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说明文中考专题15篇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342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普类说明文中考专题15篇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科普类说明文中考专题15篇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科普类说明文中考专题15篇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科普类说明文中考专题15篇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科普类说明文中考专题15篇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普类说明文中考专题15篇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docx

《科普类说明文中考专题15篇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普类说明文中考专题15篇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普类说明文中考专题15篇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docx

科普类说明文中考专题15篇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科普类说明文中考专题(15篇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15小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冠病毒会在眼睛中残留?

①近日,一项研究表明,新冠肺炎患者鼻腔内的新冠病毒被清除后,病毒还会残留在患者的眼睛中,而且一样具有传染性。

②新冠病毒为什么会在眼中残留?

有关专家这样解释和说明的:

眼睛和鼻腔、支气管一样,都有很多黏膜,而黏膜对于病毒具有敏感性,所以眼睛也是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

当前并没有专门针对新冠病毒在眼中残留时间的研究,但根据平常的病毒性结膜炎来看,在全身症状好转以后,眼中的病毒含量会慢慢减弱,时间需要2到3周。

③如果确诊患者的眼睛中存在新冠病毒,那应该在全身抗病毒的基础上,按病毒性结膜炎接受治疗,同时适量使用一些人工泪液。

因为人工泪液可以起到稀释病毒的作用,对眼睛表面形成保护。

此外,务必要勤洗手,不随意用手揉眼睛。

④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眼睛呢?

春天是一些眼部疾病高发的时期,对于有过敏性结膜炎或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的人,在特殊时期要格外注意,出现眼睛长时间干痒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不要揉眼睛,以免增加病毒感染的机会。

⑤近期做过眼睛手术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术后应该尽量减少外出佩戴口罩的时间,因为戴口罩时呼出的部分气体会上升到眼睛部位,不利于眼睛的康复。

⑥此外,需要关注的是,对口罩过敏的人,在佩戴口罩时,呼出的气体冲到眼睛,也会引起眼睛红痒。

出现这种现象,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口罩,确保口罩的来源正规、卫生。

同时,应该少到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减少戴口罩的时间。

(选自人民网﹣﹣科普中国2020年4月30日)

(1)文中第②段开头设问“新冠病毒为什么会在眼中残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尤其需要保护眼睛。

列出本文给我们提供的具体建议。

(3)疫情期间,社会上对人们关心的问题存在各种说法。

读了本文,你认为在网络时代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各种信息?

2.说明文阅读。

生产氧气的石头

①如果有人告诉你,生命所依靠的氧气是由海下的石头造出来的,你是否会大跌眼镜?

②虽然你摸不着头脑,但这是不争的事实。

据研究表明,远古时期的地球曾极度缺氧,空气中的氧分子还不到现在大气氧含量的0.001%。

③那么,现代空气中充足的氧气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占据现代大气含量21%的氧气,都是经过一系列增氧事件慢慢积累起来的。

地球上比较显著的增氧事件发生在距今5.8亿年~5.2亿年前后,地球早期大气和海洋中的氧气含量发生了快速增加,而这要归功于一种特殊的石头﹣﹣蒸发岩。

④2019年9月2日,中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在《自然﹣﹣地球科学》中发表论文,认为地表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将大量蒸发岩输入海洋,蒸发岩作为大洋的氧化剂,使得寒武纪大爆发之前普遍缺氧的大洋深部得以氧化,快速增加了大气和海洋中的氧气含量,为该时期地球大型复杂多细胞生命的快速演化奠定了基本条件。

⑤那么,蒸发岩是从哪里来的呢?

为什么它能制造氧气呢?

科学家对距今5.8亿年~5.2亿年前后的地质层和生命演化做了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同时对地层中的碳同位素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地球系统模型,对这一时期地球氧气迅速增加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见解。

他们认为,距今5.7亿年前后,地球上的主要大陆通过拼合形成了一个冈瓦纳超大陆和位于超大陆内部的超级中央造山带,将距今8亿年前后大量沉积的蒸发岩矿物风化剥蚀后输入海洋。

富含硫酸盐的蒸发岩是一种氧化剂,可以通过硫酸盐还原菌对海水中的有机质进行氧化,形成黄铁矿,导致当时海洋中有机碳库快速减少。

海洋中有机碳的快速氧化,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大气升温,加强了陆地风化作用和蒸发岩向海洋的输入量,海洋中有机碳库进一步被氧化,形成了海洋氧化的正反馈作用机制,使得大气和海洋中的氧气快速增加,为大型复杂多细胞生命的快速演化提供了条件。

⑥如今,地球上的我们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都要归功于这些奇特的石头。

(选自《知识窗》2020年2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了一种能制造氧气的奇特的石头,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从语言特色看,属于平实说明文。

B.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远古时期地球氧气含量很低的特点。

C.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词语“极度”不能删掉,它和选文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数字说明一样,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选文第③⑤段分别采用设问形式,引出说明内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上氧气含量的提高,是经过一系列增氧事件累积起来的,这得益于5.8亿年~5.2亿年前后地球上一种特殊的石头﹣﹣蒸发岩。

B.蒸发岩是一种氧化剂,它能对海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是因为它富含硫酸盐。

C.距今5.7亿年前后,地球上的大陆由冈瓦纳超大陆和位于超大陆内部的超级中央造山带拼合组成,它们将富含硫酸盐的蒸发岩输入海洋。

D.如果没有海洋氧化的正反馈作用机制使得大气和海洋中的氧气快速增加,就不会有大型复杂多细胞生命的快速演化。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知了清韵(节选)

秦自民

①相貌平平,甚至微不足道的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具有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被当作神圣的灵物,代表着纯洁与清高。

②商周青铜器上有与实物相像的蝉纹,也有蝉形几何图案作为装饰,却没有蝴蝶、蜻蜓、萤火虫等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其他昆虫。

道家给蝉的羽化赋予了重生的含义。

先秦到汉代流行将玉蝉作为殉葬品,寓意精神不死。

蝉的若虫从污浊的泥土中脱身而出,蜕皮羽化为洁净的成虫,体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更重要的是,古人以为蝉饮露水,是高洁君子的象征。

《荀子大略》云:

“饮而不食者,蝉也。

”因此,玉蝉深受文玩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也有人将其作为饰物佩戴。

汉晋时代的达官显贵则喜欢在朝冠上加上蝉形的饰物,称为“蝉冠”或“蝉冕”,后来“蝉冠”就成了高官的代名词。

唐朝刘长卿有诗云:

“入并蝉冠影,归分骑士喧。

③自东汉魏晋时期起,蝉就成为了文人最爱讴歌的昆虫之一。

班昭、蔡邕、曹植、傅玄等文史大家都作过《蝉赋》。

曹植的《蝉赋》以绮丽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蝉的生活习性及其备受天敌进攻的处境。

蝉品格“清素”,正直清高,与世无争,以蝉比“贞士”,曹植首开先河。

西晋陆云的《寒蝉赋》将蝉推向神坛,说蝉有文雅、清白、廉洁、俭朴、诚信等美德。

郭璞也作有《蝉赞》:

“虫之清洁,可贵惟蝉。

潜蜕弃秽,饮露恒鲜。

”赞扬蝉拥有出污秽而不染,饮晨露而洁净的宝贵品质。

从此,卑微鄙陋的蝉在文人心目中就更加高洁完美。

④事实上,蝉并非餐风饮露的清洁之虫,而是树木的破坏者,一生都对植物有害。

蝉的成虫和若虫都是“树木吸血鬼”,都拥有刺吸式口器,口器下唇延长成喙,上、下颚特化成针状,适于刺入植物组织中,啜饮树木的汁液,侵吞树木的营养,从而危害树木的生长。

雌蝉的锯状产卵器十分锋利,即使是较硬的桃树、荔枝树等植物的树枝它也能刺插进去。

每只雌蝉一生要在二三十根枝条中产卵100多颗。

产卵造成新梢枝条组织损伤,切断了树枝的运输系统,阻碍了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这样树枝就会因为营养不良、水分不足而慢慢枯死。

南宋诗人范成大也许知道蝉是害虫。

他在《初归石湖》中云: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限鸣蜩翠扫空。

”说他当年亲手栽种在斜桥水畔的柳树因为没人照料,如今无数的鸣蝉已经将原本翠绿的树叶破坏殆尽了。

⑤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蝉虽然伤害树木,通过尖利的口器刺进树木中啜饮汁液养活自己,但它的若虫疏松土壤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集中爆发的周期蝉尸体还为森林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

更重要的是,蝉是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

蝉缺乏防御手段,是螳螂、狩猎蜂、大山雀、黄眉、柳莺等众多捕食者心仪的美食。

(选自《百科知识》2020.6B,有删改)

(1)从本文第③段看,中国古代蝉又被赋予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2)选文②③段中,多处列举了一些朝代节点,请简要分析这两段说明顺序的运用。

(3)选文第④段主要介绍了蝉的什么特点?

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能够反映一条清晰的食物链条,结合选文第⑤段,下面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蝉→螳螂→黄雀

B.露水→蝉→螳螂→大山雀

C.植物→蝉→大山雀→黄雀

D.露水→蝉→大山雀→螳螂

4.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各题。

口罩,为呼吸道设防

①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人自为战”最基本、最有效的式器,莫过于口罩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②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病人的飞沫。

你知道飞沫的来源吗?

③飞沫主要来源于咳嗽和喷嚏。

咳嗽是一种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能把肺中的空气压缩为1米多长的喷射流,携带着3000多个细小液滴,以20多米每秒的度冲开声门,脱口而出。

喷嚏则能将4万个细小的液滴,以超过12级飓风的速度猛烈喷涌而出。

不仅咳嗽和喷嚏,从高声喧哗到日常呼吸,都能产生大大小小的飞沫。

飞沫的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携带着病毒在空气中悬浮、飘散、游荡,远达十余米,长达数小时。

④如何为我们的呼吸道站岗放哨以切断病毒传播链?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口罩。

市场上的口罩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但预防疫情的主流口罩是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

与市场上其它类型的口罩相比,N95口罩防护性更强。

它由以聚和聚丙烯为基材的多层无纺布制成,N代表非油性粒物,95则表示过滤0.3米颗粒物不低于95%.飞沫正好在N95口罩的“关照”之下,因此N95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

对密切接触者的医护人员来说,N95口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卫士。

⑤但是N95口罩并非所有人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

研究表明,佩戴N95口罩时,吸气和呼气的阻力分别增加26%和22%,我们不得不更努力地呼吸,才能维持正常的压力梯度和空气流量。

数据显示,连续佩戴N95口罩4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37%,血氧饱和度降低,能引起疲劳、头疼症状,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人,佩戴N95口罩时不可不慎重。

我们选择口罩要遵循“完分而不过分”的原则。

⑥与N95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成本更低,舒适性更强,普及程度也更高。

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

虽然没有达到N95口罩的防护标准,但对飞沫和微小颗粒物有很好的阻隔和过滤作用。

对于公共场所的日常防护,医用外科口罩应该足够了。

⑦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是其发挥效能的关键。

戴口罩前要洗净双手,捏住左右系带挂在耳上,防水层朝外,带有铝条鼻夹的一边朝上,切勿内外反置和上下颠倒。

将鼻夹按压到位,拉伸底部盖住下巴,半张脸就在口罩的防护之下了,有效地阻止了手无意间触摸脸部造成的污染。

随着呼吸,大量尘埃、飞沫会附着嵌合在纤维中,因此口罩一般4小时就要更换。

⑧2020年春天注定是一段忘的岁月,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慷慨悲歌中,雪片般的口罩也昭示了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

也带给了他人一份关爱,这是我们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薄薄的口罩,也许会在更久的时空里融入我们的文化。

(原文有改动)

(1)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研究表明”不能删掉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第⑥⑦段说说选文是从哪两方面介绍医用外科口罩的?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的“黄金体温”

①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②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

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

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

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

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③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

但实际情况是,恒温动物奢侈消耗热量,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④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⑤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

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⑥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

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

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⑦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⑧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

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

⑨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⑩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

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

⑪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⑫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

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

36.7摄氏度。

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

⑬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摘编自《读者》2019年第9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身体的各个部分在任何时间都是37摄氏度。

B.变温动物对能量需求更少。

因而它们的生存策略更加高明。

C.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它们都是人与动物的致命杀手。

D.体温37摄氏度是人类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选择的一个平衡点。

(2)从⑦﹣⑬自然段来看,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人类体温固定为37摄氏度的现象?

(3)⑤⑥两段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4)根据全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下面信息整合任务。

【链接】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能力,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无论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进入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现酸性;随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作用下会呈现碱性。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是酸性体质”“某某是碱性体质”,其实,酸碱体质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而对于食物,我们也大可不必太在意它的酸碱,应该注意的是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

人体在对待温度与酸碱度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是:

都能够依靠自身强大的①  能力,使体温或体液酸碱度处于②  状态。

不同之处是:

“黄金体温”有生物学研究和数学原理支撑,“酸碱体质”的说法却缺乏③  。

6.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各题。

每一小时,物种灭绝一种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做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爱因斯坦曾经预言: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

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

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

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

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濒危动物。

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

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种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

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

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

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

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1)在文中□内填写恰当的标点符号。

(2)写出文中画线词的反义词。

①希望﹣﹣  

②节约﹣﹣  

(3)本文介绍了生物物种怎样的现状?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4)说说第④段中的加点词“居然”为什么不能去掉?

(5)第⑤段运用了列数字和  两种说明方法,说说所填说明方法的作用。

(6)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特定的使命”指的是什么?

(7)根据文意,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文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例如文中“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和“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等欧洲国家”这两句就体现了这一点。

B.第⑧段画线句“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中“或许”表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本文由蜜蜂消失说到生物物种灭绝,再说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这种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D.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有些关系,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7.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机器人做手术越来越靠谱

最近,一位名叫比利•惠特克的英国少年接受手术,摆脱了长达7年的癫痫病痛。

医生让机器人钻入他的大脑,通过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找出引起癫痫发作的部分,医生将病灶切除。

这个手术被称为立体定向脑电,已经有过成功的案例。

不仅如此,机器人还可以在其他类型的手术中大展拳脚。

一台“手术医生”机器人,必须知道“要做什么”,并能规划“如何去做”。

这就需要一套高效、稳定的微电子系统﹣﹣包括软硬件环境、传感器和机电设备。

软硬件环境可以说是医疗机器人的大脑,它与家用台式电脑的工作原理类似。

不过,医疗机器人往往是基于Unix或Linux等开源操作系统开发的,以保证软件的稳定性。

同时,医疗机器人的中央处理器功率不会很大,否则就得配个风扇、扯个电源线在人体内横冲直撞了。

这种低功耗、高稳定性的设计需求,恰巧与移动电子设备殊途同归。

而移动电子设备近些年的发展,为医疗机器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传感器通常是指一切物理、化学的感知仪器,比较常见的是压力传感器、视频采集装置、溶液成分检测单元。

传感器相当于机器人的眼睛,“眼睛”收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作出决策,而决策的最终实现者机电设备就是医疗机器人的手。

它一般以高聚塑料为外壳,耐酸耐碱,不易在体内留下有毒物质,并且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操纵精度,完成精密的外科手术任务。

在这套系统中,人工智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能辅助医生完善医疗计划,遇到突发问题时还能自动采取应急措施,降低风险。

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医疗机器人是“达芬奇”系统。

医生只需坐在显示屏前,操纵控制杆,便能完成手术。

它的最大特点是“缩放”,主刀医生可以通过调节缩放比例,改变手动操纵和实际移动的尺度比例,从而实现超精细外科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

美中不足的是,一个病人需要为这种手术支付昂贵的设备费用。

医疗机器人的优势不言而喻。

纵使最出色的外科医生,由于手部血管随着心跳有节律的颤动,都无法保证手术器械的完全稳定,而这一劣势被医疗机器人高精度的机电结构所补偿。

医疗机器人还具有微创性,一个小的机电设备往往只需要2厘米的创口,甚至口服就可以进入人体,从而极大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加快了术后愈合的时间。

此外,医疗机器人还可远程操作,只要连接网络,主刀医师无需与患者碰面,即可远程操纵机器人完成手术,极大地减少了医生和患者的时间成本。

事实上,除了医疗机器人,越来越多神通广大的机器人不断问世,比如机器人厨师,又比如人工智能创意总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未来,机器人可能无处不在,并将为人类带来莫大的福祉。

(1)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4段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5段加点词语“目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医疗机器人是“达•芬奇”系统。

(4)阅读选文第6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医疗机器人具有哪些优势。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医疗机器人正常运行需要一套由软硬件环境、传感器和机电设备构成的高效、稳定的微电子系统。

B.医疗机器人的软硬件环境与家用台式电脑的工作原理类似,而其低功耗、高稳定性的系统设计需求,恰巧与移动电子设备殊途同归。

C.在医疗机器人的微电子系统中,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完善医疗计划,遇到突发问题时自动采取应急措施,避免风险。

D.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广阔,除了医疗机器人,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不断问世,可能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为人类造福。

8.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动物迁徙之谜

佚名

①野生动物的季节性集群迁徙活动一直是科学家最想解开的谜题之一。

②迁徙现象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动物身上,从淡水湖泊里的微生物到生活在大海里的鲸

鱼,都有这种迁徙习性。

③那么,动物为什么要迁徙?

季节性气温变化是动物迁徙的原因之一。

根据食物可用程度进行的迁移活动常常取决于季节性的气温变化。

比如,当冬季来临,鸟类的食物﹣﹣昆虫突然消失时,食虫鸟就会掉头飞向气候更温暖的地方,以寻找更丰富的食物资源;而随着小型啮齿动物和鸟类越来越少,像北美红尾隼这样的食肉鸟就不得不飞向墨西哥或墨西哥湾沿海地带;同样,当冬季到来,北方地区各大小河流冰封后,以鱼和水生植物为食的动物就不得不迁往南方。

④像美洲野牛、羚羊之类的食草哺乳动物大多以集群形式一起吃草,它们会很快吃光一个地区的牧草。

如果是在夏季,草会很快再长出来。

在草重新冒出来之前,食草动物常常会漫游到附近不远的地方,寻找新草地。

当草再次覆盖大地时,它们就会重新回到原来的牧场。

但是,如果是在冬季,草吃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