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知识清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5358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知识清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散文知识清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散文知识清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散文知识清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散文知识清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文知识清单.docx

《散文知识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知识清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散文知识清单.docx

散文知识清单

文学作品阅读

第一讲:

散文知识清单

1、散文的分类

(1)写景状物散文:

a找准形象:

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

b抓住角度:

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

c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如坚韧、顽强)

d思路和结构

写景散文:

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点角度的变化;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

咏物散文:

由物及人。

如由槐树到人生感悟。

e艺术手法

写景散文: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咏物散文: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等。

(2)写人记事散文:

某些片段、某些场面甚或是某些细节,以小见大,来反映社会和人生。

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它从一个角度选材,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塑造人物形象或以中心事件为主来反映生活的本质特点。

(3)议论性散文:

注意把握开头段、结尾段及每段的中心句。

 

2、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3、散文的线索

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4、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5、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

(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第二讲:

散文常见题型分析

阅读文章:

首先整体感知

什么人(事、物)——什么特征——什么目的

一、思路分析概括题

1、此类题型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本文的线索是××,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2)文章是围绕××展开的,请就此梳理作者的思路

(3)文章主要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常用答题模式

本文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答题示例:

《太阳梦》以“梦”为线索,首先写艰辛寻“梦”,再写“梦”的实现,最后写再寻新“梦”。

二、词语含义题(本义和引申义)

1、本义:

从本义入手,追根溯源,即通常情况下是什么意思。

2、引申义:

注意联系修辞、主题、情感、背景、写作意图

1)指代义:

特殊指代,远指或近指(记叙性文章中)

2)修辞义:

比喻、拟人、象征、双关……(描写性文章中)

3)情感义:

带有强烈情感意义,或喜爱、赞扬、厌恶、讽刺……(描写、议论性文章居多)

4)词语本身性质的效果:

即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答题示例: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答:

①“袅娜”本指女子姿态之美。

(本义)

②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之美。

(修辞义)

三、句子含义题

命题:

请解释×××句的含义。

1)内容上可能有的意义:

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句意、段意)

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修辞意义等);

第三,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2)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中间、结尾

答题示例:

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不能没有月辉。

答案:

这句话的含义是

① 人生难免有许多的变数,关键的是不能没有自己淡泊的情怀(句子本身意义);

② 这告诫我们始终要有高洁的心灵和淡泊的情怀(主旨);

③ 为下文写自己的这种情怀蓄势(结构上)

四、句段的作用题(内容上和结构上)

此类题的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有什么含义(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句(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内容上:

①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②修辞+表达效果

③联系(揭示)主题、作者的态度、感情。

(即背景、主旨、情感)

2、结构上:

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文首: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文末:

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1: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

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

(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

(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五、概括文章主旨题

提问方式:

(1)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

(2)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请概括。

概括主旨题语言组织形式多为:

本文通过……(内容),表达了……(思想感情)。

▲主旨归纳注意因文体而异:

写人叙事散文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哲理散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答题示例:

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的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六、鉴赏表达技巧类题

提问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

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赏析。

(4)为了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试从比喻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赏析第×段。

(6)文中第×段有何作用?

请赏析。

(这一点已在“句段作用”中讲解)

1、首先考虑修辞:

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①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比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③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④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⑤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⑥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⑦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⑧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

强调了……突出了……

⑨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⑩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答题格式:

强调,加强语气等; 

2、考虑有关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答题模式:

使用的表现手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3、考虑有关表达方式

1)记叙

A、记叙人称

第一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B、记叙详略

C、记叙方法: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

正面、侧面;环境、场面

3)议论

4)抒情:

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

②触景生情。

③融情于事)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答题示例:

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技巧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答:

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第三节:

小说阅读

小说鉴赏总原则:

四循环原则,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者之间的相互关联,考察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作用,都可从另外三个要素入手分析寻找答案。

第一讲:

情节

一、情节梳理

1、叙述顺序梳理: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线索梳理:

人物线索、事物线索、矛盾冲突线索

如:

以“项链”为线索,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项链是假

3、场面梳理: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通常可以用“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模板进行概括。

二、情节手法(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

1、题型:

叙述手法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

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

请赏析。

情节结构手法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2)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2、叙述手法

第一人称叙述,①有时“我” 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②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

③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

④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3、结构手法

①线索。

小说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小说线索可为单线和双线,明线和暗线。

一般来说,寻找线索应重点关注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词。

(2)悬念。

(3)铺垫。

应具体地答出“用什么内容作铺垫”。

(4)伏笔。

三、情节作用

提问方式: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

设置悬念。

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常用答题术语: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常用答题术语: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第二讲:

人物

一、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

提问方式:

(1)请简析××的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加以概括。

(3)××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思考方向: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

如自私、虚荣;善良、无私等

(3)从分析情节入手。

(4)从分析环境入手。

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5)从人物间的关系:

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答题模式

▲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要用“××的性格特点:

①……②……”(分条作答)的模式。

答题示例:

简要概括陈老伯是一个怎样的人?

(使用形容词归纳)

答:

陈老伯是一个勤劳淳朴、善良无私、有古道热肠的值得邻里敬佩和感激的老人。

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修辞:

夸张、对比等

2、描写

1)正面描写: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2)侧面描写:

通过次要人物衬托、对比;通过环境烘托等

如:

①小说运用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文中“……”将他内心的后悔、委屈等复杂的情感直白地展现出来;②运用细节描写,文中“……”突出主人公的落寞彷徨。

三、人物形象作用(四循环模式)

常见的提问方式:

(1)×××在文中有何作用?

(2)运用×××方法写×××有什么用意?

(3)小说刻画×××有何用意?

1.推动情节的发展

2.突出主题

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如《想起母亲》一文中“林雄”形象提示“不要为利忘义,要有正直的心灵”的主题。

3.提示社会意义

人物形象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如《想起母亲》中“林雄”形象的社会意义是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

4、次要人物还要考虑对主要人物的烘托作用。

 

第三讲:

环境

一、环境特点的概括

根据景物的特点,用形容词进行归纳,如恬淡、寂静等。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四循环模式)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如[例二]文中环境描写就烘托了罗永才的心情。

(3)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模式一: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模式:

(1)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2)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3)触发了……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三、环境描写的方法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2.从写景角度看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外内结合等。

 

第四讲:

主题与标题

一、主题

1.从题材内容着眼,题材中蕴涵着主题

 

(1)抓标题。

标题就是主题,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

(2)抓主要事件。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1)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

(2)人物性格看主题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细节。

从细节切入可以感知作品的主题。

如《面包》一文中,“妻子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这一细节就暗示了“宽容”的主题。

4.从环境看对主题的暗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如《面包》一文后面小注中说本文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答题模式:

通过……,赞扬(贬斥)……精神(陋习)。

二、标题

1、标题含义:

是否有双关、象征、比喻、讽刺上的含义。

2、标题作用:

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关注以时间、地点、环境等为题的文章。

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关注以物象为题的文章。

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关注以人物为题的文章。

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关注以人物特征为题的文章。

⑤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关注以事件为题的文章。

⑥标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注以情感为题的文章。

▲理解标题内涵:

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二是与主题×××有相关的意思。

▲标题的作用:

①……②……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