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99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479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99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99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99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99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99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99doc.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99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99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99doc.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99doc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99)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胚胎妊娠(shēn)创伤(chuāng)辐员辽阔

B.镌刻(juàn)晕眩疱疹(pào)恰如其分

C.渲染熏陶(tāo)纤维(xiān)阴谋密计

D.友谊(yì)青睐参与量体裁衣(lià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甲)这是塞涅卡得自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

确实如此。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乙)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丙)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

在圣诗中,哀歌是与颂歌相伴的,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刻画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自于B.启示C.并非……绝非……D.暗淡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思索和搜集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B.这个基因安全问题的防范,关系到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也关系到每一个有责任心的科学家,而且要保证民众的知情权。

C.蛇最感兴趣的食物是鸟,那些能够来往天堂的唯一的飞翔使者。

它伺机偷袭,洗劫巢穴,吞食幼鸟和蛋卵。

D.已经持续了23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是特朗普回国要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对美国在北美洲的意义重大,不仅涉及经济领域,更有安全领域的价值。

5.对下列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C.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D.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A.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B.至激于义理者而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C.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D.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7.简要概括下面一段文字所说明的构造成语的美学基本要求。

(3分)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

成语往往由四个字或者三个字构成,如“置之度外”“想当然”。

字数多的极少,如“牵一发而动全身”。

成语句式整齐,如“稗官野史”“微言大义”“轻描淡写”“树碑立传”“面黄肌瘦”。

至于“千军万马”“前呼后拥”“山清水秀”,平平仄仄,就是好听。

四字成语里面很少违背这个规矩的。

唯一“不正经”的一个成语,就是“乱七八糟”,因为按照美学规矩应该是“乱七糟八”,或者“七乱八糟”,结果他却偏偏“乱七八糟”,所以就乱七八糟了。

8.在括号内写出下列楹联所称颂的名人,并从中任选一联,写一段文学短评,不超过100字。

(6分)

(1)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凌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  )

(2)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  )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

(4)著述最严谨,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  )

文学点评: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0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

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

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

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

它让我们认识到:

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

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

你看:

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

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

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

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

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

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

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

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

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

“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

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

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

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

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

注意:

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

第二天就不行了。

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

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

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9.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

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这句话巧妙地将“缘”字拆分为“丝”“夕”“豕”三个字,作了意味深长的解释。

D.“‘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10.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

实用的与审美的。

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11.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

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20分)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

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

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

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

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

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

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

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

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

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

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

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

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

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

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

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

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

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

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

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

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

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

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

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

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

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据统计,提炼1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

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

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

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

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

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

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

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

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12.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

(4分) 

13.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

(5分) 

14.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15.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

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20分)

答李翊书(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