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628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x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x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总结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

岩块和岩屑

(1)该堆积物仅仅是原地的破碎,根据物理风化的定义:

指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仅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

所以,此堆积物很可能是物理风化的产物。

(2)该堆积物棱角分明,且有明显的裂隙,程度较大,很有可能是物理风化中的冰劈作用,温差风化,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3)该堆积物的物理性状或化学组分未发生变化,仅强度降低而发生崩解,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块,为典型的物理风化后的产物的特点。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

倒石锥

(1)该堆积物在坡脚平缓处,形状为上尖下宽的,符合形成倒石碓的条件和倒石碓的特点。

(2)该堆积物有明显的大小混杂、棱角显著、无层理、碎屑物成分与山坡上的基岩基本一致(近源)的特点,和倒石碓的特点相差不大。

(3)该堆积物明显的带棱带角,为明显的风化后产物的特点,且具有倒石碓的一切特征,所以,此堆积物可能为倒石碓。

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根劈作用产物

(1)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植物的根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可以很容易判定为生物机械风化作用根劈作用的产物。

(2)图中的岩石由于生物根的作用下,裂隙较多,且岩石的上部岩层已经被风化为土壤层,

肯定为根劈作用。

河流作用的产物:

洪积扇

(1)图中的堆积物场所为地形开阔,且堆积物的形状像扇子,由洪积扇的堆积过程:

洪流流出沟口后,因地形开阔,水流分散,流速骤然减弱,会使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洪积物。

所以可以简单判断为洪积扇。

(2)图中的堆积物粒径以沟口向外逐渐变细(具一定的分选性);砾石→砂→粘土,具一定的磨圆度,粗大砾石与沟底和沟壁撞击和摩擦,棱角被磨圆,分选性差等特点,为典型的洪积物的特点。

(3)图中的堆积物大砾石的扁平面往往向沟口方向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因此,可以准确判断为洪积扇。

河流沉积作用:

冲积物

(1)图中的堆积物可能为河流的冲积物,因为堆积物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为典型的冲积物所具备的特点。

(2)从堆积物周围的环境可以看出,堆积物所在的地方以前可能是河流,且具备一定的层理。

中间的堆积物较小,旁边的堆积物较大,为河流沉积所具备的典型特点。

(3)该堆积物以以粗粒沉积为主,具一定的磨圆度。

所以,可以判断为河流沉积作用的产物。

海洋的地质作用的产物:

砾滩

(1)该堆积物的磨圆度,分选性非常好且大小差不多,肯定为反复冲击作用的产物,初步判断为海洋的地质作用的产物。

(2)该堆积物最大的特点是具定向排列,堆积物的扁平面,长轴都指向一定的位置。

河流入海口或者两河流相聚的沉积作用:

三角洲

(1)图片中的堆积物为明显的鸟足状三角形,且位于河流与海洋的交界处,可以判断为三角洲。

(2)三角洲形成的原因是河流的入海口(或入湖口)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以及受海水(湖水)的阻滞,流速降低甚至减慢,沉积作用进行的很快,河床淤高,分流很强烈,沉积物堆积成巨大三角洲。

图片上的堆积物所形成的地点与三角洲形成的环境和条件一致,且形状和三角洲差不多。

(3)图片中的堆积物的颗粒不大,一般砂或者为粉砂。

可以判断为长距离的搬运作用,符合三角洲堆积的所有特点,所有可以判断为三角洲堆积。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1)图中的岩石为明显的碳酸盐,具备形成凯斯特最起码的条件,岩石被溶蚀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使岩石的孔隙,洞穴,裂缝扩大,部分岩石因失去支撑而断裂,为典型的地下水的潜蚀作用的产物。

(2)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地下水对岩溶洞石、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

主要产生岩溶地貌,溶沟与石芽,落水洞,溶斗和溶洼,溶盆和溶原。

图中的岩石具有沟、槽和脊状突起,肯定是地面水沿裂隙垂直下渗和溶蚀形成的。

所以,该岩石的形成与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有关。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碛物

冰碛物的特征:

①分选性差②成分与冰川发育地带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③冰碛物中常含有易风化岩石④冰碛物多数磨圆度差,仅少数棱角被磨钝,冰碛砾石表面常有磨光面,面上具擦痕,冰碛砾石表面还可见“压坑”

冰川的地质作用:

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

(1)刨蚀作用主要形成冰蚀谷,冰斗,角峰与刃脊。

其中,蚀谷:

指冰川的刨蚀改造形成的谷地。

冰蚀谷在横剖面上呈“U”形,故又称“U”形谷。

  冰斗(cirque):

是刨蚀作用造成的三面壁陡的半圈形洼地。

冰斗常沿雪线附近分布。

角峰与刃脊是相邻的冰斗或槽谷的谷壁因刨蚀作用发生后退形成的地形。

如果形成两壁陡峻脊部尖薄的山脊时称为刃脊。

图中,明显有雪山,其作用一般和冰川有关。

(2)图中的山地具有明显的角峰等刨蚀作用的产物,具有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角峰与刃脊等的冰川作用后的产物,所以,图中的现象和冰川的地质作用有关。

风的地质作用:

风蚀作用

(1)风蚀作用指风以自身的力量和其所挟带的砂石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按作用方式可分为吹蚀和磨蚀两种。

吹蚀作用:

风的冲击力及其紊流作用把地表的松散物质吹离原地的作用。

磨蚀作用:

指在风砂流动过程中所带砂粒对地表岩石的冲击、磨擦及其使岩石发生破坏的作用。

图中的岩石形状似石蘑菇,可以简单的判断为的风蚀作用产物。

(2)图中的岩石中以砾石为主,且磨圆度和分选性好,可以判断和风的地质作用有关。

河流的地质作用:

侧蚀和下蚀

(1)河流下蚀作用:

使河谷加深;侧蚀作用:

使河谷拓宽。

向源侵蚀作用:

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有向源头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向源头使河流延伸的侵蚀作用,称向源侵蚀作用。

侵蚀基准面:

指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一般代表下蚀作用的极限。

根据定义可知,图中的现象明显和地面流水作用相关。

(2)图中的地面流水使得不断河谷加深加宽,形成所谓的河谷阶地。

(3)图中为明显的瀑布。

不同的岩石抵抗剥蚀的能力不一样,向源侵蚀作用不断的加长河谷,但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河床抗剥蚀能力强,下蚀作用的速度较慢,河床相对凸起。

在长期的下蚀作用下,在河床陡缓交界处,陡坡下部的岩石不断地被剥蚀,而上部的坚硬岩石还保存下来,是河床出去直立的陡坡,喝水从陡坎出直泄而形成瀑布。

坡积物的特点:

①成分与组成斜坡的基岩大体一致(近源);②以细粒沉积物为主,包括(细粒的砂、粉砂和粘土等),当坡度较大时也可夹带较粗大石块;③磨圆度差,分选性不好(因搬运距离不远);④常见粗碎屑组成的透镜状层理顺斜坡分布。

洪积物和洪积扇:

洪流流出沟口后,因地形开阔,水流分散,流速骤然减弱,会使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洪积物。

洪积物常堆积成倾斜的扇形,称洪积扇。

洪积扇的特点:

①粒径以沟口向外逐渐变细(具一定的分选性);砾石→砂→粘土;②具一定的磨圆度,粗大砾石与沟底和沟壁撞击和摩擦,棱角被磨圆;③大砾石的扁平面往往向沟口方向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河流的袭夺:

当分水岭两侧河流的侵蚀能力不同时,侵蚀能力强的水系可以把侵蚀能力较弱的水系上游或其支流袭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的袭夺。

袭夺弯:

当河流袭夺现象发生后,被袭夺河的上游或支流以急转弯的形式流入新的水系,这个急转弯称袭夺弯。

断头河:

被袭夺的河流。

侧蚀作用:

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两侧和河谷谷坡的破坏作用,称侧蚀作用。

侧蚀作用的结果是使河谷展宽,河床变弯曲。

蛇曲状河流中,由于洪水期水量突然增加,侵蚀能力突然增强,水流会冲溃曲颈直接流入下一河弯,这种现象叫河流的截弯取值,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牛轭湖。

侧蚀作用导致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河流的沉积作用以机械沉积作用为主,河流的沉积物称冲积物

冲积物的一般特点:

①分选性和磨圆度一般较好,且搬运距离愈远分选性和磨圆度愈好。

②冲积物常见有清晰的层理。

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地或支流注入主流时形成的扇状沉积地形,称冲积扇。

河流的沉积作用:

(一)顺直河道河流沉积作用和河床冲积物

河流的演化:

截弯取直

牛轭湖

顺直河道曲流蛇曲

下蚀作用

侧蚀作用河道局部取直(单向环流)

向源加长河流的袭夺、断头河、袭夺弯

向源侵蚀

河谷加深急流、瀑布

主要岩溶地貌

1.发育于地表和包气带中的岩溶地形

a.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

是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溶蚀而形成的沟、槽和脊状突石林:

巨型石牙

b.落水洞:

是地面水沿裂隙垂直下渗和溶蚀形成的近于直立的深洞。

落水洞是饱气带的主要岩溶地形。

c.溶斗和溶洼:

岩溶作用在地表及浅处形成的碟状、漏斗状洼地称溶斗(或岩溶漏斗)。

溶斗侧向扩大、合并、加深形成的小型封闭洼地称为溶洼。

2.饱水带中发育的岩溶地形

溶洞:

处于饱水带上部或季节性变动带的地下水,常沿岩层层面、裂隙和断裂带作近水平方向运动,因而在该带因溶蚀作用形成近水平方向的空洞称溶洞。

3.溶盆和溶原

溶盆(又称坡立谷)和溶原是可溶性岩石地区经长期的溶蚀作用和崩塌作用形成的大型半封闭洼地。

溶盆和溶原边原发育的成群出现的石灰岩峰称峰林。

溶洞是溶蚀、机械潜蚀和重力崩塌等多种作用的共同结果。

4.岩溶地形发展的阶段性: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为主。

(一)化学沉积:

温压条件变化,过饱和沉淀

1.溶洞沉积物:

石钟乳:

悬挂在洞顶的锥状CaCO3沉淀物

石笋:

滴至洞底后向上生长的竹笋状沉淀物

石柱:

石钟乳、石笋相连,形成石柱

钟乳石:

石钟乳、石笋、石桂统称钟乳石

石幔:

水沿裂隙渗出沉淀形成的帷幕状的沉淀物称石幔。

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

冰蚀谷:

指冰川的刨蚀改造形成的谷地。

冰蚀谷在横剖面上呈“U”形,故又称“U”形谷

冰斗:

是刨蚀作用造成的三面壁陡的半圈形洼地。

冰斗常沿雪线附近分布。

角峰与刃脊是相邻的冰斗或槽谷的谷壁因刨蚀作用发生后退形成的地形。

如果形成两壁陡峻脊部尖薄的山脊时称为刃脊;被三个以上冰斗包围的,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称角峰。

冰川的沉积作用

冰川流至消融区,或因雪线上升,冰川退缩,冰川前端冰体融化时,冰川所挟带的大量岩石碎屑便可以堆积下来。

冰川消融而沉积下来的岩石碎屑称为冰碛物(moraine)。

冰碛物的特征:

①分选性差

②成分与冰川发育地带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

③冰碛物中常含有易风化岩石

④冰碛物多数磨圆度差,仅少数棱角被磨钝,冰碛砾石表面常有磨光面,面上具擦痕,冰碛砾石表面还可见“压坑”

风蚀作用:

指风以自身的力量和其所挟带的砂石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按作用方式可分为吹蚀和磨蚀两种。

吹蚀作用:

风的冲击力及其紊流作用把地表的松散物质吹离原地的作用。

磨蚀作用:

指在风砂流动过程中所带砂粒对地表岩石的冲击、磨擦及其使岩石发生破坏的作用。

蜂窝石或风蚀壁龛:

在风蚀强烈地区的岩壁上,因风蚀作用(吹蚀和磨蚀)形成的孔洞和凹坑称蜂窝石或风蚀壁龛。

风蚀谷:

无固定形态、风蚀谷谷壁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风蚀穴或风蚀壁龛。

风蚀穴、石蘑菇、摇摆石、风蚀柱。

风蚀湖:

风蚀作用形成的洼地贮水后形成

风棱石:

散布于风蚀盆地中的不能被风吹动的岩石碎块,在风向时有变化的风砂流的长期磨蚀作用下形成的有几个磨光面组成的具棱角砾石。

风成砂的主要特征

(1)砂粒的磨圆度较好

(2)分选性极好

(3)一般由最稳定和最坚硬矿物颗粒(如石英)组成,一般不含云母

(4)较粗的砂粒表面因氧化致使锰和铁析出,形成附于地表或颗粒表面的鲜艳颜色,俗称沙漠漆

(5)风成砂中不含任何生物遗迹

风在搬运过程中颗粒间的撞击,磨擦十分明显,因此,风成砾石一般磨圆度较高,呈浑圆状,但因频繁撞击,表面常呈毛玻璃状。

风成砂的各种堆积形态

(1)沙波纹和沙堆

当沙地表面略有起伏时,常因风蚀的结果形成相互平行略有起伏的洼槽和垄脊,即沙波纹。

沙波纹在迁移中若遇障碍物使风砂流受阻,沙粒在障碍物的背风面堆积成沙堆。

(2)风成沙丘

是在风力作用下由砂粒堆积而成的圆丘状地形,往往是由沙堆进一步发育而成。

新月形沙丘:

雏形沙丘形成后,由于沙丘的阻挡,使地面气流结构发生变化,迎风面沙粒部分被带至背风面沉积,使迎风面坡度变缓,越过脊部的气流形成涡流,使背风面形成马蹄形洼地,另一方面,由于绕沙丘两侧运动的风砂流运动速度快,形成翼角,背风面与两翼的气流的压力差形成回流,使顺风的翼角向内弯曲,形成新月形沙丘。

纵向沙丘:

是轴向与主要风向一致的垄岗状风砂堆积地形。

常由新月形沙丘进一步发育而成,常发育于有强烈单向风的沙漠地区

生物沉积作用

湖泊生物繁盛:

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

细菌作用一定温压,有机质化合

(富含碳的有机物质与泥质的混合体)

动物死亡腐泥()烃类还原环境(碳氢化合物)

运移、聚集

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油气藏石油

沼泽的沉积作用:

沼泽的沉积作用以生物沉积作用为主。

植物死亡→煤

沼泽菌解作用分解、H、O挥发

压实、脱水、胶结、碳化

植物尸体被埋藏腐殖质泥炭(59%

泥炭化作用

还原环境

成煤作用

无烟煤(95%)烟煤(82%)褐煤(69%)

温压作用脱腐殖酸

滨海的沉积作用

海水动荡、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

滨海碎屑沉积可形成海滩、沙咀和沙堤、潮坪、泻湖等环境。

(一)海滩沉积:

海滩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坦海滨地带。

1.砾滩

2.①分布于山区河流的河口区或陡峭的海岸附近;

②磨圆度好;

③具定向排列,扁平面倾向海洋,长轴平行于海岸线;

2.沙滩:

分布最广,在海湾及平直海岸均有形成

①分选性和磨圆度均较好;

②成分比较单一,以石英砂最常见。

3.泥滩

①分布于以潮汐作用为主的平缓海岸线或海湾;

②粘土质、粉砂质被涨潮流带至海滨沉积;

③自陆向海由细变粗。

(二)沿岸堤、沙坝、沙咀沉积

1.沿岸堤:

是在高潮线附近,由波浪引起的泥砂横向移动形成的大致平行于海岸的堤状地形,主要由粗碎屑、生物壳碎屑、重矿物碎屑组成。

古沿岸堤可作为判断古海岸线的标志。

2.沙坝:

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

波浪向海岸推进与底流相遇,能量减弱。

3.沙咀:

是海湾外由砂粒组成的,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伸入海中的垅岗状地形。

沿岸流由海岸岬角部分进入海湾,因水域变宽、流速下降,使所携带的泥砂沉积下来形成沙咀延伸或沙坝露出水面形成与外海半隔绝的水域称为泻湖(lagoon)。

(三)潮坪沉积

潮坪:

指无强烈的波浪作用而以潮汐作用为主的平缓海岸地带。

1.以粘土、粉砂、细砂沉积为主;

2.可发育双向斜层理,波痕、泥裂;

3.海生生物与陆生生物混杂。

(四)泻湖沉积

1.淡化泻湖:

发育于潮湿气候区,常形成黄铁矿、菱铁矿、碳酸钙沉积;

2.咸水泻湖:

发育于干旱气候区,以化学沉积为主:

按溶解度依次沉积:

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

二、浅海的沉积作用:

是海洋的最主要的沉积区

1.深度小:

低潮线~200m左右2.海底地形平坦:

大陆架3.离大陆近,陆源物质充足

4.生物繁茂

(一)碎屑沉积作用

1.碎屑来源:

主要是大陆,部分来自滨海;

2.以砂质和泥质沉积为主;

3.分选性和磨圆度均较好,自陆向海方向依次发育砂、粉砂和粘土沉积;

4.常发育对称波痕、斜层理、水平层理等;

5.常发育残留沉积,是成为浅海前的沉积。

浊流及其地质作用

浊流:

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发源地:

大陆架外缘、大陆坡上部或河口三角洲前缘

成因:

重力滑坍、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洪水期注入海洋的混浊水体

侵蚀和搬运作用:

沿大陆坡向海洋方向运动、塑造出海底峡谷。

沉积作用:

在大陆基上堆积成深海扇

浊积物的特征:

1.由典型的陆源碎屑组成

2.含浅海生物群遗体,缺少远洋生物群遗体

3.磨圆度和分选性中等~较好,以砂级为主,次为粉砂,也有泥和砾石

4.浊积物常夹于生物软泥之间

地质历史时期构造运动的表现

1.岩相的变化:

如果岩相的变化是连续的(无地层缺失),一般是非构造运动导致的海平面下降,使地壳相对上升,如果不连续,有大套地层缺失,则与构造运动有关。

2.岩层间的接触关系(三种)

整合接触:

相邻岩层时代连续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时代不连续,但产状一致。

角度不整合:

沉积间断,时代不连续,产状也不一致。

岩层的产状

地质构造:

在构造作用下,岩层发生变动(变形)形成的各种几何形体。

一、岩层:

是指由成分大致一致的物质组成的,以上、下两个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分界面(层面)为界的一套岩石。

二、岩层的产状要素

岩层的产状:

是指岩层在三维空间的位置(或产出状态)。

岩层的产状要素:

走向、倾向和倾角。

1.走向:

是指岩层在三维空间的水平延伸方向

走向线: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走向方位角:

走向线与地理子午线所夹的方位角

岩层的走向用走向方位角来表示

2.倾向:

倾斜线在水平方向的投影线所指的方向

倾斜线:

垂直走向沿层面倾斜向下所引射线,倾向与走向相差90°或270°,倾向用倾向方位角表示,倾向方位角是倾斜线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与(0°)方向所夹角。

3.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方向的投影所夹角,称倾角(真倾角),反映岩层倾斜的程度。

视倾角:

岩层面上的除倾斜线以外的任一直线与其在水平方向的投影所夹锐角。

4.产状的记录:

文字记录;平面图上记录。

三、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

1.水平岩层:

岩层面倾角为0°的地层。

水平岩层下部岩层时代老,上部岩层时代新;

2.倾斜岩层:

岩层面倾角大于0°小于90°的地层,岩层未倒转时(正常层序),顺倾向依次出露新地层。

3.直立岩层:

岩层面倾角等于90°的地层。

不能根据地层的叠置关系判断地层的新老顺序。

第五节岩后变形的概念

岩石的变形:

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内部各质点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岩石的变形都要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三个阶段

弹性变形:

很难在地质体中保留

塑性变形:

褶皱是塑性变形的产物

脆性变形:

断裂是脆性变形的产物

第六节褶皱构造

褶皱:

是指岩石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

一、褶皱的基本类型有两种:

背斜和向斜

背斜:

是指岩层向上的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向斜:

是指岩层的向下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较新,两侧岩层较老。

二、褶皱要素

是指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

包括:

核部、翼部、转折端、枢纽、轴面等

核部:

泛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通常把出露在地面褶皱中心部分的岩层称为核部地层。

翼部:

是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

转折端:

指从一翼向另一翼的过渡部分

枢纽:

是指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岩屑的各个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轴面:

是一个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构成的面

三、常见褶皱分类及其特征

1.按轴面和两翼产状分为:

直立褶皱:

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相等

斜歪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倒转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倾角不等

平卧褶皱:

轴面水平,两翼倾向近水平

2.根据褶皱在平面图上的长宽比

线状褶皱:

长宽比大于10∶1的褶皱

短轴褶皱:

长宽比介于10∶1~3∶1之间

穹窿和构造盆地:

长宽比介于1∶1~3∶1之间

长宽比介于1∶1~3∶1之间的背斜称穹窿长宽比介于1∶1~3∶1之间的向斜称为构造盆地

3.褶皱的组合类型

(1)复背斜和复向斜

复背斜:

总体为一背斜,大背斜又由一系列次极小背斜和小向斜组成;

复向斜:

总体为一向斜,大向斜又由一系列次级背斜和向斜组成。

(2)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

隔挡式:

宽向斜、窄背斜;隔槽式:

宽背斜、窄向斜

四、褶皱的形成时代

常采用不整合分析法:

被上覆不整合覆盖的褶皱形成于不整合面下伏最新地层沉积后,不整合面上覆最老地层沉积前。

第七节断裂构造

一、节理

节理:

是岩石中无显著位移的破裂(裂隙)

(一)节理的几何分类:

1.据节理与所在地层的关系

走向节理:

节理走向与所在地层走向一致

倾向节理:

节理走向与所在地层走向垂直

斜向节理:

节理走向与所在地层走向斜交

顺序节理:

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2.据节理与主要构造线的关系

(1)纵节理:

节理走向与主要构造线延伸方向一致

(2)横节理:

节理走向与主要构造线延伸方向垂直

(3)斜节理:

节理走向与主要构造线延伸方向斜交

(二)节理的力学分类

1.剪节理:

由剪应力作用形成的节理,节理面光滑、分布平直、延伸较远、两组节理常呈“×”型产出,能平整地切过砾石

2.张节理:

由张应力作用形成的节理,节理面粗糙,不平直,延伸不远,宽度不定。

二、断层

(一)断层要素及断距

1.断层的概念: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2.断层要素:

是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断层面和断盘

①断层面:

是将岩块和岩层断开成两部分,断开岩块或岩层顺其滑动的破裂面;

断层带

断层线:

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②断盘:

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

上盘,下盘

3.断距:

是断盘沿断裂面相对错开的距离

真断距:

断层面上对应点被错开的实际距离,又称总断距、总滑距

视断距:

是根据对应层测量的断层位移在垂直于岩层的走向的剖面上,视断距有以下几种:

地层断距:

断层两盘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地层断距:

断层两盘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地层断距:

断层两盘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二)常见断层类型

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1.正断层:

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

2.逆断断层:

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

3.平移断层:

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运动的断层

(三).断层的组合类型

正断层的组合类型:

①阶梯状断层;②地垒和地堑

逆断层的组合类型:

叠瓦状构造(四)断层的常见识别标志

1.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2.断层面和断层带上的标志

①断层面上的擦痕和阶步;

②断层带内的断层角砾岩。

3.断层两盘的牵引现象

4.一些地貌标志①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②泉水的串珠状分布。

(五)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

不整合分析法:

如果一条断层切断了较老的地层,而被较新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则断层形成于不整合面上覆最老地层沉积前,下伏最新地层沉积后。

岩浆、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的概念

岩浆:

是一种炽热而富含挥发分的具有粘性的硅酸盐熔融体

岩浆的主要成分为SiO2,其次为

(1)金属硫化物;

(2)Al、Fe、Mg、Ca、Na、K等的氧化物;(3)一些痕量元素(Li、V、Cr、Co等)和(4)挥发组分(H2O、CO2、CO、H2S、NH4)

依据SiO2的相对含量

酸性岩浆(SiO2>66%),中性岩浆(SiO2在53~66%)基性岩浆(44~53%),超基性岩浆(<44%)

岩浆作用:

指从岩浆的形成、活动直至冷凝,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的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

根据岩浆活动的特点,可分为两种作用方式:

侵入作用→侵入岩喷出作用(火山作用)

熔浆:

流出地面的岩浆—形成熔岩或喷出岩

第2节岩浆的喷出作用—火山作用

第3节一、火山活动的产物

(一)气态喷出物:

来源于岩浆本身折出

常见的为水蒸气(70%~90%)、N、H、O、CO2、CO等,温度超过500℃时,气体喷出物成分主要为氯化物:

NaCl、KCl、FCl2等),称干喷气,无水蒸气

500~360℃时:

HCl、H2S、H2CO3及少量水蒸气和硫磺

360~100℃时:

NH4Cl、H2SO4

<100℃时:

水、CO2或气态硫化物。

(二)液态喷出物火山的液态喷出物称熔浆或熔岩(lava);水分和气体少,可分为三类:

酸性熔浆、中性熔浆、基性熔浆

酸性熔浆:

SiO2含量高,FeO、MgO含量低、色浅、比重小、粘度大

基性熔浆:

SiO2含量低,FeO、MgO含量高,色深、比重大、粘度小

熔岩流:

熔岩自火山喷出地面后沿地面流动形成熔岩流。

熔岩流的三种基本类型:

1.结壳熔岩:

常为基性熔岩(又称波状熔岩)、绳状熔岩;2.渣状熔岩,也可称块状熔岩:

为粘度较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