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 》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436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 》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 》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 》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 》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 》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 》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 》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 》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 》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

教时

课型

具体时间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星期

第二课时

新授课

星期

第三课时

新授课

星期

第四课时

训练

星期

教与学目标:

1、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词语。

2、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故事情节,理清写作脉络。

3、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想象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1、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

2、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教与学方法

1、阅读领悟法;2.互动研讨法;3、练习提升法。

第一课时

教与学要点

1、了解作者陶渊明;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意思,并能译句大意。

教与学过程:

一、记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预习反馈

(一)读准字音并注意汉字结构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二)口述课文内容

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1、结合常考字词注释表,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通假字

释义

例句

翻译

通“邀”:

邀请

词类活用

释义

例句

翻译

形容词作动词,以……为异,

即认为……奇怪

前、

前: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

形容词作动词,尽头

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一词多义

释义

例句

翻译

读wéi,动词:

作为

读wèi,介词:

对、向

助词:

代词,指代所看到的景象

助词,协调音节作用,无义

释义

例句

翻译

读shě,动词,舍弃、离开

读shè,名词,房子、房屋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动词,做标记

名词,标记

连词,表前后两个动作的连接:

就、于是

副词,表出人意料之外:

竟、竟然

副词,终于

连词,于是,就

副词,都

形容词,详细地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例句

翻译

鲜美

鲜艳美丽

多指味道鲜美

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妻子

妻子儿女

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连词,不管

沿

缘故,缘分

邀请

延长、延伸

渡口,指问津探访。

口液

不足

不值得

不满、不够

如此

像这样

这样

沿、顺着

扶持

仿佛

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好像、似乎

间隔

隔绝

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

整齐的样子

形容很像

外人

特指桃花源外的人

局外人

做标记

志气

古义

今义

例句

翻译

开朗

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乐观,畅快

熟悉

一种味道

已经

关系连词,既然

随即,不久

寻找

以前的,旧的

方向

三、展示、评议

四、课后强化读文、记词类知识

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与学要点:

1、重点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与学过程:

一、读补充注释

为业:

靠……谋生。

缘:

沿。

夹岸:

夹着溪流两岸。

杂:

别的。

鲜美:

鲜艳美丽。

异:

诧异。

穷:

穷尽。

舍:

舍弃,放弃。

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

开阔明亮。

平旷:

平坦开阔。

悉:

全。

怡然自乐:

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

从哪儿来。

咸:

都。

问讯:

打听消息。

先世:

祖先。

邑人:

同乡人。

不复出焉:

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

于之,从这里。

间隔:

断绝了往来。

皆:

都。

叹惋:

感叹,惋惜。

延:

请。

语告:

告诉(他)说。

不足:

不值得。

既:

已经。

志:

做记号。

诣:

拜见,。

此:

像这样。

遣:

派。

欣然:

高兴地。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一)课文内容

1、结合词汇知识的学习和补充注释,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2、全文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试归纳段意。

3、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用文句答)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用文句答)

5、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用文句答)

6、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用文句答)

7、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8、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9、《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1、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2、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13、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14、找出本文出现的成语,并解释意思。

(二)写作特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请具体谈谈。

三、展示、评议

三、课后练习

1、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①交通,古义今义

②妻子,古义今义

③绝境,古义今义

④如此,古义今义

⑤无论,古义今义

⑥鲜美,古义今义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A、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C、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D、寻向所志()寻病终()

E、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3、“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

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

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A.豁然开朗()B.屋舍俨然()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D.欣然前往()

4、将下列句子的正确释文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

A.又往前走,要找到那边树林。

B.再往前走,想走到树林的边缘地带。

C.又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D.又往前走,想找到那树林的最远的地方。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A、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及乡邻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B.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子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C.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女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境地。

D.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地方。

5、填空

①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发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在《桃花源记》中与此类似的句子是。

②表现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第三课时

教与学要点:

1、继续探究课文内容,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教与学过程:

一、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2、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3、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5、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6、你能用古人名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7、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

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8、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9、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美、乐、奇的地方,评析各是怎样?

10、作者当时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而他为什么要写呢?

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二、快速练习,展示能力

1、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文本明显不同的一项()

A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3、本课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4、文中那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为什么不愿离开?

三、展示、评议

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与学要点:

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一、基础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4)阡陌交通()

(5)便要还家()(6)芳草鲜美()

(7)屋舍俨然()(8)便扶向路()

(9)寻病终()(10)鸡犬相闻()

(11)咸来问讯()(12)皆叹惋()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

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

值得

D.处处志之志:

记住

7、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理解题

1、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3、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5、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7、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8、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0、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1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15、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16、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展示、评议

学反思

 

 

桃花源记答案第二课时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一)课文内容

2、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情形。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而埋下伏笔。

10、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12、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13、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

14、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二)写作特点

1、

(1)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

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

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

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

(2)扑逆迷离,引人好奇:

里边到底有什么?

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

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

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

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四、课后练习

1、①、古今:

交错相通今义:

交通运输②、古今:

妻子、儿女今义:

妻子③、古今: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毫无出路的境地④、古今;像这样今义:

这样⑤.古今:

不用说今义:

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⑥古今:

鲜艳美丽今义:

味道好

2、A、舍:

动词、舍弃/名词、房屋B、志:

动词、做标志/名词、标志。

C、乃:

副词、就/副词、竟然D、寻:

动词、寻找/副词、不久E、为:

动词、作为/介词、对3、A.开阔、敞亮的样子B、整齐的样子C.悠闲、安详的样子D.高兴、愉快地……4、①C、②D、

5、填空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三课时一、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1、桃林神秘: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

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

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2、①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

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

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3、自然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

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8、不多余。

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9、美:

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乐:

桃花源的男女、老幼、渔人乐;热情待客情趣乐。

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奇:

山洞奇;景奇;人奇;踪奇。

奇在几百年外人不知,奇在扑朔迷离桃源胜境。

10、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

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二、快速练习,展示能力

1、B2、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3、豁然开朗4、因为这里没有战乱纷争,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第四课时一、基础题1、

(1)类(2)全,都(3)邀请(4)交错相通(5)通“邀”,邀请(6)鲜艳美丽(7)整齐的样子(8)沿、顺着(9)随即,不久(10)听到(11)都(12)惊讶,惊奇2、A

3、

(1)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或: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3)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4)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5、B(交通:

交错相通)6、D(志:

做标记)7、B

二、理解题

1、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2、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3、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第一问:

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

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5、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6、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0、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11、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12、C解析:

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13、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14、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15、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

16、突出强调桃花源是、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