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 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604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史 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现代文学史 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现代文学史 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现代文学史 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现代文学史 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史 笔记.docx

《现代文学史 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史 笔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史 笔记.docx

现代文学史笔记

新时期初期文艺复苏

(一)80年代文艺的生态环境

·文革结束

·拨乱反正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发展经济

·艺术民主的提出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二)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号前后,人民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创作。

(伤痕文学的发端)

(三)1979年10月30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四)文艺观念的论争

1、文艺与政治观念的论争

2、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3、关于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的讨论

80年代前期的文艺思潮

(一)文学取得了与社会现实生活同步的发展

1、刘心武《班主任》(1977年11月)标志着“伤痕文学”的出现。

2、反思文学。

作品: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3、付出的诗人的创作。

作品:

艾青《化石》公刘《沉思》

4、改革文学

(二)文学论争

1、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一)新的审美建构,具有新的审美独立性。

(二)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三)文学论争

1、寻根文学。

文化意识的勃动。

汪曾祺《受戒》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

陆文夫《美食家》邓友梅《那五》

2、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

(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安忆《三恋》莫言《红高粱》

刘恒《伏羲伏羲》

3、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1)先锋小说。

(强调先写什么,重点些什么)

莫言《透明的胡萝卜》、《红高粱》格非《褐色鸟群》

马原《甘底斯的诱惑》残雪《山上的小屋》余华《四月三日事件》

(2)新写实小说。

——还原生活本身,追求客观冷静叙述。

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

刘恒《狗日的粮食》刘震云《一地鸡毛》

4、文学主体性的讨论(P147)

5、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80年代小说

一、伤痕文学

代表作品:

刘心武《班主任》韩少功《月兰》古华《芙蓉镇》

张贤亮(p175)

(1)(1936—),江苏胎县人,生于南京。

(2)作品:

短篇小说: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肖尔布拉克》《初吻》

中篇小说:

《土牢情话》《龙种》《河的孙子》《绿化树》《浪漫的黑夜》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长篇小说:

《男人的风格》《无法苏醒》《习惯死亡》

(3)张贤亮小说的题材

1、取材于自身经历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反映和省思。

2、写农民的命运和际遇,探究人性和人心,但也因大胆的性行为而引起过争议。

《邢老汉与狗》

伤痕文学给人民带来的伤痕:

1、精神意识的荒芜和畸形

2、心灵情感的压抑和残缺

3、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二、反思文学

1979年2月,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产生的初步标志。

1、反思文学内容

(1)建国以来的各种运动和“左倾”思潮对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古华《芙蓉镇》)

(2)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在精神上的烙印。

(《五个女人一条绳子》)

(3)对党和人民关系的省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王蒙《蝴蝶》)

(4)对扭曲的人格或不健全的文化心理及国民性的分析和针砭。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2、代表作品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刘真《黑暗》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古华《芙蓉镇》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挣不断的红丝线》路遥《人生》

叶文玲《心香》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月食》王蒙《蝴蝶》

张贤亮作品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抗抗《北极光》

3、反思文学概述

历史反思;现实反思;生命反思。

(1)张贤亮(p175)

(2)谌容(p173)

谌容:

(1936—),祖籍四川巫山县,生于湖北汉口,原名谌德容。

第一部长篇小说《万年青》(1975)

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1979)《人到中年》(1980)(秦波)

(3)古华

原名罗鸿玉,湖南郴州嘉禾县人,现族居加拿大。

代表作品:

《芙蓉镇》《美丽崔豆杉》《爬满青藤的小木屋》

三、改革文学

(一)特点

1、呼唤改革,及时快捷做出反映和描写。

2、力图整体反映改革的时代,有高扬着理想希望的不可逆转复杂性。

3、创造了一批改革开拓者心中的英雄形象。

(二)代表

1、蒋子龙(p153)

(1941—),出生于河北省沧县。

短篇《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

2、高晓声(p154)

(1)作品:

①“陈奂生”系列小说:

《漏斗户主》,《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陈奂生出国》。

②《李顺大造屋》。

(2)创作特点:

①喜写乡土题材,表现农民的生活和命运的变迁。

②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融合了西方技巧。

③运用了多种手段,个性化细节,幽默语言塑造人物性格,塑造中国农民典型形象。

3、贾平凹(p184)

(1)(1952—),陕西丹凤人,原名贾平娃。

(2)作品集:

《兵娃》《姊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

长篇小说《浮躁》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诗集《空白》等

(3)《满月儿》

(4)《腊月·正月》韩玄子和王才

(5)太多的性爱场面描写

开创了“关窗”叙述模式

□□□(此处作者删去了……字)

四、寻根文学

(一)概念——80前后,当现代派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渊源。

(二)作家:

莫言、王安忆、韩少功

作品:

《爸爸爸》《红高粱》

(三)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

反思与寻找;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

(四)寻根小说显著特点

(1)鲜明的地域特点

(2)现代意识

(3)创作手法上传统与现代的相容性

(五)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态度

1、文化批评型。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感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

(六)其它作家

1、汪曾祺(p180-181)

(1)(1920—1997),江苏高邮人。

(2)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

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评论集《晚翠文谈》《汪曾祺自选集》

(3)《受戒》

①主人公明海、英子

②《受戒》的特点:

没有集中故事情节,叙述不受约束,信马由缰;主人公应是“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生活。

(4)汪曾祺小说创作特点

①乡土风情描写,对传统古典美学境界的钟爱;

②超脱的人生境界和健康的人性呼唤与追求;

③叙述的诗化和散文化;

④语言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生动传神,富有节奏感;

⑤创作观念是对当时和当下小说创作功利化追求的反驳,是多样化审美境界的开拓。

2、王安忆(p157)

(1)(1954—),出生于南京,茹志鹃女儿。

(2)力作《小鲍庄》

(3)“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

3、韩少功(P157)

(1)《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

(2)前期:

悲剧

后期:

寻根意识

(3)《爸爸爸》

①描写地点——鸡头寨

寨里的人和自然具有神奇的交感和渗透;

语言上有荆楚遗风。

②丙崽:

喜剧性人物——豆耍、戏弄、欺侮的对象;

悲剧人物——仲裁缝同情保护的客体;

“丙仙”,成为“打冤”汉子们顶礼膜拜的崇高巫师。

(4)《马桥词典》

①政治故事(如马疤子、盐早的故事)

②民间风俗故事(乡间日常生活,如志煌的故事)

③即使在乡间世界也找不到正常话语来解释的人。

(如万玉、芳鸣)

4、阿诚(P156)

(1)(1949—),北京人,原名钟阿城。

(2)《棋王》《树王》《孩子玩》

知青小说

(一)“知青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1、70年代后—80年代初,“伤痕性质”的小说,写作苦难经历。

如《蹉跎崩》、竹林《生活的路》

2、80年代前,对知青生活的肯定。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雪》

3、80年代中期,“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

张杭《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

(二)知青小说特点

(可能还缺少内容)

先锋小说

(一)概念:

1985年开始,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作品形式,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注重语言实验。

(二)代表作家:

马原、苏童、格非

(三)特点:

(1)文化上,对旧有意义的反叛和消解。

(2)文学观念上,对旧有真实观念的颠覆,对真实历史和历史本质的追逐,放弃对现实的反映,只是自我涉嫌功能。

(3)文体特征上叙述游弋,结构散乱。

(四)与寻根文学的异同

同:

拓宽的束缚和限制

异:

先锋小说仍坚持启蒙主义理论

(五)莫言

1、莫言(p187)

(1)(1956—),山东高密人,原名管谟业。

(2)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

(3)《透明的红萝卜》

①感觉魔幻②奇异的情境③魔幻的意象

(4)《红高粱》

主人公:

“爷爷”余占鳌、“奶奶”戴凤莲

(5),莫言的焦虑:

①“莽汉主义”②超越知识分子的道德,重新复活个体生命力量③全力伸张个体生命力

2、余华(p194)

(1)浙江海盐人。

(2)作品:

《死亡叙述》《爱情故事》《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沙漏式布局)、《许三观卖血记》,长篇《活着》

3、苏童(P194)

(1)原名,苏州童忠贵

(2)《妻妾成群》、《米》

80年代诗歌

一、80年代诗歌概述

(一)天安门诗歌运动

(二)归来诗人诗歌的共同特征:

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失去的岁月”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

3、沉思中也有执着

(三)艾青归来后诗歌特征:

1、主题:

关注民族和人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2、取材和抒情:

——从具体现实生活中把握超现实的体验,具体描写推出象征性的意义

3、艺术表现特征:

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出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

例如《镜子》

朦胧诗(P201)

(一)概述——指舒婷、顾城、多多、江河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二)特征:

1、思想内容上,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角度对动乱时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

理性沦失作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

2、艺术特征:

象征化、意象化

(三)1、舒婷《致橡树》《双桅船》

2、北岛

(1)主要作品:

《问答》《一切》

(2)a、清醒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隐喻、象征印象相结合

b、诗歌特质:

精神特质;关键词“NO”;

强烈的否定意识、怀疑批判精神,不妥协的意志,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

3、顾城

(1)诗集《无名小说》《黑眼睛》《古城诗集》,长篇小说《英儿》(与妻子谢烨合著)

(2)朦胧诗代表人物,被称为“童话诗人”,追求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

(3)《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新生代诗人

(1)代表人物:

于坚、吕德安

(2)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的总体特征;反意象、反修辞、口语化的语言特征

(3)朦胧诗人杨炼a《大雁塔》和新生代诗人韩东b《有关大雁塔区别》

1、诗人体验:

a、注重族团集体语境下的人生体验,在外部世界勘探呈现作为主体的人、群体意识、忧患意识,尊严与理性,自强主义、人道主义;

b、注重个体语境下的生命体验,在内部世界勘探中呈现自我的分裂和漂流,反解自我的完整和统一;反理性,自戕。

2、意象态度:

a、重意象多意蕴的营造;精致典雅;b、讲究生活流,增加了叙事因素,呈现出碎片化叙述。

心态流叙述,拆除深度意象

3、审美态度:

a、崇高、优美、和谐;b、审丑、粗鄙化

4、感情化:

a、崇尚激情;b、反抒情、冷抒情;零度情感介入

5、语言:

a、意识形态暴力;b、口语化色彩

(4)a、于坚《零档案》

b、伊沙《饿死诗人》

3、海子(1964-1989),原名査海生,安徽怀宁县人,长在农村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受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影响诗人是先知……

 

80年代戏剧

一、1977年,《枫叶红了的时候》和《曙光》的问世,标志着话剧创作的新生

(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1977-1979)

1、揭批“四人帮”

《丹心谱》(苏叙阳)《于无声处》(宗福先)

2、从“神话”走向“人化”

《陈毅市长》(沙叶新)

3、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报春花》(崔德志)《假如我是有的》(沙叶新)

4、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

《左邻右舍》(苏叙阳)《小井胡同》(李龙云)

(二)探索戏剧的特征:

一、形式革新

(1)结构散化,叙事成分增加

(2)戏剧时空自由转换,不同类别的时空互叠

(3)象征、隐喻、荒诞手法的运用

(4)人物心理活动的舞台亮相

(5)借用音乐、舞蹈等追求戏剧的综合性

二、内容的革新

(1)思考人的价值与生存意义

(2)对人内心的透视和灵魂分析

(3)主题诗化、哲理化、多义性

80年代探索剧作家:

高行健

(三)小剧场运动时期

·立足戏剧本体,进行本土化追求,以现实主义为主,吸取西方现代派戏剧美学观

《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

·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1、沙叶新

<1>生于南京,回族人

<2>《假如我是真的》《大幕已经拉开》《寻找男子汉》《无标题对话》

<3>创作特色:

a、社会责任感;b、敢于表现时代生活,针砭时弊;c、平民意识;d、忠于历史真实,力避神化而求人化;e、喜剧风格,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现严肃而深刻的主题。

《寻找男子汉》

2、高行健

<1>生于江西赣州,现为法籍华人,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绝对信号》

a、主观化的时空结构方式;b、舞台语言上也具有开创性

<3>《车站》(1983)——无场次多声部生活抒情戏剧

<4>《野人》(1985)——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5>《彼岸》

80年代散文

新特征: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创作主体对文体意识的自觉,追求审美意识觉醒

巴金《随想录》(怀念萧珊)【其妻子】、《小狗包弟》)

史铁生(1951——2010)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代表作《我与地坛》(1991)

三、80年代报告文学评述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90年代文学概述

第一讲90年代文学价值裂变

(一)文学失去了社会轰动效应,进入平静而寂寞的发展时期。

(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等——对现代的焦灼)

(二)文学逃逸了社会活动中心,开始向边缘话语飘移

(三)商业主义大潮突起,“精英”文化受挫

商业化思潮的胜利进军和人文主义思潮的悲壮抵抗

1、作家世俗化,不少作家下海经商,由传统文人变成经济型文化人

2、作家为钱写作,出现了期货作家、企业文学和货币评论

3、采用商业手段,自我包装、推销

4、亚文学、软文学冲刺市场

5、严肃文学媚俗化,如“布老虎丛书”的名号就显示出一种讨人喜欢的姿态。

(二)雅俗文学的对立共存与互补

1、通俗文学——投合大众审美情趣满足大众阅读需要为目的的文学读物

(1)纯为供旅人游客等消闲解闷的“快餐式”文字

(2)随处可见的以武大、言情、纪实、揭秘等类的文学读物

2、高雅文学(严肃文学、纯文学)

它以承载较多的文化社会功能

(三)市民话语和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相互渗透和互拒

1、市民话语——社会群体的生活话语和精神话语

作品:

《烦恼人生》《一地鸡毛》《冷也好热也好》(80年代后期新写实小说

(90年代新市民小说)社会群体性的特征:

绝不浪费而最讲实务

(四)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发展和现代主义的东方化蜕变

开放性:

(1)a、新写实小说——逼进人的生存真实;b、新历史小说——悬置规律,必然性等过去认为的历史铁则;c、新状态小说——逼进人的心灵世界。

(2)a、西方虚无主义,融合了东方宿命精神、老庄的避世精神。

“不是让人迷失在开心馆”而且“淹没在烦恼人生的无奈叹息中”。

b、普遍采用客观低调的叙述语调

第二讲90年代文学的六大模式

一、文学旗帜的演化

由为人生——为生存;写人生理想和集体的历史使命——;《人到中年》;

二、文学审美信念的哗变

(一)用原生态的琐屑生活与充满折磨的生存环境来消解崇高。

刘震云《人到中年》、王蒙《组织不来了个年轻人》

(二)视文学如“玩”如“游戏”,对崇高结晶来的真善美不屑一瞥,用戏谑与调侃去亵渎崇高。

王朔《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我是你爸爸》《过把瘾就死》《玩的就是心跳》

三、文学回视历史的变焦

写本质——写本色

1、历史小说艺术化——历史本色;李锐《传说之死》

2、历史的必然性与人生性格命运的逻辑性——偶然性

3、人际关系、社会冲突——人与自然的关系;陈建功《放生》

五、文学扫描的热点

人和外部社会的冲突——人生缺点和心理误区;例,方方那个《桃花灿烂》

六、文学价值的震荡

·从文学功能说,传统上是教育、认识、娱乐三大功能构成

·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冲荡,归根到底将引起队伍的解构与文化心态的变化

 

第一节新写实小说

一、概述

1、80年代末90年代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

代表作:

刘恒《狗日的粮食》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

2、展示下层社会的庸常生态,注重对世俗人生的叙写中表达对认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索;对琐事的关注

二、新写实小说主要内容

(一)关注社会卑微人物的卑琐人生,突出他们窘困的生存状态

1、刘恒《狗日的粮食》;2、方方《行云流水》

(二)突出执着的生命状态,在平凡的婚外恋生活中感受平凡的生命的存在

1、池莉《太阳出世》2、叶兆言《艳歌》3、方方《》结婚车》4、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三)对家长里短的世俗生活的叙写,展示人们灰色的精神状态

1、方方《落日》P24

2.刘震云《新兵连》:

“他人即是地狱”的争夺

三、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点:

(一)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

刘恒《四条汉字》

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二)生活流式的叙述结构

不重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而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

不中情节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而重生活的“纯态实施”的原生美

不重情节的跌宕起伏,而重细节的生活化

结构作品:

以人物恋爱结婚的生活流

以官场争权夺利的矛盾

以人生的发展历程

按主要事件的发生顺序

1、新写实小说以极为通俗的语言叙写世俗人生、俗风俗尚、透露出浓郁的民族色彩;

2、大多描写引车卖浆者滞留的生活,注重对本色生活的描摹而常常不避粗俗。

(1)池莉《太阳出世》

(2)池莉《你是一条河》

(三)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

《一地鸡毛》《黑洞》

四、新写实小说——日常生活的卑微性

(一)池莉《烦恼人生》

1.“形三而实一”的人称设置

主人公:

印加厚

2.还原“生活的原生态”

半夜惊叫

洗漱

车上、轮渡上、早点

迟到、操作工在、评奖金、土地雅丽

饭里有虫、儿子寿酒、江南下来信、初恋情人夏玲

厂长批评、接儿子、再过渡轮、女疯子、家中苦乐

3.印加厚的“梦”(6个梦)

第四次,朋友江南下的来信勾起往事回忆:

“少年的梦”连番涌现

第五次,轮渡上的梦,被女疯子惊醒

第六次,进入梦乡前的一颗,提醒自己一切是梦。

印加厚八县市当成是“梦境”,把“梦境”当成是现实,显然他对现实不满。

(二)刘震云《一地鸡毛》

1.小材在“单位”中的经历

“世界说起来很大,中国人说起来很多,但每个人迫切需要处理和对付的,其实就是周围那么几个人”

2.几个人和几件事

(1)分梨,

守卫照应,其一种象征性作用,主要写主人公的命运

同“分离”

分梨有着神奇的主宰力量

(2)入党

3.家庭生活

淹没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中

 

五、都市平民:

重复与理想化《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一)平民与后精英对话

(二)平民生活状态:

安居乐业

(三)单调重复及其意义

第一次,体温表发生爆炸

第二次,把事件讲给汉珍听

第三次,汉珍到燕华家,讲给燕华和几个女人听

(四)重复市民思想

从叙述人的严重,重复是良性的

安于平淡生活的单调并善于平中见奇,自得其乐,是当今杜诗应当具备的一种积极态度。

六、杜诗嬉游者:

从行为的狂欢到言语的狂欢

王朔:

叛逆性

《过把瘾就死》《渴望》《编辑部的故事》《顽主》及其“续篇”《一点正经没有》

(一)替补与狂欢

“三T”公司:

替人解雇,替人解闷,替人难过,简称“三T”

“三”——一概言其多,“替”——替换,替补

“三替”是全面的全能的替补

(二)行为的狂欢

1.当人惯于循规蹈矩的走,嬉游者故意无所事事的嬉戏和游荡的行为,本身就带有挑衅和叛逆意味

2.“无赖”

3.想旧体制的代理人——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的挑战,是嬉游者反叛行为的重要方面

(三)言语的狂欢

(四)脏话

(五)调侃

第二节.新体验小说

一、概述

1993.9.25《北京文学》编辑部邀请陈建功等青年作家

二、新体验小说艺术特征

(一)亲历性:

创作基点

(二)现实性:

叙事方式

(三)体验性:

情感内涵

(四)平易性:

审美风范

(一)亲历性:

毕淑敏《预约死亡》

袁一强《“祥子”的后人》

李功达《枯坐街头》

齐林庚《殡仪馆里的故事》

(二)现实性

1.常常以第一人称所见所闻叙写作家的亲历的生活,描绘“我”所接触的人和事,有事以作家华敏为作品的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李功达的《枯坐街头》

王梓夫《破译桃花冲》

2.作家以亲历者的亲历过程构成作品,顺时序的叙事结构。

不追求情节曲折跌宕,中师亲历过程真实生动,看重作品的架构的自然流畅。

刘庆邦《家道》王梓夫《破译桃花冲》

3.展示生活本身

(三)体验性

袁一强《“祥子”的后人》(《体验板爷儿》的酸甜苦辣)

(四)平易性

1.苦清生《流浪京都》、

三、得与失新体验小说历史审视

不足:

缺少虚构特性魅力

第三节新市民小说

一、概述

二、新市民小说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一)手上的星光:

市民生活的奋斗与挣扎

胡丹娃《假面女人》

(二)爱又如何:

市民社会的性爱与欲望

1、张欣《爱又如何》

2、陈丹燕《女友间》

3、唐斌《我要越狱》

4、宋子平《演绎爱情》

(三)放飞的希望:

市民社会的思考与批判

1.对金钱物质的过渡崇尚和追求,在市民社会里出现了人情淡泊冷暖的现象

薛友津《轻飘飘的感觉》

杨东明《浮生何寄》

2.现代都市社会对金钱无语的贪婪追求;人性的沦落与异化

秦和涛《我是一头逃工的狼》

罗雨君《唯你无忧馆》

李栋梁《死亡游戏》

3.思考市民社会问题,深刻提示官场不正之风

郭启祥《修炼》

王霄夫《人间烟火》

何冰《诚实的骗局》

一、九十年代文学创作里呈现出一种非理性化的色彩

方方《落日》

邱华栋《眼睛的盛宴》

陈丹《女友河》

二、九十年代文学创作表现出一种生活化倾向

三、九十年代文学创作展现出一种平民化的追求

九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不足之处:

1.缺乏历史深度和人性的深度,“恶与丑”的展示

2.缺乏对具有时代色彩、历史意味着重大事件关注;忽略生活素材选择与提炼

3.缺乏对所写的平民生活异彩与思考,缺少与先进人物的关注,具有平民化倾向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