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docx
《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
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
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
这是因为:
首先,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
一个人假如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
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示形式。
人类的思维效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协商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送的。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
“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
”再次,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局部,而语言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腐,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效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
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发明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小朋友的鼻子走”。
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示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发明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生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
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发明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协商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
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
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偏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
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身的语言经验。
(二)发明性原则
发明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发明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发明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
其实,发明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
发明性地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
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幼儿的发明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
一方面是因为保守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
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
《纲要》也强调“幼儿的
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小朋友的“智力类型”,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保证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四)整合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该注意整合性原则,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
如把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把语言学习内容视为一个整体。
二是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在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具有真实语言运用机会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幼儿一起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
教师还应该注意把语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游戏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协商幼儿扩展自身的语言经验。
如:
秋天到了,幼儿园内的各种树木发生了变化,在户外自由活动时,让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变化。
让幼儿在观察中议论、想象,和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观察过程中,很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一起构成的,活动必需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
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
儿童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身的世界。
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
而要使儿童真正实现“自主”,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做活动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是要主动和有主动权,有自身的观点和想法,加强师生间、幼儿间的积极互动。
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保守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六)大量感知和积累儿童文学板书的原则
幼儿阶段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年龄越小越明显,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幼儿有着极强的无意识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本学期初,当王老师让小朋友们欣赏“抚摸”这首散文诗时,虽然中班的小朋友还不太理解散文诗的含义,但听完这首语言优美、节奏轻柔的散文诗,小朋友们很自然的说出自身的感受:
“老师,真好听,再放一遍吧。
”“我听着很美。
”所以,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全面平衡的儿童文学板书,利用餐前饭后让他们进行积累和感知。
所谓感知,就是不要求幼儿理解并会说出作品中的每个词、每句话,更不要求他们会复述所听过的每个儿童文学作品。
这里只寻求一种熏陶,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对提高幼儿的语言修养和今后的语言创作是极其有利的。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
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
这是因为:
首先,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
一个人假如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
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示形式。
人类的思维效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协商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送的。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
“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
”再次,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局部,而语言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腐,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效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
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发明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小朋友的鼻子走”。
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示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发明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生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
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发明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协商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
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
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偏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
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身的语言经验。
(二)发明性原则
发明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发明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发明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
其实,发明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
发明性地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
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幼儿的发明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
一方面是因为保守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
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
《纲要》也强调“幼儿的
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小朋友的“智力类型”,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保证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四)整合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该注意整合性原则,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
如把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把语言学习内容视为一个整体。
二是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在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具有真实语言运用机会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幼儿一起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
教师还应该注意把语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游戏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协商幼儿扩展自身的语言经验。
如:
秋天到了,幼儿园内的各种树木发生了变化,在户外自由活动时,让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变化。
让幼儿在观察中议论、想象,和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观察过程中,很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一起构成的,活动必需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
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
儿童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身的世界。
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
而要使儿童真正实现“自主”,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做活动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是要主动和有主动权,有自身的观点和想法,加强师生间、幼儿间的积极互动。
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保守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六)大量感知和积累儿童文学板书的原则
幼儿阶段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年龄越小越明显,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幼儿有着极强的无意识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本学期初,当王老师让小朋友们欣赏“抚摸”这首散文诗时,虽然中班的小朋友还不太理解散文诗的含义,但听完这首语言优美、节奏轻柔的散文诗,小朋友们很自然的说出自身的感受:
“老师,真好听,再放一遍吧。
”“我听着很美。
”所以,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全面平衡的儿童文学板书,利用餐前饭后让他们进行积累和感知。
所谓感知,就是不要求幼儿理解并会说出作品中的每个词、每句话,更不要求他们会复述所听过的每个儿童文学作品。
这里只寻求一种熏陶,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对提高幼儿的语言修养和今后的语言创作是极其有利的。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
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
这是因为:
首先,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
一个人假如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
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示形式。
人类的思维效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协商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送的。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
“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
”再次,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局部,而语言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腐,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效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
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发明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小朋友的鼻子走”。
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示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发明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生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
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发明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协商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
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
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偏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
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身的语言经验。
(二)发明性原则
发明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发明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发明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
其实,发明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
发明性地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
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幼儿的发明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
一方面是因为保守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
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
《纲要》也强调“幼儿的
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小朋友的“智力类型”,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保证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四)整合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该注意整合性原则,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
如把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把语言学习内容视为一个整体。
二是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在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具有真实语言运用机会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幼儿一起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
教师还应该注意把语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游戏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协商幼儿扩展自身的语言经验。
如:
秋天到了,幼儿园内的各种树木发生了变化,在户外自由活动时,让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变化。
让幼儿在观察中议论、想象,和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观察过程中,很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一起构成的,活动必需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
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
儿童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身的世界。
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
而要使儿童真正实现“自主”,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做活动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是要主动和有主动权,有自身的观点和想法,加强师生间、幼儿间的积极互动。
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保守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六)大量感知和积累儿童文学板书的原则
幼儿阶段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年龄越小越明显,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幼儿有着极强的无意识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本学期初,当王老师让小朋友们欣赏“抚摸”这首散文诗时,虽然中班的小朋友还不太理解散文诗的含义,但听完这首语言优美、节奏轻柔的散文诗,小朋友们很自然的说出自身的感受:
“老师,真好听,再放一遍吧。
”“我听着很美。
”所以,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全面平衡的儿童文学板书,利用餐前饭后让他们进行积累和感知。
所谓感知,就是不要求幼儿理解并会说出作品中的每个词、每句话,更不要求他们会复述所听过的每个儿童文学作品。
这里只寻求一种熏陶,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对提高幼儿的语言修养和今后的语言创作是极其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