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重点.docx
《社会医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医学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医学重点
第一章概论
社会医学:
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
群体(个体),特别是高危人群(处于高危状态下的人群,比如老人、儿童、妇女、残疾者、有害作业职工、流动人口等)。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寻找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发现健康高危人群及弱势人群,确定防治工作的重点,找出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应对策略,对社会卫生问题作出社会医学的“诊断”。
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对现有的社会卫生问题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为制定社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即提出社会医学的“处方”。
第二章医学模式
模式:
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
医学模式:
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和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
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
1.模式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2.健康是宿主、环境和病因三者之间的平衡,疾病则是该平衡的破坏;3.机体组织结构的改变和生理生化功能的异常,导致疾病发生;4.病因多系生物的、理化的,单因单果的疾病表现形式;没有病即是健康。
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2.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3.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
1.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观: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第三章健康社会决定因素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
在那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经济发展指标:
包括GDP、GNP、人均GDP、人均GNP、卫生总费用、人均卫生费用。
GDP: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价值总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也可以反映出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GNP: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卫生总费用:
是在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服务所消耗的经济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的双向作用:
(一)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1)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
(2)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
(3)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
(3)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
(4)现代社会病的产生。
(现代社会病是指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由新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疾病和社会现象。
)
(5)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
(6)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老龄化、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多)
(三)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增加劳动力供给;
(2)提高劳动生产率;(3)减少疾病损失;(4)促进教育收益实现;(5)促进自然资源利用。
健康投资:
指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
第五章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
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数量过多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加重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2.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素质;3.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
负担系数:
指非劳动力人口数与劳动力人口数的比值。
它一方面反映了非劳动力人口的多少,即劳动力人口的负担程度,另一方面表明给青壮年人口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压力。
营养不良:
指由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损耗营养素所造成的营养不足,也包含由于暴饮暴食或过度摄入特定的营养素而造成的营养过剩。
食品安全:
是指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职业压力:
多是指因职业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工作者造成生理、心理、社会的健康状态改变及损害的压力。
体力活动:
是指通过人体肌肉骨骼活动而产生能量消耗的身体活动。
体力活动与健康:
1.缺乏规律的体力活动是众多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2.体力活动促进已日益成为慢性病社区防治领域的重要策略之一。
社会制度:
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社会制度的含义:
1.社会形态,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2.各种社会管理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
3.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社会制度的主要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
为社会成员提供规范的行为模式;
2.社会整合功能:
整合各种社会关系,使其成为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
3.社会调控功能:
对社会冲突和社会越轨行为的控制,以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
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
1.分配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2.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决定作用;
3.社会制度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人际关系:
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体现的情感氛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获得社会支持的情感条件,也是获得社会支持的基础。
社会支持:
是指人们从社会网络中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客观地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二是主观的支持,指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
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
一定的社会支持将减少个体的负面情绪,降低压力事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性,而且社会支持可提供应对压力的策略,减轻压力的危害性。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所组成的社会基本单位。
家庭的类型:
1.单身家庭:
只有一个人生活;
2.核心家庭:
父母及其子女组成,两代人;
3.主干家庭:
两个或更多的核心家庭组成,直系双俩家庭;
4.联合家庭:
同一代至少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妇父母和两对或以上已婚子女;
5.其他家庭:
未婚同居、群居家庭、同性恋家庭、单亲家庭、残疾者、精神病患者与严重伤者的家庭等。
家庭的功能:
1.养育子女、生产和消费、赡养、休息和娱乐四大功能,还有感情交流的功能。
2.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功能也在发生变化。
有的功能在减弱,有的功能在增强。
城市化:
是指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社会综合发展指标:
第六章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法律、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文化的构成:
(1)认知成分,包括知识和信仰;
(2)规范成分,包括价值观和社会规范;(3)符号成分,文字和数字都是符号。
价值观:
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文化的特点:
共有性、习得性、象征性。
文化的类型:
(按作用)1.智能文化: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经验总结;2.规范文化:
人类明文规定的系列行为准则;3.思想文化:
人类思维活动对客观存在反映的精神产品。
(按社会地位)1.主文化:
居社会主导地位或具全社会性的文化;2.亚文化:
不居社会主导地位或不具全社会性的文化,相对于主文化而言,是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又称为“副文化”、“支流文化”。
3.反文化:
对现存社会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文化,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
4.跨文化:
由于文化背景变化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如移民文化、殖民地文化。
(按时间)史前文化、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未来文化
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判断;
(2)文化影响心理健康,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3)文化影响躯体健康;(4)文化与卫生服务利用和提供,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影响个体对卫生服务的接受、利用和配合程度。
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
1.无形性;2.本源性;3.软约束性;4.稳定性;5.民族性。
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1.教育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2.教育影响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3.教育影响人们的就业机会及收入。
第七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人格:
是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A型性格的人容易得冠心病,C型性格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性格。
认知:
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思维和想象等。
行为:
人类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
健康相关行为:
是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控烟的政策措施:
1.监测烟草使用与预防政策;2.保护人们免受烟雾危害;3.提供戒烟帮助;4.警示烟草危害;5.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6.增加烟税和提高烟价。
第八章健康管理与治理
健康管理:
狭义:
以人们的健康需要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的全面检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通过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活动,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
(其宗旨是更好地调动和整合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健康管理资源和行动,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活动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果。
)
广义:
以现代健康观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和社会学等技术和管理手段,协调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面的健康维护、改善和促进行动,通过对家庭、组织、社区、城市、国家、全球等范围内各种健康管理资源的充分调动、协调和整合行动,实现对影响群体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不良社会条件和环境因素的监测、诊断、分析评价和干预,通过推动健康组织、健康社区、健康城市等不同健康环境支持系统的建设行动,实现在所有环境中促进和改善公众健康的目标。
健康治理:
是通过构建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来保障政府、卫生服务提供者、非政府组织、医疗服务使用者、社会公众等众多健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责、权、利分配和角色安排,并通过相互间的有效互动来确保一致的政策、策略和行动,以应对和解决各种健康问题、实现公共健康目标的过程。
健康治理的特点:
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多样化、治理策略创新、治理手段多样化
健康管理是由健康危险因素检测-评价-干预-再评价等核心环节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循环过程。
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
1.收集健康管理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及相关风险因素信息。
2.进行健康和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疾病预警。
3.实施健康干预。
4.进行干预效果评价。
健康管理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致力于对人们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和培养人们的健康习惯,改掉其不良健康习惯,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健康风险暴露水平。
2.需求管理:
通过向病人提供决策支持和自我管理支持来鼓励其合理利用医疗服务。
它致力于通过帮助病人进行健康维护以及寻求适当的医疗保健来控制健康消费的支出和改善对医疗保健服务的利用。
3.疾病管理:
是一个协调医疗保健干预以及与病人沟通的系统,它强调病人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4.灾难性疾病管理:
灾难性疾病通常指对健康危害十分严重,或会导致巨大治疗费用的一类疾病,如癌症、肾衰竭等。
5.残疾管理:
目的是减少工作地点残疾事故的发生率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健康和经济损失。
6.综合健康管理:
多种健康管理策略相结合的办法。
第九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社会医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它是在某一特定现场的人群中,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手段收集研究资料的过程。
社会医学特有的综合评价方法: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卫生服务评价。
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选择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评价三原则: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非概率抽样:
不遵循随机化原则的抽样,研究者以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选择研究对象,这类抽样一般不能用样本推论总体,不能估计抽样误差的大小。
常用的非概率抽样有:
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
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sch)也称为质性研究,是一种在自然的情境下,从整体的角度深入探讨和阐述被研究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的一类研究方法。
收集这类资料的调查称为定性调查。
定性研究的特点:
1.注重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结果;2.是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其结果不能外推;3.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4.结果很少用概率统计分析。
定性研究的用途:
1.辅助问卷设计,估计问卷调查的非抽样误差;2.验证因果关系,探讨发生机制;3.分析定量研究出现矛盾结果的原因;4.了解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5.作为快速评价技术,为其他研究提供信息。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
深入访谈法、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观察法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researsch):
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称之为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的特点:
优点:
1.研究的重点在于“验证假设”,一般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架构;2.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3.结果可以用具体指标表达,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检验;4.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较强的说服力。
局限:
1.(投入较大)研究需要调查大样本人群,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2.调查采用标准化的工具,一般不允许在实际调查中添加或更改调查内容,使调查很难获得对事物深层次的了解,也较少能收集到意料之外的新信息;3.由于社会因素的多样性,以及对健康和疾病影响的复杂性,使一些社会因素与疾病及健康的关系很难用定量结果加以解释;4.一些健康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医学问题难以用数据指标表达。
访谈法:
优点:
比较灵活,调查员可以解释说明,对调查对象文化要求不高,问卷回收率较高。
面对面访谈还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姿势、语气、表情、反应等非文字信息来判断其回答的真实性;面对面的访谈比较容易控制访谈环境,有效地防止第三者对访谈的影响,由于有调查员说明,因此可以在访谈中列入比较复杂的问题。
电话访谈更节约人力和经费。
缺点:
需要大量甚至是复杂的组织工作,如果访谈的样本较大,问卷中包含的问题较多时,访谈就非常耗费时间和人力、物力;在访谈中比较容易受访谈员先入为主的影响,如果访谈员的素质不高或没有进行足够的培训,就可能出现访谈偏误。
面对面访谈没有匿名保证,有时被调查者可能因此拒答或不真实地回答,由于涉及交通,且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其调查范围在地理上就不能分布太分散。
电话访谈问卷完成率可能会较低,因为被调查者如果不愿接受调查,可以挂断电话而不给解释的机会。
调查时间过长,被调查者也可能自主挂断电话结束调查,使问卷称为废卷。
(因此,电话访谈一般适用于调查目的单一、问题简单、短时间内即可完成的调查。
)
自填法:
1.信访法:
由调查者将问卷寄给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按照要求填写问卷,再寄回给调查者。
优点:
节省时间和费用;可以避免现场自填时间紧张、时间冲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有较高的匿名保证,信访调查的范围可以很广,适用于调查对象居住较为分散的调查。
缺点:
被调查者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准确的解答,而只能依靠有限的填表说明;不能收集到非文字资料,有时对填表者的回答很难分辨真假;无法控制填写问卷的环境,如代笔、代答、共同回答、讨论回答等;由于缺乏有效的督促,问卷的回收率通常较低,难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遗漏的问题可能较多,问卷有效率可能降低。
2.现场自填法:
将被调查对象集中到调查现场,由研究者把问卷直接发给被调查对象由其自己填写,调查者一直待在调查现场,直到被调查对象填写完毕把问卷收回为止。
优点:
被调查者相对集中,可以短时间内完成较大量的调查,既具有信访法节省时间、人力、经费的优点,又具有访谈法的灵活性和高问卷回收率的优点。
缺点:
一般只能用于被调查对象较易集中、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能自己填写问卷的调查,如大、中学生。
3.网络调查法:
调查通过人机对话,在互联网上进行。
优点:
调查时间灵活,不需要集中调查对象,节省时间、人力、财力,调查范围可较广,具有信访调查的优点;可及时回收问卷。
缺点:
调查对象的难确定性,使调查者很难估计样本的总体,更难以进行概率抽样;调查对象的隐蔽性,使调查者无法了解调查对象的特征,更无法确定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问卷(questionaire):
也称为调查表,是在定量调查中用于收集资料的一种测量工具,它是由一组问题和相应答案所构成的表格。
问卷的主要类型:
自填问卷、访谈问卷
问卷的一般结构:
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
问卷设计的原则:
目的性、方向性、实用性
问卷设计的步骤:
1.明确研究目的;2.建立问题库;3.设计问卷初稿;4.试用和修改;5.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开放式问题(没有预设答案):
优点:
可让回答者自由发挥,能收集到生动的资料,回答者之间的一些较细微的差异也可能反映出来,甚至得到意外的发现。
可用于不知道问题答案的情况和答案过多的情况。
缺点:
要求回答者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适用范围有限,自填式一般不用;应答率低,统计处理困难。
封闭式问题(有预设答案):
优点:
容易回答,节省时间,文化程度较低的调查对象也能完成,回答者比较乐于接受这种方式,因而问卷的回收率较高;在测量级别、程度、频率等一些等级问题方面有独特优势;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如经济收入等,用等级资料的方式进行描述,划出若干等级,让回答者选择,往往比直接用开放式回答更容易获得真实的回答;可以将不相干的回答减少到最小程度,收集到的资料略去了回答者间的某些差异,统一归为若干类,便于分析和比较。
缺点:
某些问题的答案无法列全,回答者如果不同意问卷列出的任何答案,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可能,而调查者也无法发现;对于某些无主见或不知道怎样回答的人,答案给他们提供了猜答和随便选答的机会,因此,资料有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封闭式问题调查还容易发生笔误,这种错误无法区分。
答案的格式:
填空式、二项选择式(是/否)、多项选择式、图表式、排序式
信度(reliability):
是指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通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来判断结果的信度,通常用信度系数来评价。
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效度(validity):
是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效度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1.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
即信度不高,效度也不会高。
2.可信的测量既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
即信度高,效度不一定也高。
3.无效的测量既可能是可信的,也可能是不可信的。
即效度不高,信度可能高,也可能不高。
4.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测量。
即效度高,信度一定也高。
第十章卫生服务研究
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如决策方、医疗保险公司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卫生服务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
卫生系统研究、卫生工作研究、防治效果评价、行为医学研究
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有着重要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合理组织卫生服务,充分发挥卫生资源的作用是组织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
2.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3.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4.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
1.描述性研究:
目的在于阐明卫生服务或健康事件在人群中分布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2.分析性研究:
研究影响卫生服务的因素;3.实验性研究:
以社区人群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考察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治的效果;4.数学模型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阐述卫生服务与有关因素的联系及规律性,是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主要用来阐述各变量间的函数关系;5.系统分析法:
一种运用系统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已在卫生服务计划的制定和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6.综合评价法:
通过人群健康状况、医疗需要量、卫生资源、卫生服务利用等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和效果,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决策提供客观依据;7.投入产出分析法:
主要用来研究卫生服务投入量(卫生资源)与产出量(卫生服务利用量、人群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卫生资源配置或使用的效益和效果;8.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
卫生服务要求:
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卫生服务需要:
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察觉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人员判定的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
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包括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和没有需要的需求。
卫生服务利用:
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为居民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但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
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联系:
需要不能完全转化为需求——购买能力低
没有需要的需求——不良就医/行医
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卫生资源不足
需求得到满足,但利用不足——卫生资源过多
卫生服务需要的指标:
1.疾病频率(度)指标:
(1)两周患病率=调查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2)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3)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
2.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1)两周卧床率=调查前两周内卧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2)两周活动受限率=调查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3)两周休工(学)率=调查前两周内因病休工(学)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4)两周患病天数=调查前两周内患病总天数/调查人数
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
1.门诊服务利用:
(1)两周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2)两周患者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3)两周患者未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2.住院服务利用:
(1)住院率=调查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2)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
(3)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100%
3.预防保健服务利用
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指标的应用:
1.测算目标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
2.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3.计算疾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影响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的因素:
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社会经济因素、文化教育、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医疗保障、气候地理条件、行为心理、婚姻与家庭。
卫生资源:
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卫生部门综合投资的客观指标。
卫生资源的常用指标:
包括卫生人力、经费、设施、装备、药品、信息、知识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