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发展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4241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管理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质量管理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质量管理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质量管理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质量管理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管理发展史.docx

《质量管理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管理发展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管理发展史.docx

质量管理发展史

第一章质量管理发展史

一、绪言

当工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后,质量管理就产生了。

约公元前18世纪,古代汉谟拉比法典中有一条法律规定:

‘如果营造商为某人造一所房屋,由于他建得不牢固,结果房屋倒塌,使房主身亡,那么这位营造商将被处死’。

在我国,甲骨文卜辞中的“司空”,“司工”,就是商王朝任命的专门管理手工业产的官司吏。

《周礼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秦始皇兵马俑的“物勒工名”等,都反映我国古代管理的状况。

但直到期20世纪以前,产品质量一直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来保证,不适合大工业生产,随著生产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开展起来后,现代的质量管理才逐渐产生和发展。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差不多每隔20年,在解决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就会发生若干重大的变革,见以下简图:

质量管理发展简图

质量保证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

可靠性

统计质量管理

检验员

工长检验

操作者

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

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质量管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4.质量标准化阶段

二、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40年代)

质量检验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则形成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创始人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创立了“泰勒制度”。

泰勒(1856—1915),出生于律师家庭,18岁考哈佛大学,攻读法律以继承父业,但中途因眼疾,神经性头痛辍学。

1878—1890钢铁厂,1890—1893总经理,1893—1898咨询师,研究院(强调专业化,即从主观向规范化转变),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曾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

1895年《计件工资制》,1903年《工厂管理》,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1912年美国国会听证会。

伯利恒钢铁厂搬运生铁试验(21磅),工人减少500—140,日工作量增加12.5—47.5,单位工资增加1.15—1.85

泰勒主张计划与执行必须分开,因而需要有“专职检验”这一环节。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零件的互换性,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大约从20世纪初开始,大多数企业普遍设置了专职的检验(QC)部门,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检验人员,制定了产品检验制度,添置了必备的检验仪器,用一定的检验手段负责全企业的产品检验工作,因而又被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企业执行检验的职责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继而转移到专职的检验人员身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由检验员把关,加强了生产者的责任心,减少了社会上不良品的流通,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但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只限于产品质量的检验,即依靠检验手段挑出不合格品,并对不合格品进行统计而已,管理的作用薄弱。

这种“检验员的质量管理”是以半成品,成品的事后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对于防止不合格品出厂,保护出厂产品质量和用户利益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这种事后把关型的管理,不能避免不合格品的产生,而且出了质量问题又可能推诿责任,随著生产规模的放大,其缺陷越来越突出。

比如:

1)解决质量问题缺乏系统的观念;

2)只注重事后的结果,缺乏预防;

3)它要求对成品进行100%的检验,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实现。

落检验花时

效率低检验合格品

 

三统计质量控制阶段(40—60年代)

统计质量控制形成于20世纪的30年代。

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休哈特应用数理统计提出了SPC(统计过程控制)理论,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的产生,从理论上实现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1931年休哈特出版了《加工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专著,1929年,同一实验室的道奇和蔼米格提出了统计抽样检验原理和抽检表。

他们是最早把数理统计引入质量管理领域的三位学者,但由于当时的美国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上述成果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保证军火生产的质量,美国国防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统计质量控制的专门研究,制定了“战时质量管理标准”,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军工企业推行统计质量控制,保证并改善了军工产品的质量,效果显著。

战后又把它推广到民用工业中,给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于是全世界纷纷效仿,50年代达到高峰。

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可以预防不合格品的大量产生,在方式上,责任者也从专职检验员转移到专职的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标志著事后检验的观念转变为预防质量事故的预防观念。

但由于过分强调数理统计,使员工感到深奥,误以为“质量控制是工程师的事,与自己无关”,从而限制了这些方法的进一步推广。

50年代后,由于美国当时的国际竞争压力较小,上述方法在美国又逐渐消失,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日本的质量管理所起的巨大作用,又一次引起了对统计质量控制的重视,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发达国家掀起了大力推行SPC的热潮。

四全面质量管理阶段(60年代后)

1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蓍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注重其性能,而且增加了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要求;同时,随蓍“保护消费利益”运动的兴起,随着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产品保证”问题,20世纪60年代在管理理论中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同时,在生产和企业中广泛应用系统分析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综合分析研究。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的菲根堡姆,1961年,他发表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书强调质量职能应由全体人员承担,质量管理应贯穿于产品产生,形成的全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是在统计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企业全员参加,从全过程的各项工作研究质量问题,它的方法,手段更丰富,从而把产品质量真正管理起来。

60年代以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各国都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创新并不断完善提高,特别是日本,提出了全公司质量管理CWQC,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

1.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转变为预防和改进为主

青蛙实验:

把青蛙投入滚烫的水中,青蛙立即跳出来,把青蛙放入常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当青蛙感觉到热想跳出来时,却跳不出来。

2.把过去的以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系统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

3.以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出来,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全部门参与,依靠科学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使生产,作业的全过程都有处于受控状态,以达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的。

3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三全一多样”

1全员参加

把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上至经理,下至工人,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做好本职工作,全体参加质量管理,为此,一是要做好全员的质量教育,二是要明确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责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管理活动,如质量圈活动(QCC)等。

2产品或服务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

要把产品质量有关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加以管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体系,为此,一要有预防为主,不断改进思想,二要有为顾客为用户为工序服务的思想。

---------下工序就是顾客

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全企业就是企业管理层次都要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上层管理侧重于质量决策,如质量方针的制订,中层管理则实施领导层的质量决策,执行各处的质量职能,下层管理则要求每个员工都按标准,按规定程序进行生产或作业。

4采用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并不否定质量检验和统计质量控制的做法,而是把它们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加以对待,全面质量管理尊重客观事实,尽量用数据说话,强调遵循PDCA循环的工作程序,强调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如数理统计,网络计划,价值工程,工业工程,系统工程,运筹学。

---------用数据说话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为ISO9000系列标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五质量管理标准化阶段

1994年美国质量专家在美国质量大会上提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因此,进入21世纪,质量管理呈现下列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1、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产品和资本的流动日趋国际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的竞争范围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国际产品质量保证和产品的责任问题。

制定质量管理国际标准以促进国际技术经济合作,消除技术贸易壁垒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共同的需要。

国际化标准组织提出的ISO9000族标准已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它标志着现代质量管理向着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新高度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2、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已经由制造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侧延伸。

售后服务的质量和产品质量同等重要,必须以顾客为导向,不断加改进使顾客满意,甚至进一步使顾客忠诚。

此外,服务贸易以远高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质量运动在未来的发展中的重点将从制造业转移到教育,医疗保健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3、美国质量专家克劳斯比提出,质量就是一次成功,即零缺陷,零缺陷活动是以消除工作缺陷为目的,为此,企业逐渐发展出6SIGMA(δ)管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质量提高是由整条供应链来共同保证的,要求企业必须在充分挖掘内部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外部资源,与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合作者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坚持互利的原则。

4、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迫使人人们重新审视全面质量管理,人们应当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质量观。

5、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使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软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为保证并提高软件质量,软件企业通过贯彻ISO9000族标准或进行CMM(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强调实施软件工程,采取在软件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实行标准化,加强软件配置管理和技术状态管理等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在21世纪,各组织更加强调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通常采用“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形成以互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支撑的生产网络,同时,21世纪的质量管理观念应逐渐转化为组织的质量文化,质量方针也应从持续改进转化为持续创新。

 

六我国质量管理的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处于单纯的质量检验阶段。

1978年,在机械工业系统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1979年,成立了全国性质量管理群众团体----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在原国家经委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有组织的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1981年,申请参加了ISO/TC176,成为O成员(观察国)。

1985年,原国家经委颁发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普遍推广。

1987年,〈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管理办法〉颁布,质量管理活动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

1987年,原国家标准局组织成立了“质量保证标准化特别工作小组”,并确定以等效采用的原则将ISO9000系列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1988年12月10日,正式发布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系列标准(GB/T10300.1—10300.5—87)

1989年8月1日,正式实施GB/T10300系列国家标准,等效采用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

1989年12月2日,国家标准监督局等同采用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推出GB/T19000系列国家标准(于93年1月实施)

1994年12月24日,原国家技术监督等同采用94版ISO9000系列标准,推出GB/T19000系列国家标准(于95年6月30日实施)。

2000年12月28日,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同采用2000版ISO9000系列国家标准,推出GB/T19000系列国家标准(2001年6月1日实施)

2001年4月,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将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认证认可和标准化工作。

同时成立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分别统一管理全国的认证认可工作和标准化工作。

第二章国际标准化组织

一、ISO的成立背景

1、ISO的含义: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英文缩写(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tion)。

2、ISO的成立日期

1947年2月23日

3、ISO的成立背景

20世纪初,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和国际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对各国的标准进行协调统一要求越来越强烈。

1921年,比利时、加拿大、荷兰、挪威、英国和美国等七国达成了一个定期交流情报的协议。

1928年,成立了国家标准机构国际联合会,通常称为国际标准化协会(ISA),当时主要是为了协调和促进各国标准的统一,研究标准化的有关原则。

30年代后期,受到了正在酝酿的战争的威胁,部分国家退出了ISA。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标准化工作一度中断,到1942年,ISA正式停止工作。

二战期间,人们对开展国家标准化和国际标准化的要求更迫切。

当时,由于国家之间连最简单的螺母各螺钉等都不通用,因而给盟军的武器供给和维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欧洲的其它战场,用于美国装备的备件都需从美国运来,在关键的时刻,给战斗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二战后,各国开始恢复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扩大出口和占领国际市场,开始了激烈竞争。

当时,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都感到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无论产品质量、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实力都不是美国的对手,于是,都要求尽快成立权威性的国际机构,制订国际标准作为仲裁的依据,以协调各国标准的差异对贸易造成的影响。

1946年月10月,中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巴西、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意大利、印度、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巴勒斯坦、波兰、南非、瑞典、瑞士、英国、美国、苏联、南斯拉夫等25个国家的46名代表在伦敦开会,决定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并起草了章程。

至于1947年2月,ISO章程得到了15个国家的标准化机构的批准,于1947年2月23日正式成立。

美国著名的标准化活动家霍华德·孔利(HorwardCoonley)为第一任主席,25个国家为ISO创始国。

二、ISO的相关知识

1、ISO会址

ISO的会址设在瑞士的日内瓦。

2、ISO的使用语言

ISO使用英、法、俄三种语言。

3、ISO的成员情况

ISO是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标准化团体,为联合国的甲级咨询机构,至1996年底,有118个成员,其中正式成员85个、通讯成员24个、联合成员9个;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机构可接纳为成员,无成员团体的国家,可申请登记为通讯成员或联络成员。

我国于1978年成立国家标准总局,同年重新加入ISO。

1988年7月改组成立国家技术监督局。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88年月12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于1989年4月1日实施

三、ISO的理事国情况

ISO成立时有11个理事国,分别主席国及其它10个国家担任,中、美、英、法、苏任期5年,其它3年选举一次,理事会每年召开会议一次。

后来,理事国发展为18个,通过选举产生,任期3年,1979年9月11日第11届ISO会议上,德、英、法、美、日、苏六国获永久理事国待遇。

目前,我国已连任四届理事国。

四、ISO的技术组织

ISO的技术工作由各技术组织承担,按专业性质设立委员会TC(TechnicalCommittee)各个TC又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技术委员会SC(Sub-Committee)。

TC、SC成员为参加成员(P成员)和观察成员(O成员),各技术组织按任务设立工作组WG(WorkingGroup)。

至1996年底,ISO成立了212个TC。

我国1993年底于P成员身参加了1013个技术工作组(WG),并承担其中6个(TC)的秘书处工作。

目前,ISO有600多个SC,2000多个WG,每个工作日在世界各地召开12-15个技术会议。

从1972年1月1日起(IEC从1975年1月1日起),ISO的标准改为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出版(以前以推荐标准的形式出版);目前,ISO标准已达11000多个。

另一方面,在1964年,一个国际标准被12个国家采用,1967年已被40多个国家采用,而现在,ISO9000标准已被150多个国家采用。

五、TC176及发展策略

1、成立

1979年,ISO根据英国标准协会的建议批准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TC176专门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对质量管理活动的固有特性进行标准化。

成立过程如下:

1971年ISO正式设立认证委员会(CERTICO)

1985年改组为合格评定委员会(CASCO)

1979年7月建立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在原第二工作组基础上)

1987年6月改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

2、目的和任务

“要让世界都接受和使用ISO9000族标准,为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增进国际贸易,促进全球的繁荣和发展,使任何机构和个人,可以有信心让世界各地得到任何期望的产品,以及将自己的产品顺利销到世界各地。

——专门研究国际质量保证领域内的标准化问题和负责制定质量体系的国际标准。

3、发展策略(2000年展望)

1使人们清楚地理解质量及有关概念、原则;

2ISO9000族标准不应成为质量管理的百科全书;

3减少TC/176以外的组织对质量管理标准的扩充;

4确保ISC9000族标准的完整性,并有助于标准的实施及对结果进行评定;

5扩大ISO9000族标准的使用性,与其他技术委员会合作,共同促进管理标准的有效实施。

六、ISO标准的发展历程

 

美军品保标准

1959年

英国品保标准1968年

标准编号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品保标准

 

英国国家质量系统标准1979年

87年第一版1987年

94年第二版

2000年第三版2000年

 

94版

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

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2000版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ISO19011--《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七、ISO9001:

2000版标准的演变过程

1、1997年提出八大管理原则。

2、1997年底工作小组草案第一稿(WD1)---随之修订成WD2---WD3

3、1998年9月技术委员会草案第一稿(CD1)---随之修订成CD2

4、1999年11月,标准草案DIS稿。

5、2000年9月14日,标准草案FDIS稿。

6、2000年月12月15号,发布2000版标准。

7、过程的管理方法

PDCA循环(戴明环)

P:

PLAN确定目标﹑并根据现状调查分析确定实施对策。

D:

DO执行。

C:

CHECK检查﹑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跟踪。

A:

ACTION总结﹑对有效的方案进行标准化﹑未达目标之方案再次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