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美电器股权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311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美电器股权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美电器股权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美电器股权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美电器股权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美电器股权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美电器股权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docx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美电器股权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美电器股权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美电器股权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docx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美电器股权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美电器股权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

缔造了国美帝国。

他展现出超凡的商业天赋,令人惊叹。

造就了商界天才出身草根的传奇.

3.而究竟是什么引起了国美的股票争斗呢?

事情是这样的:

作为黄光裕一手创办起来的家电连锁销售公司,国美电器成立于1987年,1992年在香港上市。

2008年11月,黄光裕以操纵股价罪被调查。

时任国美电器总裁的陈晓接替黄光裕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

上任后的陈晓力主引进新的股东,并逐步控制董事局。

失去控制权的黄光裕当然心有不甘,希望重新夺回对公司的控制权。

2010年5月,国美电器股权争夺战公开引爆。

开炮者正是尚在狱中的国美电器第一大股东黄光裕。

在5月11日举行的国美电器股东大会上,黄光裕家族利用手中的表决权,连续对12项决议中的5项投出否决票。

由于其持有33.98%的股份,因此成功地阻止了贝恩投资董事总经理竺稼等3人进入国美董事会。

现任国美电器管理层也不甘示弱,在董事局主席陈晓带领下迅速召开董事会做出反击,并一致同意推翻了股东大会决议。

在5月11日举行的国美电器股东大会上,黄光裕家族利用手中的表决权,连续对12项决议中的5项投出否决票。

由于其持有33.98%的股份,因此成功地阻止了贝恩投资董事总经理竺稼等3人进入国美董事会。

现任国美电器管理层也不甘示弱,在董事局主席陈晓带领下迅速召开董事会做出反击,并一致同意推翻了股东大会决议。

5月12日,国美电器公告称,委任贝恩资本的3名董事加入国美电器董事局,并于2010年5月11日起生效。

8月,一心想夺回控制权的黄光裕家族再次出招。

第一招,8月4日,黄光裕致信要求于9月28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包括“撤销陈晓董事局主席”在内的8项动议。

至此,国美股权控制权进入白热化阶段。

第二招,为了在投票战中获胜,黄光裕家族开始在二级市场买进国美电器股票,截至8月25日增持1.2亿多股,黄光裕夫妇持股比例上升至35.98%。

第三招,黄光裕提出董事会优化和延展股权激励的方案,称希望更多国美员工分享发展成果,借此拉拢管理层团队。

第四招也是黄光裕家族的杀手锏,宣布可能终止上市集团与非上市集团签署的采购和管理协议。

具体而言,国美电器将失去上亿元的管理费,这来自于黄光裕家族拥有的350多家非上市门店,而国美电器旗下拥有740多家门店。

另外,黄光裕家族可能收回其私人拥有的国美品牌,作为上市公司的国美电器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可以看出大股东是软硬兼施,现任管理团队将如何应对?

这一切都由9月28日召开的股东大会决定,由股东投票定输赢。

决战前,没有一方敢确保只赢不输。

于是一场拉票大战上演。

大股东代言人邹晓春、现管理层代表陈晓频频接受央视等主流电视媒体及一些门户网站的专访,并四处和投资机构沟通。

最终,幸运的天平微微倾向了现任管理团队,黄光裕家族提出的“罢免陈晓”等4项动议均被否决,仅“取消董事会增发授权”一项获通过,确保了第一大股东地位;而陈晓为首的现任管理层提出的3项议案均获通过。

至此,,股票之争渐息.

4.关于国美的股票之争,以下是我自己的看法,如果有异议的,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

其实,这种股权争斗,在市场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为什么国美却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关注呢?

很简单,就是因为国美股权之争这一切都是在市场规则下进行的,无论是公司大小股东、董事会还是管理层,都把最后的仲裁交给资本力量,用法律和公司章程展开情理法的较量。

一位市场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在中国,从来没有一家企业的内部矛盾是如此的大白于天下,争执双方的筹码和要价也是如此的不加掩饰。

争论的双方虽然针锋相对、毫不让步,但是他们都在按照规则来办事,什么是规则,那就是股权决定话语权。

显然,国美主导权争夺战不再是一起简单的商业事件,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经典案例。

值得学习和借鉴.

附:

据了解,国美电器无论按照注册地百慕大群岛还是上市地香港,两地均遵守英美法系。

因此国美电器的权力机构在于董事会,奉行“未明确禁止即合规”的原则。

而我国内地遵守大陆法系,按照《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年仅17岁的黄光裕到了北京,短短10年缔造了国美帝国。

原本卖服装的国美,无心之举却成就了黄光裕。

他展现出超凡的商业天赋,令人惊叹。

“17岁跟着大哥到北京做生意,一手创建国美,中间经历了多少白眼和辛酸,只有他自己清楚。

后来虽然成了中国的首富,但是内心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并没有消失,剃了一个大光头,一上台就双手抱拳:

‘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大哥’。

回答媒体提问的时候,也还是有些害羞,说话非常谨慎。

那时得知,黄光裕的办公室有400平方米那么大,平时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很少和下属沟通,非常孤独,也非常用功,因为事必躬亲,曾经累得眼睛出血。

现如今人在狱中,下属还是原来那些下属,国美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国美……”9月28日晚7时,黄光裕与陈晓旷日持久的控制权之争告一段落后,看到这段文字,观战的网民心中五味杂陈,跟帖无数。

网友在把同情和怜悯一股脑地端给这位身陷囹圄的“悲情英雄”的同时,也在点点滴滴地拼贴着黄光裕和国美的过去,张张碎片勾勒出黄光裕的发迹、辉煌与失控。

“剔除外部因素,梳理这些黄光裕和国美之前的轨迹,你会发现,前十年,他缔造了国美;后十年,他在疯狂扩张中,实际上慢慢失去了驾驭国美帝国的能力。

昨日之因,已注定今日之果。

”曾经多次采访过黄光裕的财经作家张小平这样对记者说。

知名经济学者马光远也认为:

“这次控制权之争,不是陈晓,是黄光裕打败了黄光裕。

出身草根

这次控制权之争失利,黄光裕之所以引来网友的同情之声,多与他出身草根有关。

1969年5月,一个叫黄俊烈的男孩降生在汕头市潮阳县凤壶村曾厝一户曾姓人家。

在俊烈之上,还有一个比他大3岁的哥哥,名叫俊钦。

在俊烈之下,还有两个妹妹:

大妹名秀虹,比俊烈小4岁;小妹名燕虹,比俊烈小6岁。

兄妹四个原来都是跟母亲姓曾,直到1991年才改回跟父亲姓黄。

黄俊烈就是现在名满天下的黄光裕。

关于黄光裕的祖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汕头市潮阳县西胪镇波美村人。

因为黄光裕父亲黄昌义是波美人。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实地调查,黄光裕的爷爷以前是波美村的地主,在村里地位相当显赫。

在20世纪50年代初土改时,他们家的土地财产都被没收了,黄光裕的父亲黄昌义作为“地主崽子”自然受到了歧视与欺负,所以他后来不愿承认自己是波美村人。

这种怨愤,也影响到了以后的黄光裕兄弟。

从小受到歧视的黄昌义,于12岁时躲到了凤壶村,投靠了村里的一户曾姓人家,学习榨取柿子油出售赚钱。

此后,他和曾家的女儿曾婵贞结婚并在凤壶村曾厝定居下来,成为这个小村庄的“倒插门”女婿。

据当地人介绍,黄光裕母亲曾婵贞祖上曾经是泰国有名的侨商,生意做得很大,开了很多店铺,贩卖布料、糖、鱼、豆等,在泰国显赫一时。

但无论是父辈的显赫,还是母亲祖上的名望,与黄光裕这一辈丝毫无关,因为整个村子既不靠山也不靠海,生存的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加上是外姓人的关系,全家所分耕地不足两亩,父亲收入微薄,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

一家六口人挤在不足14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而房间的隔壁就是猪圈。

在这个并不富裕的村庄里,黄家是最贫困的一户人家。

初闯京城

即使如此,他们从小就接受了经商发家的熏陶和教育。

祖辈做生意的故事,那份曾有的富有和荣光,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85年,黄俊钦和黄光裕怀揣着家里千方百计筹措来的4000元钱,开始出门闯天下。

那一年,黄俊钦19岁,刚刚高中毕业,黄光裕16岁,连初中都没读完。

黄光裕跟着大哥第一次去内蒙古,是1985年的10月10日。

之后,17岁的黄光裕在做了一些小生意后,来到北京。

最初,他把自己赚的钱全部拿出来,从广东订了一批服装,想做服装生意。

想不到的是,很少亏本的黄光裕,这次却彻底搞砸了。

由于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服装的尺寸、型号、款式他没有摸准,结果这批服装在北京兜售了大半年,却收益寥寥。

死马当活马医。

自己卖不动,黄光裕便想办法找人代销。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找到了一家位于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的名叫“国美”的服装店,服装店分上下两层,总面积不到100平方米。

因为不用预付款,卖不掉还可以退还,没有一点风险,服装店的负责人乐意帮这个忙,于是让黄光裕在店内找了个角落挂上了他的积压服装。

来来往往之间,黄光裕便和服装店负责人熟悉了。

因为这个服装店生意也不是特别好,店主想把它承包出去。

黄光裕一听到这个信息,心里便开始活动起来,他对四处奔波、居无定所的游商生涯已经有了一点厌烦,正想找一个据点让自己从“游商”变“坐商”。

但黄光裕拿不定主意,也没有谈判的经验,于是把尚在外地的大哥黄俊钦请了过来。

1986年10月底,黄俊钦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和服装店负责人进行了谈判。

最后兄弟俩决定冒一次险,用东借西贷的3万多块钱,把这个店面盘了下来。

合同期限最初是3年,并且规定“国美”的门店名字使用权归黄氏兄弟所有。

1987年1月1日,黄俊钦、黄光裕兄弟俩的国美服装店正式开张营业。

这也标志着两人正式创业迈出了第一步。

因为对服装不太内行,所以刚开始2个月内,店里一边卖服装还一边卖电器。

到1987年3月,兄弟俩干脆把它彻底转型成电器店。

至于那批滞销的服装,到最后都没有卖完,黄光裕干脆把它们发给员工当工作服。

对于17岁就开店一事,黄光裕曾解释说:

“刚开始是为了挣钱糊口,后来变成了一种工作,最后不知不觉就陷进去了。

商业天才

当时,像黄家兄弟一样做电器生意的,全国有上千家之多,仅在北京一地至少也有数十家之众。

黄家兄弟的国美电器店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呢。

财经作家张小平分析说,这里面显示了黄光裕商业天才的一面。

说到商业天才,黄光裕在业内有个经典创新之举,那就是在《北京晚报》中缝打广告。

1987年7月11日,《北京晚报》中缝里首次出现了“国美电器”的广告。

黄光裕曾笑着对本报记者说:

“在当年人们的观念中,只有劣质产品和假货才需要登广告,自己选择了一个‘报社都觉得奇怪’的宣传方式。

就是那一小条并不起眼的中缝广告,给当年的国美电器带来了可观的宣传效应。

登了这个广告,销量一下子提升了五六倍!

而且广告效果特别持久,能持续到一周以上,甚至有人从外地拿着晚报来我这里买家电。

”商品信息加报价的广告新模式获得极大认可,国美电器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成几何级数增长。

对于这个创新之举,黄光裕一直沾沾自喜。

在国美19周年的年会上,有这样一个重头节目,舞台剧表演:

北京晚报中缝广告,成就了一个永恒的第一……

另一个创新是,黄光裕早在创业初期,便无师自通,开始玩起了“资本游戏”。

具体做法是:

先利用空纸箱吸引来不少顾客,然后向他们收取一些定金,这样手头便有了相当数量的流动资金;而进货时,凭借良好的信用,国美可以“先货后款”,这样就有一个付款周期,当时一般是十几天,这样便产生了大量沉淀资金。

这让黄光裕摆脱了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窘境。

随着生意的扩张,黄光裕和哥哥陆续在北京开了多家门店,名称也五花八门,比如“国美”、“国豪”、“亚华”、“恒基”等,看着这些名字,“上帝”闹心,黄光裕也闹心。

1993年,黄光裕开始对旗下门店进行整合,几乎一夜之间,他将所有门店都改为“国美电器”,并实施了五个统一:

统一名称、统一形象、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供货,这实际上已经是连锁经营的模式,但当时,黄光裕不知道。

1994年,黄光裕受松下公司之邀,考察日本的家电零售业,才知道:

“原来这就是连锁呀。

”对于黄光裕自行摸索出来的连锁模式,业内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也是后来有人称黄光裕为“商业天才”的因素之一。

从1993年到1998年,国美的销售额从1.8亿元迅速上涨到10.5亿元。

10亿元的规模被业内认为是“国美帝国”的雏形。

在这期间,黄光裕的大妹黄秀虹、二妹黄燕虹以及妻子杜鹃、妹夫张志铭加盟国美电器。

这个阶段,国美电器与黄氏家族是“连体的”,每一个都为国美的发展流下了辛勤的汗水,特别是黄光裕。

这也是为什么此次控制权之争,黄家不惜一切代价力夺的原因之一。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年仅17岁的黄光裕到了北京,短短10年缔造了国美帝国。

原本卖服装的国美,无心之举却成就了黄光裕。

他展现出超凡的商业天赋,令人惊叹。

“17岁跟着大哥到北京做生意,一手创建国美,中间经历了多少白眼和辛酸,只有他自己清楚。

后来虽然成了中国的首富,但是内心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并没有消失,剃了一个大光头,一上台就双手抱拳:

‘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大哥’。

回答媒体提问的时候,也还是有些害羞,说话非常谨慎。

那时得知,黄光裕的办公室有400平方米那么大,平时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很少和下属沟通,非常孤独,也非常用功,因为事必躬亲,曾经累得眼睛出血。

现如今人在狱中,下属还是原来那些下属,国美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国美……”9月28日晚7时,黄光裕与陈晓旷日持久的控制权之争告一段落后,看到这段文字,观战的网民心中五味杂陈,跟帖无数。

网友在把同情和怜悯一股脑地端给这位身陷囹圄的“悲情英雄”的同时,也在点点滴滴地拼贴着黄光裕和国美的过去,张张碎片勾勒出黄光裕的发迹、辉煌与失控。

“剔除外部因素,梳理这些黄光裕和国美之前的轨迹,你会发现,前十年,他缔造了国美;后十年,他在疯狂扩张中,实际上慢慢失去了驾驭国美帝国的能力。

昨日之因,已注定今日之果。

”曾经多次采访过黄光裕的财经作家张小平这样对记者说。

知名经济学者马光远也认为:

“这次控制权之争,不是陈晓,是黄光裕打败了黄光裕。

出身草根

这次控制权之争失利,黄光裕之所以引来网友的同情之声,多与他出身草根有关。

1969年5月,一个叫黄俊烈的男孩降生在汕头市潮阳县凤壶村曾厝一户曾姓人家。

在俊烈之上,还有一个比他大3岁的哥哥,名叫俊钦。

在俊烈之下,还有两个妹妹:

大妹名秀虹,比俊烈小4岁;小妹名燕虹,比俊烈小6岁。

兄妹四个原来都是跟母亲姓曾,直到1991年才改回跟父亲姓黄。

黄俊烈就是现在名满天下的黄光裕。

关于黄光裕的祖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汕头市潮阳县西胪镇波美村人。

因为黄光裕父亲黄昌义是波美人。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实地调查,黄光裕的爷爷以前是波美村的地主,在村里地位相当显赫。

在20世纪50年代初土改时,他们家的土地财产都被没收了,黄光裕的父亲黄昌义作为“地主崽子”自然受到了歧视与欺负,所以他后来不愿承认自己是波美村人。

这种怨愤,也影响到了以后的黄光裕兄弟。

从小受到歧视的黄昌义,于12岁时躲到了凤壶村,投靠了村里的一户曾姓人家,学习榨取柿子油出售赚钱。

此后,他和曾家的女儿曾婵贞结婚并在凤壶村曾厝定居下来,成为这个小村庄的“倒插门”女婿。

据当地人介绍,黄光裕母亲曾婵贞祖上曾经是泰国有名的侨商,生意做得很大,开了很多店铺,贩卖布料、糖、鱼、豆等,在泰国显赫一时。

但无论是父辈的显赫,还是母亲祖上的名望,与黄光裕这一辈丝毫无关,因为整个村子既不靠山也不靠海,生存的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加上是外姓人的关系,全家所分耕地不足两亩,父亲收入微薄,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

一家六口人挤在不足14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而房间的隔壁就是猪圈。

在这个并不富裕的村庄里,黄家是最贫困的一户人家。

初闯京城

即使如此,他们从小就接受了经商发家的熏陶和教育。

祖辈做生意的故事,那份曾有的富有和荣光,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85年,黄俊钦和黄光裕怀揣着家里千方百计筹措来的4000元钱,开始出门闯天下。

那一年,黄俊钦19岁,刚刚高中毕业,黄光裕16岁,连初中都没读完。

黄光裕跟着大哥第一次去内蒙古,是1985年的10月10日。

之后,17岁的黄光裕在做了一些小生意后,来到北京。

最初,他把自己赚的钱全部拿出来,从广东订了一批服装,想做服装生意。

想不到的是,很少亏本的黄光裕,这次却彻底搞砸了。

由于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服装的尺寸、型号、款式他没有摸准,结果这批服装在北京兜售了大半年,却收益寥寥。

死马当活马医。

自己卖不动,黄光裕便想办法找人代销。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找到了一家位于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的名叫“国美”的服装店,服装店分上下两层,总面积不到100平方米。

因为不用预付款,卖不掉还可以退还,没有一点风险,服装店的负责人乐意帮这个忙,于是让黄光裕在店内找了个角落挂上了他的积压服装。

来来往往之间,黄光裕便和服装店负责人熟悉了。

因为这个服装店生意也不是特别好,店主想把它承包出去。

黄光裕一听到这个信息,心里便开始活动起来,他对四处奔波、居无定所的游商生涯已经有了一点厌烦,正想找一个据点让自己从“游商”变“坐商”。

但黄光裕拿不定主意,也没有谈判的经验,于是把尚在外地的大哥黄俊钦请了过来。

1986年10月底,黄俊钦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和服装店负责人进行了谈判。

最后兄弟俩决定冒一次险,用东借西贷的3万多块钱,把这个店面盘了下来。

合同期限最初是3年,并且规定“国美”的门店名字使用权归黄氏兄弟所有。

1987年1月1日,黄俊钦、黄光裕兄弟俩的国美服装店正式开张营业。

这也标志着两人正式创业迈出了第一步。

因为对服装不太内行,所以刚开始2个月内,店里一边卖服装还一边卖电器。

到1987年3月,兄弟俩干脆把它彻底转型成电器店。

至于那批滞销的服装,到最后都没有卖完,黄光裕干脆把它们发给员工当工作服。

对于17岁就开店一事,黄光裕曾解释说:

“刚开始是为了挣钱糊口,后来变成了一种工作,最后不知不觉就陷进去了。

商业天才

当时,像黄家兄弟一样做电器生意的,全国有上千家之多,仅在北京一地至少也有数十家之众。

黄家兄弟的国美电器店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呢。

财经作家张小平分析说,这里面显示了黄光裕商业天才的一面。

说到商业天才,黄光裕在业内有个经典创新之举,那就是在《北京晚报》中缝打广告。

1987年7月11日,《北京晚报》中缝里首次出现了“国美电器”的广告。

黄光裕曾笑着对本报记者说:

“在当年人们的观念中,只有劣质产品和假货才需要登广告,自己选择了一个‘报社都觉得奇怪’的宣传方式。

就是那一小条并不起眼的中缝广告,给当年的国美电器带来了可观的宣传效应。

登了这个广告,销量一下子提升了五六倍!

而且广告效果特别持久,能持续到一周以上,甚至有人从外地拿着晚报来我这里买家电。

”商品信息加报价的广告新模式获得极大认可,国美电器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成几何级数增长。

对于这个创新之举,黄光裕一直沾沾自喜。

在国美19周年的年会上,有这样一个重头节目,舞台剧表演:

北京晚报中缝广告,成就了一个永恒的第一……

另一个创新是,黄光裕早在创业初期,便无师自通,开始玩起了“资本游戏”。

具体做法是:

先利用空纸箱吸引来不少顾客,然后向他们收取一些定金,这样手头便有了相当数量的流动资金;而进货时,凭借良好的信用,国美可以“先货后款”,这样就有一个付款周期,当时一般是十几天,这样便产生了大量沉淀资金。

这让黄光裕摆脱了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窘境。

随着生意的扩张,黄光裕和哥哥陆续在北京开了多家门店,名称也五花八门,比如“国美”、“国豪”、“亚华”、“恒基”等,看着这些名字,“上帝”闹心,黄光裕也闹心。

1993年,黄光裕开始对旗下门店进行整合,几乎一夜之间,他将所有门店都改为“国美电器”,并实施了五个统一:

统一名称、统一形象、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供货,这实际上已经是连锁经营的模式,但当时,黄光裕不知道。

1994年,黄光裕受松下公司之邀,考察日本的家电零售业,才知道:

“原来这就是连锁呀。

”对于黄光裕自行摸索出来的连锁模式,业内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也是后来有人称黄光裕为“商业天才”的因素之一。

从1993年到1998年,国美的销售额从1.8亿元迅速上涨到10.5亿元。

10亿元的规模被业内认为是“国美帝国”的雏形。

在这期间,黄光裕的大妹黄秀虹、二妹黄燕虹以及妻子杜鹃、妹夫张志铭加盟国美电器。

这个阶段,国美电器与黄氏家族是“连体的”,每一个都为国美的发展流下了辛勤的汗水,特别是黄光裕。

这也是为什么此次控制权之争,黄家不惜一切代价力夺的原因之一。

多年企业管理咨询经验,专注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精品管理方案,企业诊断方案,制度参考模板等

欢迎您下载,均可自由编辑

感谢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