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针灸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0693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人针灸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铜人针灸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铜人针灸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铜人针灸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铜人针灸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铜人针灸经》.docx

《《铜人针灸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人针灸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铜人针灸经》.docx

《铜人针灸经》

《铜人针灸经》

《铜人针灸经》

2011年06月03日

卷五

窍阴一穴,在完骨上、枕骨下。

足太阳、少阳之会。

主骨疸发厉头痛引头也(按:

似有缺、误,不通)。

灸五壮。

针入三分。

浮白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

足太阳、少阳之会。

主寒热,喉痹,欬逆,疝积胸中满不得喘息(按:

似有缺、误,不通),胸痛,耳聋嘈嘈无所闻。

颈项痈肿不能言,及瘿、肩不举也。

针入三分。

灸三壮。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傍各三寸。

手足太阳之会。

主背痛引项。

灸五壮。

针入三分。

魄户二穴,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三寸宛宛中。

正坐取之。

足太阳脉气所发。

主背膊痛,无气力,劳损,痿黄,五尸走疰,项强不得回顾。

针入五分。

灸亦得。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

正坐取之。

足太阳脉气所发。

主肩痛,胸腹满,洒淅反脊强急(按:

似有缺、误,不通)。

灸五壮。

针入三分。

噫嘻二穴,在肩膊内廉,第六椎两傍三寸。

其穴抱肘取之。

足太阳脉气所发。

因以手重按之,病者言“噫嘻”。

针入六分。

主温疟、寒疟病,背闷,气满、腹胀,气痃。

灸二七壮。

忌葱、白酒。

膏盲俞二穴,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欬逆,狂或妄误。

取穴之法:

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也。

从甲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

依胛骨之里、去胛骨各容指许、摩服去表,肋间空处,按之

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

当觉下、然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下出。

若得痰疾,则无所不下也。

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俛上臂,令前取穴灸之。

求穴法,大校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是也。

左亦然,乃以前法灸之。

若不能久坐,当伸两臂,令人俛,两胛骨侠相离,不尔,肘骨覆穴,不可得也。

所伏衣幞,当令大小有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

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飬。

当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望取之也,论曰“昔在和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能及,即此之穴是也。

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难追。

若能用心此,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

(按:

《针灸资生经。

卷一》云“灸膏肓功效,诸经例能言之。

而取穴,则未也。

《千金》等方之外,庄绰论之最详。

然,繁而无统,不能定于一。

予尝以意取之。

令病人两手交在两膊上(灸时、亦然),胛骨遂开,其穴立见。

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四肋三间之中间,按之酸疼,是穴。

灸至千百壮、少亦七七壮。

当依《千金》,立点立灸,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云(若尺合爪、在两膝头中、点穴亦得)。

”)

鬲(按:

通作“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

正坐取之。

足太阳脉气所发。

主背痛、恶寒,脊强、俛难,食不下、呕哕、多涎、睡也。

灸五壮。

针入五分。

魂门二穴,在第九椎下,两傍各二寸陷者中。

正坐取之。

足太阳脉气所发。

主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也。

灸三壮。

针入五分。

阳纲二穴,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三寸。

正坐取之。

足太阳脉气所发。

主食不下、腹中雷鸣、大小便不节,小便赤黄。

灸三壮。

针入五分。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傍各三寸。

正坐取之。

足太阳脉气所发。

主腹满虚胀、大便泄滑,消渴,面黄。

灸五十壮。

《甲乙经》“灸三壮。

针入五分。

胃仓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傍各三寸。

主腹内虚胀、水食不消,恶寒、不能俛仰。

针入三分。

灸五壮。

肓门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傍各三寸。

《异经》云“与鸠尾相直”。

主心下痛、大坚,妇人乳有余疾。

灸三十壮。

针入五分。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三寸。

正坐取之。

是太阳脉气所发。

针入五分。

灸三壮。

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坚急,阴痛、下肿,并疗之。

胞肓二穴,在第十四椎下(按:

“十四”应为“十九”。

),两傍各三寸、陷者中。

伏而取之。

足太阳脉气所发。

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坚急,阴痛、下肿,并疗之。

疗恶气,腰背卒痛。

灸五七壮。

《甲乙经》“灸三壮。

针入五分。

”秩边二穴,在第二十椎下,两傍各三寸。

伏而取之。

足太阳脉气所发。

主腰痛不能俛仰,小便赤黄,尻重不能举。

灸三壮。

针入三分。

颔厌二穴,在曲周颞顬上廉。

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

刺入三分。

三壮。

主风眩,目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眦急,耳鸣,好啑,颈痛。

客主人二穴,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穴。

动脉宛宛中。

一名“上关”。

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主目风牙疼痛车不开口噤嚼食鸣偏风眼喎通睛(按:

似有缺、误,不通),耳聋状如蝉声。

针入一分。

灸七壮,艾炷如筋头大,必湏侧卧张口取穴,避风。

又,上关不得深,下关不得久留针。

问曰:

“上关何以不得深,下关何以不得久留针,”答曰:

“上关若深,令人得欠,不得目随针下关不得久,留针者得不得欠牙关急。

是故“上关不得深,下关不得久留针”。

悬颅二穴,在曲周颞顬中,足阳明脉气所发(按:

据《针灸甲乙经》,应是“足少阳脉气所发”。

《针灸资生经。

卷一》同)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急,身热、烦满,汗不出,齿痛,面皮赤痛。

针入三分。

灸三壮。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当其中指下、陷者中是穴。

一名“膊井”。

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主五劳,七伤,头项不得回顾,背膊痛、两手不得向头,或因马拗伤腰髋疼,脚气。

入针四分。

不宜灸。

针不得深,深即令人闷。

《甲乙经》云“针只可五分”。

此膊井脉,足阳明之会,乃连入五脏气。

若深,便引五脏之气,乃令人短寿。

大肥人,亦可倍之。

若闷倒不识人,即湏三里下气。

虽不闷倒,但针膊井,并即湏三里下气,大良。

及妇人怀胎、落讫,觉后微损、手足弱者,针肩井,手足立差。

若有灼然解针者,遣针。

不解针者,不可遣针。

灸乃胜针,日灸七壮。

若针肩井,必三里下气,如不灸三里,即拔气上。

其针膊并出《甄权经》。

肩腢二穴,在膊骨头、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是。

平手取其穴。

手阳明、跷脉之会。

针入八分。

主疗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疹风胸俛仰风刺风风虚(按:

似有缺、误,不通),手不得上头、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臂细无力、酸疼,臂冷而缓。

患刺风者,百日刺筋、百日刺骨、方可得瘳。

灸亦得,然不及针,还以平手取其穴。

日灸七壮,差为度。

臂臑二穴,在肩腢下一寸、两筋间、两骨罅、陷者宛宛中。

宜灸,不宜针。

日灸七壮。

主疗劳,瘿,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

其穴平手取之,不得拏手令急,其穴即闭。

若针,不得过三五,过多生恶。

曲池二穴者,木也(按:

此误。

据《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

卷一》等,俱作“土也”)。

在肘外辅骨,曲肘、横文头宛宛中、陷者是。

手阳明脉之所入为合也。

手拱胸,取之外畔、文头即是。

疗偏风、半身不遂,刺风疹,疼痛冷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引脉风(按:

似有缺、误,不通)臂肘细而无力。

针入七分。

灸亦良,但令断风抽气而已。

通谷二穴,在夹上管(按:

通作“脘”)两傍,相去三寸。

冲脉、足少阴之会。

治干呕、又无所出,又治劳食欲鬲(按:

通作“膈”),结。

针入五分。

灸五壮。

章门二穴,一名“长平”,一名“胁”。

是脾之募。

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

必须侧卧,令伸下脚、缩上脚,乃得穴。

足厥阴、少阳之会。

主膀胱气癖,疝瘕气,膀胱气痛、状如雷声,积聚气。

针入六分。

灸亦良。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

正跪坐取之。

足阳明脉气所发。

治风劳,痹逆,狂邪,膝冷,手节挛缩,身隐疹,腹胀、少气,妇人八部诸病。

针入三分。

禁灸。

阴市二穴,一名“阴鼎”。

在膝上三寸、伏兔下是穴。

足阳明脉气所发。

主寒疝、下至腰脚如冷水,小肠诸疝,按之在膝上,伏兔下(按:

疑衍)。

寒疝,腹胀满,痿厥,少气。

针入三分。

灸三壮。

犊鼻二穴,在膝膑下骭、侠罅、大筋中。

足阳明脉气所发。

主犊鼻肿,洗熨去之。

其久坚,勿攻,攻者死。

膝中痛、不仁、难跪起、诸肿节溃者死,不溃可疗。

针入三分。

灸三壮。

委中二穴者,土也。

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

甄权云“在曲内、两筋、两骨中、宛宛是”。

足太阳脉气之所入为合也。

令人面挺腹地(按:

应是“挺身,伏地”)而取之。

主脚弱无力,风湿痹、筋急,半身不遂。

灸不及针。

针入八分。

灸三壮。

三里二穴者,土也。

在膝下三寸外廉、陷者宛宛中是。

足阳明脉之所入为合也。

主腰(按:

疑应为“腹”)满、坚块、不能食,胸气不足,反胃,胸胁积气,脚弱。

针腹、背,每须取三里穴。

入八分。

灸亦良。

卷六

角孙二穴,在耳廓中间,开口有穴。

手足少阳、手太阳(按:

据《针灸甲乙经》,应是“手阳明”)之会。

主齿不嚼物,龋痛肿。

灸三壮。

针入三分。

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

主耳有脓及底,耳,耳痛、鸣,聋,并齿龋。

针入三分。

灸三壮。

听会二穴,在耳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

张口得之。

足少阳脉气所发。

针入三分。

主耳聋,耳中状如弹声,通耳,牙车急、疼痛不得嚼食,牙车脱臼、相离一寸。

其穴侧卧,张口得之。

灸亦良。

天牖二穴,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一寸、陷者宛宛中。

手少阳气所发。

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转,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

针入五分。

不宜灸。

若灸,面肿满。

合先取噫嘻,后针天牖、风池,其病即差。

天府二穴(按:

据《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

卷一》等俱作“渊腋”),在两腋下三寸、宛宛中。

手太阴(按:

据《针灸甲乙经》,应是“足少阳”)脉气所发。

主头眩,目瞑,远视。

针入四分。

灸七壮,不除再灸百壮。

《甲乙经》禁灸。

曲泽二穴者,水也。

在肘内廉下,陷者中。

屈肘得之。

手心主脉之所入为合也。

主心痛,出穴则(按:

疑衍。

)心下澹澹、喜惊,身热,烦心,口干,逆气,呕血,时瘈瘲言摇头青汗出不过肩(按:

似有缺、误,不通),伤

寒病温、身热、口干。

灸三壮。

针入三分。

少海二穴者,水也。

一名“曲节”。

手少阴脉之所入为合也。

在肘内横文头,屈手向头取之,陷者宛宛中。

《甲乙经》云“穴在肘内廉,节后陷者中,动应手”。

疗腋下瘰癧,痹疼、屈伸不得,风痹疼,疰病。

针入三分。

禁灸。

巨虚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两筋、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

足阳明与太阳(按:

误。

据《针灸甲乙经》,应是“大肠”)合。

针入八分。

主大肠气不足,偏风、腰腿脚不遂、不得履地,脚气,刺风、痶风、脚冷,寒疟。

灸之大良。

条口二穴,在上廉下一寸。

足阳明脉气所发。

主胫寒不得卧、疼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

针入八分。

灸三壮。

巨虚下廉二穴,足阳明与小肠合。

在上廉下三寸,两筋、两骨罅,陷者宛宛中。

蹲地坐而取之。

针入六分。

又,针入三分。

灸三壮。

主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

灸亦良,不及针。

灸疮差,冷痹即已。

承山二穴,一名“鱼腹山”,一名“伤山”。

在兑肠下,分肉间、陷者中,定腹取之。

主脚弱无力,脚重,偏风不遂。

针入八分。

灸亦得。

上昆仑二穴者,火也。

足太阳脉之所行为经也。

在外踝后、跟骨上,陷者中。

治恶血,风气肿痛,脚肿水。

针入五分。

灸三壮。

下昆仑二穴,一名“内昆仑”。

在外踝下一寸,大筋后内陷骨、宛宛中。

主刺风,风热、风冷痹,腰疼,偏风、半身不遂,脚重、疼、不履地。

针入四分。

灸之亦良。

其穴,蹲地旁,引刺之,灸百壮止。

听宫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形。

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

针入一分。

灸三壮。

主耳聋、填如无所闻,嘬嘬嘈嘈弹鸣,及心肠满,臂痛,失声。

缺盆上二穴,肩上横骨陷中。

一名“天盖”。

肩上是穴。

主寒热,瘰癧,缺盆中肿(外溃不死),胸中热满,腹大少气,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

灸三壮。

针入三分。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

手太阴郄。

治热病汗不出,吐血,失喑、咽

肿痛、恶血。

针入三分。

灸亦得。

列缺二穴,在腕上一寸半,(按:

据《针灸资生经。

卷一》,有“以手”两字,应是)交叉头,两筋、两骨罅、宛宛中。

手太阴络。

主疗偏风、口喎、半身不遂。

针入三分。

灸亦得。

若患偏风,灸至一百壮。

若患腕劳,灸至妙。

经渠二穴者,金也。

在寸口中、陷者中。

手太阴脉之所行为经也。

主寒热,胸背急痛,胸中膨膨痛,喉痹,掌中热,主咳逆,上气,喘数,久热病、汗不出,暴瘅,喘逆,心痛、欲呕,针入三分。

不可灸,灸即伤人神明。

(按:

似将太渊穴混入)

少冲二穴者,木也。

一名“经如(按:

据《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

卷一》等,俱作“始”)”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甲如韭叶。

手少阴脉之所出为井也。

主热病,烦心,上气,心痛、冷、烦满、少气、悲恐喜惊,掌热,肘、腋、胸中痛,口中热,咽中酸,乍寒热,手拳不伸,掌痛引腋。

针入一分。

灸一壮。

劳宫二穴者,火也。

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横文动脉中。

以屈无名指、头着处是。

手心主脉之所流(按:

通作“溜”)为营(按:

应为“荥”)也。

主手掌后痹,手痹、白屑起。

针入二分,只过一度,如过两度,令人虚。

不得灸,灸即生息肉。

髀关二穴,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

主脉寒不仁,痹痿不屈伸也。

灸三壮。

针入三分。

梁丘二穴,足阳明郄。

在膝上三寸、两筋间。

治大惊,胫痛、冷痹,膝痛不能伸屈。

针入五分。

隐白二穴者,木也。

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宛宛中。

足太阴脉之所出为井。

主腹中有寒热起,气喘,衄血不止,腹中胀、逆,胫中寒,热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鬲(按:

通作“膈”)中,呕吐不欲食。

饮渴尸厥不知人脉动如渴饮,身体疼痛唾也(按:

似有缺、误,不通)针入一分。

灸三壮。

承筋二穴,一名“肠”,一名“直肠”。

在胫后,从脚跟后上七寸、中央陷者中。

足太阳脉气所发。

治风劳、热足烦肿痛转筋(按:

似有缺、误,不通)、急痛,身隐疹,大小便不止。

针入三分

阳跷二穴,在外髁前一寸、陷者宛宛中。

治脚气,肾气,妇人血气。

针入三分。

(按:

据《针灸资生经。

卷一》云“《明堂》上经、有阳跷穴。

而《铜人》无此穴。

惟有申脉二穴,阳跷脉所出、在外踝下陷中。

与阳跷穴同,而未知其故。

予按,《素问》

卷七

针灸吉日

丁卯、庚午、甲戌、丙子、壬午、甲申、丁亥、辛卯、壬辰、丙申、戊戌、己亥、己未、庚子、辛丑、甲辰、乙巳、丙午、戊申、壬子、癸丑、乙卯、丙辰、壬戌、丙戌

以上并吉。

又宜用除日、破日、开日、天毉、要安,并吉。

针灸忌日

丁丑、及白虎,血忌血支(按:

似有缺、误,不通),月厌、月杀、月刑、死别独火凶(按:

似有缺、误,不通)。

又男忌除日,女忌破日。

十干日不治病:

甲不治头,乙不治喉,丙不治肩,丁不治心戊己不治腹,庚不治腰,辛不治膝,壬不治胫,癸不治足

十干日不针灸

甲日头、乙日耳、丙日肩、丁日背、戊巳日腹脾、庚日肺腰、辛日膝、壬日肾经、癸日手足

此神农所制:

一岁起坤,二岁震,逐年顺飞,九宫周而复始,行年到处,则所主败体,切忌针灸,如误犯之,必致丧命。

或发痈疽,宜速治之。

一岁起心,二岁喉,逐岁依次顺行一部,终而复始,行年所值者,切忌针灸。

一岁起脐,二岁心。

逐岁顺行,周而复始,行所值处,忌针灸。

(所录见明堂经)

推四时太乙所在,云:

“六腑、鬲(按:

通作“膈”)下、三藏,应四季。

中州其有戊巳日,大禁。

太乙所在,忌针灸。

左足(应立春日其日戊子己丑),左胸(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日戊辰己巳),头一(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日戊申己未),右胸(应秋分其日辛),右足(应立冬日戊戌己亥),腰尻丁窍(应冬至丙午)。

推四时人神所在:

春,左胁;夏,脐;秋,右胁;冬,腰。

推三旬人神在,误针灸者各致其疾。

初一在足大指,厥阴分。

针之主发跗肿。

初二在外踝,少阳分。

针之经筋缓。

初三在股,少阴分。

针之主小腹痛。

初四在腰,太阳分。

针之主腰偻无力。

初五在口,太阴分。

针之主舌强。

初六在太咽半(按:

似有缺、误),阳明分。

针之咽门不开。

初七在内踝,少阴分。

针之阴经筋急。

初八在手腕,太阳分。

针灸腕不收。

初九在尻,厥阴分。

针灸之病结。

初十在背腰,太阳分。

针灸之腰背偻。

十一在鼻柱,阳明分。

针灸之齿面肿。

十二在发际,少阳分。

针之耳重听。

十三在牙齿,少阴分。

针灸之气寒。

十四在胃腕,阳明分。

针之气胀。

十五在遍身,不补不泻。

大忌针灸。

十六在胸,太阴分。

针之递息。

十七在气冲,阳明分。

针之难息。

十八在股内,少阴分。

针之引阴气痛。

十九在足阳明分。

针之发肿。

二十在内踝,少阴分。

针之经脉亦手。

(按:

似有缺、误,不通)

二十一在手小指,太阳分。

针之手不仁。

二十二在外踝,少阳分。

针之筋经缓。

三十三在肝及足厥阴分。

针之发转筋。

二十四在手阳明分。

针灸咽中不利。

二十五在足阳明分。

针之胃气胀。

二十六在胸太阳分。

针灸之令人喘嗽。

二十七在膝阳明分。

针之足经厥逆。

二十八在阴,少阴分。

针之小腹急疼。

二十九在膝胫,厥阴分。

针之筋痿少力。

三十在足跌,阳明分。

日空亡不泻忌针(按:

有缺、误)

推十二支人神所在处,忌针灸。

子日(在目)丑日(在脾,一云耳)寅日(在胸)卯日(在脾,一云

胸)

辰日(在)巳日(在手)午日(在心)未日(在手,一云头)

申日(在头,一云背)酉日(在背)戌日(在面,一云颈)亥日(在

云)(按:

似有缺、误)

推十二时人神

子时(在踝)丑时(在腰)寅时(在目)卯时(在面)

辰时(在头)巳时(在手)午时(在胸)未时(在腹)

申时(在心)酉时(在背)戌时(在项)亥时(在股)

量穴法

凡量穴,当以病人手中指、第二节、两横文相去之间、为寸。

凡量穴

时,湏要身平正,不可拳曲,切湏慎之。

灸艾杂说

凡灸艾,皆以日正午以后,方可下火灸。

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

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不可卧灸,谨之~谨之~大概如此,卒急者又不可拘此。

若遇阴雾大起、风雪忽降、猛雨,暑雷电、虹霓、且暂停,候晴明可方下火。

灸时,不得伤饱、大饥、饮酒、生硬物,兼不可思虑、忧愁、呼骂、叹息,一切不祥,切须忌之。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