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839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ocx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ocx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概述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的防护与恢复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1.概述

生态环境影响特点

评价基本原则

主要评价方法

基本内容

影响识别

评价因子筛选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评价范围与时段

评价标准

基本概念

生态影响: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作用所产生的任何有益或有害的作用。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定量或定性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或环境容量,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1997导则)。

生态承载能力:

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的前提下,可无限持续的最大资源利用和废物生产率。

生态学的研究尺度

1.1生态环境影响特点

(1)阶段性

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从规划设计开始就有表现,贯穿全过程,并且在不同建设阶段影响不同。

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从项目开始介入,注重整个过程。

道路建设项目

(2)区域性和流域性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故相同建设项目在不同区域或流域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影响。

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特别是影响分析与提出相应措施时,应有针对性,分析所在区域或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特点与问题。

南水北调:

3条线路方案、3个区域

水坝建设:

洄游性鱼类、其他水生生物

南水北调工程

调水对环境的影响

(3)高度相关和综合性

项目建设工程会影响到所在地整个区域或流域的生态环境,即使只是直接影响其中一部分,也可能通过该部分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全部。

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有整体论的观点,即不管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什么因子,其影响效果应是系统综合性的。

河流上修建水库

三门侠水利工程

(4)积累性

项目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潜在的、间接的,当影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生态系统的结构或功能将发生质变,开始退化,最终将导致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恶化或破坏。

水利工程建设

草原退化

(5)多样性

项目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限制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的、间接的、显见的、潜在的、长期的、短期的、暂时的、积累的等等。

有时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更大,或潜在影响比显见影响重要。

大坝建设:

发展水产养殖;土地淹没;洄游通道阻隔;改变河流洪泛特性。

1.2评价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生态功能;

科学性原则

根据生态学和生态保护基本原理,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途径、性质和可能的后果,寻求有效的保护、恢复、补偿、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

针对性原则

针对具体的开发建设活动、具体受影响的生态环境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分析与评价;

政策性原则

以国家的资源环境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本出发点,以法规为准绳,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

协调性原则

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企业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协调区域与项目、生态系统与生态因子内在关系等。

协调的目的是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提高环保措施的可行性。

1.3主要评价方法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法

现场勘查法

专家和公众咨询法

生态监测法

生态环境指数(EI)方法(HJ/T192—2006)海洋生态调查方法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方法

生态影响和预测方法

列表清单法

图形叠置法

生态机理分析法

景观生态分析法

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类比法

系统分析法

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

海洋及水生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方法

土壤侵蚀预测方法

生产力评价法

评价方法选择

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针对评价对象特点与要求

系统整体性与区域生态:

生态制图,景观生态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流失方程等

自然景观:

敏感度。

美感度评定

草地资源:

五等、八级(产草量的遥感估测)

草群组成变化(样地调查)

同一评价对象可用多种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范围。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或分析,需特别关注对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

提出生态保护措施,研究消除或减缓影响的对策措施,包括环境监理和生态监测,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得出结论。

1.5影响识别

(1)影响识别要求

对影响因素(影响主题,即项目工程)的分析要全面。

对影响的受体(生态环境)的分析要有针对性。

对影响效应(即一般所谓的影响)的分析要科学。

影响分析中还需将影响的区域特性与工程特性特征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2)影响因素识别

主体作用:

包括主要工程(或设施、主装置)和全部辅助工程在内,如施工道路,作业场地,重要原材料等生产、储运设施建设、拆迁居民安置地等。

项目实施的时间序列:

包括施工建设期和运营期,还包括设计期(如选址和决定施工布局)和死亡期(如矿山闭矿、渣场封闭与复垦)。

项目实施的地点:

集中开发建设地和分散的影响点,永久占地与临时占地等。

其他影响因素:

影响的发生方式,作用时间的长短,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等。

(3)影响对象识别内容

对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影响,如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因子(动物与植物),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子如水分和土壤;

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的影响,如水土流失、沙漠化、各种自然灾害等;

有无影响到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水源地、水源林、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动植物、特别生境、脆弱生态系统等;

是否影响到地方要求的特别生态保护目标,如果文物古迹、自然遗迹、特产地和其他有特别纪念意义或科学价值的地方;

受影响了途径与方式,即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或通过相关性分析明确的潜在影响。

(4)影响效应识别

①影响的性质

正影响与负影响、可逆影响与不可逆影响方向、可否恢复或补偿、有无替代、长期影响与短期影响、积累性影响与非积累性影响;

不可逆变化应给予更多关注,确定影响可否接受时给予更大权重。

②影响的程度

范围大小、持续时间长短、剧烈程度、受影响的生态因子多少、生态环境功能的损失程度、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等。

判别生产受影响程度时,受到影响的空间范围越大、强度越高、时间越长,受影响因子越多或影响到主导生态因子,影响就越大。

③影响效应特点分析

受影响后生态系统或其组分发生变化的特点,如是渐进的、积累性的或者是有临界值的从量变到质变等。

④影响效应的相关性分析

涉及到直接与间接、显在与潜在影响的问题,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往往比间接影响要

小得多。

常可通过识别生态系统的敏感性来宏观地判别影响的性质和影响导致的变化程度。

(5)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分为物理性作用、化学性作用、和生物性作用3类。

①物理性作用指因土地用途改变,清除植被,收获生物资源,引入外来物种,分割生境,改变河流水系,以人工生态系统代替自然生态系统,使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形态或支持生态系统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②化学性作用指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

这些影响有的是直接毒杀作用,有的是间接改变生物生存条件(如土壤板结、水质恶化)所致;有的是急性作用,有的是缓慢的累积性影响。

③生物性作用指人为引入外来物种或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的生态影响。

这种作用在开发建设项目中发生的几率不高。

影响因素

生物组成成分影响

环境功能影响

收获生物资源

系统简化,物质循环受阻,稳定性降低

生物生产力及多样性降低,功能减弱

清除植被

原系统结构破坏

多种功能损失

清除动物

系统简化,生态平衡打破

生物多样性降低,诱发灾害

人工生态代替自然生态

系统变化,遗传均化,稳定性降低

多样性减少,环境功能可能减弱

引进外来物种

系统变化,遗传均化或物种替代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占用

系统分隔或破坏

多种功能损失

栖息地破坏

生态环境变换或毁灭

多样性降低,多种功能变化或损失

河流截流

水生生态破坏或影响

水生物减少或灭绝

(6)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生物组成成分的直接物理影响

支持条件变化

原因

生态系统影响

环境功能影响

水分供给减少

截流、调水、抽取地下水

类型变化,植被恶化

多功能减弱

水文变化

清除和破坏植被、水利工程

结构恶化或改变,水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加剧

土地占用

多种开发建设活动

结构变化或肢解

多种功能损失

耕地占用

多种开发建设活动

农业生态系统变化

多种功能损失,农业损失

土壤退化

侵蚀作用和收获生物质

系统结构恶化

生物量减少,多种功能削弱

土壤流失

扰动土壤和破坏植被

系统结构恶化或毁灭

多种功能削弱、淤塞

土壤沙化

植被破坏和减少供水等

系统结构恶化或毁灭

多种功能损失,灾害加剧

土壤盐渍化

灌溉不当,排水不良

系统结构恶化或改变

部分功能、减弱多样性降低

地面变形

工程动土、塌陷

结构恶化、稳定性降低

水土流失和灾害加剧

水气候变化

植被减少、城市化等

结构恶化

功能减弱

(7)建设项目使生态系统支持条件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

1.6评价因子筛选

(1)应考虑的问题

应反映建设项目的性质与特点

应根据项目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等选择评价因子。

应能代表和反映受影响生态环境的性质和特点

受到影响的生态系统类型不同,涉及到生态层次不同,应选择不同的评价因子与对应的评价方式。

应表征出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对于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方面评价因子的选择,可以采用相关的资源部门与管理部门的标准或规范中涉及到的评价指标;区域敏感目标可以按其性质、规划目标、功能分区等确定评价因子。

因子

参数

植被

类型、面积、覆盖率、分布

生物多样性

植物种、密度、优势度、频度;动物种及生境、种群、密度

保护物种

种类、保护级别、分布与生境

珍稀濒危物种

珍稀度或濒危度

特有物种

种类、种群、分布与生境、价值、公众关心度

资源物种

种类、生产力、生境、动态

系统整体性

景观破碎度等

系统生产力

生物量、生物生长率

系统稳定性

生物资源采补平衡、系统发展趋势、土壤侵蚀;气候恶化(大风日、干燥度等)、区域自然;灾害、外来物种

敏感目标

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地、景观

(2)自然生态系统评价因子筛选

因子

参数

规划体系

城市性质、规划目标、功能区划

环境

大气质量、大气功能区划;水系、规划功能、水源、地下水;声环境功能区划、敏感目标

绿化体系

绿化指标、绿地面积、绿地结构与布局

景观体系

城市风貌、空间资源、景观敏感目标(区、段、点)

风景名胜区及其他景观敏感目标

安全体系

重要生态功能区、城市灾害、污染隔离带

城市气候

热岛效应(极端温度等)、湿度

区域环境

城郊生态(城乡关系)、城市环境调节带(区)

(3)城市生态环境评价因子筛选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影响范围

面积>30km2或长度>50km

面积10~30km2或长度30~50km

面积<10km2或长度<30km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生态敏感区

二级

三级

三级

可持续性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可持续性;城市生态功能与城市生态稳定性

1.7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评价等级要求

(1)一级为深入全面的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严格,须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

(2)二级比一般评价与重点因子评价相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较严格,针对重点问题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和进行相应的技术经济分析。

(3)三级为重点因子评价或一般性分析,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一般,按规定完成绿化指标和其他保护与恢复措施。

1.8评价范围

(1)评价范围

包括开发建设全部活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所及的范围

①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

②可分为生态调查范围、生态分析范围、影响分析与预测范围等

③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已大不宜小

④生态环境调查范围、生态分析与影响分析范围,都应大于开发建设活动直接影响所及范围

⑤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主要强调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范围首先考虑直接受影响地区,也可以从区域整体性和有效性出发,在非直接影响地区实施

⑥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

⑦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评价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到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

(2)确定评价范围的考虑因素

①建设项目全部工程及相关各个工程的时空分布状况,特别需要考虑有新项目的原料生产地、水利工程的河流下游等容易忽视的区域。

②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表水系特征与地形地貌特征等。

③要能说明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生态系统物流的源与汇,应特别考虑动物的活动范围。

④凡涉及到敏感目标,一般均应确定在评价范围内,为目标的保护范围与要求等需要交代清楚。

(3)地理特征

(4)评价期限

①评价时段与项目实施的时间序列一致。

②一般项目主要为施工建设期和运营期。

③对于某些特殊项目,应包括设计期(如项目选址、交通选线、规划施工布局等)和服务期满(死亡期。

如矿山闭矿、渣场封闭与复垦)。

(5)常用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

①环境标准(国标)

②规划目标与指标、功能区划

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风景区

③科学研究确定的承载力、容量、阈值

④法规定值(资源法、环境法、环境标准)

⑤行业规范与产业政策

⑥背景值(现状)或本底(理想状态)

如生物量、生产力、生物多样性、森林覆盖率

⑦资源量与生产力?

?

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1)生态参数来源

①生态参数:

参与评价的一定的指标。

评价因子或评价参数。

②获得生态参数的途径:

野外调查,室内化验分析,定位或半定位观测,从地图、航片、卫片上提取信息,从相关部门收集、统计和咨询。

③野外调查和收集是一般常用方法,室内化验分析与咨询等方法多数情况下是辅助手段,其他几种方法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往往由于各种实际条件限制而难以实现。

(2)主要调查内容

①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非生物因子特征;各类资源的质和量,开发利用情况。

②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特征

珍稀濒危物种;植被与生态系统。

重点调查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和特有种,天然的重点经济物种等。

③特别保护目标调查

各类生态敏感区、敏感生态目标、特殊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历史遗迹和人文景点。

④区域主要生态问题

已存在的制约开发建设活动或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人类干扰方式和强度;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3)陆地生态系统调查主要内容

调查内容

指标

评价作用

气候与气象调查

降水

量及时间分布

确定生态类型、分析蓄水治洪功能需求等

蒸发

蒸发量土壤湿度

分析生态特点、脆弱性或稳定性程度

光、温

年日照时数、年积温

分析生态类型、生物生产潜力等

风向、风力、风频

分析侵蚀、风灾害、污染影响

极端气候

台风、尘暴、霜冻、暴雨等

分析系统稳定性和气候灾害,减灾功能

地理地质与水土条件调查

地形地貌

类型、分布、比例、相对关系

分析生态系统特点、稳定性、主要生态问题、物流等

土壤

成土母质、演化类型、现状、理化性质、厚度、物质循环速度、肥分、有机质、土壤生物特点、外力影响

分析生产力生态环境功能(如持水性、保肥力、生产潜力)等

土地资源

类型、面积、分布、生产力、利用情况

分析景观特点、系统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承载力等

耕地

面积、肥力、生产力、人均量等,水利状况

生产力、区域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面水

水系径流特点,水资源量、水质、功能、利用等

分析生态类型、水生生态、水源保护目标等

地下水

流向、资源量、水位、补排、水质、利用等

分析采水生态影响、确定水源保护范围

地质

构造结构、特点

生态类型与稳定性

地质灾害

方位、面积、历史变迁

分析生态建设需求,确定防护区域

生物因子调查

植被

类型、分布、面积、盖度、建群种与优势种、生长情况、生物量、利用情况

分析生态结构、类型,计算环境功能。

分析生态因子相关关系,明确主要生态问题

植物资源

种类、生产力、利用情况

计算社会经济损失,明确保护目标与措施

生态问题

指标

评价作用

水土流失

历史演变,流失面积与分布、侵蚀类型,侵蚀模数,水分肥份流失量,泥沙去向,原因与影响

分析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环境功能保护需求,控制措施与实施地

沙漠化

历史演变,流失面积与分布,侵蚀类型,侵蚀量,寝室原因与影响

分析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环境功能需求,改善措施方向

盐渍化

历史演变,流失面积与分布,程度,原因与影响

分析生态系统敏感性,水土关系,寻求减少危害和改善途径

污染影响

污染来源,主要影响对象,影响途径,影响后果

寻求防止污染、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

动物类型、分布、种群量,食性与习性、生殖与栖息地等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明确敏感保护目标

动物资源类型、分布、生消规律、利用情况分析资源保护途径与措施

2.2评价要求

一级评价

应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数据,给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调查资料。

二级评价

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可依据已有资料推算,或实测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方予以证实。

三级评价

可充分借鉴已有资料进行说明。

一般要求

生态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指标应能满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的要求,一般应包括组成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

能明确认识区域的主要生产环境问题和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能分析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资源利用情况。

在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或有要求特别保护的对象时,须作专门调查。

生态环境调查也应尽可能的了解其历史变迁情况。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要求

层次

评价要求

主要方法

区域生态

结构、状态、质量

景观生态学指标

稳定性、生产力

景观生态学功能分析

区域生态功能

规划、景观生态学等

质量:

生产力

指标分析、评估基准

系统、群落

生物多样性

样方调查分析、指数计算

质量:

生产力

景观、传统实测、相关资料分析

重要性:

物种、生境

指标评分排序、指数计算

物种

重要性及保护要求

法规、科学评价

生境

质量与功能

各要素相关、标准标综合

重要度

综合评分排序、评估基准

生态分析

生产分析是在生态调查已获得相当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运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综合研究过程,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深入认识的过程。

生态分析主要是认识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类型和特点及其环境功能,认识具有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功能的主要需求,生物资源优势以及系统主要受到的外力作用。

生态分析内容

生态系统分析

相关性分析

生态约束条件分析

生态特殊性分析

2.3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将生态分析得到的重要信息进行量化,或比较精细的描述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态环境结构的层次性特点,决定着生态环境的评价也具有层次性,一般可按两个层次进行评价:

生态系统层次上的整体质量评价;

生态因子层次上的因子状况评价。

两个层次上的评价都是各由若干指标来表征。

生态因子现状评价

气候因子评价

说明生物及生态系统所处条件的优劣。

不要采用光照时数,有效辐射大小、降水、蒸发等气候因子参数。

水资源评价:

地面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水质与水量。

采用水资源总量、有效水用量、供需平衡、地下水储量等指标。

注意区域生态用水保证率、生态系统对水资源变动敏感性的问题。

土壤因子评价

阐明土壤的成土母质,形成过程,理化性质,土壤类型、形状与质量(有机质含量,全氧、有效磷、钾含量,并与选定的标准比较而评定其优劣),物质循环速度,土壤厚度与容重,受外环境影响(淋溶、侵蚀),土壤生物丰度。

保水蓄水性能,土壤碳氧比(保肥能力);主要土壤类型的生产能力。

土壤受到水力、风力侵蚀、污染等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与范围。

植物资源:

评价区域范围内的主要种类组成,分布特点与生境现状,区域性的优势种类,有无珍稀濒危植物及其分布与存在问题等。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其数量,区域分布及其栖息地现状;珍稀濒危、法定保护与有科学教育价值动物的种类、分布、生态习性及其生境状况;有经济价值、公众关注与指示物种的动物分布、生存现状与利用情况;非居留或迁徙动物的种类、生态习性及其生境状况;等。

生物群落:

结合植被分布现状图。

阐明主要群落类型与区域分布状况,不要植被类型中的主要种类组成与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类、建群种或重要物种;主要资源物种及其价值;有无珍稀濒危生物及其分布与存在问题;自然更新与补充状况;植被生产量、主要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植被的历史性变迁及其原因、目前存在的干扰问题;入侵性外来植物或引种、外来种情况;生物群落受到人类影响的情况等。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评价:

主要类型、分布、面积、多样性、生物资源状况;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资源生产能力;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环境净化、碳氧平衡、生物保育等);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抵抗力与恢复能力等。

生态系统整体性评价:

从植被连续性或地域连续性、系统结构组成的协调性、是否存在环境制约因素、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