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932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5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1.docx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1.docx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1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文莹《湘山野录》

材料二: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

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哪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3)结合所学,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什么?

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哪一机构负责管理?

(4)结合所学,材料四“仰给东南”体现了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一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

(1)统治者的重视引进新的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海上丝绸之路市舶司

(4)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四“仰给东南”体现了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是指南宋时期,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所以当时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重大变化是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或我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这种变化最终发生于南宋。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图

(1)写出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的名称:

南端现在是,北端现在是。

(2)写出A、B、C、D所代表的四段运河的名称。

材料二唐朝诗人皮日休这样评价隋朝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

(3)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

据材料二你怎样评价他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答案】

(1)余杭(今杭州),涿郡(今北京)。

(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隋炀帝;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起涿郡(今北京)。

(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一一《资治通鉴》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一《资治通鉴》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

(2)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答案】

(1)唐太宗、唐玄宗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统治者个人等角度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元政府在西藏地区和台湾地区分别设置什么机构管辖?

(2)为加强对广阔地区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

【答案】

(1)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行省制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边疆地区,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

(2)元朝为统治空前辽阔的疆域采取的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

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点睛】

解答本题应注意识记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来巩固统治的措施。

5.隋唐时代特征:

繁荣而开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片的人物是中外交流重要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简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

请你写出唐朝中外交流的其它事例。

材料二图1、图2、图3

材料三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翰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2)材料二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方面的进步?

从图3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答案】

(1)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唐朝妇女骑马、打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3)特点是:

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大;;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因此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玄奘西行天竺。

唐朝中外交流的其它事例,还有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但他仍继续努力,第六次终于成功,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曲辕犁,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农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和创制的耕地工具;图2是唐三彩,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的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所以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从图3唐朝妇女打马球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3)根据材料三“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翰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是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大;;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6.材料一臣又闻古语云: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

材料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陛下”是指哪一位皇帝?

依据材料指出君民关系应是怎样的?

(2)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谁的统治?

举出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两项重大举措。

(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景象?

【答案】

(1)唐太宗李世民;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2)武则天;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唐玄宗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出自《贞观政要》,可知“陛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大意是说:

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就是百姓可以拥戴皇帝,同时水也能将船推翻吞没,也就是百姓可以推翻皇帝的统治,由此得出君民关系应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结果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的措施有: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依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大意是说当年开元盛世时人口众多,农业丰收,仓库粮食储备充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写的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景象。

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初与隋盛时人口、垦田、粮仓比较简表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多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含嘉仓、洛口仓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问题:

(1)请你分析材料一的统计数字,把答出的结论填到右边的空格中。

(2)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情况?

(3)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什么?

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二评价者持什么态度?

【答案】

(1)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隋朝经济繁荣

(3)隋朝大运河。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

作用: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隋初,人口,三千多万”“隋盛时,四千六百多万人”分析概括可知,隋朝时期人口激增;“垦田,由一千九百多万多顷到五千五百多万顷”可知,垦田在不断扩大;“粮仓,由长安太仓到含嘉仓、洛口仓”说明了粮仓丰实。

(2)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隋朝繁盛时期,人口激增,垦田在不断扩大,粮仓丰实。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3)依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

”分析可知,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全长两千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依据题干“北通涿都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表述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

所以材料二评价者对大运河持的态度是:

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8.育才中学七年级某班在学习了《盛唐气象》一课后,做了一期历史黑板报,请你完成相关内容。

(1)看图学史

唐朝时期出现了新型农业工具,图一是:

________;图二是:

________;图三是唐朝瓷器的精品,其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它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表归纳:

领域

代表成就或人物

地位或特点

建筑

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对称,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诗歌

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被称为“诗仙”

诗风淳朴厚重,大多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故有“诗史”之称。

书法

字体端正劲美,雄浑敦厚,被称为“颜体”

绘画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

(3)通过上述探究并结合相关知识,你认为唐朝是怎样的一个朝代?

【答案】

(1)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2)长安;李白;杜甫;颜真卿;吴道子。

(3)唐朝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谐、科技发达、文化成就辉煌的朝代。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片可知图一是农具——曲辕犁;图二是灌溉工具——筒车,结合课本所学,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代表作品由唐三彩骑驼乐舞佣。

可知图三属于唐三彩。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建筑方面的代表是长安,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居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被称为“诗仙”;杜甫的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大多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故有“诗史”之称;唐朝时期,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颜真卿的字体端正劲美,雄浑敦厚,被称为“颜体”;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

(3)依据前面的材料,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等角度反映了唐朝的繁荣,进步。

由此可知,唐朝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谐、科技发达、文化成就辉煌的朝代。

9.识图、回答问题

(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

A.  B.C.

(2)填写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辽 ;西夏 。

(3)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

此条约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1)A.辽;B.北宋;C.西夏.

(2)契丹;党项

(3)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解析】

【详解】

(1)由图分析可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都城上京;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

辽在北宋的东北方向,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向,所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2)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后契丹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夏位于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所以辽由契丹族所建,西夏由党项族所建。

(3)依据所学可知,辽和北宋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澶渊之盟后,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曾说: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

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

(1)赵匡胤

(2)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重文轻武的政策

积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赵匡胤。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取代后周,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

”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移换屯驻”,让军队定期调动,是为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可知,材料二、三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即重视文臣、抑制武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11.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以下是某历史小组对澶渊之盟全面解读”的探究,请完成相关问题:

环节一:

看图说事

(1)面对上图,指出左、右分别是参加澶渊之盟的哪方代表?

(2)这一事件的背景是什么?

环节二:

澶渊之盟大事年表

年月

年号

大事记

999年九月

宋真宗咸平二年

辽兵大举,康保身战死

十月

辽兵围遂成,杨延昭坚守退敌

1000年正月

威平?

________年

辽兵掠宋边境之后,退兵

1004年正月

景德元年

辽大举进犯

十一月

________?

(事件)

十二月

议和成功

1006年正月

大中祥符元年

宋诈称天书降

(3)请结合所学知识将图表中“?

”内容补充完整。

大事记一共发生在几个年号之内?

(4)辽国进犯北宋发生在哪些年?

从大事记中得出北宋的战果如何?

环节三:

和约内容探全面

①宋帝国继续占有关南瀛、莫二州的国土,不归还给契丹;

②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长为兄,辽圣宗年幼为弟,后辈以此类推。

兄弟永不交兵,宋帝国不再在边境上修筑堡垒、运河;

③宋帝国每年赐给辽帝国绢二十万匹、钱十万贯,共三十西,称为“岁赐”(后改称“岁币”);

④开放互市,消除贸易壁垒。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和议对契丹和北宋各自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

(1)左是北宋代表、右是辽代表。

(2)1004年,辽大举进犯。

在澶渊,宋真宗亲征,辽军被打败。

(3)咸平四年。

辽军被打败。

三个。

(4)999年、1004年。

或战败或战胜议和。

(5)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

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环节一图片可知,左是北宋代表、右是辽代表。

(2)根据所学可知,1004年,辽大举进犯。

在澶渊,宋真宗亲征,辽军被打败。

(3)根据所学和环节二表格可知,1000年正月,咸平四年,辽兵掠宋边境之后,退兵。

1004年十一月,在澶渊,辽军被打败。

共涉及咸平、景德、大中祥符三个年号。

(4)根据所学和环节二表格可知,辽国进犯北宋发生在999年、1004年。

其结果,宋朝或战败或战胜议和。

(5)根据所学和环节三材料“宋帝国继续占有关南瀛、莫二州的国土,不归还给契丹……兄弟永不交兵,宋帝国不再在边境上修筑堡垒、运河;宋帝国每年赐给辽帝国绢二十万匹、钱十万贯,共三十西,岁币;开放互市,消除贸易壁垒”可知,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

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映明初政治改革的漫画

材料二:

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

做了些什么菜?

喝了什么酒?

宋濂如实回答。

明太祖听后说:

“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

”说完,拿出一张图。

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材料三:

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

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1)据材料一,图中“皇帝”哪一年称帝建立明朝?

他对明朝中央官制做了什么重大改革?

(2)请判断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

(3)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对当前的反腐倡廉有何启示?

【答案】

(1)1368年;改革:

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

(2)锦衣卫。

(3)特点:

重典治吏(或从重从严打击贪污腐败犯法行为);要纯洁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依法反腐,要树德立人,要德法兼治。

【解析】

【详解】

(1)仔细观察材料一图片“反映明初政治改革的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皇帝”是明太祖,1368年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太祖认为宰相权力太大会威胁到皇权,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

(2)据材料“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

做了些什么菜?

喝了什么酒?

宋濂如实曰答。

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锦衣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为了加强君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专属皇帝的特务机构。

(3)据材料“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

如来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