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原卷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5023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25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025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025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025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025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25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原卷版.docx

《1025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25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原卷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25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原卷版.docx

1025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原卷版

第25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2.“斯大林模式”实行的背景、特点、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基础落实】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上:

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

(2)经济上: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国内外敌人。

3.内容

(1)农业:

实行。

(2)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3)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

兼有“战时”和“”的特色。

5.评价

(1)积极: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

不是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正确道路。

它严重超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引发农民和士兵的不满。

二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现实原因:

“”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

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

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1)农业:

以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

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在坚持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商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

(4)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

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影响: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考点深化】

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差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点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过渡方式

直接过渡

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从阶级关系看

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从管理体制看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

从经济运行机制看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

从社会发展道路看

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典例剖析】

典例1.列宁指出:

“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

”这表明列宁()

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

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D.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图示明史]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典例2.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易错辨析

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真题在线】

1.(2019·天津高考·8)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2.(2019·天津高考·8)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针对训练】

1.(2019·江西南昌模拟)瞿秋白在《俄乡纪行》中写道:

“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

”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

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2.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

“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

”这一做法造成(  )

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

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

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

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

3.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

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

A.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B.普遍建立集体农庄

C.全面推行余粮收集制D.在农村实行粮食税

4.(2019·广东广州模拟)1921年4月,列宁说:

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

由此可知,当时(  )

A.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

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D.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

5.(2019·衡水模拟)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探索建立新社会的尝试,它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一样凝聚了一代人的记忆。

二者遭遇挫折的共同原因在于()

A.都以支持军事斗争为中心

B.都强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C.都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D.都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苏(俄)联的一项经济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D.义务交售制

7.(2019·四川绵阳调研)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制法令》:

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

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 D.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

8.1921年,苏俄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列宁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退一步,进两步。

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

”当时“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

A.放弃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B.全面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

C.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实行工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9.(2019·河北衡水大联考)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

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

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

”这一主张(  )

A.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B.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D.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

【基础落实】

1.背景:

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2.表现:

实行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形成

(1)优先发展,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2)推行农业,组织集体农庄。

4.评价

【考点深化】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2.“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教训

(1)影响

①积极方面: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

②消极方面:

后期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2)教训

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典例剖析】

典例1.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概念解读]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典例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总结提升]苏(俄)联在20世纪20~30年代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探索。

尤其是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严重缺陷。

且日益僵化。

表明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创新是保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灵魂。

典例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方法突破]

抓关分键词: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到“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

清误区:

本题为比较推理类选择题,难度适中。

考生对“斯大林模式”认识不清,该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真题在线】

1.(2017·海南高考·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3.(2016·浙江文综·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针对训练】

1.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

该漫画的寓意是()

A.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D.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

2.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苏联不断充实企业技术、生产、财务计划的内容,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苏联上述举措()

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C.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2019·山东济南模拟)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

据此可知(  )

A.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

D.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4.(2019·湖南怀化调研)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

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5.(2019·云南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测试)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苏联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73.7%下降到46%,在农产品出口减少的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

据此可知,苏联(  )

A.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产量下降

B.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C.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D.实行粮食税并加大进口

6.下图是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

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

A.农业生产长期落后B.经济持续协调增长受限

C.重工业贡献比重大D.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停滞

7.《全球通史》中说: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

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

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

8.有史学工作者收集了下列主题的相关史料,该学者要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序号

主题

史料1

俄国具有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

史料2

十月革命没能完全割裂俄国历史传统

史料3

蒙古人统治留下的东方专制制度方式对俄罗斯权力阶级的影响

史料4

1921年列宁主持下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

A.斯大林模式的形成B.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出现

C.新经济政策的制定D.赫鲁晓夫改革的必然性

9.1951年,第比利斯地铁获准开建,国内上百家国有企业参与其中:

莫斯科提供列车、车站电子钟、通风系统、盾构机,列宁格勒生产扶梯,变压器来自基辅,哈尔科夫制造配电器、通讯基站……这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体系日趋完备B.工程技术实现自给

C.易于凝聚全国力量D.商品市场基本畅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