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辛寨镇中心小学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5.3.30
中心发言人
李俊华
主持人
李俊华
主题内容
怎样看问题、这样想问题
地点
四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
李俊华张秋香纪经营
中心发言人发言记录
一、单元整体分析
单元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正确读写37个新词。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
3、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
5、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忧缺点;抓住自己的特点写作文。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
有的告诉我们:
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
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语文园地安排的内容也与本组专题紧密联系。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学生可以尝试着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来介绍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读读背背”是一些有关思想方法方面的谚语。
“成语故事”《买椟还珠》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舍本逐末的人。
单元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生字,正确读写37个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表达的能力,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难点:
以自己特点的某方面为主来写作。
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语言朴实生动,含意深远。
学习本组课文,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单元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学生思维的特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确定本专题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加强整合,学法灵活,阅读广泛,练笔多多。
课堂教学
实施策略
1、走进生活。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
3、阅读名家的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教学进度
寓言两则2课时
惊弓之鸟2课时
画杨桃2课时
想别人没想到的1课时
语文园地三4-5课时
主要练习
《语文配套练习册》、每课一练练习题、随堂练习
课外辅导
与活动
(1)、辅导对象和形式
(2)对象:
本班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
(3)形式:
1、利用课外时间辅导
2、利用学校午休时间
3、老师、家长相配合
(二)、辅导内容:
1、辅导差生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
2、辅导中等生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
3、辅导优等生内容:
阅读能力方面和写话的训练。
(三)、辅导方法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对各种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
重点帮助的学生名单
杜瑞杰朱博文李雨泽李令浩
纪胜楠韩延莉纪承林张佳琪
二、单元课时教案
课题
画杨桃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想当然”、“半晌”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措施与方法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机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训练、探究、对话为基本元素设计教学,构建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体现“以疑促读,读中探究,自主感悟”的教学特色。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预设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
一、联系作者的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有一位作家,一生发表作品无数。
功成名就之后,他无限感慨地说:
“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些无不得益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
”老师、父亲给了他怎样的教诲?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画杨桃》,从而一探究竟。
板书课题,学生跟写,齐读。
二、研读重点,串讲课文。
(一)理解老师、父亲给予我的相同教诲。
1、自读课文,找并画出:
老师、父亲教诲我的话。
2、交流,齐读。
3、他们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板书:
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二)引导体会“我”的作画态度。
1、默读课文,画出:
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引导交流。
出示: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齐读。
2、说话训练:
“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是因为____________。
预设学生的回答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板书: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4、开展小组讨论:
“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
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
出示父亲的话:
“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
小结。
如果我凭着自己的印象来画杨桃,就是父亲话中的?
(想当然)
5、课件出示:
“想当然”典故
想当然成语,典出《后汉书·孔融传》。
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打败袁绍,其子曹丕把袁绍儿子袁熙的娇妻甄氏占为己有。
谋士孔融不满,又不便直说,就写信给曹操,说周王把纣王的宠妃妲己送给了辅佐自己建立周朝的周公。
历史上本没有此事,曹问出自何典,孔融说:
“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用意在于讽刺曹操父子。
后来,就用“想当然”为推想起来一定是如此的意思。
(三)引导体会“同学们”的语言变化。
1、对比朗读老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7-10自然段和13-16自然段两段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
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这两段话,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估计学生能发现:
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
(2)这些标点符号,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自主朗读,指名读。
引导:
“!
”说明同学们回答问题时?
“·······”呢?
出示提示语: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同学们___________地说。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大家____________地说。
(不假思索、异口同声)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他________地说。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他________地说。
(吞吞吐吐、迟迟疑疑、支支吾吾、结结巴巴)
小结:
同样的文字加上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进入角色,想象说话。
同学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杨桃确实像个五角星;我们错了,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
……)
有了这些体会,我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
齐读上面的两组句子。
(四)体会“老师”的神态变化。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得益于是谁的教育?
1、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老师的语句。
交流。
(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2、自由读第1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解读“严肃”、“半晌”。
请大家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
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
交流。
(听到同学们的嘲笑声,老师肯定很生气,他还可能会想:
我得像个办法来教育他们等等。
)
你们都想到老师的心里去了,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课件同时出示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学生放声朗读,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的态度发生变化了。
)
是哪个词语告诉你的呢?
理解“和颜悦色”。
“和颜悦色”地读读老师的话。
自由读,比赛读,读出老师的“和颜悦色”,读出老师的语重心长。
设计意图:
从以上三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
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五)理解老师教诲的另一层含义。
老师和父亲的话语是那么相似,而又有不同。
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
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
1、齐读老师和父亲的话。
2、交流。
相机板书:
尊重别人相信自己
小结。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画杨桃如此,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呢?
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
1、盲人摸象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
2、苏轼《题西林壁》有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谈谈你的理解。
3、小结。
尊重别人,相信自己。
看的角度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就不会一样。
四、作业。
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让作者一生受用。
了解了作者这次画杨桃的故事,你想对“我”,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些什么呢?
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说心里话。
课件出示:
我想对作者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
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画杨桃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尊重别人相信自己
学生跟写,齐读。
6、再读父亲的话,进一步体会父亲的教诲。
自主朗读,指名读。
以作者的话导入课文,与课文内容接轨,并为引出下面的重点研读学习作以铺垫。
文中老师和父亲话的相似处——“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是全文的理解重点。
让学生结合课文加以理解,看看不同的人物(我、同学们、老师)在看杨桃时候是不是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使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这句话的含义,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抓住“我”的作画态度,让学生体会父亲的话对我的影响,进一步理解父亲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实事求是精神。
设计意图:
出示老师和学生的两段对话。
使学生找出标点的不同,体会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不同的情感。
体会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几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从“同学们”的语言变化,感知“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想象说话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充分体会同学们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老师说的那句话的理解时,让学生写批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设计意图:
语文源于生活,在结束阶段,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
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话的源头之水就会汩汩而来。
此时,大家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生活积累、情感和观念。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作业与练习配置
三、集体研讨发言记录
《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启发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
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这一道理?
李俊华:
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我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
”“像五角星!
”和“不……像。
”“像……五……五角星。
”),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我又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
嘲笑时,不仅有哈哈大笑的,还有嘻嘻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学生部分添加提示语。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张秋香:
两者比较,体会道理
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段话讲了三点意思:
一是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
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了这段话之后,我就请小朋友把老师的这段话与课文开头爸爸说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了样。
”进行比较:
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实事求是”的道理。
接着再思考:
老师的话那几句更父亲说的不一样?
通过读书比较,理解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意思及道理。
比较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常用而且有效地教学方法。
通过比较,孩子们轻松地理解了老师说的话,领悟了其中包含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文本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内容灵活整合,往往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纪经营:
交流感悟,深化认识
在孩子们领会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后,接着,我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讨论,谈学习、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或自己的感受。
有个孩子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次,在做课堂作业本时,看题目是“收藏屋”,并且下面有一条长长的横线,于是根据以往经验,想当然的就把文中的好句给摘录下来了。
可是后来检查时仔细读读“收藏屋”下的子题目才发现要求收藏的是文中的好词,嗨,白忙一场!
在孩子们交流后,我将《题西林壁》一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引入,孩子们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往往结果会不一样”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