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918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分析.docx

《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分析.docx

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分析

 

兰州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对储蓄存款的影响

****************

学号:

***************

专业:

金融学

教学站点:

临汾广播电视大学

入学时间:

__201103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2013年3月10日

摘要  

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影响,而储蓄率的变化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

居民储蓄倾向的提高和银行存款的下降,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与企业都应充分加以重视。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居民储蓄倾向的提高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大好条件,充分利用这种条件,适当增加投资,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能力,而不是人为地刺激消费,这也为与投资相关的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储蓄倾向的提高客观要求有更多的投资渠道,特别是直接融资渠道,发展资本市场。

发展资本市场的内容之一是完善法规、建立秩序,这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会发生一定曲折。

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实业投资基金”中国会有良好的前景,既能满足储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需要,又可避开金融市场发展中难免遇到的一些困难.

关键词:

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存款量也不断的增加。

在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中,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经历了几个显著的增长阶段。

(1)改革开放近十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这一阶段是增长最快的时期。

(2)1989—1996年,进入第二个增长高峰期,存款余额年增长率达31.6%。

(3)1998—2000年,增长率开始一路下滑,甚至出现了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股市火爆促进了储蓄的分流,更多的资金从银行流入了股市。

(4)2003—2006年,居民储蓄存款冲破了几个大关:

03年9月首破10万亿元,05年超过了14万亿元,06年2月,12月份分别突破15万亿元和16万亿元。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现阶段的特征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每年都在以较大的比率增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居民储蓄意愿继续增高,但是居民储蓄动机有所变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05,06,07年不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现阶段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高。

其中主要原因主要有几点:

一是利率调整,06—07年期间,央行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利率的上调促使了居民的储蓄动机。

二是物价上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05年,06年,07年调查数据显示,当期居民物价满意指数分别为-8.2,-9.1,-15.9,三年相比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是以下降的趋势变化的。

  

(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开始下降,出现回落

  投资渠道匮乏,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不完善是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特别是06年开始,受金融产品多样化和债券,基金等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影响,居民储蓄存款开始高位回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06年第四季的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选择支出用于购买股票和基金你的人数达到18%,选择“储蓄存款”为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人数为68.5%,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下降分别下降了2.4和3.6个百分点,比中国人民银行历次调查平均水平(67.2)低了1.4个百分点。

  

  二、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居不下的原因分析

  

  余额总量大,增长速度快是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最基本的特征。

而且在来一段时间内很可

  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储蓄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

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

储蓄作为居民个人投资的一个部分,受收入和消费的直接影响。

所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

  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储蓄的基本前提。

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高增长所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而样本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国名义利率是下降的且在调整以前名义利率是不变的,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存款变化受到名义利率变化的影响很小,主要受到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利率变化的影响。

居民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支出对储蓄存款的影响比较微妙:

当居民的收入不变时,消费支出增加了,可以用来储蓄的资金自然会减少;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支出也受到收入的影响,所以,把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同时引进回归方程时,会引起复共线性;最后,居民消费支出还受到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的影响。

总而言之,把居民消费支出引进方程时,要十分谨慎。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居民消费支出。

2004年第3季度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5458.7亿元,增加额从2003年第3季度以来出现了连续下降的势头(2004年第1季度除外),由2003年第3季度的3214.03亿元持续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666.27亿元;同比增长率也由2003年第3季度的19.22%连续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4.44%。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10月公布上调存款利率,虽然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同比增长率在2004年第4季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如果这种势头继续保持下去,2004年将是维系了近10年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的拐点。

本文利用了1999年1季度至2004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做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分析发现: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储蓄率表现出几乎完全一致的走势,即1999年第3季度至2002年第2季度一直稳定上升,2002年第3季度略有下降后又恢复上升,2003年3季度2004年第3季度以较大速度下滑;各年1季度数据相比较,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储蓄率从2000年至2004年均稳步上升。

根据储蓄率的定义(储蓄率等于储蓄存款增加额与可支配总收入的比),当收入不变时,储蓄率随储蓄存款增加额的变化而变化,即两者同步变化并表现出一致的走势;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是不断提高的,只有当存款增加额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时,储蓄率才会表现出与储蓄存款增加额一致的走势,所以我国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是不断上升的。

每年1季度的储蓄率远大于其他3个季度,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观点: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平均储蓄倾向是不断上升的。

这一期间,1998年12月、1999年6月和2002年2月,三次降低存款利率,但上述两个指标并没有因利率下调而下降;相反,2004年10月上调利率时,两个指标均大幅度上涨。

这一反差说明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即我国居民储蓄意愿非常强烈。

综上所述,收入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确存在一个收入水平的临界线,在该临界线以下,居民储蓄行为较好地服从绝对收入理论;在该临界线以上,居民储蓄行为较好地服从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模式。

论文提出我国居民平均收入的临界线可大致定位于250元的假定。

按照这一假定,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居民储蓄行为应该更好地由跨时预算约束类储蓄理论解释。

二、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因素

(一)到目前为止,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人口增长这两个收入增长源中,真正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是人口增长。

更确切地说是劳动人口增长.在53-92年期间,我国劳动生产率在绝大部分的时间内徘徊于较低的水平只是八十年代以后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有限,无法对居民储蓄的变化做有效解释。

相反,劳动人口增长与储蓄率提高之间有良好的吻合。

论文运用由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为基础得到的人口年龄结构模型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很好地证实我国劳动人口增长对于居民储蓄率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结果也证实了我国经济学界比较流行的现点,即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单纯投入量增加维持,而非投入产出率的提高。

这一结论提示,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劳动力资源供给状况的改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储蓄的规模,从而影响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

1953-1978年,强制储蓄是我国居民储蓄中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重要内容,但该成份在1979年以后减弱。

目前已达到可以被忽略的程度。

即将被管制的物价水平还原为可以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真实价格,建立基本分析模型,考察在真实价格下居民储蓄与在管制价格下居民储蓄的差异,从中发现强制储蓄的程度。

由于用这种方法设定的参数a中可能包含因社会货币化程度提高导致高估储蓄被强制程度的因素,需要用货币需求函数做为辅助性检验模型。

检验的结果发现1979年以前货币化程度的变化很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很弱。

79年以后货币化程度提高幅度较大,在较大程度上推动货币需求的扩张。

剔除货币化程度提高的因素后,居民储蓄中强制的成份有79年以前较多、79年以后减少的变化。

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1986-1987年的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结果,可以大致估计至八十年代中期,强制储蓄占居民储蓄的成份低于1/3。

进入九十年代该比重继续下降。

由此可以认为,强制储蓄已经不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

利息率和通货膨胀率不构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

用收入增长的储蓄模型对储蓄率与利息率的关系做回归分析后发现,利率弹性由79年以前的负值转为79年以后的正值。

弹性的显著性略有提高,但均未达到显著的程度。

由此可以得出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很低的结论。

论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从利率敏感性和财产的期限结构两个角度进行的。

利率的敏感性指人们对于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

很低的利率敏感性必然有低利率弹性。

利率敏感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

我国居民长期的低收入水平从根本上决定利率的弹性很低,无论是正的弹性还是负的弹性。

改革以后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但到1992年(本论文的截止分析期),居民财富积累依然有限。

这使79年以后利率弹性略有提高但仍未高到足以影响居民储蓄的程度。

低于真实利率水平的名义利率也会抑制利率的敏感性。

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以及过低的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利率的敏感性和储蓄的利率弹性。

(二)在利率敏感性既定的条件下,居民财产期限结构是影响利率弹性以及弹性正负方向的重要因素。

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有正的替代效应和负的收入效应。

利率的弹性则取决于两个相反的效应相互抵消的结果。

当财产以长期为主时,利率的替代效应较强;当财产以短期为主时,利率的收入效应较强。

我国人口增长的特征、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收入水平决定居民财产以中短期为主,这决定了79年以前利率很弱的负效应和79年以后略有提高但依然很弱的正效应。

按照我国人口增长、收入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以替代效应为主的利率弹性会略有提高。

但可能仍然不会成为影响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

(三)实证结果发现通货膨胀对储蓄率有不显著的负效应。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我国长期低收入水平下过低的财富积累水平和货币幻觉的作用。

1979年以后随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通货膨胀对储蓄的影响力可能会增强,但货币幻觉的作用又使这一影响力不确定。

货币幻觉的存在可以使通货膨胀对储蓄形成两种相反的作用,因而减弱通货膨胀的作用力度.由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宜将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作为决定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保障程度对我国居民储蓄率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不改变居民储蓄率的基本模式。

这意味着除非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变化,否则,该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变化没有影响。

根据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覆盖城镇国有企业职工的特点,将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分析分别就城镇与农村进行。

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生命周期假说。

研究发现,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可能使城镇居民储蓄率略有提高,农村居民的储蓄率则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缓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考虑到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若按人口平均的话,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可能影响不大。

因此,可以将社会保障的因素排除在决定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之外。

信贷约束对我国居民储蓄有一定影响。

用永久收入模型检验,发现79年前后信贷约束有从很强到开始缓慢减弱的变化过程。

因此判断,79年以前较强的信贷约束可能构成抑制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的跨时预算约束特征的因素之一。

79年以后信贷约束减弱则有助于加强该特征。

但是,从79年以后收入大幅度提高与信贷约束缓慢减弱的情况看,信贷约束并不构成决定居民储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遗产动机目前不构成我国居民的主要储蓄动机,估计遗产在居民财富中所占的比重很低。

遗产动机的强弱以及遗产率(遗产占财产的比重)取决于居民收入分配的非均衡程度。

按照我国经济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一段时期内收入分配的非均衡程度将会随收入增长进一步扩大,居民的遗产动机也会和遗产率也会提高。

遗产动机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会加强。

但如果遗产率基本稳定并且遗产不占财产的主要比重,遗产动机的存在基本不影响居民的储蓄模式。

根据西方经济学界的有关研究,该假设条件在发达国家存在。

由此可以初步认为,居民遗产在我国居民财产中有增加的趋势,但并不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模式。

考虑到遗产动机的大小随收入增长扩大的性质,可以将该因素纳入到收入增长的储蓄模型中一并考虑。

对各相关因素做逐一分析后,可以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增长。

如果假定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不变,用人口变化趋势的有关数据对劳动人口增长的储蓄模型进行趋势预测,发现直到2010年以前,居民储蓄率呈稳定上升的趋势,此后起于下降。

因此,从现在起直至2010年是我国的储蓄和社会财富积累的黄金时期。

紧紧抓住这一由人口变动规律创造的机会,为2010年以后的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保障奠定丰足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储蓄存款增长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影响,而储蓄率的变化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

居民可支配收入。

我国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是缓慢下降的,所以,个人可支配收入越大,储蓄存款增加越多;反之也成立。

实际利率。

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而样本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国名义利率是下降的且在调整以前名义利率是不变的,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存款变化受到名义利率变化的影响很小,主要受到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利率变化的影响。

居民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支出对储蓄存款的影响比较微妙:

当居民的收入不变时,消费支出增加了,可以用来储蓄的资金自然会减少;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支出也受到收入的影响,所以,把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同时引进回归方程时,会引起复共线性;最后,居民消费支出还受到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的影响。

总而言之,把居民消费支出引进方程时,要十分谨慎。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居民消费支出。

房地产投资。

由于房地产固有的保值增值性,土地的不可再生性,以及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尤其是当前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越强烈的情况下,房地产越来越成为更多居民的投资渠道之一。

居民储蓄存款主要来源于人们的闲置资金,在房地产投资不断升温的情况下,储蓄存款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本文采用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来衡量房地产投资对储蓄存款的影响。

金融投资渠道及收益。

一方面,我国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越来越多,如股票、国债以及多种多样的基金等金融资产不断进入居民的资产组合之中。

四、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上调存款利率调控宏观经济

储蓄存款是建设资金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高储蓄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居民对社会经济稳定、金融健康具有信心的表现。

在目前通货膨胀预期加大和实际负利率的形势下,势必减少存款的持续增长;而储蓄分流过快,将会进一步增强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损害对社会经济稳定和金融健康发展的信心。

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利率政策调控消费、房地产投资从而使储蓄按照适当的速度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绝对收入水平对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的重要影响意味着高收入阶层的储蓄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居民储蓄的重要来源。

因此,不必过急地采取消除收入差异的税收政策,以便尽可能多地挖掘储蓄资源。

但是,绝对收入对居民储蓄的决定作用正逐渐被收入增长替代的趋势,则意味着高收入阶层对社会储蓄有较多贡献的基础正在减弱。

顺应这一趋势,应及时消除意在扩大储蓄的收入差异税收保护。

其次,鉴于利率对储蓄的作用不显著的实证结果,试图以利率手段调节消费需求基本上无效的。

因此,至少目前不宜使用该政策工具。

今后利率的弹性可能会随经济环境变化、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在一定时期内略有提高。

根据那时利率弹性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手段再做调整也不为迟。

第三,由于单纯由劳动人口增长的储蓄率在2010年以后呈下降的趋势,为维持我国高水平的储蓄率,需要努力挖掘另一个决定储蓄率的收入增长源—劳动生产率增长。

而劳动生产率受政策干预、制度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可变现较强,因此,如果能够通过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的技术进步,将有助于大大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可以提高现有的储蓄率,而且可以维持长期的高储蓄率。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努力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是提高我国储蓄水平的最重要的途径。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和经营的稳步发展对提高我国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并未市场化,在储蓄分流和宏观政策从紧的形势下,银行信贷投放减少,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经营困难。

所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权,对于优化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结构并最终推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居民储蓄倾向的提高和银行存款的下降,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与企业都应充分加以重视。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居民储蓄倾向的提高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大好条件,充分利用这种条件,适当增加投资,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能力,而不是人为地刺激消费,这也为与投资相关的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储蓄倾向的提高客观要求有更多的投资渠道,特别是直接融资渠道,发展资本市场。

发展资本市场的内容之一是完善法规、建立秩序,这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会发生一定曲折。

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实业投资基金”中国会有良好的前景,既能满足储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需要,又可避开金融市场发展中难免遇到的一些困难.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广东省统计局城调队.广东省居民储蓄高增长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与建议.中国统计信息网,2004.

  [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6年度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M].2006.

  [4]韩国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化成因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

  [5]我国居民储蓄增减历程.新华网,2007-6-14.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7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M].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