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教师用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849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9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教师用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教师用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教师用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教师用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教师用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教师用卷.docx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教师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教师用卷.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教师用卷.docx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教师用卷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2017-2018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

历史

本卷共53题,两种题型: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选择题35小题,非选择题17小题。

一、选择题(35个小题)

1.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

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答案: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

依据材料推断“差序格局”是宗法制的体现。

宗法制产生于商周时期,早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故A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被秦朝之后的官僚政治取代,宗法制并没有使其延续,故B项错误;宗法制带来的世卿世禄制,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建立后,宗法血缘关系不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故D项错误。

2.据《左传》记载: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

‘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这反映了

A.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B.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C.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D.成王通过签订盟约成为天下共主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所以出现成王“赐之盟”可知,二者关系近乎平等,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不是题干主旨,排除;题干反映的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D项中的“天下共主”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3.贞观元年,唐太宗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比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据此可知,唐太宗认为            

A.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B.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

C.中书省门下省不应互相牵制   D.三省六部制导致了亡国危机

答案:

解析:

由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唐太宗表明三省六部制度设置的目的是“以相监察”,并通过门下的“驳正”来避免“中书诏敕或有差失”。

但在实际实行中却成了“护己之短”,成为“兆民之深患”,可见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无从体现,材料并未表明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唐太宗并没有认为中书省和门下省不应该相互牵制,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曲解了唐太宗的意思,排除。

4.下表摘自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属于这一官制的行政官员是

行政职能

行政含义

1.传旨或述旨

奉谕与某人者

2.内阁奉上谕

谕旨之特降而宣示中外者

3.奉旨

因奏请而降者

4.明发

交内阁传抄者

A.秦朝御史大夫B.明朝内阁大学士

C.唐朝六部尚书D.清朝军机处大臣

答案:

解析:

根据表格中“传旨或述旨”“内阁奉上谕”可知,该行政官员负责皇帝谕旨的下达;“因奏请而降者”“交内阁传抄者”说明该行政官员可以向皇帝奏报文书,其权限在内阁之上,据此可判断出该行政官员为军机大臣,故选D项。

其他选项均与材料不符。

5.光绪二十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了《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

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交

A.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B.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答案:

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清朝光绪年间,中国外交逐渐融入国际体系,表明晚清外交在西方的冲击下发生重大变化,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故选A项。

材料体现的是晚清外交的变化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变化,B项误读材料,排除;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中的“中体西用”与材料没有关系,也排除。

6.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

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

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南方经济增长极快,与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故B项错误;宋代南方经济增长极快,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D项错误。

7.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答案:

B

解析:

A项说法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明代中叶,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这导致市场上以绢为代表的手工产品较为充裕,从而影响到其价格水平,故B项正确;宋明时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这不是价格变动的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明代中叶,并没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8.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鸦片战争后“自华人竞尚洋布,不特银钱流入外洋,即凡种棉织布纺纱之处,男女废工,民间骤少此一种进款,不免日渐贫乏。

”材料现象说明

A.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入超 B.传统自然经济走向了解体

C.银贵钱贱加剧了农民贫困 D.洋货已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男女废工”“日渐贫乏”说明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走向破产,这也必然导致传统自然经济中的“耕”“织”分离,从而使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有“银钱流入外洋”,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对外贸易是入超的,A项错误;银钱外流必然会导致银贵钱贱,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体现了“竞尚洋布”,而不能反映所有的洋货都已经占据中国市场,D项错误。

9.“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

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

”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答案:

D

解析:

由“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可知,这些受传统教育的人们很少参与,这从根源上体现了洋务运动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阻碍,故选D项。

洋务运动是得到清政府支持的,排除A项;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根源,排除B项;由“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知C项错误。

10.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

(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这反映了当时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反映出孔子希望统治者任用自己,来实现社会繁荣、百姓安居的政治抱负,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虽然在统治者那里“碰壁”,但在民间却蔚然大宗,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儒者的伦理道德重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春秋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11.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理学对儒学有所发展的是

A.继承“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B.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C.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谱系D.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韩愈的观点,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故A、D两项错误;根据“排斥佛、道”可知,B项错误;根据“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可知,宋代儒学回归孔孟之道,继承发扬了韩愈的观点,故C项正确。

12.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

”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危机的影响B.经济变迁的推动

C.理学功能的更新D.中央集权的削弱

答案:

A

解析:

此题可结合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来判断。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围绕如何巩固清朝

统治,清政府官员中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

虽然在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的根本目的是高度一致的,而理学正是维护清朝统治的思想武器,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

13.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反映

表1

时间

进口货物

总值

鸦片(%)

棉布(%)

棉纱(%)

1850年

54%

34%

6%

390.8万元

1870年

34%

50%

6%

6457.4万元

 

A.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D.民族资本主义下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进口货物所占的比例,鸦片仍占54%,可知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清政府的抵制有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进口货物,没有体现对外出口的情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进口的棉布比例可知,中国传统的纺织业在列强廉价的机器产品的冲击下日益走向衰落,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因此这一时期取得较快发展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14.《南京条约》申明:

“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

“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

D

解析:

早在《南京条约》前的鸦片战争期间就出现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A项错误;“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向西方学习还局限于器物层面,还未意识到要传播西方的平等观念,故C项错误;传统夷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观念的冲击,故D项正确。

15.梁启超说:

“昨日就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行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

”梁启超意在说明

A.共和体制不符合国情  B.政体变革需要过渡期

C.应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D.应以革命推翻清政府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梁启超以两船相撞来比喻推翻专制统治后直接实行共和,并且认为两船中间如果没有楔子,则会产生激烈的冲突,以此来说明专制政体到共和政体的转变需要一个过渡期,故B项正确;梁启超并没有认为共和政体不符合国情,也没有谈及要推行君主立宪政体,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梁启超属于维新派,不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D项说法错误。

16.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

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维新变法期间的知识分子突破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反映出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期间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已经突破了儒家传统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近代爱国主义的内容是改革自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7.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

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答案:

D

解析:

A项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B、C两项都不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故排除;通过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美国向其灌输自己的思想文化,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故D项正确。

18.毛泽东说:

“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渊”指敌人,“鱼”指群众),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

关门主义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

可见,材料反映出中共

A.宣扬敌后抗战B.主张全民族的抗争

C.坚持持久抗战D.建议国共联合抗争

答案:

B

解析: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那里,由此可见,毛泽东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符合题意;宣扬敌后抗战、坚持持久抗战以及建议国共联合抗争均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9.“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

朱执信有云:

“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

“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

该现象的出现

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充足的兵源

B.反映了民国时期国民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C.说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

D.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答案:

D

解析:

“遣之则兵散为匪”,说明自然经济的脆弱性,使得一些农民失去生活依靠,进而为匪,成为割据势力的兵源,故A项错误;“兵匪互换”是民国时期脆弱的自然经济下的无奈应对措施,与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无关,故B项错误;“招之则匪聚为兵”表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并没有解除,故C项错误;“兵匪互换”造成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和政治动荡,故D项正确。

20.1936年12月14日,苏联《真理报》的社论说:

“(张学良)本人乃一贯采取不抵抗政策。

现在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揭抗日旗帜,实际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牺牲品。

”这一评论

A.准确指出了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

B.说明西安事变违背国内抗日救亡要求

C.反映了苏联支持中国抗日的基本立场

D.对西安事变结局的推断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

C

解析: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的动机是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材料说张学良“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可见A项错误;西安事变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日,因此并未违背国内抗日救亡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对张学良抗日行为的评价,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反对张学良之前执行的不抵抗政策,认为发动西安事变不利于国共合作抗日,反而有利于日本的侵略,可知苏联是支持中国的抗日活动的,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苏联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态度来看,苏联并未预料到西安事变会和平解决,且国共实现了合作抗日,故D项错误。

21. “□□舰舰长萨师俊在长江上游□□与日机互击阵亡。

今日党政军长官均到其家吊唁。

”1938年11月1日,《申报》刊发题为《华军舰长萨师俊阵亡》的短讯,出于战时保密的考量,对军舰及与日军交战地作了模糊处理。

由此推断,该军舰当时应是参与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D.广州会战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时间“1938年11月1日”和地点“长江上游”。

淞沪会战于1937年11月结束,与材料所述不符合,排除A项;徐州会战于1938年5月已经结束,故可排除B项;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时间上和材料所述时间最为接近,但广州地处华南,远离长江,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故C为正确选项。

 

22.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调整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这里的“借鉴”主要指的是

A.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B.通过物质利益激发生产积极性

C.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D.重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答案:

解析:

20世纪60年代我国还没有市场经济,故A项说法错误;1962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通过调整,生产能力有所改善,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B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当时还没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项说法错误,当时讲的是自力更生,对西方生产经验盲目排斥。

23.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的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

这反映了我国

A.劳动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B.政府职能部门权限逐步扩大

C.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D.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答案:

C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八十年代出现的价格双轨现象正是这一体制的过渡产物,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D两项表述片面;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主导职能权限在减少,排除B项。

24.“古希腊法律制度涉及社会各领域,而其中很突出的便是在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

与中国秦代的‘书同文’极为相似,古希腊也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加强文化思想的‘大一统’,从而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思想文化专制曾盛行于东西方B.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相同

C.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D.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古希腊法律制度对其文化制度的规定,说明通过文化立法来塑造民主政治的精神氛围,可见,材料主要是表明法制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故C项说法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B项不是材料所要说明的;材料没谈及西方人文精神,D项错误。

25.有观点认为:

英国革命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法国革命突出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而美国的经验,则显示了把这两个价值中和、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这主要体现在

A.实行代议制民主B.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并重

C.主权在民的原则D.两党“和平竞争、轮流坐庄”

答案:

B

解析:

材料观点认为,英国和法国的近代民主革命各有不足,英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注重民主中的原则(自由)但对保障民主实现的法律程序注重不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好与英国相反。

但美国在政治民主建设中做到了两者并重,即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都一样重视,故B项符合题意;A项只讲到了美国民主的程序,C项只讲了美国民主的原则,D项讲的是美国政党制度,故A、C、D三个选项都不符合,排除。

26.“法国人从美国那里拿来的是他们发动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切割又缝合政府的理论。

”这种观点

A.认为法国以美国为民主仿效对象B.预见了法国共和政体建设的曲折性

C.高度赞扬1875年宪法的先进性D.批判了美国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

答案:

解析:

缺少了“切割又缝合”过程的法国民主建设必然会遭遇挫折,故选B项。

由材料可知,这种观点认为法国人只学习了美国发动革命的理论,而没有学习其组建政府的经验,故A项错误;C、D两项的结论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27.1990年绘制在柏林墙残留墙体上的一幅涂鸦作品(MOSCOW、CHINA、EVERYHERE、BERLIN:

莫斯科、中国、任何地方、柏林)。

这反映了

A.作者对世界秩序重构的想法B.两极格局与冷战正式宣告结束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D.柏林围墙成为阻碍民主的藩篱

答案:

A

解析:

“莫斯科、中国、任何地方、柏林”体现的是柏林墙外的世界,故图片反映出在东欧巨变、两极格局受到冲击时期人们对世界新秩序的思考与期盼,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正式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故B项错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是在“冷战”之后,故C项错误;柏林墙是美苏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阻碍了世界政治民主化,但体现不出1990年柏林墙上图画的内涵,故D项错误。

28.近年来披露的档案证实:

“在朝鲜战场上,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

”这反映出

A.“一边倒”战略保障了中国安全B.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C.美苏“冷战”中同时伴有“热战”D.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说明中国安全受到威胁,故A项错误;“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说明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无法说明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故D项错误。

29.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

这种变化

A.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B.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C.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D.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可知,这是指工业革命之后,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矛盾的激化会反作用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继续完善,符合题意的是A项;国内产业工人阶级的壮大与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中的“起步”与史实不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排除D项。

30.面对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适时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俾斯麦政府的做法客观上

A.体现了“鞭子加糖果”的两手政策B.阻断了德国工人运动的继续发展

C.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D.巩固了德国容克地主阶级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均是俾斯麦政府实行社会保障的主观目的,故排除;俾斯麦政府实行社会保障,客观上改善了工人的生活状况,阻断了德国工人运动的继续发展,故B项正确。

31.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

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

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