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736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3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典型例题

[例1] 2013年3月3日,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随着大批记者对本次会议的热烈追踪报道,人们会想起1949~1953年间她起过的重大作用。

那么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解析] A在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条件下不可能实现;C是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D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

故应选B。

[例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A.民主集中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本题要求能够熟练把握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内容和各自的特点。

[答案] D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

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

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

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的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10×5=50分)

1.[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

中山先生遗愿迄今始告实现。

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

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答案:

A

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B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A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确立于1956年,C错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确立于1954年,D错误。

答案:

B

3.《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具有代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4.在电影《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不包括(  )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C.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D.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

D

5.下图是中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

它最早形成于(  )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D.1978年

解析: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图中所示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由此形成。

答案:

B

6.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D.成立全国政协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首先学生应该清楚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进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的基本内容。

A旨在扩大广大工人群众参与企业内部管理建设;C是20世纪50年代中共为了克服在党员干部中渐渐出现的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而进行的整风运动,未能对国家民主制度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D是1949年成立的,从时间上可以排除。

所以B是正确的。

答案:

B

7.1954年秋,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是由经广泛、平等和定期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的

B.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C.人民代表大会定期选举或任命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依法对其进行监督

D.人民作为国家权力的集体所有者,人人都可以直接行使权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史实本质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选项表述的内容,依据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即可知本题选D。

答案:

D

8.近年来,我国政府在2万多千米的边境线上大力组织实施“兴边富边行动”,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这体现了(  )

A.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民族平等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C.国家的支持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

D.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

A

9.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来说,这一制度有助于(  )

①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事业 ②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③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自治权

④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而不是消除民族差别。

民族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各民族必然存在着具有各自特色的经济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这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消除的。

另外,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间差别的缩小或消除,是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自然结果,不可能人为地通过制度或法令来实现。

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10.除人民政协外,中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还包括(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A.①②③B.①②

C.①③D.②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正确的。

答案:

A

二、主观题(2×25=5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把普选由个别逐步推广到全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

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

材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并须在一切必要的地方设立地方组织,其名称可沿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

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材料三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国家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能,积极通过提案建言献策。

截至2008年3月9日下午2时,提案审查委员会共收到提案4727件,参与投案的委员1992人,占委员总数的89.1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一次

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材料四 我们中国从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是选举民主加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的出现,确实考虑到选举民主的不足……西方民主主要是选举民主,英国著名的哲学家说,选举的时候公民是主人,选完了以后公民是奴隶。

协商民主的特点首先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达成共识。

协商民主还有一个好处,选举前可以协商,选举中可以协商,选举完以后还可以协商。

并不像选举民主,选的时候很高兴,选完以后就不能更改了……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

协商民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李君如《中国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未能实现普选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对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作答;第

(2)问,依据材料二中“不再代行……”“应作为”等信息作答;第(3)问,主要从材料三中“通过提案建言献策”等信息作答;第(4)问,主要结合材料四中“协商民主的好处”作答;第(5)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

(1)原因:

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土改没有完成;人民进步的程度(政治觉悟和辩论素养)尚不足。

(2)变化:

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或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

(3)行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

(4)作用:

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及时对中共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地参政议政。

(5)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历史形成的;它是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的;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它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有一首著名的歌曲《爱我中华》,其中有一段歌词是: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什么政治制度?

图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目前的民族关系状况。

(3)概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作用。

(1)问比较简单;第

(2)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第(3)问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及现状来回答。

答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实现了56个民族的民族团结、平等和共同繁荣,向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3)特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③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的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不断得到完善。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建设带来的启示。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知识归纳总结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开始了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逐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

典题例析

[例1] 刘少奇拿着《宪法》愤怒地说: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

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

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

”刘少奇这段话最突出地表明(  )

A.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B.不能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

C.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题干刘少奇的话中可知在“文革”期间,国家主席的基本自由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由此可见“文革”对我国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

[答案] A

[例2] 十年“文革”在政治建设方面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

A.反对个人崇拜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重视民主法制

D.正确认识社会矛盾

[答案] C

[解析] 首先依据题干要求排除与其不符的B,其次正确理解A、C、D之间的关系:

A、D的根源在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缺陷,故C是最深刻的教训。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10×5=50分)

1.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实际上是(  )

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答案:

D

2.[2013·南京高一检测]下图是1978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某次会议公告,这份会议公告中不应该包括的内容是(  )

A.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口号

B.重申“两个凡是”的方针

C.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决定进行拨乱反正的工作

答案:

B

3.[2013·连云港高一检测]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影响是(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B.成为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C.促使红卫兵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

D.使毛泽东对形势作出了错误判断

答案:

B

4.下列关于十年“文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文革”的发生是党内“左”倾思想发展的恶果

B.“文革”的错误在于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C.“二月逆流”反映了抵制“文革”的斗争

D.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文革”的教训之一

解析:

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结合“文革”的相关知识分析,A、C、D均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符合题意,因为“文革”的错误是“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的结果而不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结果。

答案:

B

5.下图是一幅历史漫画,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此发表评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B.当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C.“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当时的口号

D.民主法制尚未建立导致无法可依

解析:

本题中的漫画较为形象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基本政治状况和历史特征。

从漫画中的“打倒刘少奇”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而且“少”字倒写,故A、B、C说法均正确。

D错在“无法可依”,应该是有法不依。

答案:

D

6.1977~1978年,中国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其“徘徊”主要是指(  )

A.结束了“文革”,但没有改变指导思想

B.打倒了“四人帮”,但邓小平没有重新复出

C.纠正了“左”倾错误,但没有转移工作重心

D.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坚持“两个凡是”

答案:

A

7.“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说明(  )

①法律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④依法治国,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①③的表述错误,题干旨在体现依法治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答案:

C

8.[2013·福州高一检测]1999年宪法修正案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规定的重大意义是(  )

A.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正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C.确立了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极大提高了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

答案:

B

9.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

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

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③它反映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④它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采用排除法。

秋菊所打官司并不属于冤假错案,①错误;村民民主自治制度1998年开始实施,与题干“20世纪80年代”不符,②错误。

故排除含①②的选项。

答案:

C

10.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这种思想实际上反映了(  )

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B.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C.依法治国D.把民主和法制结合起来

解析:

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强调“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也就是把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而依法治国则是强调法律的贯彻执行。

答案:

D

二、主观题(2×25=5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7年8月5日,在中南海,刘少奇和王光美被强行批斗,弯腰低头,双臂后伸,并不断遭受语录的拍打。

此后所谓“刘少奇专案组”,不顾党纪国法,严刑逼供,突击审讯,制造了刘少奇“叛徒”“内奸”“工贼”的伪证。

在百般陷害和折磨中,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间。

材料二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一案平反昭雪。

请回答:

(1)刘少奇被迫害是在什么时期?

(2)为什么当时的宪法也无法维护共和国主席的人身权利?

(3)简要评述刘少奇一案平反昭雪这一事件对中国法制建设的作用。

答案:

(1)“文革”时期。

(2)“文革”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刘少奇一案平反昭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的重大事件,显示了新时期党和政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决心。

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12.阅读下图:

请回答:

(1)结合图一、图二及所学知识,简述“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2)十年“文革”在政治建设方面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答案:

(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①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人权被践踏,人民生命、财产毫无安全可言。

②党政领导机关被夺权,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民主制度名存实亡,“公检法”无法正常工作。

(2)最深刻的教训:

必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重大成就:

①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②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归纳总结

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其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典题例析

[例1]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是(  )

①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 ③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④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D.③④

①[解析错,特别行政区仍保持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③错,民族自治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②④与史实相符。

[例2] “台湾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造成的

B.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

C.雅尔塔体系造成的

D.联合国托管造成的

[答案] A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10×5=50分)

1.“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

”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  )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1992年“九二共识”

C.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

D.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

答案:

A

2.香港特区政府在庆祝回归10周年的时候,推出了一首名为《始终有你》的主题曲,其中唱道:

“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花瓣开得繁盛”,香港“找对了路径”是在(  )

C.20世纪70年代D.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