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雁杜牧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161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雁杜牧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早雁杜牧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早雁杜牧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早雁杜牧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早雁杜牧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早雁杜牧答案.docx

《早雁杜牧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雁杜牧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早雁杜牧答案.docx

早雁杜牧答案

早雁杜牧答案

【篇一:

杜牧《早雁》中“仙掌月明”所用的历史故事是______a.汉武帝铸掌】

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

全国2011年1月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ss=txt>课程代码:

047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a.人的认识受到时间的限制b.人的认识受到空间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先天素质的限制d.人的认识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

2.《论毅力》中引用孔子的话说: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c)

a.例证法与演绎法b.演绎法与类比法c.类比法与对比法d.对比法与例证法

3.罗素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认为:

当自己的见解证据不足时,克服偏见的最好方法是(a)

a.多听不同意见b.克服狂妄自大心理c.端正认知态度d.摒弃自我中心主义

4.《张中丞传后叙》中所写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英雄人物是(c)

a.张巡b.许远c.南霁云d.贺兰进明

5.《种树郭橐驼传》用种树的“其置也若弃”类比治民要(a)

a.让老百姓休养生息b.让老百姓得到安置c.对老百姓弃之不顾d.对老百姓置之不理

6.《先妣事略》:

“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这段文字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d)

a.肖像描写b.语言描写c.心理描写d.细节描写

7.下列《马伶传》的语句中,属于场面描写的是(c)

a.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

b.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c.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d.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

8.《秋夜》: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这里的“他”指代的是(d)

a.枣树b.蝴蝶c.月亮d.天空

9.下列散文中,熔叙事、抒情于一炉,思绪翻滚,情感浓烈的是(b)

a.《秋夜》b.《爱尔克的灯光》c.《香市》d.《都江堰》

10.《蚂蚁大战》的主题是(b)

a.人类应该保护自然,回归自然b.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c.物竞天择,强者生存d.前仆后继,奋不顾身才能取得胜利

11.作者在《湘夫人》中所流露的主要情感是(d)

a.对遭受排挤的愤懑b.对流放遭遇的忧伤c.对理想破灭的失望d.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12.《陌上桑》中,罗敷拒绝使君“共载”的要求所表现的性格特征是(b)

a.机智b.坚贞c.善良d.豪爽

13.作品被誉为“诗史”的诗人是(a)

a.杜甫b.李白c.白居易d.杜牧

14.下列《长恨歌》的诗句中,妙用比喻手法,从而使所喻人物形神兼备的是(b)

a.太液芙蓉未央柳b.梨花一枝春带雨c.在天愿作比翼鸟d.宛转蛾眉马前死

15.柳永《八声甘州》中,融贯上下片的词语是(c)

a.残照当楼b.无语东流c.登高临远d.妆楼颙望

16.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所用的抒情方法是(d)

a.借景抒情b.借事抒情c.借举止抒情d.借比喻抒情

17.辛弃疾《摸鱼儿》上片所描绘的整体景象是(c)

a.风雨交加b.芳草拦路c.春天归去d.画檐蛛网

18.从抽象的角度看,《雨巷》中的“丁香姑娘”象征着(d)

a.恋人b.忧愁c.革命d.理想

19.《红楼梦》中,《宝黛吵架》与其他篇章所用人物描写方法不同之处是:

比较多地运用了(c)

a.行为描写b.语言描写c.心理描写d.细节描写

20.《哦,香雪》中所描写的中心情节是(d)

a.火车开进香雪的家乡b.香雪跟旅客和和气气作买卖c.“北京话”打开香雪的眼界

d.香雪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作家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有(bd)

a.梁启超b.胡适c.朱光潜d.鲁迅e.钱钟书

22.下列《前赤壁赋》的语句中,表现作者乐观情绪的有(ade)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e.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3.下列《我与地坛》的语句中,作者借“我”之口,对母亲的心理作直接描写的有(ce)

a.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b.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

c.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d.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

e.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

24.《蒹葭》中,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唏”,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be)

a.追寻对象的飘忽b.追求时间的漫长c.追寻空间的广大

d.追寻对象的变换e.追求者的执著

25.杜牧《早雁》“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两句的寓意有(de)

a.敌军退兵在即b.形势已经好转c.来春可望还乡d.战乱仍在继续e.难民还乡无望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不王者:

不能称王的

27.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

停止

2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方:

当?

?

29.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食以草具:

给他吃的是粗劣的饭菜

30.直夜溃围南出溃围:

突破重围

31.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

被他们杀死

32.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夜分:

半夜

33.生又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锐身自任:

挺身担起责任

34.耿耿星河欲曙天耿耿:

明明亮亮

35.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艳羡:

非常羡慕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容忍与自由》中的一段文字: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请回答:

a.这段话有哪三层意思?

答:

要养成容忍谅解别人的度量;“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是错误的态度;“绝对之是”是不存在的。

b.作者为什么要给“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和“绝对之是”加上引号?

答:

因为这是引用陈独秀的原话,同时有突出和否定之意。

c.你认为克服“绝对之是”观念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答:

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或树立“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理念)

37.阅读《垓下之围》中的一段文字: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

“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请回答:

a.项羽慨叹“天之亡我”,说明了什么?

答:

项羽至死而不觉悟。

b.项羽为什么要将宝马赠与亭长?

答:

既是对亭长的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

c.指出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答:

反问。

38.阅读《都江堰》中的一段文字: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请回答:

a.举例说明这段文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

对偶,“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比喻“雕塑”;比拟“摆老资格”或“绝不炫耀”。

b.这里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方法?

答:

对比,象征。

c.这里揭示了都江堰的何种精神?

答:

永久性,默默地,全心全意地造福于民。

39.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请回答:

a.从题材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答:

这是一首田园诗。

b.全诗所揭示的“心远”的内涵,可分为哪三个层次?

答:

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忘世”心态;静观周围景物而渲染于自然的“忘我”心态;在物我泽化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生命的真谛“忘言”心态。

c.本诗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答:

风格特征是平淡自然。

40.阅读《麦琪的礼物》中的一段文字:

突然她从窗口转过身来,站在镜子前面。

她的两眼晶莹明亮,但是在二十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

她很快地把头发解开,叫它完全披散下来。

请回答:

a.为什么“她的两眼晶莹明亮,但是在二十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

答:

“她的两眼晶莹明亮”是因为突然有了筹钱的方法而兴奋,“脸失色”是因为想到钱筹到了,可头发就没有了的心痛之感。

(非标准答案)

b.“她很快地把头发解开,叫它完全披散下来。

”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态?

答:

她想再多看看自己的头发,因为它很快就会被剪了。

(非标准答案)

c.举例说明这段文字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答:

动作,神态(非标准答案)

【篇三:

答案版2012年10月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考试真题答案】

国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试题

课程代码:

047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更多自考资料请XX搜自考一点通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秋水》中,庄子用“毫末之在于马体”来说明人的认识有限,这种论证方法是(d)2-6

a.演绎法b.归纳法

c.对比法d.类比法

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所批评的“终南捷径”,指的是(a)5-16

a.求学为做官发财b.考试为混取文凭

c.败德以迎合流俗d.抄袭以骗得名利

3.《容忍与自由》的整体风格是(c)6-26

a.循循善诱b.想象丰富

c.深入浅出d.机智幽默

4.《冯谖客孟尝君》的情节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b)12-58

a.弹铗三歌b.尽烧债券

c.西游于梁d.请立宗庙

5.下列唐代作家中,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是(a)15-77

a.柳宗元b.白居易

c.韩愈d.杜甫

6.《前赤壁赋》中,洞箫客所谓“知不可乎骤得”指的是(d)17-84

a.建功立业b.君臣遇合

c.流芳千古d.羽化登仙

7.下列《先妣事略》的句子中,属于细节描写的是(b)18-91

第1页

a.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b.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d.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8.下列作品中,笔调轻松随意、富有诙谐意味的是(d)20-100

a.《冯谖客孟尝君》b.《种树郭橐驼传》

c.《马伶传》d.《西湖七月半》

9.鲁迅《秋夜》一文所营造的意境是(a)21-105

a.冷寂深邃b.冷漠枯槁

c.忧郁深沉d.悠然静谧

10.《香市》:

“‘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

其中“革命”是指(b)22-108

a.辛亥革命b.北伐战争

c.解放战争d.文化大革命

11.《我与地坛》既描写了地坛,又描写了母亲,这里运用的表现方法是(b)27-143

a.对比b.类比

c.铺垫d.侧写

12.《哭小弟》中所引用的“父亲”的挽联,是对“小弟”的(c)25-126

a.细节描写b.心理刻画

c.概括评议d.对比反衬

13.《蒹葭》的中心意象是(d)30-156

a.蒹葭b.白露

c.秋水d.伊人

14.《秋兴八首》(其一)诗句中,思念长安的是(c)35-172

a.玉露凋伤枫树林b.塞上风云接地阴

c.孤舟一系故园心d.白帝城高急暮砧

15.杜牧《早雁》的中心旨意是(a)37-184

a.关心难民b.思乡念亲

c.悲秋感怀d.忠君爱国

16.柳永的词集是(b)39-188

a.《稼轩长短句》b.《乐章集》

c.《东山词》d.《漱玉词》

17.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上片的抒情方法是(a)42-198

a.借景物抒情b.借举止抒情

c.借事件抒情d.借典故抒情

18.戴望舒《雨巷》的主要艺术特点是(d)45-207

a.排列方式的变化b.重复的大量出现

c.标点符号的活用d.象征手法的运用

19.《金鲤鱼的百裥裙》中,先写孙女发现百裥裙,接着叙写百裥裙的来历,这种叙述(b

方式是

a.顺叙b.倒叙

c.插叙d.平叙

20.《苦恼》中,能够倾听老车夫姚纳诉说的是(d)54-277

a.军人b.青年

第2页53-270)

c.看门人d.小母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下列《咬文嚼字》中的论据,与韩愈相关的有(be)7-29/31

a.月轮“晕外霞光”的比喻b.关于“推敲”的典故

c.心理学“套板反应”原理d.“独携天上小团月”诗句

e.“惟陈言之务去”名言

22.下列文章中,主要采用象征手法的有(acde)21-104/23-114/26-133/27-143

a.《秋夜》b.《香市》

c.《爱尔克的灯光》d.《都江堰》

e.《我与地坛》

23.《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特征有(abd)32-165

a.机智b.美丽

c.俭朴d.坚贞

e.温柔

24.闻一多《一句话》的艺术特点有(abce)43-200

a.大量运用隐喻象征b.借助重复强化激情

c.语言流畅平易自然d.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e.节奏鲜明适于吟诵

25.《宝黛吵架》中,二人吵架所体现的行为、心理特点有(abcd)50-238

a.爱得越深,争吵越多b.假意试探,言不由衷

c.旁敲侧击,节外生枝d.求近之心,反成疏远

e.吵架之后,很少后悔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1-2

胜:

274-14

猝:

突然

286-24

是:

正确的道理

2912-61

被:

同“披”,遭受

30.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14-74

感激:

感动,激发

3115-79

劳:

慰劳

3217-86

正襟:

整理衣襟

3318-92

第3页

洒然:

整齐清洁

3420-99

跻:

3550-234

奚落:

讥笑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我的世界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9-40/44

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

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a.从这里看,爱因斯坦人生观的核心是什么?

答:

从这里看,爱因斯坦人生观的核心是“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b.作者为什么说“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这一人生观?

答:

因为“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所以“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这一人生观。

c.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

这里运用了归纳法和演绎法。

37.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19-95/97

马伶曰:

“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

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a.马伶的这一番经验之谈说明了什么?

答:

马伶的这一番经验之谈说明:

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学习;在事业上要有所成就,必须要能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

b.写出文中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答:

文中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是:

“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廉者,严相国俦也”

c.这段文字主要使用了哪一种人物描写方法?

答:

这段文字主要使用了语言描写来描写人物。

38.阅读《湘夫人》中的一节,回答问题:

31-159/160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a.“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

答:

这句话借借举止来抒情。

b.“将以遗兮远者”中的“远者”指的是谁?

答:

“将以遗兮远者”中的“远者”指的是湘夫人。

c.这里表现出湘君怎样的心情?

第4页

答:

这里表现出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以及自我宽解。

39.阅读《我愿是一条急流》中的一节,回答问题:

47-213/215

我愿是一座荒林,

坐落在河流两岸;

我高声呼叫着,

同暴风雨作战?

?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停在枝头上啼叫,

在我的怀里作巢。

a.写出本节诗的两个中心意象。

答:

本节诗的两个中心意象是荒林和小鸟。

b.这里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答:

这里抒写了作者忠于爱情和事业的情感。

c.这里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答:

这段文字借比喻来抒情。

40.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51-242/246

谁也没看起这个老人:

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像筷子那么直顺。

王三胜可是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

a.这里主要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答:

这里主要用了肖像描写的方法来描写人物。

b.作者写孙老者瘦小干瘪有何作用?

答:

作者写孙老者瘦小干瘪,是欲扬先抑,反衬出他的高超武艺和爱艺如命。

c.王三胜从哪里“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

答:

王三胜见他“脑门亮,眼睛亮”,觉得这老家伙有功夫。

五、作文题(30分)

41.以《选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议论、记叙皆可,但不可写成诗歌。

第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