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商品肉牛项目3.docx
《南方商品肉牛项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商品肉牛项目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方商品肉牛项目3
南方商品肉牛循环产业示范项目
1、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1.1项目建设背景
牛肉是中国人的第二大肉类食品,仅次于猪肉,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
牛肉属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氨基
酸和矿物质元素,具有消化吸收率高等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牛肉的消费已成为肉食消费的主体。
牛肉不仅是美味健康肉食,同时还提供蛋白质,矿物质和维他命B群,包括烟酸,维生素B1和核黄素。
牛肉还是每天所需要的铁质的最佳来源。
精牛肉平均脂肪含量仅为6%,而嫩牛肉含3.7%,只含非常少的热量。
牛肉的胆固醇比鸡肉、鱼和蛋低,适量的脂肪是健康均衡饮食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们提供吸收维他命A、D、E和K所需要的脂肪酸,而且是能量的浓缩来源。
牛肉的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物别适宜。
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为寒冬补益佳品。
中医认为,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
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牛肉有滋补健身的作用,但牛肉纤维粗,有时会影响胃黏膜。
与土豆、芹菜、葱头、白萝卜、红枣、口蘑搭配,不但味道好,且弥补了牛肉的营养方面的缺点。
如土豆含有丰富的叶酸,起着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芹菜清热利尿,有降胆固醇的作用。
白萝卜富含多种维生素,有清热解毒、康胃健脾、止咳止痢及防治夜盲症、眼病、皮肤干燥等功效。
洋葱具有祛风发汗、消食、治伤风、促进睡眠的作用。
红枣有保肝、镇静、催眠、降压、抗过敏、抗癌、抗菌等作用。
口蘑有补益肠胃、抗癌、防衰、延年益寿的功效。
此菜的搭配对缺血、脾胃虚弱、营养不良者有一定的疗效。
近年来,我国牛肉产品价格高位运行,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影响了社会稳定,给国民经济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
为了促使这一矛盾的解决,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畜牧业,确保市场有效供给,正常市场畜禽产品价格,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尽管湖南省畜牧业主体的养牛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要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还存在养殖生产中现代良种所占比重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等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项目提出的千头肉牛养殖场建设项目,旨在立足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养牛业持续、健康发展,项目的实施可显著提高本地区优质型良种牛供种能力,提高湖南省养殖业良种化程度和生产性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牧业中的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2项目建设的意义
1.2.1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项目建成后,随着主导产业的发展和附加产业的兴起,特色养牛产值将大幅度增加,会培育新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经济增长点,带领农民全面致富奔小康,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2是调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
相对而言,湖南省内的农业经济仍是以粮食种植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经济形态,产值低,潜力小。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急需新的产业切入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随着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有力地推动传统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
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中最具活力的养牛业,将传统产业变为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改变农业经济中种植业经济占据“半壁江山”的经济结构格局,将会极大的增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后劲。
1.2.3是确保市场有效供给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肉、蛋等动物食品的需求稳步增加。
健康绿色是未来的消费趋势,养肉牛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迅速发展起来,并不断得到完善。
由分散、粗放性养殖向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1.2.4是提高肉牛养殖科技发展水平的需要
目前,省内养牛业仍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型传统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低,己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发展需要。
因此,要想提高畜牧养殖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就必须走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必须向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转化,必须加速成熟、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应用,必须加快安全、优质型畜牧规模化养殖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建设。
本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高优质型良种肉牛的供应能力,提高***养牛业良种化程度和生产性能,提升肉牛养殖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满足现代养牛业的生产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带动作用。
2、项目实施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2.1总工艺流程
本项目是以肉牛育肥生产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肉牛生产工艺大致分为三个饲养阶段,即6月龄以前的犊牛阶段、7~18月龄(或7~12月龄)的架子牛生长阶段、18月龄(或12月龄)以后的强度肥育阶段,各阶段分群分舍饲养。
采用“引进良种、科学育肥、封闭管理、全进全出”的生态标准养殖模式。
2.2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案
1.种质资源特性研究与应用
(1)杂交优势分子预测研究:
利用分子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方法预测肉牛的杂交优势,为筛选最佳杂交组合寻求简便快速的方法。
(2)经济杂交与杂交组合筛选:
为了验证分子标记预测的地方牛优势杂交组合,在广泛冷配杂交的基础上,分别在湘西、湘南、湘北和湘中地区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测定、统计与分析,筛选出最佳的经济杂交组合,指导地方牛的品改工作。
(3)杂交公牛种用技术研究:
用遗传距离远的北方杂交公牛与低产的地方黄牛进行杂交,观察杂交公牛种用效果。
(4)大理石纹相关基因研究:
为提高牛肉品质,筛选优良的品种或组合,进行选育与选配和大理石纹相关基因研究。
2.优势杂交组合与技术体系研究
(1)湘西黄牛优势杂交组合(利西本)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包括母本选育,即湘西黄牛及西本杂F1代母牛选育;父本选育,即第一父本西门塔尔牛和第二父本利木赞牛的培育,培育特级种公牛生产冻精,用于生产优质商品杂交牛。
在此基础上研究出杂交牛养殖技术和高档优质肉牛生产技术。
(2)湘南黄牛优势杂交组合(湘中黑牛)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亲本安格斯牛和湘南黄牛、及杂交F1代母牛的选育提高,F1、F2代杂交商品肉牛的养殖技术和高档优质肉牛生产技术。
3.品种改良与繁殖新技术研究
(1)品种改良网络建设:
建立全省牛品改网络体系,包括物资供应、人才培训、品改操作等,推进全省肉牛冷配工作。
(2)繁殖新技术研究:
研究出易于输精的新型阴道内窥输精器和适于农村条件的简易保定架等;研究在农村分散养牛条件下同期发情、集中配种的控情冷配技术,以提高冷配率;研究早期胚胎发育与附植调控机理、体内外胚胎生产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并用于良种牛的扩繁。
4.牧草种植与草料加工调制技术研究
(1)牧草品种筛选:
筛选出适宜湖南尤其是丘陵地区种植的禾本科、豆科牧草及其种植技术,解决湖南饲草优良品种少、优质牧草紧缺的问题。
(2)栽培与利用技术研究:
研究草种套种轮作技术与苜蓿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湘西地区不同类型草地的利用技术。
(3)草料加工调制:
利用廉价、来源广泛的蘑菇菌糠,生产纤维木质素酶制剂,并研究出酶制剂发酵稻草等秸秆的最佳发酵技术,以提高稻草等秸秆的饲用营养价值;利用乳化技术将动物和植物脂肪制备分散性好的脂肪粉,配合植物蛋白及有益微生物等制备微生态代乳粉,用于杂交犊牛的补饲。
5.饲养技术与养殖模式研究
(1)饲养技术研究:
根据牛的生长发育阶段和自然牧草资源利用的需要,研究不同地区肉牛的不同育肥技术及最佳出栏期、“北牛南养”技术及洞庭湖区安全放牧养殖技术,制订出肉牛饲养技术规程,为湖南肉牛科学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2)养殖模式研究:
结合省政府对扶持养殖大户的政策支持,设计湘中、湘南、湘北和湘西等不同地区的养殖小区或养殖大户不同规模的不同养殖方式,经4~6年的时间再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筛选出适应不同地区的最佳规模与模式。
2.3、项目技术创新点
1、将杂交优势预测研究与利用紧密结合,首次利用与显著影响日增重QTL相关的微卫星基因座,结合血浆蛋白位点,对湘西黄牛和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夏洛来牛的遗传距离,湘西黄牛与其杂交一代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湘西黄牛与国内外牛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品种间的系统聚类图(在国内牛种中湘西黄牛单列一类)用于预测杂种优势。
杂交试验进行了验证,湘西黄牛与西门塔尔牛遗传距离最大,西本杂的杂合度最高,杂交优势最明显,其次是利本杂和夏本杂,据此筛选出优势杂交组。
2、构建了优势杂交组合生产体系,并应用于产业开发,筛选出湘西黄牛和湘南黄牛的两个优势杂交组合“利西本和安安本”。
进行了从亲本选育、各代次繁殖饲养到杂交牛育肥屠宰的配套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建立了应用于生产得完整体系,为南方生产优质高档牛肉与特级出口活牛提供品种(组合)与技术支撑。
3、成功地解决制约南方牛冷配改良两大技术问题
①在国内首次开发出新型输精器和牛配种简易保定架等冷配辅助器械,研制的新型输精器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简易保定架为首创。
其产品在湖南进行推广应用,使冷配工作效率提高10%以上,解决品改受胎率低的问题。
②在湖南将两次前列腺素(PG)法的同期发情技术和孕马血清为主的诱导同期发情技术,与农村肉牛冷配品改技术相结合,同步发情率达66.0%-71.4%,情期受胚率为85.8%,产仔率为75%。
建立了“科研单位/专业农村科技合作社+基层品改站/冷配员+养殖户/农户”的推广新型繁殖技术的模式,解决冷配工作效率、品改率不高的问题。
4、首次在国内应用杂种优势理论进行杂种公牛种用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广,选择遗传距离远的西南杂(西门塔尔牛×南阳牛)和夏南杂(夏洛来牛×南阳牛)异地杂交牛与低产的湘南黄牛进行经济杂交,大幅度提高生产性能。
杂交牛初生重、6月龄和12月龄较本黄牛提高63.87%、52.75%和54.08%,不但品改效果好(与纯良种公牛相比),而且公牛来源广,价格低,易于推广。
5、利用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方法研究早期胚胎发育与附植的调控机理,从而提高胚胎生产与移植效果。
平均采胚率14.3枚,胚胎移植产犊率48.6%;卵细胞体外培养、体外受精生产胚胎,囊胚率和囊胚孵化率达32.0%和51.9%。
将体内胚胎生产、胚胎移植等技术应用于湖南肉牛良种的扩繁。
6、在湖南大规模系统地进行牧草品种筛选和种植试验,筛选出适应湖南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草场(土地)和不同利用方式种植的牧草品种,并研究出相应的高产种植技术,解决南方牧草种植落后,种植难度大(尤其是豆科牧草),优质牧草缺的问题。
油菜型牧草的引进与推广,开辟了南方冬季牧草新类型。
7、开发出两个饲料加工新产品
①首次利用蘑菇菌糠接种木霉发酵生产纤维木质素酶制剂,其纤维素酶活为1604.2IU/g,木聚糖酶活为2896.6IU/g,并应用于稻草和人工牧草的混合青贮中,大大改善了青贮料的品质。
②利用乳化技术乳化益生菌和动植物油脂制成微囊,用于益生菌代乳粉的开发,提高益生菌的保活率,并简化生产工艺。
8、应用试验与调查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筛选出湖南不同地区的最佳肉牛养殖模式(放牧、舍饲和混合)与养殖规模(大、中、小),有力地促进南方养牛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
9、研究出四项南方养牛新技术,为科学饲养肉牛提供理论依据。
①对放牧牛进行采食量的测定,研究出南方肉牛放牧补饲技术;②对杂交牛进行育肥试验,研究出杂交牛最佳出栏期;③对洞庭湖湖州实行安全放牧,研究出科学利用湖洲草场的技术;④从生长发育到繁殖全方位对引进的牛群进行研究,研究出“北牛南养”技术。
2.4、项目技术路线
2.5、项目完成时主要技术指标
(1)杂交体系建设:
即在湘西自治州建立红安格斯和湘西黄牛的杂交体系,达6000头的规模;
(2)繁殖技术研究:
研究发情鉴定早期妊娠诊断、人工授精和不孕症治疗研究;
(3)饲养技术研究:
研究杂交牛犊牛补料、商品牛的最佳出栏期、放牧育肥、舍饲育肥和异地育肥技术;(4)杂交优势理论和应用研究、杂种公牛种用技术研究、胚胎移植技术应用、控情冷配技术研究、优势杂交组合生产体系研究等。
主要技术指标是杂交后代初生重提高20%~68%,18月龄公母混合均重母牛体重350-400kg,公牛体重400-450kg,泌乳力提高50%,屠宰率达50~55%,净肉率35%~40%;冷配受胎率85%,短期育肥日增重800~1200g,出栏一头牛比本地牛提高利润800元以上,年出栏商品杂交牛2000余头。
2.6、项目涉及的环保污染治理措施
1、主要污染源
主要污染源为饲养肉牛所产生的粪尿,污染来源是优质肉牛基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尿、污水、毛皮、粉尘等。
主要由两种有机物组成。
一类是碳水化合物,另一类是含氮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在有氧条件下,大部分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大部分分解成中间产物,如甲烷有机酸和醇类,含氮化合物分解成的产物主要是氨基酸、硝酸盐等,上述所形成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臭味和酸味。
2、治理措施
(1)合理规划和布局,合理地建设饲养圈舍,要求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空气良好、通风透光,符合牛舍建设要示,建设废弃物发酵池(沼气池)、污水处理池。
饲养肉牛所产生的粪尿,可利用沼气池或堆积发酵,用于饲草、青绿饲料追肥。
(2)消除废弃物,及时清扫、清除粪尿等废弃物,用土坑发酵,消除虫卵及气味后,运入田土中作有机肥料。
(3)消毒。
主要用消毒剂(及药水)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微生物,采用化学消毒法。
消毒前后圈舍及周围环境清扫干净,然后用30%~60%的来苏儿,0.5%过氧乙酸等进行喷雾或洗刷。
(4)绿化,在基地内做好绿化工作,集观光、休闲、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的高科技农业产业。
通过处理后,饲养的肉牛所产生的污染物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相反,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3、项目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3.1、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牛肉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为肉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因肉牛在养殖过程中以饲草为主,用精料和饲料添加剂较少而逐渐成为一种理想、安全的肉食品,牛肉的消费量呈直线上升趋势。
目前,国际上牛肉的贸易已进入稳定增长期。
但在国际贸易中,世界各国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非常严格,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繁琐的认证。
各国畜产品的竞争已不单是价格竞争,而是转变为以品质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
畜产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成为发达国家对我国畜牧业进行限制的借口。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畜牧业面临的是在生产、加工技术和营销方式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国际畜牧资本。
与之相比,我国畜牧业总体素质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差距明显。
由于我国畜牧业生产手段落后,造成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致使出口时遭遇苛刻的技术标准,难以突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我国畜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牛肉低50%左右,但由于国际绿色壁垒,使我国出口畜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国际竞争力。
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需要支付大量的费用,使我国畜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
为了应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达国家比如欧盟、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都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信息追踪体系,即食品市场各个阶段信息流动连续性保障体系。
我国已开始应用食品信息追踪体系,以提高我国的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是世界牛肉生产大国,牛肉产量居世界的前列,但是我国牛肉及活肉牛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很小,是牛肉进口国。
也应该看到,我国活牛和牛肉有生产成本和价格优势,而且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是牛肉的主要进口国和地区,若把质量档次提高,生产更多符合国际安全卫生、质量标准的活牛和高档牛肉,完善销售服务体系,打开国际市场是完全有可能的。
3.2、国内外及项目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国际牛肉产量下降。
欧美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牛肉消费地区,自从发生疯牛病后,欧美的牛肉产量大幅下降,此外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的牛存栏也在下降,牛肉生产受到影响。
(2)国内牧区养牛业发展受到限制。
国内牛肉的主产区为北方牧区。
但这些地区草场退化,载畜量接近饱和或超载,发展潜力有限。
西部大开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不少地区采取了封山禁牧等措施,限制了养牛业的发展。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国牛肉的增产将主要靠我国中原地区的规模化舍饲养牛和南方草山草坡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种草养牛。
(3)项目区发展肉牛优势明显。
湘西自治州具有饲养肉牛的资源优势和政策环境。
肉牛养殖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养牛历史悠久,项目乡镇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把种草养牛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主攻方向,把种草养牛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在政策措施上重点支持。
生产布局不断优化,种草和养牛有机结合,良种和良法配套,规模养殖不断发展壮大,肉牛生产一直是产销两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今年以来,肉牛价格暴涨,刺激了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发展肉牛正是适逢其时。
为了不断提高畜产品质量,我州全面实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对动物实行档案管理。
这对提高我县肉牛和牛肉的市场竞争力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3.3、国内外及项目区市场供需平衡与预测
2001年以来全世界牛肉产量不断下滑,特别是欧美受疯牛病影响,牛肉产量下降更多。
据市场预测,牛肉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会不断增加,因此我国牛肉出口市场潜力很大。
在国内,全国人均牛肉占有量为4.45千克,占人均肉类占有量的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牛肉已成为我国广大城乡居民膳食中不可缺乏的食品之一,因此国内牛肉市场潜力也很大。
3.4、本项目区肉牛市场定位
项目基地生产的肉牛以外销为主,市场前景好,为了确保牛肉及其产品销售畅通,一是积极推行以“基地+协会+农户”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项目区发展养殖基地的有利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养牛专业户组建各种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内外相联的营销网络,提高组织化程度。
提高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二是加快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扩建改造,抓好牛肉系列产品的开发。
通过引进、改制、新建、联合重组等形式,力争建设和培植1-2个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肉牛就地增值,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养牛的格局;三是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在巩固和壮大传统畜产品交易市场,完善市场功能的基础,新增培育1-2个畜产品交易市场;四是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加快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化建设,及时公布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有效指导生产和消费,鼓励相关组织和个人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方式,从事产品销售。
3.5、项目产品与主要竞争企业同类产品的比较竞争优势
该项目根据湖南各地肉牛产区的人文地理资源及牛品种特性,从品种遗传基础、优势杂交组合筛选与开发、繁殖技术、饲草饲料、养殖技术、养殖模式诸方面着手,围绕湖南两大地方黄牛群体和4大肉牛养殖区,以现代技术研究解决全省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形成完整的“肉牛养殖综合配套技术”,推动产业的发展。
国内同类研究中,如云南、贵州以及内蒙类似研究项目,一般只注重杂交模式筛选、养殖技术以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品种的遗传基础分析、优良基因的挖掘以及繁殖新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在养殖开发方面也很少顾及不同地理环境因素及资源条件,因而很难满足全省肉牛养殖的需要。
3.6、种质资源及应用研究
3.6.1本项目突出地方种质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选用遗传学方法和与显著影响日增重QTL相关的微卫星基因座的分子遗传标记,首次测定了湘西黄牛的遗传多态性与国外引进品种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夏洛来牛的遗传距离,用于杂种优势预测,证明杂种优势大小依次为西本杂>利本杂>夏本杂>安本杂,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杂种牛的初生重和平均日增重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杂种优势呈显著性正相关。
同时应用杂交试验与饲养试验结果进行验证。
另外,本课题还应用微卫星研究了湘西黄牛不同杂交牛的遗传多样性及与母本间的遗传距离,证明其杂交牛的遗传多态性,及与与母本之间的遗传距离均与日增重呈显著性正相关,即用测定杂交牛的基因杂合度和母本间的遗传距离即可测定其杂交优势,这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或是采用生化遗传技术,或是采用分子遗传技术预测杂种优势,没有将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更没有将预测结果应用于生产,而且也没有后续的实际应用结果来进行验证。
3.6.2大理石纹相关基因研究:
国内关于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研究己有报道,如文献《Adipocytefattyacid-bindingproteinandmitochondrialenzymeactivitiesinmusclesasrelevantindicatorsofmarblingincattle》报道了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线粒体酶活含量可作为牛肉肌间脂肪分布的标记;文献《肉牛CAST和HFABPL基因的分子多态性及其与肉品质性状相关性的研究》通过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寻找影响牛肉嫩度和大理石纹性状的候选基因,以7个肉牛品种,包含4个杂交群体(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来,安格斯)和3个本地纯种黄牛(鲁西、晋南、秦川),研究了心肌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L)基因的多态性与肉品质性状相关性。
以上研究均局限于北方牛种及其杂交牛,未发现有关南方黄牛及其杂交牛的报道。
本项目用PCR-SSCP技术就H-FABP基因对湖南黄牛及其杂交牛肌内脂肪含量和大理石纹等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证明AA型牛肌内脂肪沉积最好,大理石纹最丰富。
3.6.3杂种公牛种用技术研究:
项目用微卫星座位多态性测定了湘西黄牛与国内地方良种牛间的遗传距离,证明湘西黄牛与国内北方黄牛的遗传距离较远,在系统进化树上独立划分为一类。
根据杂交优势原理,选择西南杂(西门塔尔×南阳牛)和夏南杂(夏洛来牛×南阳牛)等遗传距离较远的异地杂种公牛与低产的湘南黄牛进行经济杂交,其杂交后代体重较同龄湘南黄牛提高50%以上,达到或超过用纯种良种公牛改良的效果。
这一研究在国内开创了杂种公牛种用的先河,开拓了杂交优势理论在肉牛业上的应用,也极大地缓解了广大农村地方品改纯种良种公牛和冷配技术人员不足,冷配技术推广难度大的问题。
国内同类研究中,大多只注重良种公牛的应用,很少涉及杂种公牛的种用,更没有系统的提出并研究用一个地方的优良杂交公牛资源,去与另一个地方生产性能低下的本地牛进行级进杂交以提高经济效益。
4、项目产生的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分析
1、肉牛增收:
平均每年出栏肉牛2000头,按每头售价9600元,年销售收入可达1920万元,年销售净利润331万元。
2、生物有机肥效益:
每头奶牛年产可收集利用的新鲜牛粪8吨,全场年总量约3200吨,做成含水量30%的生物有机肥约960吨,目前市场平均价格为1200元/吨,增加产值约115.2万元,扣除生产加工成本60万元,预计增加纯效益55.2万元。
3、牧草增收:
根据牛群规模的肥料产量和牧草需求,每年可种植500亩牧草,每亩可增产1000kg,全年增产约500吨,按目前收购价格计算300元/吨,增加产值15万元,扣去增加成本7.5万元,可增加纯收益7.5万元。
以上三项效益每年增加净利润共计为393.7万元/年,表明本项目经济效益良好。
4.2社会效益
项目正常年肉牛出栏量可达2000头,可丰富市场供应,有利于改善人民膳食结构,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丰富城乡“菜篮子”;可为我省畜产品加工提供充足货源,同时通过市场调节,带动我县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可带动项目区农户开展种草养畜,4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四是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实现经济增长转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使有限的资源发挥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财政增长、农民增收。
由此可见,本项目的建设通过肉牛养殖、不仅带动农民以种植和养殖增加经济收入,而且有效利用了粮食秸秆等中间产物,成为增加项目区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