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模拟指导教程之《攻略篇》.docx
《企业竞争模拟指导教程之《攻略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竞争模拟指导教程之《攻略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竞争模拟指导教程之《攻略篇》
企业竞争模拟指导教程之《攻略篇》
攻略5市场营销 市场几乎是所有参赛队伍公认的比赛最有挑战性的领域,在整个模拟运营中各公司实力的真正较量主要集中在市场,市场是各企业直面交锋的主战场。
现实中的市场更是变化莫测,企业的收入直接来源于所销售的产品,而利润=收入-成本。
在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公司的产品等级(质量)与别人差不多,但他们却在相同价格下的需求相差甚远,或者在相同销量下价格相差甚远。
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高收入并不意味着高利润,低收入也可以高利润。
广告、促销的作用到底在哪里?
影响究竟有多大?
投多少,怎样投最合适?
四种产品、四个市场,如何抉择才能使利润最大?
这一切都困扰着我们。
攻略5.1产品投放 当生产部门综合各种因素将本期比较合理的决策基本做出时(有可能会调整,比如资金短缺不能支持该生产方案时),就到了整个比赛最关键的一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以实现销售利润最大,首先面临的选择是市场投放问题。
假设现在市场部门拿到的有N多个A,那么到底是投三个市场还是投四个市场呢?
遵循利润最大原则,一般情况下投入到四个市场的利润都会相对较高,由于市场的分散性,总的价格更高,市场边际贡献也更高。
但是往往在初期产能严重不足,某产品产量相对较小时,则存在将产品集中到两或三个市场中比分散到四个市场中利润更高,因为市场过于分散虽然价格更高带来一定收益,但由于量的不足往往弥补不回来多投入一个市场所带来的固定运费的增加。
如果我们选择的是投三个市场,那么就还有一个没有产品供给的“空”市场需要处理。
对“空”市场如何处理问题,往往有参赛队员喜欢将其价格定1块钱或几万块,其目的分别是压低市场价格;缩小市场需求,从表面上来看这也是打压对手的想法,因为自己不供货,不会受到直接损害。
直觉是可行的。
下面就分析一下这两种做法的可取性,首先定价1块将使自己产生大量低价订货,这意味着下期我们自己还是不能进入该市场,实际上就是断了自己再进入的后路。
同时定超低价,产生大量“未满足需求”,关于本企业本期生产未满足需求比赛规则里有这样明确的规定“某公司不能满足的需求,除了转为下期定货,其余的可能变为对其它公司的需求”。
这实际上就是在增加我们对手的需求,对自己是百害而无一益。
对于定超高价的情况,由于自己的需求已为零,所以这是绝对不会增加对手需求的做法,但这也有其弊端,假如我们下期要再进入这个市场,我们将缺乏参考价格。
因此最好的做法是适当提价,让它形成一定订货,经验性的提价是尽可能使得在这个价格下产生的“下期订货+下期预计需求≈下期该市场的预计销售量”。
以上是仅从利润角度来分析,当产能不足时存在放弃部分市场的选择,下面继续从非利润角度来分析:
首先市场占有率指标。
在本企业某产品供货量或产量一定时,当实现四个市场的该产品市场份额均相当时,通过标准分计算实现该产品对市场占有率指标贡献最大,当十六个市场的市场份额均相等时则实现本企业实现市场占有率指标最大。
故放弃市场的选择无外乎对该指标影响巨大。
其次“市场进入壁垒”。
这在比赛规则中并无明确文字叙述,但在比赛规则中的“市场机制”部分有如下说明“各市场对各种商品的需求与多种因素有关,符合基本的经济规律。
对某公司的需求量依赖于该公司的决策及状况(包括对商品的定价、广告费、促销费用及市场份额等),也依赖于其它公司的决策及状况。
同时,需求量也与整个市场的容量、经济发展水平、季节变动等因素有关”。
由此可见,企业本期某产品某市场需求也会受上期该产品在该市场的市场份额影响。
言外之意就是上期市场份额越大对下期积极影响越大,上期市场份额越小对下期消极影响越大。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当我们在某产品在某个市场的市场份额为0%时,那么该产品下期进入该市场时就存在极大的市场进入壁垒,具体表现为,和其他上期已经占有一定份额的公司相比,下期两者价格相等时需求会相差甚远。
0%的市场份额包括两种情况:
初次进入;中途退出再进入。
当我们某产品在某个市场的市场份额为100%时,也就是完全垄断,此时在下期,所有再进入的公司均面临着市场壁垒,这也是该产品在该市场赚取超额利润的时候。
在这两种市场极端情况下,上期的市场份额对下期需求是极其巨大的。
再次“未满足需求转变为其他公司需求”,这是初级比赛中,队员们最容易忽视的比赛规律之一。
我们放弃的市场必然存在一定量的未满足需求(在不定超高价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为竞争对手作贡献。
由以上三点,从理论上讲我们不应该存在放弃市场的选择,即使当期利润受到一定影响,因为此时的少量利润一般远不如市场的延续性重要。
但是如果某产品的产量低到极限,如20个,这当别论。
也因此,由于现实资源的限制,如前两期的人机结构,我们很难生产一定量的某种产品时,也要尽可能作一定调整,争取使得其能满足每个市场均存在销售量,如意识到下期某产品产量严重不足时,可在上期的部分市场合理提价预留合理库存,以保证在下期该产品该市场即使不供货也尚有销量。
对于各产品的基本供货量达到多少我们就尽可能选择供四个市场,一般常见的讨论有100个、80个、60个等,再少就需要更精细的权衡。
当我们产量较大可在各市场分散投入时,此时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投放是最优的呢?
产品市场投放的指导原则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般而言,产品的投放原则有:
利润最大原则;市场份额最大原则。
首先来看利润最大原则,我们参赛队员在利润分析上常见的指标有:
单位产品各市场利润相等原则;单位产品各市场成本利润率相等原则;单位产品各市场边际贡献相等原则等。
下面仅介绍“单位产品各市场边际贡献相等”原则:
对于一个即将销售的摆放在市场的产品而言,在运到市场以前他们的成本没有任何区别,在选择市场时应不予考虑,如果我们把要投放的市场已选定,那么固定运输费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投1个与100个没有任何区别,倘若用利润率法就会把固定运输费分摊到本市场每一个产品上,就会导致决策失误。
单位产品的(市场)边际贡献最能反映一个市场的获利情况,比如现在这1个尚未分配到任何市场的产品,且四个市场的单位产品边际贡献不等,很显然这个产品产生的“市场边际贡献=该市场的单价-变动运输费”。
实际上当单位产品各市场边际贡献均相等时,直观的结果为该产品四个市场的差价就是该产品在各市场的单位变动运输费的差额。
但是在全国比赛中,特别是高水平对抗赛中,一般不见哪个团队会为了赚取少额利润而将一、二市场差异化处理。
这两个市场本属无差异市场,倘若按照变动运费的不同而差异化处理,我们在模型中可以检测到确实会增加少量利润,但这对市场把握与培育并不利,同时还降低了综合市场占有率。
所以实战中一般不会将前两个市场差异化处理,但其与三、四市场的价格梯度是明显的。
我们再来看市场份额最大原则,前面已经述及当各产品在各市场的市场份额均相等时,市场占有率指标实现最大。
这也是典型的均衡投放思想(市场均衡),06年全国大赛中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如“”、“”等,我们也是从其文章与外部数据中学习到的该思想。
07年均衡投放思想被作为经典战略思想广泛应用。
当然要做到市场均衡,这需要很强的市场预测能力。
“一休”团队一般遵循四种产品按照“单位机时边际贡献相等”均衡投产,市场按照各产品在各市场品占有率尽可能相等均衡投放,而不是单纯遵循16个市场“单位机时边际贡献相等”或16个市场占有率均相等来定产定销。
实际上水平越高对抗赛,市场份额最大原则与利润最大原则的接近程度也越高,水平越低的对抗赛其接近程度越低。
在此简单叙述一下均衡战略,一般所说的均衡战略是指各产品各市场均衡发展,以实现总效益最大。
不仅体现在产品结构、市场份额上,还体现在价格、广告及促销等,部分参赛队员将均衡战略理解为:
生产上的各产品等量生产或等产能生产、市场上的等数量投放等,这都是对均衡战略的错误理解。
真正的均衡战略会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几乎同时实现企业的最大利润和最大市场占有。
攻略5.2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要对需求进行预测,首先我们要明确决定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有哪些,我们都知道也都理解的有:
价格;广告;促销;研发。
这四个因素对需求影响最大,下面首先就这四个因素进行分析。
我们都知道研究价格与需求之间关系最常用的就是分析其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即(ΔQ/Q)/(ΔP/P)。
并且我们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到一个大约的弹性系数,各产品的弹性值一般都在3—6之间,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都是富有弹性的。
我们比赛中各产品的价格弹性系数也并非为一个固定值,在不同的价位上表现为不同的点弹性,并且基本遵循“需求的价格弹性随着价格的升高而递增”:
当价格升高时,需求的减少是加速的,当价格降低时,需求的增加是减速的。
降价所带来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当价格弹性下降至1的时,降价的边际效益为0,之后再降价则是没有正面意义的。
当然在我们的有限期比赛中,我们的产能都不足以达到使得价格下降到如此之低,不过用400多台机器只生产A、B是有可能的,因此大规模生产更适合于多元化经营。
根据《企业竞争模拟疑难解答》可知,当现行价格为初始价格的70%时,继续降价不再增加需求,这是为了避免个别参赛队伍在比赛过程中恶意捣乱市场所作的系统设置。
关于广告,规则中如此说道“可能有滞后作用”,现实中,广告是肯定有滞后作用的,尽管如此,广告的作用还是以当期为主,并且对以后各期的影响力呈现递减,甚至对第三期以后各期的影响都可忽略不计,因此广告的连续投入是必要的。
比赛规则对促销则说得很确切,无任何滞后性。
不论是广告还是促销,它们的边际效益都是递减的,从理论上也都是当其边际效益为零的时候总效益最大。
但是在这个变化莫测的市场中要检测出它们的边际变化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多的可能是市场感觉。
但是我们如何来确定每一期的广告促销额呢?
一般都是根据比赛推进、产能的扩大,各期适量增长。
但对在各产品、各市场中如何分配各有差异。
广告方面,不少观点认为:
低端产品A、B相对较少投入,高端产品C、D则重点投入,促销方面,各市场均衡投入或重点投入后两个市场。
“一休”团队的具体做法是确定一个营销费率,也就是说用预计收入的作广告促销费,至于这二者的分配,一般是各占一半。
对各产品、各市场的实际投入量直接由决策单中的行列矩阵算出。
同时参考市场状况做出一定调整,如某产品或某市场由于上期意外库存的原因导致销售的价格压力较大时,应适当考虑增加该产品或该市场的营销费用以缓解价格压力,当某产品或某市场上期末由于意外因素产生部分订货,使得本期价格上升幅度较大时,则可考虑,本期暂停该产品或该市场的营销费用的持续增长,以便于价格的把握以降低定价风险。
我们认为最优的营销费率百分比不是恒定的,一般在低水平比赛中,大家整体的营销费用较低,而高水平比赛中,大家的整体营销费用较高。
由于广告促销本身具有相对影响和外溢效应,因此本书认为比较好的营销费用是比十六家公司的均值高出一定水平,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全场最高。
由于不少参赛队员对广告“滞后性”的揣测,常常会在最后一期进行所谓的短期行为,即把广告费用尽可能撤下来,实际上这是不可取的,从自己的绝对情况看,一下子少了二三十万的广告或更多,定价难度陡增,同时考虑到在市场中的广告相对量影响,这也无疑会进一步减少自己的需求,给销售带来巨大压力。
关于广告的外溢效应,该设想由“”团队在06年管理大赛中首次提出,不确切的说应该是存在的,外溢效应是指在为本公司的某产品做广告时,实际上宣传的不止是自己的品牌还有这类产品,一定程度上也帮了别的公司宣传了这种产品。
但是如果某家公司妄图利用外溢效应而节省自己的广告费用,那么它的后果也是严重的,要知道外溢效应增加你的需求量远不及别人从你这儿抢走的需求量。
一般认为广告的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增加市场总需求方面。
高额的研发对需求的刺激是十分显著的,每研发一级可增加的需求量百分比因情景而异,研发的效益理论上应该是边际递减的,但在我们的比赛中是否如此颇有争议。
以上四个因素是影响需求的最基本因素,除此之外还有:
国民经济发展(市场自动扩大);对手的相对策略;上期市场份额;本公司的供货量与理论需求量间的数量关系;市场消息以及人们对市场消息的判断。
在分析前面的四项基本因素时一定要考虑市场的自动扩大,否则就会夸大广告促销及研发的作用,也得不出正确的价格弹性分析,必须剔除其影响。
根据“一休”的观测一般每一期市场的自动扩大比例为25%不等,也呈现递减趋势,且因产品因市场因具体情景而异。
根据诸多团队的实战经验这里没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变化,但存在偶尔的尚未被人们发现其规律的市场“振动”。
对手的相对策略影响规则中有明确表述“价格、广告和促销费的绝对值会影响需求,与其它公司比较的相对值也会影响需求”,当然这应该是与各公司的均值作比较,越接近均值受对手的影响就越弱。
这在决策过程中更多是起到一个理念性指导作用。
市场份额的影响前面已经论述,在此不作重复。
考虑到市场的延续性,因此有必要注意产品的市场投放策略(均衡),有必要注意上产品的节奏(不能太晚)。
关于自己的供货量与理论需求量间的数量关系,这在市场定价中及其竞争中极为重要,这也是最被人们忽视的地方之一。
根据对规则的理解,06年全国大赛时“”研究认为:
本期实际需求(指企业在货源充足下,最大的需求)=本期理论需求+上期订货+其他公司缺货数一定比例。
该公式本质上就是对规则“某公司不能满足的需求,除了转为下期定货,其余的可能变为对其它公司的需求”的实际运用。
如果该理论成立那么进一步支持了少量库存的相对高价策略以及第一期的价格之争(在后面内容会讲到),因为上述公式只有在库存的前提下成立,假如本企业都缺货的话,其他企业的未满足需求是没有理由转给我们的。
该公式同样说明最优的市场状态是全面1库存,而非完美的0订货0库存,全面的1库存才真正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因为只有在全面1库存时才能证实将潜在价格空间充分利用。
下面是我们一次课堂模拟的两家公司第一期市场1中的产品A,如表3.5.1所示。
历史八期一切都一样,这两公司都进行了研发升级,仅从价格、广告、促销上说,公司1的理论需求数应大于公司2的,但其结果却让人深思,这个差异发生在了A产品的四个市场。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其中包含了其他公司的一定缺货,当时其他各家公司也都确实存在不等量的未满足需求。
这种情况在相对低水平的比赛中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前两期,前两期是产能严重不足期,价格把握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产生大量订货的机会也较多。
但要慎重看待此公式。
在07年大赛中“一休”曾充分利用该市场空隙,但是在07年管理大赛中,由于大赛交流的广度及大家的研究深度使得这种刻意赚取他人未满足需求的行为越来越具有投机性,在07年暑假友谊赛中几乎不可行,因为当所有企业都这样做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起库存,就看库存的多少。
攻略5.3市场消息 由于市场消息的特殊性,在下面单列出来讨论。
为了增添比赛的博弈色彩,使比赛更加贴切实际,在比赛中还添加了市场消息,这是未来的预测消息,什么消息、消息的好坏是随机的,消息是否会发生以及对市场是否会产生影响也是随机的,它的结果只有两种:
事件已经发生并已产生影响;事件并未真正发生或未造成影响。
即使是前者,那么影响到底有多大,这都是不可预知的,怎样看待它也是由公司领导人的风格决定。
往往开始接触这个比赛的队员都比较看重这条消息,但时间长了大家都会感觉到找不出什么规律性东西或很难找到其间规律,并且诸多团队都有同感:
这则消息不管是否发生对市场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
故大赛交流中一般观点均认为对待市场消息的最好态度是:
置之不理。
攻略5.4定价策略 一般来说,价格水平最主要是受成本费用,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定价方法可分为成本导向,需求导向和竞争导向三大类。
在我们的比赛中一般是三者并重。
这三大经典定价理论作为最传统和基础的定价方法在我们的比赛中运用极其广泛,其基本理念在此不作过多阐述。
在大赛交流中,定价策略堪称最经久不衰的话题,一般均围绕着三大基本定价理论展开,但至此尚无哪支团队能完全解开定价之谜,也未见哪家公司的市场定价达到完美程度。
关于定价方法,下面仅介绍“一休”团队在具体的实战过程中,以三大基本定价理论为基础,结合比赛实际情况,走出传统的定价思维模式,开创的另外一种定价思路,我们称其为“内部定价法”与“外部定价法”。
内部定价法,首先我们根据以往比赛的经验值,以及对已先行比赛历史各期参数的回归分析得到我们的内部定价基本参数(不考虑外部因素影响):
价格弹性(或价格边际效益);广告促销弹性(或边际效益);等级边际效益;市场自动扩大百分比等。
在尽可能自动化的模型中,依据上期需求与本期预计销量的关系,由我们的决策单以及上述各参数会自动导出一个市场价格。
这个价格是完全参数导向型的,也是一个完全不考虑外部因素的价格,并且对参数的精确度要求较高。
往往在供货量(或预售量)与需求相差不大时,该定价方法比较准确,但是当我们的市场波动较大时,该定价方法则需作一定调整,其调整依据就是外部定价法。
外部定价法,主要是通过分析本公司的需求(或销量或市场份额)与市场平均水平的差距,我们价格与市场加权均价的差价的相关关系,并且通过预测下一期本公司的销量、份额及市场均价的变动,导出下期本公司价格与市场均价的关系。
同时重点分析参考四类竞争对手的需求(由市场份额计算出一个大约值)与价格的关系:
市场份额最大者(即市场领导者);市场价格较高者(份额不是很小);市场份额与本公司最接近者;市场价格与本公司最接近者。
最后对价格做出一定调整。
该定价理论基本的原则是:
内部定价是基础,外部定价做调整。
在外部定价理论中,预测下期市场份额和均价走势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具备较高的对手还原及分析能力,从而比较清楚的了解对手的机器数量、产品结构、市场库存状况、以及习惯性的战法,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定价误差,减弱对手的相对影响,中庸思想再一次凸显其特殊意义,均衡战略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强有力支持。
对于四个市场的差异,有参赛队员形象地描述:
一二市场是国内市场,而三四市场是国际市场。
这我们都是有同感的,三四市场虽然运输费昂贵,但其消费水平远远高于一二市场,需求十分旺盛,需求弹性也相对更大一些,在比赛中每家公司也是将可以赚取高额利润的国际市场作为主攻市场,实际上当我们做到四个市场的单位机时边际贡献基本平衡时,三四市场也已经成为主打市场。
在我们的市场决策过程中,价格往往是最后敲定,首先根据全部非价格决策信息推导出价格不变情况下各市场本企业当期需求,然后对比我们各市场预计销售量,通过需求的价格弹性将供求转换成我们价格差异,从而确定最后的基本价格。
然而也往往是此处最难把握,比赛中各产品在不同价位上的弹性系数值是不一样的,我们平常所说的价格弹性系数(ΔQ/Q)/(ΔP/P),指是价格为P,需求为Q这个点上弹性,故当企业的预计销售量与需求比较接近时,此时定价可近似看成点定价。
但我们的比赛中,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经常出现产能大跳跃或大量库存、大量订货情况,此时预计销量与需求量往往差额较大,而不能简单的用某一个点弹性值来转化价格。
这就是我们在比赛中经常面临的区间定价问题(与点定价相比)。
力求解决区间定价问题,我们首先引入弧弹性概念,是指曲线上两点间一段弧的平均弹性。
弧弹性=[(Q10)/0.5(Q1Q0)]÷[(P10)/0.5(P1P0)],P0、P1是变化前后的产品价格Q0、Q1是变化前后的需求量,即我们在计算弧弹性时用的前后两个价格之平均价格上这个点的价格和需求量,而不是直接采用期初价格位置下的点弹性系数值。
用弧弹性分析方法来进行区间定价,从理论上来说是最科学的。
但从我们比赛实际情况来看,能够体现出区间定价思想的具体定价方法还有:
点弹性计算是使用两个相对值相比,然而当我们用两个绝对值相比,或一个绝对值一个相对值来相比的时候就能体现出区间定价思想。
如产品A,多少钱对应一个产品,即价格每降一百块钱需求增加数量多少;价格每降低100块钱需求增加百分比多少;需求每减少N个,价格可上涨额度多少等;需求每减少N个,价格可上涨百分比多少等。
这些仅作为定价思路,可供参考,但对其精确性及可信度在此不进行评议。
实战中,首期定价一般最难把握。
其实不论第一期还是哪一期,要确定某产品在某市场的价格,首先得结合自身战略看该产品在该市场预计销量是多少,然后根据一般的定价理论定价。
对首期而言,往往由于供求的巨大差异,使得首期定价成为一个典型的区间定价,故A、B首期定价可按区间定价来处理。
而C、D则是价格的试探,其试探性定价思路一般有:
成本利润率法,一是参考A、B的一般利润率确定C、D的基本价位;二是参考以往比赛中C、D产品步入正轨以后的成本利润率。
攻略5.5产销结合 在我们比赛中不少队员总是试图从“以产定销”还是“以销定产”的争论中寻求一个结论。
在我们的团队合作过程中,也往往是生产部门倾向于“以产定销”,不愿意轻易调整自己的生产规划,而市场部门总是要求生产绝对为其服务,也就是“以销定产”。
合理的企业规划与决策应该是生产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同时与财务形成一体化,在一切都理想的情况下,均追求利润最大或标准分最高即可,但是意外情况总是无处不在。
攻略6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
与其他企业战略的本质区别在于财务战略关注的核心是企业的资金运动,与其它企业战略的关系:
其他战略的实施都需要财务资源的支持,并且都应该创造财务资源。
包括三项基本战略:
筹资、投资、分配。
我们认为这个比赛的本质就是一个以财务资源为核心的企业资源规划过程,在有限的经营期内,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实施将我们的企业做到最强最大才是大赛对我们考核的本意所在。
因此我们认为财务战略应作为企业核心战略而备受关注。
首先我们得清晰比赛中财务部的职能是什么。
在06年管理大赛前半阶段,财务部门几乎是人们最忽视最看不起眼的职能部门,在前半阶段大赛交流中不少团队把财务部门的工作简单的就看成是计算会计科目和现金流,如“”团队就曾认为“财务问题仅仅只是负债与现金流问题”,特别是以理工科背景为主的参赛队员尤为如此,由此引发激烈的财务职能大讨论。
为此,“”团队中出自厦门大学会计系的发表了一篇两千余字的题为《难道就是用来算会计科目和现金流的么?
写给所有的们》的“自卫宣言”,引言为“厦门大学会计系的傅教授给我们上课时说:
‘在国外,绝对是据后的公司第二把手。
但是中国的的平均年薪竟然还不如,高?
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自己不争气!
’所以,我们就发誓,等我们这一代会计系的毕业生成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为中国的们争一口气。
”这是一篇长、长所有财务及会计人员志气的“宣言”。
由于这是第一篇系统阐述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在大赛中重要性的文章,并从根本上校正了大赛中的财务观,捍卫了财务部门的“尊严”,故我们将该篇文章誉为“自卫宣言”。
最后“”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决赛,用事实证明了财务专业知识在整个比赛中的专业优势及特色。
在该文中,他们认为作为虚拟企业的财务部门其职能主要有:
1.精确核算各个会计项目; 2.控制好现金流,至少预测三期的现金收支情况; 3.进行,在现金流预测下,安排机器购买和辅助招人; 4.辅助并检验进行生产安排; 5.进行产品核算(建议使用); 6.使用和为定价提供依据; 该“宣言”中的各项建议对后来比赛中的财务工作影响甚为深远,如到07年全国大赛时,全面预算理论更为成熟、全面预算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深入参赛各团队,甚至不少团队将全面预算打造为本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现今三大基本财务理念:
货币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成本收益比较观念,基本财务分析等在比赛中运用甚为广泛。
本文接下来从现金流管理、融投资规划、成本核算及边际分析、滚动预算等几方面阐述模拟公司的财务运作。
攻略6.1现金流管理“如果说比赛中非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