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熟练地理基本技能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学案+Word版含答案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277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5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熟练地理基本技能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学案+Word版含答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熟练地理基本技能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学案+Word版含答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熟练地理基本技能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学案+Word版含答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熟练地理基本技能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学案+Word版含答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熟练地理基本技能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学案+Word版含答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熟练地理基本技能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学案+Word版含答案 1.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熟练地理基本技能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学案+Word版含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熟练地理基本技能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学案+Word版含答案 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熟练地理基本技能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学案+Word版含答案 1.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熟练地理基本技能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学案+Word版含答案1

核心点一 区域地理空间定位

区域定位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经纬网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地理事物轮廓定位法、地理要素特征定位法、地理事物规律原理定位法等。

在考试时应优先选择最熟悉的定位方法,再利用另外一种或两种定位方法进行验证,以提高定位的准确率。

1.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线和纬线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对于大范围区域图(如图1)的空间定位,在利用经纬网定位时,重点关注图示地区所处的大洲位置。

对于小范围区域图(如图2)在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同时,重点关注区域图中独特的地理特征(河流、山峰)。

下列歌诀、顺口溜易于记忆,可帮助掌握重要经纬线(3条特殊的纬线、7条重要的经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

23°26′N:

一湾两海三半岛,还要经过台湾岛。

0°纬线:

刚果苏门前,亚马加里面。

23°26′S:

南非澳洲南美洲,拉普巴拉向南流。

20°W:

冰岛以西格陵兰,大西洋中东部穿。

0°经线:

零度经线大不列颠,伊比利亚几内亚湾。

20°E:

斯堪的纳维亚山,波罗的海巴尔干,波德平原地中海,刚果盆地好望穿。

40°E:

东经四十度,东欧平原穿,黑海和红海,东非高原边。

60°E:

北乌拉尔山,南阿拉伯海,中穿伊朗和咸海。

120°E:

兴安渤海台湾海峡,澳大利亚西部穿。

180°经线:

白令海中,新西兰东。

2.根据海陆位置进行空间定位

(1)熟悉海陆分布状况:

利用海陆位置定位,必须熟悉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

即要明确陆地与陆地之间,大洋与大洋之间,陆地与大洋之间相临、接壤及包围的情况。

(2)掌握大致位置:

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

(3)掌握其他重要的参照系:

除了七大洲和四大洋外,一些重要的海、海湾、海峡也是进行定位的重要参照物。

(4)根据沿某条纬线和经线的海陆地形剖面图进行空间定位。

3.根据相对位置进行空间定位

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地图上,可以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确定它的区域位置。

如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若能确定某高原东部为太行山,即可确定其为黄土高原。

在我国的地形分布中,由两大走向(东北—西南和东西走向)的山脉构成了主要地形的分布骨架,可根据下图山脉示意图回顾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4.根据轮廓特征进行空间定位

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大洲、大洋,小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

首先,要熟识区域轮廓,尤其侧重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

其次,要熟识海陆轮廓,主要是大洲、大洋的轮廓。

第三,要能区分重要水域轮廓特征,如著名的湖泊(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等)。

在实际应用中,常把重要区域的轮廓特征和经纬度结合起来使用。

下列图示为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岛屿、半岛、海峡、河流及运河轮廓示意图。

 

5.根据重要地理要素特征进行空间定位

(1)利用地理景观特征定位

受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地理景观可以确定其所在地区的位置,如植被、传统民居等。

(2)依据图例、注记定位

该方法常常作为一种辅助定位的方法,但有时也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图中的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交通干线、城市、洲界、国界、省区界线等图例和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地名信息对定位很有帮助,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关键。

如出现“珠穆朗玛峰”,则可确定该区域是青藏高原,如出现“西安”,则可确定该地形区是渭河平原等。

6.根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原理进行空间定位

(1)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定位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

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分布规律,日影朝向,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貌特征的分布规律,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

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如气候类型数据图、地貌示意图、河流径流量图、人口结构图、地球光照图及文字说明等,就不难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2)利用地理原理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是符合地理原理的,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就可以间接推导出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如根据某个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就可推测出该地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2016·江苏地理)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1~2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答案 

(1)D 

(2)C

第一步:

读图文信息,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

山水画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信息②:

四幅山水画作品的自然地理特征。

第二步:

明设问指向,抓住关键得结论

(1)该设问的关键词为“江南丘陵景观”。

画①显示有高大的山脉、幽深的峡谷,与丘陵地形特征不符合;画②显示平地上的孤峰,是喀斯特地貌景观;画③显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画④显示有低矮的丘陵,以及河流、小船等,符合我国江南丘陵的景观特征。

(2)该设问中的关键词为“地貌类型形成原因”。

由上题可知,画③描绘的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因而其形成原因为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

[题后反思]

该题组以我国山水画为背景,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其背景材料来源于画家作品,源于生活,让学生在解答试题过程中感受自然。

反映了新课标“学习有用地理”的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应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命题点一 结合经纬网进行定位(题型预测:

选择题)

(2017·山东济南文综测试)下图中甲港口所在国家是海运大国,海运业是该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之一。

据此完成1~2题。

1.甲港口号称该国所在大洲的“南大门”,得益于(  )

A.经济腹地广阔B.港阔水深避风

C.地理位置优越D.地形平坦开阔

2.我国商品运达该港口,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

A.麦哲伦海峡B.霍尔木兹海峡

C.马六甲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结合经纬网和海陆轮廓知,图示区域地处地中海沿岸,甲港口所在国位于欧洲南部,处于通往欧洲西部和亚洲的航海线上,地理位置优越。

第2题,我国商品运达该港口需经过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

命题点二 结合民居景观特征,进行区域定位(题型预测:

选择题)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以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墙,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

读图回答3~4题。

3.马头墙、天井这种民居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B.华北平原

C.西北地区D.江南地区

4.下列有关这种民居建筑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防晒通风和排水

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防止火势蔓延

C.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D.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结合该民居特点知,该区域阳光充足,降水丰富,说明其位于南方地区。

第4题,我国南方地区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受风沙影响较小。

所以该民居建筑设计不是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核心点二 主要地理统计图的判读

1.坐标统计图的判读

(1)二维坐标图

①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和图标注的内容,再根据“点”“柱”或“线”所表示的数值信息分析其变化趋势。

②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中地理事物数量、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

③解读坐标图容易因忽视图中定量信息而判断错误。

(2)三维坐标图

此类坐标图的判读方法与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基本相同,但在读数时,要注意取坐标轴的平行线,而不是垂线。

如读出下图中A地三大产业的构成,可作三大产业的坐标和与其原点相交的坐标垂直线。

转化之后,按直角坐标系的读取方法来读取,即可得出正确的结果。

A地第一产业占20%,第二产业约占30%,第三产业约占50%。

(3)多维坐标图

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幅图中绘制而成。

图1为一幅风玫瑰图(又称风频图),该地的最小风频为西南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

图2反映了某工业投入结构中能源所占比例最大,说明为动力(能源)导向型工业。

2.结构统计图的判读

(1)扇形(饼状)结构图

这种图形能表示两方面的内容:

地理事物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相对比例关系或数量关系。

如下面中国地形组成结构图。

判读步骤:

阅读图例和文字说明,明确图中反映了哪些地理事物;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并联系相关的知识点;对反映的地理事物进行排序;结合其他信息回答问题。

(2)柱状结构图

下图表示中国、印度、日本、英国四国的土地资源构成,根据四个国家的国情,判断A为英国,B为中国,C为日本,D为印度。

(3)矩形结构图

下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某地理事物的结构组成,从图中可以看出各部分所占比例互为消长的动态变化。

3.地理表格的判读

(1)认清表名及不同表格项目所表示的要素和内容。

(2)抓主要因素,综合分析地理规律。

表格中虽然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有主次、轻重之分,主要因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是多种地理要素中的主要因素。

(3)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解读表格题重在认识表格统计中反映出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是从理性上作定性认识。

大多数表格题可以直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象的强弱、大小和多少等规律变化。

若题目要求做定量计算,就必须要整理数据、计算数据,作出信息的数量或等级的定量认识,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

解读表格题,是作定性、定量分析,还是仅作定性分析,因题而异,解题时要灵活掌握。

(4)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

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相异、相反和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2016·浙江文综)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下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

(1)~

(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答案 

(1)B 

(2)A

第一步:

读图文信息,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

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信息②:

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信息③: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第二步:

明设问指向,抓答题关键

(1)设问中“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为关键词。

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从Y轴看,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从X轴看,广西高于全国,说明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

(2)设问中“万元产值能耗”为关键词。

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知山西(1.76)最高,所以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广西(0.80)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上海(0.62)和江苏(0.60)最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湖北(0.91)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降低能耗。

[题后反思]

地理图表的判读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能力要求。

地理统计图型多样。

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图表判读方法,提升判读技能,切实落实好基础知识。

命题点一 结合河流径流量与输沙量考查统计图的判读(题型预测:

选择题或综合题)

1.(2017·九江市高三“十校”第一次联考)下图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若不考虑海浪的侵蚀作用,据图推断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为(  )

A.面积增大,增长的速度加快

B.面积减小,减小的速度加快

C.面积增大,增长的速度减慢

D.面积减小,减小的速度减慢

答案 C

解析 黄河三角洲是由于黄河携带泥沙在入海口堆积而形成。

结合图示1950~2007年黄河输沙量逐渐减少可知,河口三角洲增长速度减慢,但仍不断增加。

命题点二 结合世界部分国家创新指数与人均GDP图,考查统计图的判读(题型预测:

选择题)

(2017·江西赣州上学期期末)国家创新指数由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5项一级指标构成。

下图为“某年世界部分国家创新指数与人均GDP图”。

据此完成2~3题。

2.图中A、B、C、D代表的国家分别为(  )

A.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

B.澳大利亚、美国、印度、中国

C.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

D.澳大利亚、印度、美国、中国

3.为提高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应当(  )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②开展产学研合作 ③提高综合能耗产出率 ④加大大众创业力度 ⑤提升高技术产业产出规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答案 2.C 3.D

解析 第2题,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创新指数和人均GDP均高,发展中国家较低。

结合选择项四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即可得出结论。

第3题,结合创新指数的影响因素可知,我国需要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综合能耗产出率和高技术产业产出规模。

核心点三 地理过程和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常考的地理过程和原理示意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地理过程示意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地理关联示意图、剖面示意图等。

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读图名、图例和注记,挖掘图中信息之间的关联、图中地理事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等信息,达到一图多用。

1.地理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原理示意图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解读该类示意图的方法是:

2.地理过程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

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

3.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的判读

该类图利用某种模式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空间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演变规律)、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空间联系规律)等。

运用模式示意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分布规律。

常见的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等。

地理事物分布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1)概括地理因素分布的一般规律、成因及特点,掌握分布模式图的由来。

(2)把规律落实到具体的地理事物中。

4.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

地理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

用关联图考查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如四季的产生、大气的热力作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与结果、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转换、人类活动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等。

(2)某一国家或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如青藏地区高寒气候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西北内陆地区干旱气候的成因及对农牧业的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等。

(3)某一企业、公司的原材料来源、生产流程、市场销售网络图等,如某钢铁、汽车、化工、服装公司甚至跨国公司的生产、销售网络结构图,要求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生产与布局,这种关联图突出了个别性。

(4)某一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治理措施,如黄河中下游泥沙的治理,这种关联图突出了区域性。

(5)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及治理措施,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

(6)用关联图来表现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粮食问题、贫困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分析其实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关联图的各构成部分都有对应的因果关系,析图的关键在于地理原理、过程或规律的文字表述与关联图的互译,透析各部分的成图原理及因果推理,让整图“动”起来。

在判读关联示意图时,首先应弄清楚该图的中心思想,认真读懂图意,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其次根据图中信息进行联想,回忆相关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判断。

有的关联示意图会留几个空框要求填空或选择填空,在推理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处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

判读关联图时一定要在完成了各框内容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将所填内容验证一遍,确保其正确性。

5.地理剖面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剖面示意图是地理示意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现象、规律和本质。

剖面图主要有地形剖面图、地质剖面图、地租剖面图、土壤剖面图、天气剖面图等,其中以地形剖面图最为常见。

下面示意地形剖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

(2016·北京文综)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 D

第一步:

读图文信息,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

题图示意早期山地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岛,为自然山地。

信息②:

后期,伴随地壳运动,山地逐渐没入海底,变成平顶海山。

第二步:

明设问指向,抓答题关键

设问中“平顶海山”为关键词。

根据图示信息,火山喷发后形成山地,随着地壳运动,山地逐渐没入海平面之下,在海水等外力作用下,山地的山顶被削平形成平顶山地。

[题后反思]

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示意图在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在判读此类图示时,应善于调运所学知识,明确地理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并结合其影响做出具体分析。

命题点 结合水循环图考查地理过程和原理示意图的判读(题型预测:

选择题)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1.水循环的最主要动力是(  )

A.太阳辐射能、地球重力能

B.潮汐

C.地热能

D.生物能

2.下列能实现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

A.长江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D.我国的冬季风

3.下列地理事物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柴达木盆地的湖泊B.天山山区的冰雪融水

C.滚滚东流的长江水D.太平洋上未登陆的台风

答案 1.A 2.C 3.C

解析 第1题,水循环中的蒸发、水汽输送等环节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降水、地表径流、下渗等主要依靠地球重力能。

第2题,读图知①环节为水汽输送。

图中显示该区域位于大陆东岸,而且水汽由海洋输往陆地,我国夏季风符合条件要求。

第3题,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注入太平洋,沟通陆地与海洋,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二轮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2017·江西赣中五校联考)下图中ABC线地跨三个国家。

读图回答1~2题。

1.A地气候特征是(  )

A.最冷月均温小于0℃

B.各月降水量大致相当

C.具有干湿二季

D.终年高温多雨

2.B国地形自北向南依次是(  )

A.山地、高原、盆地B.山地、平原、高原

C.高原、山地、平原D.山地、平原、盆地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结合经纬网知,A(24°N、69°E)为塔尔沙漠,A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都较少。

第2题,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B国为印度,印度的地形自北向南分为喜马拉雅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德干高原。

(2017·湖南岳阳模拟)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一个BRT站台发车时段客流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站台所在功能区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交通便利,人流多

B.成片分布、高低分化明显

C.沿交通线分布,主要位于城市外缘

D.环境质量优美

4.BRT的开通(  )

A.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

B.可以取代出租车,成为城市客运的主要方式

C.有利于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提高

D.可以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BR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快速公交系统,主要分布在城市人流多的市中心地带,交通快捷便利。

第4题,BRT属于城市客运系统,它的开通与乡村无关;在城市发展BRT可使交通快速方便,但不能完全取代出租车;可以减少私家车的大量使用,有利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

下表为“2013年天津、北京、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及生产总值”。

据此完成5~6题。

     城市

项目     

就业人口(%)

第一产业

0.2

2.7

2.8

1.3

第二产业

41.1

52.2

49

21

第三产业

58.7

45.1

48.2

77.7

生产总值(亿)

21602

14370

12656

19500

人口数(万人)

2415

1472

2919

2115

5.丙市的人口数最多,但生产总值却最低,其主要原因是(  )

①地处内陆,改革开放晚

②市辖范围广,乡村地区面积大

③东部沿海,矿产资源贫乏

④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6.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数量最多的直辖市及其根本原因是(  )

A.甲 政策驱动B.甲 技术研发

C.丁 旅游发展D.丁 行政职能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甲、乙、丙、丁依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