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最新央视《主持人大赛》素材大汇总13页.docx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央视《主持人大赛》素材大汇总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作文最新央视《主持人大赛》素材大汇总13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央视《主持人大赛》素材大汇总13页
2020高考语文作文最新央视《主持人大赛》素材大汇总
【经典语句】
如果每一个人都活成一束光,中国就必将是一轮闪耀的太阳。
——付琰
你有过这样的时刻吗?
它是别人的不屑却是你的一切,再累都努力去征服别人口中的不可以。
——李莎旻子
每一个优秀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付出很多努力却不一定有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
——迟茜
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
——张舒越
时光不老,连接着充满信心的未来。
收藏过去,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出发。
——果欣禹
热爱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你就坚守它就好,永远不要去想它会有什么结果。
——撒贝宁
真正有光的人,是压的时间越久,深度越深,绽放的光芒才可以越灿烂。
——朱迅
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们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
我想作为媒体人,就是应该更多地让这些可能平时微弱到会被很多人忽略的光,能够有空间去绽放出他们的光芒。
——康辉
宏大的叙事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去叙述,更重要的是怎么样深入下去,沉下去,到基层里面去抓住那些鲜活的故事,他们奋斗的故事,追梦的故事。
——王世林
老人笑了,你就孝了。
——郭嘉宁
【自我展示经典文稿】
新闻类1号选手高嵩
各位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话说长三角》,我是主持人高嵩。
今天要跟您分享的,是一个迟到了二十二年的诺言。
位于江苏的周庄古镇,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各位可能都去过。
古镇往东跨过一条河,就到了上海青浦的金泽。
两地常年是摆渡来回,而连接两岸的渡船,也促成了不少上海和江苏的跨省联姻,村民张泉勇就是其中之一。
二十二年前,他把妻子从周庄迎娶过岸的时候曾经许下了一个诺言。
他说:
“你嫁给我吧,听说这儿很快就要造桥了。
有了桥,就什么都方便了。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村子里的路一修再修,桥却一直没有架起来。
老张每次和妻子回娘家还是得坐渡船,而且一般不敢留下来吃晚饭,因为天一黑船就得停,绕路回来得多花四十分钟。
每天晚上的五点半是最后一班船出发的时间,但通常都会再等一等,有不少村民在对岸的周庄上班,他们都得搭最后一班船回家。
听村子里的人说,这个渡口已经运行了超过百年。
除了晚上船不能开,遇到台风、大雾天还得停航。
造桥几乎就成了所有村民的梦想。
直到去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基础保障,而第一件事就是要打通省界断头路。
借着这股东风,在去年八月两岸的造桥工程终于启动了。
今年三月两岸合龙,步行的通道已经开放,终于村民去对岸上班,不用再担心天黑了回不了家,如果要过河去走个亲戚,也可以踏踏实实地留下来吃顿晚饭。
而那个迟到了二十二年的诺言,真的实现了。
当见证时代变迁的渡口,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座新桥,不仅让老张的诺言实现,也让两岸百姓的生活更加紧密地相连。
当然,撤渡架桥只是第一步,未来我们期待长三角一体化能让三省一市的更多地方架起一座座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桥,让更多的蓝图变为通途。
而作为一个主持人,我也会继续奔走在长三角的土地上,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座通往观众的桥,而这要从讲好每一个长三角故事开始。
感谢各位收看今天的《话说长三角》。
文艺类1号选手齐岱泽
欢迎各位收看本期的《挑战不可能》,我是小齐。
本期的主人公和大家一样,都是万千追梦人当中最普通的一员,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
但是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所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了不起的齐岱泽。
这个小男孩对于主持人这个职业最初的印象是来自于他做法官的母亲,那时候每次吃完饭都要看的一档节目叫《今日说法》,以及那时屏幕里的那位主持人。
而当这个小朋友说“我也想成为电视里的那个人”时,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不可能,父母和朋友都对他说:
“以你的能力,你不可能做到的,它太难了。
”那直到成功地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他才开始有能力去丈量自己与舞台之间的距离。
直到大三终于有机会录节目了,那这个机会叫《开讲啦》。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开始去更多的获得实践的机会。
但是第二个不可能,从屏幕对面的观众席传了过来。
每一条观众们非常严格的评价都让他考虑自己要不要去放弃。
但他又转念一想,咱们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既然没有人支持,那就创造出支持自己的人。
那再接下来他不断去实践。
终于开始有一个人、一群人去肯定、去期待他。
而在今天他带着一个最大的不可能来到这个舞台。
这个不可能就是一直伴随着他的不自信。
那直到刚刚他来到舞台中央和小撒老师并肩而立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自己最后一次录制《开讲啦》的时候,无数次在幻想自己何时能够和他同台相遇。
他突然感觉自己站在这里,距离自己梦想的距离又近了那么一点点。
当然追逐梦想的脚步还在继续,但是这一次的不可能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如何去挑战。
他只需要准备好话筒,面对着所有注视他的观众,一字一句地说出,大家好,我是主持人齐岱泽。
谢谢!
新闻类2号选手周瑜
欢迎收看《瞬间故事》,从瞬间看人间,我是今天的讲述人周瑜。
2010年8月,甘肃舟曲(县)突发泥石流,一夜之间小半个县城被冲没了,我去现场报道。
两天之后我精疲力竭,随身带的方便食品也吃完了,去买,第一家小卖店连水都卖光了,能喝的只剩下啤酒。
第二家卷帘门已经拉了下来,好不容易敲开了,一看柜台都空了,我正准备走,柜台里的大姐突然用浓重的甘肃口音问:
“姑娘,哪儿来的?
”我顺手指了指袖子上的台标,“上海过来的”。
大姐突然显得有点急说“你等等啊”,然后就转身进屋了。
再出来时拿着一个塑料袋往我手里塞说:
“谢谢你们从那么远过来报道我们,家里也没多少吃的,拿着。
”那个有点旧了的塑料袋里装着三张这么大、这么厚的饼,很干、很硬,真的不能说是好吃,可是那个口感我一直记着。
我只是做我的本职工作,却让一个身处不幸的陌生人充满了感激,这份工作我得对得起它。
我真的希望当年的大姐能看见今天的节目,告诉她,当您给我饼的那个瞬间,那个初出茅庐的小记者明白了,新闻不只客观的数据和事实,那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温度在努力生活的人,关注他们的境遇是我的职责。
一个又一个人的命运也确实因为我们的持续关注发生了改变。
2000年上海的朱阿婆捡回一个弃婴,小军龙一天天长大,可是因为没有户口上学都难。
我们新闻人一直在持续地发问,制度有没有给这些无辜的孩子一个合理的安排?
直到2009年户籍制度迎来了改变,2014年小军龙的户口和收养关系办下来了,去年他上大学了。
十八年的故事终于完满告一段落,我自豪,几代新闻人记录的故事里,也有我用力写下的几笔。
现在我的工作,每天晚上都要进行一场新闻直播访谈,面对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他们心里的荣耀、幸福、压力、委屈。
碰到坎、遇到阻力是常有的事,现在我还时常会想起大姐递给我饼的那个瞬间,告诉自己,再试一次,再多想一个办法。
因为我们的坚持和关注,也许就是下一个故事温暖的开始。
谢谢!
文艺类2号选手刘熙烨
让国宝来传情,欢迎收看《国宝会说话》,我是主持人刘熙烨。
如果编钟会说话,或许它会对着现代钢琴说:
“瞧,我能奏出你身上所有黑白键盘的音符,可我却比你大了两千多岁呢,而且我在一个钟体上还能够发出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声音,你听。
”——正鼓音、侧鼓音。
沉睡了两千四百年的曾侯乙编钟从擂鼓墩的泥土当中苏醒之后,以它恢宏的气势、丰富的乐律铭文、一钟双音的非凡效果惊艳了世界,在很多重要的历史场合发出了它铿锵有力的中国之声。
而我有机会在曾侯乙原钟的复制件上带领着外国驻华大使敲响它的时候,我多么想跟它说说话。
我想告诉它,我看到了外交官眼里的震撼和惊叹,我想告诉它,我是多么的骄傲呀。
和我一起敲响编钟的是谭军老师,就是他让古老的编钟焕发出了年轻的声音。
曾侯乙编钟在出土的时候,钟体保存完好,但是所有的钟槌都已经腐烂了,所以他开始在钟槌上下工夫,不停地试不停地改,有的时候甚至会用上“肉槌”,就是用手去拍打这个钟体,就是为了寻找那个美妙的声音。
这些全都是和谭老师朝夕相处的伙伴,当谭老师小心翼翼地交给我的时候,再三地叮嘱我说:
“这可都是我的宝贝啊。
”这里边有二十多年前在曾侯乙编钟原件上演奏过的槌子。
我来带大家稍微地感受一下。
木制的钟槌在编钟上发出的声音可以圆润而饱满,可如果换成橡胶的钟槌,它可以让编钟的声音更加的醇厚绵延。
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状,谭老师已经研究出了五十多种钟槌。
这些钟槌让曾侯乙编钟不再是博物馆里面那个冰冷的青铜器,它让我们看到了国之重器的响器之魂。
我想带大家来听一听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声音。
这就是我们当代人发出的年轻声音,谢谢大家。
新闻类3号选手张楚雪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日关注》,我是主持人张楚雪。
提到“一带一路”,您会想到什么呢?
是“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还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没错,“一带一路”很大,大到涉及上百个国家和数以亿计的资金,但“一带一路”也可以很小,小到关乎一个男孩。
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他的故事。
视频里的这个柬埔寨孩子叫沙利,因为能用十多种语言来叫卖旅游纪念品,他成了“网红”。
2011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到柬埔寨,我就发现当地能用多种语言叫卖的孩子很多。
而他们大多都穿着破旧的衣服和不合脚的旧拖鞋。
有的孩子怕卖货时把鞋子跑坏了,于是就光着脚抱着鞋冲到游客身边。
看见金发碧眼的游客,他们赶紧推销:
“请买一些纪念品吧,我们有很多漂亮的包。
”看到能说粤语也能马上切换:
“靓仔,快点来买啊。
”但是无论说什么,他们都会加上一句:
“我们需要赚钱、养家”。
八年的小小卖货郎生涯让沙利学会了十多种语言,但为了生意,他常常顾不上吃饭,这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了很明显的痕迹。
身高一米四,体重只有四十多斤的他,看起来很像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对吧,但实际上,他已经15岁了。
而如今,这个少年终于可以放下身上沉重的担子了。
今年5月在“一带一路”公益基金项目的资助下,沙利获得了免费来华求学的机会。
过去只会说中文的他,现在可以踏踏实实地坐在课堂上和来自全球各地的同学们一块儿学着写中文。
而关于未来,沙利梦想着当企业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帮助别人是沙利想做的,也是中国正在做的。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柬埔寨修建了更快的铁路,获得了更多的投资,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沙利”走进了课堂。
读书的孩子多了,卖货的孩子少了,小到关乎一个男孩的“一带一路”,正切实地赢得信赖,惠及世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或许就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初衷。
感谢收看《今日关注》,我们明天再见。
文艺类3号选手孔皓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匠心传承》,我是主持人孔皓。
我手里的这把扇子是中国戏曲舞台上最常用的一个道具。
那它的主人是谁呢?
照片上的人是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的弟子,被誉为“中原第一小生”的王希玲,在生活里我也叫她姥姥。
这把扇子就是她在豫剧《风流才子》中饰演唐伯虎时的重要道具。
它在台上的每一次翻转开合都是姥姥“不疯魔不成活”的匠心写照。
三十年前,《风流才子》第一次和观众们见面,为了展现唐伯虎诗、书、画三绝的才子形象,排完戏回家的姥姥在饭桌上还忍不住用筷子蘸着菜汤写写画画。
三十年过后的今天,七十五岁高龄、装着人工膝盖的姥姥仍然坚持着踩上三寸的厚底靴被人搀扶到台侧,可当鼓点响起的瞬间,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在台上走得步步生风。
这种忘我的精神也让我明白,原来匠心就是在重复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
姥姥的匠心就像这扇面上的画一样,一经亮相那就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把扇子在二十年前就曾跟着姥姥把豫剧带出了国门,一位外国观众演出结束后深情地握着姥姥的手,他说:
“这出戏精彩得我看两遍都觉得不够。
”您看,二十年前我们对于文化自信或许还没有很明晰的认知,但在那一刻,我们也真切地感到了在新时代构筑文化高地的可能。
2017年我去了美国留学,姥姥郑重地把这扇子交到了我的手里,她说:
“都说戏比天大,但这靠的是一代代人的坚守,咱家这根弦到了你这儿可不能断啊。
”我知道,这把扇子背后,姥姥教给我的不仅是从初心到匠心的坚守,也是从传承到传播的重担。
只身在海外的日子,这把扇子将陪我一同度过。
不论是站在这个舞台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我都要把血脉里的文化讲给你听。
感谢您收看本期《匠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