潮汕话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潮汕话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韵,又不致生涩难懂。
由于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所以潮汕话也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最强大的纽带。
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认为:
“汕头语是现今中国方言最古远、最特殊的。
潮汕物产
农产品品种繁多,水稻、花生、甘蔗、黄麻是传统大宗产品。
盛产各种岭南佳果,潮州柑被誉为“柑橘皇后”,林檎、橄榄、杨梅、油甘、澳榴等是本地名优杂果。
享有盛誉的“蔬菜王国”,四季有优质时令蔬菜应市,包心芥菜、早皇白菜、芥蓝花、椰菜花是本地的特优品种,良种菜籽蜚声海内外。
较有名的禽畜有狮头鹅、鸥汀鸡、本地黑猪等,尤其以狮头鹅最负盛名,被誉为“百禽之王”。
海、淡水产品十分丰富,最名贵的鳗鱼、石斑鱼、鲳鱼、马鲛、对虾、膏蟹、梭子蟹、鱿鱼、牡蛎、紫菜等。
选用丰富海鲜为主要原料的潮州菜,以其用料考究、制作精巧、美味独特而风靡海内外。
以牛肉丸、猪肉丸、鱼丸“三丸”和蚝烙等为代表的风味食品,脍炙人口。
各式凉果和腌制蔬菜都是传统名菜。
潮汕抽纱、金漆木雕、玩具礼品等手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彩瓷、珠绣、金银饰品等也很著名。
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潮汕功夫茶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
“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
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
潮汕民族艺术
潮剧
潮剧是潮汕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广东省四大剧种之一。
它的前身是宋、元时期南戏的一以,距今400多的的历史。
明代中叶,潮剧已形成了自己的唱腔体系和演出形式。
明清时已有潮腔、潮调、泉潮雅调、潮州戏之称,以后又称潮音戏、白字戏等。
潮剧的称谓,最初在清未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定称为潮剧。
潮剧的传统剧目众多,据载,1959年前已收集到1300多个,编入[潮剧剧目纲要]的有885人。
其剧目主要有三类:
一类来自南戏、明清传奇,如[荆钗记]、[白兔记]等;一类选自当地的民间传说,如[苏六娘]、[柴房会]等;还有一在是时装戏,如清未年上演过的[林则徐]等。
这些剧目或是以诙谐幽默的笔法讽刺封建社会的黑暗;或是描写青年男女冲破牢笼,寻找自由的爱情故事;或是歌颂忠臣良将面对强权,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色彩。
如今,许多曲目作为爱憎色彩。
如今,许多曲目作为折子戏上演,深入民心,经久不衰。
潮剧俗称潮州戏,潮剧产生于潮州,而后流行于潮汕及福建南部、台湾及香港,在东南亚诸国有深远的影响,很多潮剧刻本如《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和日本等国的图书馆均有收藏。
在潮侨最多的泰国,潮州戏班竟有30多个。
潮剧的行当(角色)分生行(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行(花旦、老旦、武旦、乌衫)、净行(俗称“乌面”)、丑行(小丑、老丑、女丑等)。
潮剧在表演程式上,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唱工唱腔注重委婉清析,悦耳动听。
生旦表演技巧灵活、细腻、形象;丑角的表演滑稽轻捷,诙谐风趣,很受人们的喜爱。
舞台*,一切身段动作都有程式规范。
比如手的活动区位,就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
潮剧的伴奏分文场(畔)和武场(畔)。
文场音乐采用整套潮州弦乐的乐器,武场主要是潮州锣鼓。
潮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57年、1959年潮剧两次进京献技,党和国家领导人*、*、*等先后观看了演出,还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
1991年底,市潮剧团作为广东省唯一的一个艺术团体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桂冠。
近年来,潮剧团多次赴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英歌舞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潮汕英歌”,取材自梁山好汉元宵节攻打大名府解救卢俊义故事的潮汕英歌舞,被行家称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少有的男子群体舞之一”。
当地也因此有,潮汕英歌不会舞别想娶老婆的说法。
这一有着300多年历史风格独特的传统“土风舞”经近年来的发掘、整理、加工,名声渐传渐远,粗犷豪放的舞姿展现于北京、天津、广州等地。
春节、元宵期间,潮汕地区的英歌队频频收到广州、深圳等地的邀请前往表演,成为那里佳节喜庆活动中的重头戏
舞狮
在潮汕地区,无论是开业剪彩、工程落成或是喜庆节日,总可以看到一个热烈的场面——在潮州大锣鼓快、慢、轻、重的打击乐声中,一只或数只威武的醒狮在舞狮者的导引下,或昂首阔步,或俯颈低头,或摇头摆尾,或搔头洗耳,或舔毛擦脚,或噬炮吞烟,或登高抢球。
围观者兴高采烈、击掌叫好。
这就是潮汕舞狮,它是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也是一个倍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游艺节目。
舞狮,大约始于汉代以后。
中国原不产狮子,《后汉书》记载汉章帝时月氏国(西域一个小国)进贡狮子,当时叫“狻猊”,从那时人们便把雄健、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拟狮子的形象和动作,逐渐形成狮舞。
开始时盛行于宫廷之中,后来才逐渐发展到民间,成为节日和社戏中的主要娱乐节日。
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时,有一种规模很大的表现勇士戏狮的“五方狮子舞”,被列入部伎八部之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了这样的诗句:
“西凉位,西凉位,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
”把当时盛行的狮子舞的形象和舞姿刻划得细腻诙谐、栩栩如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变革,舞狮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以北派和南派为主。
北派舞狮形式(也称北狮)表演者一人或二人全身被狮被遮盖,下身着与狮同样颜色裤子,双脚穿花靴,
引狮者扮武士,手拿绣球,在京鼓、京锣的打击乐中表演。
而南派的舞狮形式(也称南狮,也就是潮汕常见的舞狮)却没有全身遮,舞狮时,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头尾互相配合。
铁枝木偶
明代嘉靖年代刻本《荔镜记》描述潮州元宵夜“打锣鼓动乐抽影戏”,“抽影戏”即指纸影戏,原属灯光投影,用皮革或纸板雕刻成形,透过灯光在棚窗纸幕上显影。
清代以来,纸影戏有很大递变,捅破纸棚窗,改平面为立体,用木雕身躯,用铁线连接双手,穿戏服,接泥头,靠3条铁线连身、手,以操演人物动作。
今晚在东方社区展演的铁枝木偶,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陈谦汉、陈良浩、陈良生组成的家庭木偶戏班,他们能表演木偶射箭、翻跟斗、扇子功、刀格斗、甩鬃等多种特技,值得一观。
(图为为七十一岁的铁枝木偶民间老艺人陈谦汉和妻子在操纵铁枝木偶表演《京城会》。
)
潮州大锣鼓
潮州大锣鼓是潮州音乐的组成部分,以打击乐为主,是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
它以大鼓为指挥,配上潮汕特有的铜制打击乐器——深波、钦仔、大锣4至36面,大钹2至18对(大锣、大钹多寡视实际情况而定),小钹、亢锣、月锣和管弦乐队所组成的一种合奏形式,通常用大、小唢呐作为领奏乐器。
潮州大锣鼓源于古中原文化。
在唐代,有一种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常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或节日欢庆活动中使用,潮汕人的先祖从古中原南迁而来,带来了这种气势恢宏的广场艺术。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就有关于击管乐的记述,这种击管乐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潮州大锣鼓。
明宣德七年(1432年)的演出剧本《刘希必金钗记》有“三棒鼓”和“得胜鼓”的锣鼓文字记述,清嘉靖丙寅年(1566年)的《荔镜记》、《看灯》对潮州元宵节的描写有诸如“鼓乐吹唱”、“满街锣鼓闹喧天”的文字。
潮州大锣鼓流行于粤东、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
潮州大锣鼓的传统演奏分为长行套和牌子套,长行套起源于过去的游神赛会,常见于节日喜庆和盛会游行场面。
牌子套脱胎于正字戏的锣鼓音乐,后来又融合了外江戏、潮剧的一些牌子曲、锣鼓点,成套曲目大多数以历史故事和戏曲为题材。
潮汕民间工艺
潮汕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享有盛誉的潮绣、抽纱和陶瓷是潮汕历史悠久的著名工艺品
潮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中的一大流派,以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富有装饰性和较高欣赏价值著称。
潮绣被历朝誉为刺绣珍品,为国家所收藏或馈赠贵宾。
艺人们用垫、绣、贴、拼、缀等100多种针法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和线绣等品种,色彩鲜明、气氛热烈、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龙凤、博古、飞禽、走兽、花卉等题材,针针见针脚,形状层次分明,纹理清晰,物象活灵活现,使潮绣产生晶莹瑰丽的艺术效果。
潮绣是广东传统民间工艺的瑰宝。
潮绣也曾是潮汕经济的支柱产业,历史上曾有过绣装遍地、艺人众多的辉煌时期。
但在当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这门流传千年的传统手工艺日渐衰落,目前潮绣艺人传承日稀,潮绣的收藏价值正逐步受到业界的重视。
作为濒临失传的民间优秀艺术,潮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抽纱是从潮绣衍生出来的一种工艺,是传统刺绣工艺与欧洲流入的抽通技艺相结合的产物。
其技艺精巧,轻盈淡雅,被誉为“南国之花”。
抽纱纯粹用手工制作,是富有艺术装饰性的日常工艺品,抽纱中的花边技艺则是汕头开埠后从西洋传入,产品又是从汕头口岸出口,因此历来称之为“汕头抽纱”。
抽纱以刺绣的垫凸和抽通为特点,以多层镂通和剔透玲珑的空间艺术为特色,巧妙运用多种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变化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图案,生产出手巾、台布、绣衣、床罩、被枕套、靠垫、餐套等品种,是厅堂、房间高雅的陈设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物。
抽纱历来是以外销为主的商品,近几十年来,抽纱外销世界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潮汕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出土文物显示,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汕已有陶器生产。
唐宋时期是潮汕陶瓷的成熟期和繁盛期,宋代达到繁盛期,已普遍使用龙窑和阶级窑烧陶瓷器,直至近代,彩瓷的出现,为工艺美术增添了艳丽的花朵。
4000年前的普宁广太虎头埔新石器时代窑址中发现烧成火候在1000度以上的几何印纹陶瓷。
潮安、饶平、揭阳、潮阳也均有陶器发现。
瓷器出现在晋代,造型多样、雕塑精巧、青釉纯净、胎骨坚硬,瓷化程序较高。
陶器,从石器时代一路走到现代文明,已深深嵌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器具,已成为我们最根本的一脉文化之源。
如今的陶器,加了釉,添了彩,却依然不改其浑厚与质朴的本性。
在经历了唐三彩、紫砂壶的巅峰之后,制陶,也成为更多意义上艺术和文化的一种传承。
潮汕人喜喝茶,茶壶要用能吸香的砂壶,最好之品便是本地泥制的壶。
潮汕不乏技艺高超的制陶艺人,在车盘飞速地旋转下,艺人通过捏、抵、塑各种手法,赋予一块泥土美的灵魂,将它慢慢变成一把茶壶、一个茶罐?
?
经过烧制的制陶,涅槃成色泽古朴的陶器
潮州香包,是广东潮汕地区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也是我国最著名的香包。
潮州是香包的故乡。
相传南宋时,潮州便已流传儿童佩戴香包辟暑的习俗。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制作“扎绒粽球”或用香木雕成“粽球”状,裹以色彩艳丽的绸缎或布料,名曰“辟暑笼”,供儿童佩戴辟暑驱邪,并以示纪念屈原。
当时的“辞暑笼”便是香包的始祖。
后来,人们对“辟暑笼”进行改进,把包香木改为用绸缎缝制小袋,内装香料,因其香气袭人,故称“香包”。
此外,形制亦变化为千姿百态,并绣上各种花纹图案。
到了明代,潮汕的姑娘把香包作为爱情和婚姻的信物。
故潮汕的姑娘婚嫁之前都要预先绣制一批香包,以备装饰洞房和作为赠品,一方面显示其灵巧的针工手艺,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向往幸福美满婚姻的愿望。
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解放后。
潮州香包的制作,工艺较繁复,其吸取了“潮绣”的针法和技艺,工绣重彩,精雅别致。
它选用华丽的绸缎或色布,刷上物象轮廓图稿,然后用五彩丝、绒线或金银线、珠子等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再剪裁、
【篇三:
潮汕人文文化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
——潮汕人文文化
中华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博大精深。
潮汕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潮汕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潮汕的祖先最初从福建南迁。
潮汕人勇于开拓、坚韧不拔,具有向外开拓的精神。
潮汕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族群认同感强,坚韧不拔,刻苦耐劳,聪明灵活,在商业等领域有很多建树。
他们很多从毫不起眼的行业和艰苦的工作开始,经过艰苦创业,最终取得成功。
潮汕人因此被称作东方的“犹太人”。
东南亚的富商巨贾多有潮汕人,香港首富李嘉诚,原籍就是潮州。
潮汕华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做出了丰功伟绩,潮汕华侨无不展现了他们作为华夏子孙对家国和民族的感情和责任。
潮汕人长期的移民和拓展使潮汕人遍布世界各地,人们常说,有一个潮汕,在海外还有一个潮汕,来形容潮汕地区旅居海外的游子之多。
热情好客、务实不务虚、脚踏实地是潮汕人的重要优点。
所以潮汕人从来就是奉承“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更不会怨天尤人,心存幻想。
但是潮汕人在处世上的现实主义,却成了潮汕发展的绊脚石。
这种现实主义的致命之处在于,处处从实际利益的动机出发考虑事物,重视眼前利益。
潮汕的家长大多要求他们的子女报考一些经济类的专业,在很多潮汕家长看来,要去研究学问不如去打工挣钱。
在价值取向的实用性、学习专业上的短视性以及继续深造上的短缺性,导致大量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潮汕人都从商,较少有人继续深造教育。
潮汕商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家族主义可以说是众所周知。
在相当多的潮汕企业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姑姨舅妗?
?
等等,都加入到企业中来。
在这些人的周边,又衍生出一个个血缘人际圈,使企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复杂异常。
从这个层面上看,潮汕企业的家族化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原始性。
这种经济家族化虽然在某个层面上讲加强了血缘关系,但这种加强的经济利益关系,但在有些时候会破坏了血缘链条的和谐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潮汕文化,也是比较传统,比起其他地方,潮汕地区的思想就显得有些封建了一些,例如,潮汕人都注重儿孙满堂、多子多福,比较重男轻女,有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
潮汕妇女的形象给外界就是贤妻良母。
在潮汕地区,很少出现离婚现象,这也说明潮汕妇女有一种嫁鸡随鸡的思想。
可见潮汕妇女思想也是相对保守的。
到了现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潮汕又在改革开放最好的广东,按理说,早就就应该摈弃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礼仪。
就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影响着这一方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方式。
一方水土,一方人,潮汕人在中华的一方展现的独特的文化,绽放它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