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讲课讲稿.docx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讲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讲课讲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讲课讲稿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感冒:
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
【辨证论治】
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
☆主症:
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
荆防败毒散加减(藿香正气水)
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
2、风热证
☆主症:
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则:
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方药:
银翘散
3、兼证
挟湿:
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
挟暑:
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薷饮
咳嗽△
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
1、外感咳嗽
风寒咳嗽证
☆主症:
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
杏苏散
风热咳嗽证
☆主症:
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
燥热咳嗽证
☆主症:
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
☆治方:
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
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
2、内伤咳嗽
痰湿咳嗽证
☆主症:
咳嗽痰白而稀,胸脘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
二陈汤(背)
肝火犯肺证
☆主症:
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法法:
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方药:
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
肺虚咳嗽证
肺气虚证
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芪汤)
肺阴虚证
☆主症: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颧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肺,化痰止咳
方药:
沙参麦冬汤
喘证
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概括说来,一般分为虚实两类。
实喘多由风寒或痰热等邪壅于肺,治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多是肺肾虚弱,为肺不降气、肾不纳气治以培补摄纳为法。
【病因病机】
喘证的形成,可由外感、内伤所引起。
一般外感有邪为实,内伤无邪为虚
1、实喘
风寒证
☆主症:
喘息胸闷,伴咳嗽、咯痰稀薄色白、鼻流清涕,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散寒宣肺平喘
方药:
麻黄汤(背)
痰浊证
☆主症:
喘咳痰多而粘,咯出不爽,胸中满闷,或兼恶习,或吐痰涎,纳呆,苔白腻,脉滑
☆治法: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
三子养汤合二陈汤
2虚喘
肺虚证
☆主症:
喘促气短,语言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或咽喉不利,口干面红,舌质淡红,脉象软弱
☆益气定喘
方药:
生脉散(背)
肾虚证
☆主症: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列甚,形瘦神惫,气不得续,汗出,肢冷面青,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
金匮肾气丸(背)
哮证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急的病证,以呼吸气促,喉间有哮鸣声为主症。
本证常反复发作,较为顽固。
在发作之时,多表现为实证;发作之后,大都形气俱虚。
因其见证有寒热之不同,故临床上有冷哮、热哮之分。
哮与喘都以呼吸气促为特征,但二者又有区别。
哮证在呼吸急促之时,喉间有哮鸣之声,且病有宿根,为一种经常发作性的疾病。
喘证则以呼吸困难为主,喉无哮鸣之声,多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病因病机】
哮证的发生,主要是内有停痰宿饮
1冷哮证
方药:
射干麻黄汤
2热哮证
方药:
兼表证者,用越婵加半夏汤
如表解而喘未平,痰热留变于肺,咳嗽而痰稠黄,可用定喘汤课本P67
头痛△
【病因病机】
三阳经和厥阴经头痛,其痛位常与各经的循行部位相一致。
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1外感
风寒头证
主症:
头痛多发生于感受风寒之后,有时痛连项背,恶风寒,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
方药:
川芎茶调散
风热头痛证
主症:
头胀痛,甚则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尿黄或便秘,苔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芎芷石膏
风湿头证
主症:
头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
羌活胜湿汤
2内伤
肝阳头痛证
主症:
头痛而弦,心烦易怒,睡眠不宁,或胁痛,面红目赤,口苦,脉弦有力
治法:
平肝潜阳
方药:
天麻钩藤饮
肾虚头痛证
主症:
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遗精,带下,舌红,脉沉细无力
方药:
大补远煎
气虚头痛证
主症:
头痛绵绵,劳累更甚,气短,体倦无力,食欲不振
方药:
补中益气汤
血虚头痛证
主症:
头痛而晕,面色苍白少华,心悸不宁
方药:
四物汤(背)
痰浊头痛证
主症:
头痛昏蒙而重,或兼眩晕,胸脘满闷,甚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背)
瘀血头痛证
主症: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或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或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通窍活血汤
胸痛△
又称“胸痹”。
因胸部有心、肺两脏居于其中,所以心、肺两脏的病变可以引起胸痛
【辨证论治】
胸痛的发生,主要由于胸中阳气不足,而邪阻所致。
该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
故治疗应先从治标入手,后治其本。
1气滞血瘀证
主症:
胸部闷痛,或刺痛,或绞痛,痛有定处。
方药:
血府逐瘀汤
2痰浊痹阻证
主症:
胸闷紧迫,或有窒闷感,或闷痛如物梗塞,喘促短气不得卧,咳吐痰涎,苔滑腻,脉弦滑
方药: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
3寒邪阻络证
主症:
胸中拘急,痛彻肩背,感寒更甚,身寒肢冷,面色苍白,苔白,脉沉迟细涩。
方药:
乌头赤石脂丸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患。
古代文献所称心痛,多指胃痛而言
【病因病机】
胃痛发作的常见原因: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胃气上逆
1寒邪犯胃证
☆主症:
因感受寒凉或饮食生冷而致胃脘部暴痛,病势软急,喜热饮热敷,或口泛清水、冷痰,或兼畏寒,苔白,脉弦紧
☆治法:
温胃散寒止痛
方药:
良附丸
2饮食停滞证
☆主症:
胃脘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厌食,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多弦滑
☆治法:
消食导滞
方药:
保和丸
3肝气犯胃证
☆主症:
胃脘胀满而痛,甚则连及胁肋,嗳气频频,嗳气后或按之痛减,食欲不振,遇情志改变而加重,苔薄白,脉弦或沉弦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
方药:
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热证
☆主症:
痛势急迫,胃脘部有灼痛感;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泄热
方药:
化肝煎
5脾胃虚寒证
☆主症:
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手足欠温,舌淡苔白,脉软弱或细微数
☆治法:
益气温中散寒
方药:
黄芪建中汤痛止后,应调理脾胃为主,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
6瘀血停滞证
☆主症:
胃脘痛有定处。
痛如针刺或刀割,拒按,或见吐血,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
化瘀通络为主,虚者佐以益气养血,出血者佐以止血
方药:
失笔散(散)
胁痛
胁痛的原因很多,但均与肝胆关系软大。
因肝居胁内,肝之经脉循胁布肋,胁痛之辨证,当分清气血虚实
1肝气郁结证
☆主症:
胁部胀痛为主,痛无定处,并常因情绪波动而增减,可伴胸闷不畅,呃逆嗳气,饮食减少等症,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
方药:
柴胡疏肝散(背)
2瘀血停着证
☆主症:
胁痛如刺,固定不移,入夜更剧,或胁下见痞声,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法:
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
膈下逐瘀汤
3肝胆郁热证
☆主症:
胁痛如灼如刺,心烦口干,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肪弦数
☆治法:
疏肝泄热
方药:
丹栀逍遥散
4肝阴不足证
☆主症:
胁痛隐隐不休,劳倦后加重,时觉烦热,头目昏眩,舌红少苔,脉沉弦细而数
☆治法:
滋阴养血柔肝
方药:
一贯煎
腰痛△
本病的发生,除肾虚外,多由寒湿或湿热外侵、劳损外伤所引。
1寒湿腰痛证
主症:
腰部重着冷痛,转侧不利,逐渐加重,虽卧床休息亦不减轻,遇阴雨寒湿之气,疼痛加剧,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
祛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
甘姜苓术汤加减
2湿热腰痛证
主症:
腰痛,痛处伴有热感,小便短亦,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化湿为主,佐以舒筋活络
方药:
加味二妙汤
3肾虚腰痛证
主症:
腰部酸痛,绵绵不己,喜捶喜按,腰膝无力,劳后尤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宜补肾助阳,偏阴虚者宜补肾滋阴
方药:
偏阳虚者宜选右归丸,偏阴虚者宜左归丸
4瘀血腰痛证
主症:
腰痛如刺如锥,或疼痛如折,部位固定,轻则俯仰不便,重则痛剧不能转侧,痛处拒按,多有外伤史,舌质多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
身痛逐瘀汤
呕吐△
1、实证呕吐
外邪犯胃证
☆主症:
突然呕吐,可伴恶寒、发热、头痛、或胸脘满闷等症,舌苔白腻
方药:
藿香正气散
饮食停滞证
☆主症:
呕吐酸腐,脘腹胀痛,嗳气厌食,得食欲呕,吐后反感舒畅,大便或溏或秘,舌苔厚腻,脉滑实
方药:
保和丸(背)
痰饮内阻证
☆主症:
呕吐痰涎清水,脘闷食少,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
☆治法: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
小半夏加茯苓汤
2虚证呕吐
脾胃虚寒证
☆主症:
饮食稍多即吐,或脘胀不舒,时发时止,倦怠乏力,口干不欲饮,喜暧恶寒,甚则四肢欠温,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弱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
理中汤(背)
胃阴不足证
☆主症:
呕吐反复发作,有时干呕,口噪咽干,五心烦热,似饥而不欲食,舌质红,苔少,脉细或细数
☆治法: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
麦门冬汤
泄泻△
泄泻,是指大便稀薄或泻下如水,次数增多而言
总之,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生要因素。
脾虚与湿盛往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1寒湿泄泻证
☆主症:
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或兼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等风寒表证
☆治法:
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方药:
藿香正气散
2湿热泄泻证
☆主症: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口渴心烦,小便短少而亦,或兼发热,苔黄腻,脉濡而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葛根芩连汤
3食滞肠胃证
☆主症: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痛痞满,嗳腐酸臭,不欲饮食,舌苔垢腻,脉数
☆治法:
消食导滞
方药:
保和丸
4脾胃虚弱证
☆主症:
大便溏薄,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稍进油腻食物,大便次即明显增加,食欲不振,脘腹胀闷不舒,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
补脾健胃化湿
方药:
参苓白术散
如虚而偏寒,则宜理中汤
如久泻气虚下陷,脱肛不收,则可用补中益气汤
5命门火衰证
☆主症:
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治法:
温补命门,兼温脾阳
方药:
四神丸
6肝气乘脾证
☆主症:
每因郁怒,即发生腹痛泄泻,平时精神忧郁,胸胁痦闷,嗳气纳少
☆治法:
抑肝扶脾
方药:
痛泻要方
痢疾△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
多发于夏秋季节的肠道传染病
其病位主要在肠道,但肠与胃紧密相连;胃与脾相表里,与脾胃的关系最密切。
1湿热痢证
☆主症: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亦白,肛门灼热,小便亦涩,或兼恶寒、发热、身痛
☆治法:
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方药:
芍药汤
2疫毒痢证
☆主症:
发病急骤,高热,烦燥,头痛,口渴,剧烈腹痛,痢下鲜此脓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甚者很快出现厥冷、呼吸喘促、昏迷惊厥等危象
☆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
白头翁汤
3噤口痢证
☆主症:
饮食不进,恶心呕吐,精神疲乏,甚则肌肉瘦削,
☆治法:
和胃降浊,滋液清热
方药:
开噤散
4休息痢证
☆主症:
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
主药:
发时可选连理汤
休止时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
5虚寒痢证
方药: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便秘△
1、实证便秘
热秘证
☆主症:
大便干结,口臭唇疮,面赤口渴,心烦易怒,腹部胀满
☆治法:
清热润肠
方药:
麻子仁丸
气秘证
☆主症:
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胀痛,纳少,欲便不得,
☆方药:
顺气导滞
方药:
六磨汤
2、虚证便秘、
气虚证
☆主症:
排便困难,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面色恍白,神疲肢倦,舌淡苔薄,脉虚
☆治法:
益气润肠
方药:
黄芪汤
血虚证
☆主症:
大便秘结,粪质常呈粟子状,面色无华,心悸,头眩,唇舌淡,脉细
☆治法:
益敌国润肠
方药:
润肠丸
脾肾虚寒证
☆主症:
大便艰涩难以排出,小便清长,四肢不温,或腰膝有冷感,或腹中冷痛,面色白或青淡,舌质淡白,苔折润,脉沉迟
☆治法:
温通开秘
方药:
半硫丸
黄疸△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亦为主要症状,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阳黄发病较急,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属热证、实证,治疗多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阴黄发病较缓,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属寒证、虚证,治疗多以健脾和中,温化寒湿为主。
在治疗中,通利小便,使湿有去路,是治疗黄疸病的重要治则。
1阳黄
热重于湿证
☆主症:
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侬,恶心呕吐,小便色黄短少,或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方药:
茵孙蒿汤
湿重于热证
☆主症:
身目色黄,但不如热重者鲜明,多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脘腹痞满,食欲减退,口淡不渴,或有呕恶,便溏,苔厚腻微黄、脉濡缓
☆治法:
利湿化浊为主,佐以清热
方药:
茵陈五苓散
疫毒烦盛证
☆主症:
发病迅速,黄疸急速加深,目呈深黄,小便深黄,高热,口渴,腹胀胁痛,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或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多黄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滋阴
方药:
《千金》犀角散
2阴黄(寒湿证)
方药:
茵陈术附汤
血证△
血证首先要辨火与气(引出血证的病因有:
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
1咳血
风热伤肺证
☆主症:
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
桑杏汤
肝火犯肺证
☆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见纯血鲜红,咳时胸胁牵痛,烦燥易怒,大便干燥
☆方法:
清肺平肝,和络止血
方药:
泻白散
2衄血
是指鼻、齿龈、耳、舌以及皮肤等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病症
肺热证
☆主症:
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发热、咳呛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治法: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方药:
桑菊饮
胃热证
☆主症:
鼻衄或齿衄,血色鲜红,口渴引饮,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胃滋阴
方药:
玉女煎
阴虚火炎证
方药:
茜根散
3吐血
胃中积热证
☆主症:
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鲜红或紫黯,或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
☆治法: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
泻心汤
肝火犯胃证
☆主症:
吐血鲜红或带紫色,口苦胁痛,善怒寐少梦多,烦燥不宁,舌质红绛
☆治法:
泻肝火,清胃热为主
方药:
龙胆泻肝汤
4便血
湿热蕴结证
☆主症:
下血鲜红或紫黑,或先血后便,大便不畅,口苦,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治法: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
赤小豆当归散
脾胃虚寒证
☆主症:
便血紫黯或黑色,或先便血后血,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神疲懒言,便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
温中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
黄土汤
5尿血
下焦实热证
☆主症:
小便热赤,尿血鲜红,心烦口渴,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治法: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
小蓟饮子
阴虚火动证
☆治法:
滋阴清火,凉血止血
方药:
知柏地黄丸
脾肾两亏证
☆主症:
小便频数带血,尿色淡红,饮食减少,精神困惫,面色萎黄,腰脊酸痛,头晕耳鸣
☆治法:
健脾益气,被肾固摄
方药“补中益气汤
眩晕△
“眩”是眼花:
“晕”是头晕。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病因病机】
对于眩晕发病原因,从临床上看,一般是虚证居多
【辨证论治】
治疗眩晕,应首先注意其本虚(是指心、脾、肝、肾的虚损)、标实(上指风、火、痰的临床表现)的特点
1肝阳上亢证
☆主症:
眩晕卫鸣,头痛且胀,因烦劳或恼怒后加重,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
天麻钩藤饮
2肾精不足证
☆主症:
眩晕,神疲健忘,腰酸膝软,遗精,耳鸣。
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眩细数
☆治法:
偏于阳虚者,宜补肾助阳;偏于阴虚者,宜补肾滋阴
方药:
补肾助阳用右归丸,补肾阴宜用左归丸
3气血亏虚证
☆主症:
眩晕,面色苍白,发色不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神疲懒方,纳少,
☆治法:
益气健脾,补血养心
方药:
归脾汤
4痰浊中阻证
☆主症:
眩晕,头重如裹,胸脘痞闷,泛泛欲呕,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汽
水肿
跟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有关
水肿的辨证,临床上常分为阳水和阴水两大类
1阳水
风水相搏证
☆主症:
多先见眼睑浮肿,继则头面、四肢以至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并多见恶风发热,肢体酸痛,小便不利,或兼喘咳,或咽喉红肿,苔白,脉数
☆治法:
宣肺利水
方药:
越婢如术汤
水湿浸渍证
☆肢体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重困倦,胸闷,泛恶,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通阳利水
方药:
五苓散
2阴水
脾阳不运证
☆主症:
下肢浮肿甚,按之凹陷,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治法:
温运脾阳,化湿行水
方药:
实脾饮
肾阳衰弱证
☆主症:
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痛酸重,尿量短少,四肢厥冷,怯寒神倦,面色灰暗,舌质淡胖,脉沉细而弱。
☆治法:
温肾利水
方药:
真武汤
不寐(即失眠)△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安睡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1.心脾两亏证
☆主症: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体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
☆治法: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
归脾汤
2阴虚火旺证
☆主症:
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腰酸梦遗,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
滋补肾阴,清心降火
方药:
天王补心丹
3肝虚胆怯证
☆主症:
虚烦不寐,寐则多梦,时易惊醒,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舌红苔薄
☆治法:
平肝养血,清胆宁神
方药:
酸枣仁汤
4胃中不和证
☆主症:
失眠,脘闷嗳气,腹中不适,甚则呕恶,脘腹胀痛,苔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安神
方药:
保和丸
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
本病首先要辩别上、中、下三消
1、上消证
☆主症: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
消渴方
2、中消证
☆主症:
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大便干结,苔黄燥,脉滑实有力
☆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保津
方药:
玉妇煎
3下消证:
☆主症:
尿频量多,尿如膏脂或带甜味,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舌红,脉沉细而数
☆治法:
滋阴固精
方药:
六味地黄丸
痹证
痹即闭阻不通之意。
当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之邪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伸屈不利和关节肿大等症,统称为“痹证”
【辩证论治】
临床上为了便于辩证,常交痹证分为风寒湿痹与热痹两大类,而风寒湿痹又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证
1、风寒湿痹
行痹证
主症:
肢体、关节疼痛,以游走不定为特点,涉及多个关节,而尤以腕、肘、膝、踝等处多见,关节屈伸不便,或见寒热表证
☆治法:
祛风通络,佐以散寒除湿
方药:
防风汤
痛痹证
主症:
肢体关节疼痛,得热则减,遇寒则甚,以疼痛软剧而有定处特点,关节伸屈不利,局部有冷感
☆治法:
温经散寒为主,佐以祛风除湿
方药:
乌头汤
着痹证
主症:
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肿胀,痛处固定,活动受限,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除湿健脾为主,佐以祛风散寒
方药:
薏苡仁汤
2热痹
主症:
关节疼痛,痛处灼痛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关节不能活动,可涉及一处工多处关节,多见有发热、口渴、恶见、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
☆治法:
清热化湿,佐以祛风通络
方法:
白虎加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