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引兄《三峡》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6598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引兄《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陈引兄《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陈引兄《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陈引兄《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陈引兄《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引兄《三峡》教学设计.docx

《陈引兄《三峡》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引兄《三峡》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引兄《三峡》教学设计.docx

陈引兄《三峡》教学设计

郦道元《三峡》教学设计

 静宁县原安中学:

陈引兄

【教材分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简单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并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

文章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文言文水平参差不齐,对一些特殊用法的文言词汇难以做出正确的理解,导致在理解文意上还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同时对课文中某些词句的翻译理解,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至于朗读的指导、品析语言等重点环节,更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手段、不同角度的引导点拨,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学生,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宽阔,对三峡的了解不多,因而在课前老师应提醒学生收集三峡的相关资料,以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主动参与学习交流。

【教学设想】

文言文教学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新《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

教师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准备好教学资源(PPT课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在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八个小组,给学生讲清楚课前预习目标。

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学习,老师辅助学生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

学生活动以诵读与讨论为主,读中释义,读中品味,论中释疑,论中赏析,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与讨论,使其对文本的理解由浅显逐步走向深入,感受三峡美丽多姿的山水风光,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培养学生的阅读文言文能力以及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语言,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做好课前准备,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课前基本能达到背诵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讨论,理解文意,品析语言,体会文章主旨。

3、收集三峡相关资料,课堂上自由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对比今昔三峡,构想未来三峡,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掌握文言词汇。

2、品味语言,准确把握三峡山水的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反复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本注解,了解课文大意,并划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2、要求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地理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等等),并将搜集到的资料提供给老师,由教师选择应用于备课之中。

3、教师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下载相关图片、视频文件、文字材料,以制作课件、编辑拓展阅读训练题目。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伴随着背景音乐,多媒体展示一组与“三峡”有关的图片:

自然风景图片、三峡工程图片、各种字体写成的《早发白帝城》书法作品)

教师伴随变换的画面解说:

长江孕育了中华丰厚的文化,而长江上的三峡,则以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文人画家无尽的灵感和情思,从而创作了无数不朽的艺术作品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篇文学作品——郦道元的游记散文《三峡》。

(板书课题)

二、了解相关资料

(多媒体显示下列互联网搜索到的材料)

1、三峡: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2、作者: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

3、《水经注》:

郦道元收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并结合自己的游历见闻为《水经》(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非常简略)作的注释该书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检查预习,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训练学生朗读水平,并以诵读初步感知三峡风光。

1、学生试读或者试背课文,教师从倾听学生读背中检查学生课前是否将文字障碍扫除。

2、教师播放视频朗读。

(2分钟)

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自己有没有读错的字音,注意句子停顿、语气、语调等。

3、学生自由朗读。

在学生朗读之前老师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停顿,读准节奏。

四、小组汇报预习讨论成效,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释疑的能力)

师:

要想把文章读得声情并茂,首先得理解文章的意思,课前老师已经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现在请各小组代表结合本组讨论记录汇报交流情况(若有本组未理解的地方,先主动请某个小组帮助解决),其他小组加以评价。

1、小组朗读代表先朗读,接着小组发言代表做交流汇报,其他小组点评。

2、小组解决不了的,可请其他小组帮忙。

3、老师提问重点字词、句子,帮助学生加强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师预设(书下没注释的重点词句):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

如果;曦:

日光)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

古义,即使今义,连词虽然;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疾:

快)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

的确)

(4)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凄凉和寂静。

运用互文修辞手法)

(5)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属:

连接;引:

延长;空谷:

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转:

通“啭”婉转发声;绝:

消失)

五、品析课文,领略美景,领会美情

教师提示:

课文五个段落,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来表现三峡的优美壮丽景色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1、第一段围绕“山”来写景,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2、后四段以“水”为核心来写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各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小组代表发言,各个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教师点拨,指导,

师生总结(显示板书)

 

中心景物          景物特点

 

山———— 连绵不断、隐天蔽日

    夏  ——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水   春冬——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  ——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4、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例句,用“三峡的   美,你看,          ”的形式说一句话

(多媒体展示例句:

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补充板书)

三峡的山:

    雄壮美

三峡的夏水:

   奔放美

三峡的春冬之水:

 清幽美

三峡的秋水:

   凄婉美

学生带着感情齐读课文,努力读出课文中蕴含的“美”来

六、延伸拓展和训练

1、如果你是导游,请你结合本课作者描写的三峡景物特点,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

示例: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2、如果学校组织同学们去三峡旅游,你认为哪个季节去好呢?

请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或哪些句子?

和大家分享分享。

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下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示例:

上联:

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学生自主当堂展示,分享智慧)

七、课堂小结:

学生以“学习了本课,我收获了”的形式谈课堂收获。

八、作业

1、背诵本文、掌握本文文言词汇。

2、课后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再搜集其他三峡图片、写三峡风光的诗句、与三峡有关的典故、传说等,对其中的文字材料进行专题摘抄。

同学间互相交流、借鉴。

3、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也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诗歌的内容与本课对三峡的描写也有相照应的地方,自己找出后再和其他同学探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