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佛法读书笔记1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6970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学佛法读书笔记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修学佛法读书笔记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修学佛法读书笔记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修学佛法读书笔记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修学佛法读书笔记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学佛法读书笔记18.docx

《修学佛法读书笔记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学佛法读书笔记18.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学佛法读书笔记18.docx

修学佛法读书笔记18

个人修学佛法读书笔记(十八)

智平

 

以下1010-1014为学习 吕真观讲解《法华探微》(七)重点摘录:

 

1010、娑婆世界的众生很难度化,但菩萨和他们的眷属仍然发愿在这里弘宣《法华经》,不惜身命;而五百阿罗汉和八千有学、无学,觉得难度太大,所以发愿到他方国土,也就是众生善根比较敦厚的地方去教化。

这是因为他们才刚刚从小乘转入大乘,菩提愿不够坚固,没办法发起在娑婆世界弘法度众的大誓愿。

 1011、“常住一相”是超越常、无常的常住一相。

胜义谛境界中,没有法相分别可得,所以也没有常住法、无常法可说。

 

1012、“謟诳”,“謟”和“谄”两个字意思不同,但字形相似,很容易误写,大部分的佛经,包括《添品妙法莲华经》都作“谄诳”,所以这里依“谄诳”来解释。

“谄”,是谄媚、拍马屁。

佛门里的谄,主要是巴结有钱、有身分的人以得到名闻利养;而最严重的谄媚,是为了一己之私,乱盖冬瓜印,把没有开悟、没有正见的人推许为高僧大德,甚至推举成佛。

“诳”,是欺骗,包括大妄语:

明知道自己没有德行,还伪装成得道高僧的样子招摇撞骗。

谄媚和欺骗,都是为了名闻利养,所以这两个字常常在佛经中一起出现。

1013、转轮圣王分为金轮圣王、银轮圣王、铜轮圣王和铁轮圣王四种,管辖的国土大小和出世时的人寿长短都不一样。

所有的转轮圣王,都在人寿两万岁以上的增劫中出生,增劫是人的平均寿命由十岁慢慢增长到八万四千岁的这段时间。

也就是说,转轮圣王的出生要看众生的福德,人寿是众生福德的一大象征。

金轮圣王在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世,管辖四大部洲,他有一个金色的轮宝。

四大部洲的这些小国王,只要听到金轮圣王出世了,都会主动来归顺,根本不需要讨伐,也不用宣传。

银轮圣王在人寿六万岁时出世,管辖三个部洲,他要派使者去宣传,其他的小国才会来归顺。

铜轮圣王在人寿四万岁时出生,管辖两个部洲,他要用军事威胁,派大军压近国境,才能让小国归顺。

铁轮圣王在人寿两万岁时出世,管辖一个部洲,他得亲自去讨伐,通过战争才能降伏其他国家。

1014、内魔与外魔:

内魔:

五阴魔、烦恼魔和死魔──如果不知道“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道理,众生就会执着在五阴上,这种无明的烦恼还会派生出各种其他烦恼,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不得解脱。

总的来说,这三者都会损害众生慧命,障碍众生解脱,所以称之为魔,属于内魔;而天魔,也就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人,属于外魔。

真正能障碍修行人的,其实还是内魔。

以下1015-1024为学习 吕真观讲解:

佛陀最后的遗教——《大般涅槃经》略解(九)重点摘录:

1015、光是听到《大般涅槃经》的经名就不会堕入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也就是说,至少可以保证未来世你可以出生在“人”和“天”这两种善趣。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如是经典乃是无量无边诸佛之所修习”,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佛都要修习这部经典的法义

1016、“然后要于大般涅槃放舍身命”,最后要在大般涅槃时放舍身命。

有人看到“放舍身命”就吓坏了,他不想死啊!

但是出世间圣贤会说:

“你就是因为不想死,才会有大麻烦。

”《道德经》在这一点上讲得很准确:

人所以会有种种的忧患,是因为有身、有生命。

佛教也这么认为。

“身”和“命”都是法相,执着在这上面就一定会有后有,三界的烦恼都叫“后有”。

要放舍身命才可以证得涅槃。

1017、 一般人接受不了没有生命。

如果永远不来三界出生,那是什么?

(有人说:

涅槃。

)是“无余涅槃”。

很多学佛人听说“涅槃就是不再有生命”,都接受不了。

佛教中有四种涅槃,只有小乘所取证的“无余涅槃”才是永远不再有生命,而另外的“有余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和佛世尊所证的“无住处涅槃”,生命还是可以继续存在的。

1018、如果没有证得阿罗汉,自杀也没用,因为一定还会有后有。

佛教讲“业”,只要业力还在,死掉以后就还会有未来世的生命。

他虽然在这一世自杀了,但一定还会去投胎,投胎以后的状况可能还会更糟糕,因为他这一世是选择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烦恼。

以佛法的道理来讲,一个欠债的人最好是想办法把钱还掉,即使不能完全还掉,也要能还多少算多少,还掉一点,业就减轻一点。

如果选择自杀,这些钱将来还是得还,死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

1019、 修学大乘法的人,那就更不能自杀了。

因为学大乘法的目标,是让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自杀违背了利乐众生的本愿。

所以,放下对于身体和生命的执着,才是真正的“放舍身命”。

那么,怎样才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如果你知道了《心经》中“诸法空相”的道理,以大乘法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放舍身命了。

因为你知道,“身体”、“生命”其实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又何必执着呢?

1020、他所说的种种奥妙佛法也全部入于大般涅槃,所以这部经叫做《大般涅槃经》。

所有的佛法全部都收入这里,你觉得它应该是什么?

唯识经典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当中的诸法全部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

成佛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也就是能够了知第八识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

既然全部的佛法都入于大般涅槃,也就表明,《大般涅槃经》所要宣说的一定是一切种子的智慧,是一切功能差别所显示出来的义理。

1021、佛陀在《法华经》里也讲过同样的话:

所有的佛经里面《法华经》是最好的。

如果你很执着于文字,就会疑惑:

“佛陀啊!

您怎么这样,在讲《法华经》的时候,《法华经》就是最好的,现在讲《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又是最好的。

到底哪部经才是最好的?

”但如果你懂得什么叫做“经”,就不会觉得疑惑了。

《法华经》是可以让众生成佛的义理。

《大般涅槃经》是讲让你证得究竟涅槃(无住处涅槃)的义理。

这个义理都是一样的,都是了达一切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也就是“一切种智”。

只要是能够让你证一切种智的经典,统统都是第一的、最好的,不能再去分等了。

1022、我们学佛,从大乘见道开始就认识了第八识,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究竟成佛,中间都要观察种子的功能差别,观察它们如何成就三界万法。

所以,大乘见道的“根本智”,以及随后所证的“后得智”或“差别智”,初地以上圣种性菩萨的“道种智”,其实也是佛地的一切种智,只不过不究竟而已。

所以,“一切种智”有广狭二义,狭义的“一切种智”指究竟佛的智慧,广义的“一切种智”则包括大乘见道以后所证的智慧。

1023、我现在把拳头举起来摇一摇,问你:

“这是什么?

”你不要回答“是拳头”,也不要回答“是一个拳头在摆来摆去”,这些都不是涅槃相。

你要知道:

“这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

”这一法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整个三界的万法也统统都是,统统都是种子。

而以种子的观念来看,本来就不生不灭,这不就是涅槃吗?

这不就是处处示现涅槃吗?

你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任何时候都可以安住在涅槃当中

1024、如果想要住在大般涅槃当中,一定要学《大般涅槃经》中的法义,也就是‘佛、法、僧三宝,都是常住不灭的’。

”常住的佛、法、僧,其实都是第八识。

知道这个义理,才可以经常安住于大乘的涅槃境界当中。

以下1025-1037为学习吕真观讲解:

《衣中宝珠——杂阿含经隐藏的大乘法》(六)重要内容摘录:

1025、“色”就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只要是物质和能量拼拼凑凑而成的东西,都叫“色”。

色法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就会让我们受苦;会让我们受苦,就不是“我”。

“苦即非我”这句话非常重要。

因为它的反面就是说,有一个“我”是不受苦的。

这在《实证佛教导论》中反复提及。

很多经典也都提到涅槃有四种特性,“常、乐、我、净”,这个“我”是涅槃的别称,它是常住法,是不受苦乐的。

完全没有苦,这才是真正的“乐”。

1026、阿罗汉有两种,一种是慧解脱,一种是具解脱。

具解脱阿罗汉是指在慧和禅定两方面都得到解脱,所以叫做具解脱。

“具”是“both”的意思,是指定和慧两方面都具足。

阿罗汉只有这两种,并没有第三种阿罗汉叫做“定解脱阿罗汉”,只有定而没有慧,绝对没有这种阿罗汉。

也就是说,你如果想要只修观行,不修禅定,可以证得阿罗汉果。

但如果你修禅定为主,兼修智慧,最后会证得具解脱阿罗汉。

但是你如果只修禅定,不修“五阴非我”的观行,绝对证不了初果,更不要说阿罗汉了。

只修禅定,不修观行,这不是佛教的修行方法。

如果一个修行人,从头到尾都不讲“五阴非我”,你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个人不是佛教的修行人。

这样讲绝不过分,经教的依据就在这里。

1027、“心解脱”其实是禅定的别名,从初禅一直到灭尽定都是心解脱。

这里的“心”是指七转识。

初禅能够解脱于“欲界爱”的系缚;四空定能够解脱于“色界爱”的系缚;入于灭尽定,能够解脱于三界爱的系缚。

你为了心解脱而去修习,这时候就会经历两种渐次(次第)。

这两种渐次,一种叫“智渐次”,一种叫“智果渐次”。

1028、获得智慧的次第。

这里讲的就是于诸行中,先起“无常智”,再生“苦智”,再生“无我智”。

佛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做“依智不依识”。

如果是从阅读经教,或者是从不很充足的证据推测而来,这属于“识”。

如果你自己去观察,并确认这件事情符合事实,无有怀疑,这才是“智”。

所以,要获得“智”就必须去观察,观察所得的知识才是“现量”。

1029、“无常智”必须要从观行诸行生灭的道理中去获得。

你知道它是生灭的,就可以断定它是无常的。

要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有为法,要从三个方面去观察:

第一、它是不是本来没有后来变成有;第二、它存在期间是不是刹那刹那变异;第三、它最后是不是整个消灭掉。

1030、在生死轮回中有一个“我”,是能够得自在的。

很多人误会,以为“无我”是否认“我”的存在。

我们看《瑜伽师地论》的解释就知道,佛教其实是主张有“我”的,只不过这个“我”不是五阴,它是不生不死、在生死轮回中不变易的主体。

1031、如果你不做“无常故苦”的观行,只是用意守丹田或数息的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这不是正统的佛教修行方法。

这样只能把它强行压抑住,但等你不修禅定的时候,贪爱还是会再现起,没有办法彻底断除。

所以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你要起厌离想,立刻观察这个东西到最后一定会让你受苦受罪,这样就能够“令诸烦恼不复现行”。

当然这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至少要二果以上的人才有办法做到。

初果人还是在追逐贪爱,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他不会记得“五阴是苦”,就算记得,也不会当一回事。

1032、二果人才有办法把“五阴非我”的道理变成无间作意,可是他并没有“五阴是苦”的无间作意。

贪爱现起的时候,如果不会引起重大烦恼,也不会构成犯戒的话,他还是会去受用。

   如果这个二果人想要把自己的贪爱断掉,贪爱生起的时候,他会“起厌离想”。

经常做这种观行的人是三果向,也就是趋近于三果的人。

这不是一般人就能够做到的。

初果肯定没办法,二果人要看他想不想这么修,只有三果向才是经常做这种观行,但又还没有成功。

 1033、把烦恼和杂染解脱了,但还是会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这些东西。

像阿罗汉断掉的是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这称之为一念无明,是解脱道应断的烦恼,但仍有一些烦恼不是阿罗汉能够断掉的,他还是有生、老、病、死,还是会感觉到肚子饿、天气冷,这些也统统都是苦。

1034、修证的果位次第。

刚开始的时候,就是“由智增上”,也就是因为你去观察这些现象,从“无常智”到“苦智”,再到“非我智”,你观察得越多,智就越发增上,就产生了力量——慧力。

有了力量,你就会改变心态,对有为法产生厌离的感觉。

产生这种厌离的感觉以后,就会渐次地离开三界爱,先离开欲界爱,再离开色界爱,最后离开无色界爱。

因为你能够渐次离开三界爱,最终得到解脱和遍解脱,所以称之为“智果渐次”。

1035、“我慢执”:

他不是去跟谁做比较,而是心里觉得“我(觉知心)存在在这里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就是“我慢执”。

1036、 烦恼分两种,第一种是“见所断烦恼”,简单来说就是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第二种是“修所断烦恼”,包括七种烦恼:

贪、瞋,再加上五上分结(色界爱、无色界爱、掉举、无明、慢)。

其实这七种烦恼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我慢”,因为你之所以有欲界的贪、瞋,一定是觉得“我存在在这里很好,必须要增益自己”。

比如说对吃的贪爱,你想要大吃大喝一顿,那就说明你一定觉得自己可以吃这件事是一件好事。

如果你都已经觉得“我不稀罕自己这样的一个存在”,那你当然也不会有想要去好好吃一顿的欲界贪了。

所以这里说,“我慢”会障碍修所断烦恼的断除。

有了“我慢”,才会有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其他六种“修所断烦恼”都是从这里来的。

 

1037、“我慢”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作“具生我见”。

具生我见就是你会有一种感觉,觉得有一个五阴“我”存在着。

虽然你已经知道五阴不是“我”,但还是有一种感觉,或者说执着,觉得五阴就是“我”。

这种感觉很难去除掉,它就是所有烦恼的源头。

你可以透过三缚结的断除,然后慢慢削弱这种感觉,最后整个把它断掉,这样你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以下1038-1042为再次学习吕真观讲解:

《劝发普贤行愿》重要内容摘录:

1038、修大乘法求开悟、明心,如果你不是一个菩萨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明心,你学习这个菩萨法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1039、菩提心是有为法,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你应该经常增益它,免得它衰减了。

而且你发菩提心不可能一次就究竟,因为你还没有成佛,甚至连凡夫性都没有去除。

你现在如果已经断三敷结就很不错了,只要你还没有证阿罗汉,就一定有烦恼,只要你有烦恼,你的菩提心就会跟杂染相应。

所以你每次碰到烦恼的时候,都要把菩提心再度提起来。

1040、如说修行才叫做法供养,这个才是真供养,其他的供养是蕴处界一时现起的假相,不是真供养。

如说修行虽然是行蕴,也是一时现起的假相,但是它会熏成无漏法种,成就真实的法身,所以说它是真供养。

法供养的重点在于如法修行,信受正确的佛法也是法供养,所以每次听完正确的佛法之后都可以回向,这是用法供养的功德而回向的。

1041、修行一定要抓住重点,凡夫最急迫的事就是证初果。

要证初果,你必须现观六见处,断掉三敷结。

你要把六见处和三敷结搞得清清楚楚,这是最重要的事,其他的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了。

初学的人不要企图灭掉贪嗔,这应该是二果以后的事,在这之前只要控制贪嗔让它不发生大烦恼就行了,这样子你才能抓住重点很快证初果。

这样就是按部就班地修行,不要对自己要求太过头。

等到你大乘见道以后,能观察第八识的清净体性,渐次就能安住于净戒。

1042、你不要取向分别,应该把一切的众生都当成佛菩萨来供养,当众生有需要的时候,你如果有能力,应该及时布施,因为这就是最后供养,错过了这次,你不一定会再有机会帮他忙。

这样子修,你的福德会很快成就,性障也会很快消除。

以下1043-1047为再次学习吕真观讲解:

《法华探微》(八)重要内容摘录:

 

1043、“头陀”就是苦行,佛教的苦行主要是远离人群,在寂静的地方修观行和禅定,不是自残身体那种。

1044、释迦牟尼佛实成佛已久远劫,不是这一世才在娑婆世界刚刚成佛,而是早在极久远的时劫以前就成佛了。

这么长的时间里,他常在这个娑婆世界教化说法,也在其他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土教导利益众生。

 

1045、“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这个“见”通于“现”字,相当于“出现”。

第八识的心体和储藏的种子都不是三界法;但三界万法都是由种子的流注、起作用而现生的,所以说“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1046、“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说明以世间人的标准来看,佛说他取证灭度,这并不符合事实。

所以,我们刚才说佛讲“诸所言说,皆实不虚”,是指跟实相法相应,不是指每一句话都完完全全符合事实。

佛为了教化众生,会说一些方便语,这跟长者为了骗孩子离开三界火宅,说外面有三种很好玩的车子是一样的道理。

佛的目的是要救你,让你入佛智慧

1047、狭义的实相,是指第八识“常、乐、我、净”的自住境界;广义的实相,是把三界一切有为法也都归摄进来,即“诸法实相”。

佛一直都安住在实相境界中,就算国土进入坏劫,世间遭受大火、大水、大风三灾的毁灭性破坏,在佛眼里看来,仍然是常乐的净土。

就像一个人在做梦,但他自己知道这些梦境都是幻法,所以,就算梦里发生了再可怕的事,他也不会起烦恼。

而那些执着于法相的众生,就相当于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当做到美梦时,他们会贪爱得很厉害,甚至不愿意醒来;当做到恶梦时,他们又会饱受恐惧和瞋恨的折磨,痛苦得不得了。

众生就这样在法相的系缚中受着烦恼的折磨,不得解脱。

以下1048-1067为再次学习吕真观讲解:

《法华探微》(八)重要内容摘录:

1048、《大般涅槃经》里面最重要的义理是什么?

如来常住。

现在是末法时期,末法时期《大般涅槃经》就不见了吗?

很显然不是。

这表示末法时期并不是没有佛陀的正法,只是末法佛教占了主流地位。

末法佛教是怎么主张的?

主张一切皆是无常。

听到《大般涅槃经》经名的时候,你能够忍耐住,没有马上开骂,这本身就是一个善法,这个善法会护持你不堕入四趣(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这叫做“自正”,自己能够依正法而修行。

1049、最初佛陀说“无我”的“我”是外道所定义的“我”。

外道的“我论”总是有一点缺陷的,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佛陀说“无我”。

但是佛陀知道有一种东西确确实实是可以永恒、常住、不变易,可以一直存在下去,所以到了某一个时期,他就宣说了“我论”,此时“我”的定义,是佛陀对它的定义,并不是外道所定义的我。

1050、“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饭”,但是你把蕴处界当中的烦恼当成是烧火的柴,就可以证得涅槃。

有智慧的人会用智慧去观察,发现里面还是有常住法存在。

常住法能到什么地方观察?

再怎么观察还是在世间里面观察啊!

你不要以为能够离开世间去观察,那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全部都是世间,你怎么可能离开十八界去做观察?

离开十八界能观察到什么东西?

所以,能够观察的是世间相,被观察的东西也是世间相。

但是,可以从这些世间相当中明确地推论得知:

必然有非世间相的常住法存在。

这种推论在佛法里面仍然当成现量,但不说是现见。

   世间都是烦恼,但是如果你有智慧,你就能够把世间相的烦恼煮成涅槃饭。

五阴原本是无常、苦、空、非我,可是一旦你能够观察到五阴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那全体不就是第八识吗?

不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一真法界吗?

这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心经》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便是在讲这个义理。

这就是常、乐、我、净!

你能够知道这一点,不就是把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烦恼煮成涅槃饭了吗?

1051、“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听”是允许的意思,“不听”就是不允许。

从佛陀涅槃的那一天开始,不允许出家的弟子吃肉。

世尊在弘法的过程中,最初允许吃三净肉,或者有十种不净不能吃,九种清净又可以吃,有各种不同的规定,但是你要知道,世尊观察众生的根器,知道众生最初没有办法接受这么严格的戒律,所以随顺世俗而去施设。

到最后希望你把肉食的习惯整个放弃,改成吃素。

1052、如果魔波旬真的是来搞破坏,佛、菩萨、大阿罗汉还会放他在这里耀武扬威吗?

后来,看到《维摩诘经》讲:

“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魔王。

”我就释怀了。

佛教里面安排一个魔王的角色是必要的,这样你才会精进修行。

1053、在需要护持佛法的时候,自己个人的修为就不是那么重要,你应该以护法作为第一优先;如果你能够做到佛陀所希望你遵守的行为,自己又不是很勉强,你应该尽量遵守。

如果你能够这样的话,你就能够渐次达到佛陀所希望你达到的清净境界

1054、佛陀开始弘法的十二年没有制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让大家自己去把善行修好,哪件事情该做或不该做,应该自己知道,不需要制戒。

等到有人犯戒,这些戒律就开始一条一条地被制定出来,结果制定了好几百条,非常多,因为只要佛经里讲某一件事情不能做,都算是戒律。

1055、这么多戒律你应该要怎么办?

对于一个在家居士,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先从这些戒相入手。

在《阿含经》里面,很多外道根本连五戒都没有受过,也没有受过三归依。

他们去找佛陀或者圣弟子,在一席问答之后,就证了初果。

只交谈一次就证初果,这表示初果的证得不需要很严格的戒律。

按照佛经的说法,能够障碍初果的罪行很少。

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毁谤三宝、亏损如来,这一类重罪才会障碍你证初果。

有些清净的戒律只有阿罗汉,甚至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持守。

其他的人多少都会犯。

要区别犯戒跟破戒。

犯戒就好像你闯了红灯,这个就是犯,你违犯了人间的法律,不遵守交通规则。

不遵守交通规则跟抢劫比起来是不是相差很多?

所以你要善知,知道修到哪个位阶应该遵守哪些戒律。

1056、真观主张按照修行次第去选择自己应该受的戒律,这样你就不会觉得这么多条戒律会造成问题。

像不能唱歌这种戒律,等你准备证三果才去受,一般的在家居士受这种戒律就太过头了。

他现在还没证初果,你就跟他讲以后不能唱歌,不能看电视,他会受不了,即使勉强接受,对果位的增上也没有什么用。

你要有智慧去选择,哪些事情现在派得上用场——现在守这种戒律有助于解脱烦恼,因为想要解脱某种烦恼而去受持某种戒律,你就会愿意接受。

1057、如果真的是犯了很重的罪,报应的速度是很快的。

“论其迟速,过于暴雨,闻者惊怖。

”假设你杀了人,或者干了很坏的事,死掉以后马上下地狱,不用再等了。

只有比如不是很大的小妄语,或者小小的恶口等罪,才会等很久以后再报。

最严重的罪我们讲过了:

毁谤三宝是最严重的罪,在毁谤三宝中最严重的是毁谤正法,它比谤佛的罪还要更重,因为所有的佛跟圣贤都会护持正法,你毁谤正法就等于跟所有的佛、菩萨、阿罗汉都远离了,你自己会变成一阐提人,非常麻烦。

1058、佛世尊最初并没有制戒,而是用一个偈来作为大家修行的准则:

“护口意清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

”这是守护你的身、口、意,你能够清净身、口、意三行,你就能够修行仙人道。

这个“仙人道”并不是道教的仙人道,而是三乘菩提。

所以戒律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如果说一个人在世尊说法前面十二年证阿罗汉果,不久取证无余涅槃,他可能根本没有领受后来才制定的比丘戒。

1059、戒律有三种,“律仪戒”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它有戒相,有规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前面十二年没有制戒是指没有制定“律仪戒”。

另外还有两种戒,是不需要人为制定的,一种叫做“定共戒”,一种叫“道共戒”。

“定共戒”的意思是说,当你有了禅定,就绝对不会违犯某些行为。

你如果只有欲界定或者只有未到地定,这种定发生的效果很有限,所以我们不讲它。

如果你已经证得初禅以上的禅定,一定已经降伏男女贪爱,所以他绝对不会犯邪淫戒,除非他退失了初禅的定境。

这个叫做“定共戒”。

“道共戒”是三乘见道以上的人才能够遵守的戒律。

对于解脱道,它分成四种果位: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初果只有断掉三缚结,初果人的“道共戒”是:

他绝对不会用凡夫我见替自己的贪瞋辩护。

这个道共戒需要有人去提醒他吗?

也不用,这是已经声闻见道的修行人一定能做到的。

1060、《优婆塞戒经》允许我们受三归依时不受五戒;受五戒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挑一戒或者二戒、三戒、四戒,或者五戒全受。

所以佛教对于在家居士的戒律是很宽松的,要受戒或不受戒,全部都在你身上。

如果你现在打算要证初果,你绝对不能做的事情没有几件,佛经中讲,会障碍证初果的都是很严重的罪过,一般来讲是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1061、想证初果的人不一定要受戒律。

有很多外道,先前根本不是佛弟子,他们听了佛陀或圣弟子的开示,马上证得初果。

证得初果以后,才要求接受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