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docx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摘要: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及课余训练工作,使我对小学课余体育活动比较熟悉,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
针对当前中小学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得以健康有序的开展,并为我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建设体育强国提供帮助。
关键词:
课余体育体育活动课余训练
一、前言
小学学校体育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是培养国家体育人才的重要环节,课余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发展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问题。
因此,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能推动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也能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和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提供帮助。
二、理论依据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
因此,体育必须溶入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四有”人才服务,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其身体素质及增进体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拚搏、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具有集体观念、责任心、荣誉感的品质和协作精神。
三、小学课余训练的特点
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作为我国整体运动训练的一个环节,与一般运动训练比较,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其共性包括:
训练内容的专门性、承担生理负荷的极限性、活动过程中的个别针对性、训练成绩的表现性等,因此学校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的特点包括:
课余性和基础性。
(1)课余性
学生在校以学为主,必须完成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
课余体育训练只能根据学生的自愿,在课外活动时间里或节假日进行。
一般来说,根据学期学年的周期性特点,在校学习期间,以学文化为主,体育训练为辅,要从学校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科学管理,如:
在安排上要把每周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固定下来,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同时要适当安排其它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力争做到体育活动与文化学习两不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2)基础性
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这是学生年龄特征、学校体育训练特征的课余性和我国运动训练的体制所决定的。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身体机能状态等均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
因此,这一阶段要着重抓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不宜过早地要求他们达到成年优秀运动员的水平,而应重视基础训练,为今后攀登体育高峰而准备条件。
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的实践,我校总结提出了“选好苗子,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运动训练的指导方针。
基础训练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即应包括身体、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训练。
四、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实践模式
课余体育训练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既要追求训练的效果,又要讲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
国家或省专业运动队的超高强度的“魔鬼训练法”不适用于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即便是“魔鬼训练法”也越来越讲究训练的科技含量。
学校课余训练应尽可能地节约时间、精力和经费支出,同时追求最好的训练效果。
(一)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学生的主观努力是运动员锻炼成才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前提是他对体育训练有兴趣,能从中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
而产生这种“兴趣”和“快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般有体育运动兴趣的学生都较好的运动素质,但并非所有具有很好运动天赋的学生都对体育感兴趣。
有些学生运动素质非常出众,却可能因娇生惯养,怕苦怕累,而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
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加以诱导,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1.教师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教练以“乐教”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体育教学和训练,运用鼓动性的语言,真挚的关爱等方式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对体育产生最初的好感。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学、好胜”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训练方法,引起学生快乐地运动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给他们热爱体育学习的情感加温。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成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有效手段,它远远比批评和否定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鼓励。
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施行“不合理”比赛,通过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因素,使比赛各方“综合实力水平”接近,不仅提高了能力稍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能有机会取得胜利,同时也激发素质较好学生的兴趣,迫使他们在比赛中也必须认真努力,发挥出最佳水平才能获得胜。
4.全面关心运动员,建立师生亲情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与教练员的感召力有关。
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体育是没有地位的,古代才子佳人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形象,现代家长喜欢白皙文静、功课好的乖孩子,认为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运动员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代表。
一些家长说起“这孩子功课都好,就是体育差点”来都有那么美滋滋的感觉,好像体育不好竟成了智商高的证明。
因此,许多家长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训练,学生自己也因为怕苦怕累,很难长期坚持体育训练。
为此,体育老师在课余训练中,在生活上竭力体贴关心学生。
他们以满怀挚爱的感情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二)提早起步,提高起点
从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看,要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大约需要5-10年的系统训练时间,足球、乒乓球等一些运动项目早期训练的年龄都提前了,这就要求运动训练必须从儿童少年抓起。
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前阶段,生理发育的蓬勃长势所带来的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会更大,他们的潜在能力也就更大,科学、合理、适时的训练对他们的“诱发”与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成才率也就会变得更高。
如果错过最佳年龄阶段,即便有很好的先天素质,也难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因此,我们提出课余体育训练“提早起步”。
早期启蒙,培养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我校不仅重视对体育运动队的学生进行正确体育运动观的教育,而且重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
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体育活动,用本校优秀运动员的事例教育他们,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观,为今后接受体育训练,系统地体验体育运动对人的综合作用与影响,在运动中铸造自我,不断地迎接科学运动训练对人的身心所带来的适应性挑战奠定思想基础。
(三)精心选材,培育苗子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教学不仅要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在体育运动中发现苗子,培养人才。
在教学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体育苗子的成长特点:
①田径运动素质出众。
田径运动几乎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的学生,往往隐藏着其它运动的潜在素质,因此,各年级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和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是发现苗子的极好机会。
②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中表现活跃,接受能力强。
③具有某种特殊的个性特征,如性格内向、做事细心、意志坚强。
(四)科学训练,发展技能
目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方法是“示范→模仿”加上死缠烂磨式的泡时间,不仅耗费大,效益差,而且会磨灭学生的个性和运动天才。
根据体育运动规律和小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的训练应该是“(发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核心思想是“体脑并用”。
发现式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规律,懂得用“脑”去打球和射击的基本要领,基本技能练习是实现用“脑”打球和射击的物质基础,两者构成运动员进行体育运动的一般技术、技能,这种技术、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才能发展为体育运动能力。
五、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体育运动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运动员成长需要各种条件,特别是后期成才冒尖阶段,对专业训练要求更高,而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培养他们基本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课外体育训练只是学校体育的一小部分工作,不可能全力承担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
因此,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应该注意以下4个问题:
⒈合理把握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学目标内容与组织形式选择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为主要着眼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即便是课外体育训练,也应以激发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出发点。
在此基础上,对少数具有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辅导,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才能。
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扩大体育人才的基础层面,从中发现更多的有潜质的体育运动苗子。
⒉正确处理体育与智育关系
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人的智力水平与大脑的物质结构与机能状况有密切联系。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保证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细胞的发育,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射击运动员,注意能力较其他人强,上课时注意力较集中,听课效果好;乒乓球运动员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反映敏捷,精力充沛,学习效率较高。
学校体育运动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良好的智力也有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但是,现在针对体育训练依然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运动会分散学生精力,影响文化学习成绩,于是反对、制止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竞技主要比谁的技能熟练,与文化素质关系不大,于是在许多专业运动队中,大幅度降低文化学习要求,片面训练运动技能,以致许多运动员被人讥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其实人的素质只有平衡发展,才能获得最佳发展,忽视智育,或体育的任何一方面,势必影响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
⒊适度把握“提早起步”的尺度
我校在体育运动队建设中,做到提早起步,可能给人印象是体育训练越早越好。
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提早起步”主要是教师有意识的提早关注儿童的运动素质发展状况,及早规划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及早进行体育运动观念的培养,至于体育运动训练必须遵循儿童的生理发育规律,切不可盲目提前专业化训练,拔苗助长,伤害体育运动苗子。
⒋严格控制体育训练的强度
“宝刀锋从磨砺出,腊梅香自苦寒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训练出成绩的规律,许多勤奋出天才的生动事例,使人们相信勤奋、刻苦的神奇魔力,大松博文、袁伟民的“魔鬼训练”法,更被传为美谈,以致一些学校课余体育运动队也盲目地采用超高强度的训练。
我们认为,学校课余体育运动队的性质和任务不同于专业的国家队、省队,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是主要的,运动成绩应该放在第二位,虽然也要提倡刻苦训练,但训练量不宜过大。
否则就会使体育运动的兴趣变为痛苦的负担,严重的还会造成身心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