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附件精简笔记.docx
《最新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附件精简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附件精简笔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附件精简笔记
阶段
生理发展
心理发展
社会性发展
面临的问题
婴幼儿
身体发育、动作发展迅速。
学会独立行走和用手操作物体。
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机械记忆发达,从直观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关键。
有害羞、骄傲和负罪感等情绪。
对语言感兴趣。
社会化过程:
0-6个月,单纯社会化反应;7-24个月,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2-3岁,发展伙伴关系。
自我意识三阶段:
游戏伙伴、退缩、自我意识的出现。
拒食、吮吸手指、咬指甲、心里自闭。
学龄前
3-6岁,大肌肉发展成熟;
6-7岁,智能迅速增长。
语言发展:
以表达机能为中心向以思维机能为中心转换。
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道德发展: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口吃、攻击、沉迷于电视
学龄期
身体各方面和机能有进一步发展,掌握了完整的动作。
语言发展:
口头、书面、内部语言。
注意力增强。
对环境适应性增强,有更符合实际的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
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学习困难
青少年
发育处于儿童与成年人之间。
生殖系统和第二性征发育成熟。
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是关键期和成熟期。
情绪有两级发展特征。
出现性意识。
社会性发展由青少年社会化任务决定,其核心任务是自我意识、道德观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早恋、犯罪、适应不良
青年
黄金时期22-35岁
感知、记忆、想象能力最佳。
心智活动到最高水平。
一般能力(认识、实际操作)和特殊能力(职业、人际关系、管理、适应)
发展更为成熟:
人生观、友谊和爱情、心理适应
角色冲突与转换;工作上遭到歧视;婚姻家庭的调适。
中年
50岁出现更年期
处理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更加智慧。
情感稳定、性格成型、道德感和理智感上升;婚姻更加务实;处于失业关键期。
如何度过更年期、适应婚姻关系变化。
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症。
老年
生理功能退化
思维呈衰退趋势,但有较大平衡性。
原社会角色消退,产生失落感。
无用感、孤独感、生活和身体上的困扰
模式
理论假设
治疗技巧
特点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重要特征——开放性。
(1)对人成长发展的假设:
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相互作用;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问题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三方面的压力有关;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
(4)对人价值的假设:
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
直接治疗技巧:
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反思性和非反思性)、间接治疗技巧:
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技巧。
反思性:
直接提供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非反思性:
与服务对象沟通,引导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人格发展反思)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对象(5方面)——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减轻系统功能的失调、增强适应能力、开发潜在能力、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基本假设
(2):
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人的行动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意识层次(3):
意识→自动念头→图式
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的短期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此时此地的经验和感受。
技巧(5):
个案概念化、合作式的治疗关系、苏格拉底式的提问、结构化和心理教育、认知重塑。
(1)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
(2)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导工作。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以人本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
ABC理论——A(当前发生的事件);B(对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C(事件之后出现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模式指出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受到对象的信念的影响。
帮助对象的有效方法是协助对象质疑非理性信念,使之形成理性的生活方式。
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服务介入技巧
(1)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
(2)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
(1)明确辅导要求;
(2)检查非理性信念;(3)与非理性信念辩论;(4)学会理性生活方式;(5)巩固辅导效果。
任务中心模式
服务介入的焦点集中在为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上,希望帮助对象在有限时间内实现自己所选定的明确目标。
五方面基本要求:
(1)介入时间有限
(2)介入目标清晰(3)介入服务简要(4)介入过程精密(5)服务效果明显。
模式关注对象的自主性:
(1)处理自己问题的权利和义务
(2)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
模式把沟通视为社工与对象间交流的工具,有效的沟通具备:
两个要素:
(1)有系统
(2)有反应。
五种功能:
(1)探究
(2)组织(3)意识水平的提升(4)鼓励(5)方向引导。
(1)清晰界定问题
(2)明确界定服务对象
(3)合理界定任务
危机介入模式
(1)危机的定义:
一个人正常的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分为成长危机和情景危机。
(2)危机的发展阶段:
危机发生→应对→解决危机→恢复期
危机介入基本原则(6):
(1)及时处理
(2)限定目标(3)输入希望(4)提供支持(5)恢复自尊(6)培养自主能力
(1)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2)迅速作出危险性判断
(3)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
(4)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人本治疗模式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1)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本质是好的,具有发挥自身内在潜力、追求不断发展的基本趋向
(2)自我概念:
对自己、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环境三方面的知觉和评价
(3)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
适应不良(服务对象借助曲解或否定等方式保持自我概念与经验的表面一致),适应失调(冲突进一步加剧,无法维持表面一致,面临极大的困扰和不安)
创造一种有利的辅导环境让服务对象接近自己的真是需要,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人。
此种人的五个特征:
(1)准确领悟周围的人和事物,是理性的人
(2)适应力强,珍惜和享受生活(3)依据真是愿望选择生活方式,忠于自己(4)面临众多选择,能体会到心理上的极大自由(5)生活中有丰富的创造力
(1)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特点
(2)强调个案辅导关系:
表里如一、不评价、同感、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爱、保持独立性
(3)关注个案辅导过程
家庭治疗模式
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1)家庭系统。
辅导过程中不是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而是直接中断家庭成员之间循环互动的方式。
(2)家庭结构。
涉及系统中的此系统、系统之间的边界、角色和责任的分工、权力结构。
(3)病态家庭结构。
纠缠与疏离(子系统间的关系过分密切或疏远)、联合对抗(出现冲突时形成同盟)、三角缠(通过第三方实现沟通交流,把第三方带入两人的互动关系中)、倒三角(家庭权力由孩子掌握)。
(4)家庭生命周期。
改变家庭看法——重演、集中焦点、感觉的震撼;
改善家庭结构——划清界限、打破平衡;
改变家庭错误观察视角——协助建立合理的观察视角、似是而非、强调优点。
三个主要阶段:
进入家庭→评估→介入
(1)以家庭为焦点的工作
(2)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
(3)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
模式
应用范围
理论基础
假设前提
实施原则
社会目标模式
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
源于社会学、系统论。
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活动可培养组员社会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1.培养并提升组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
2.发展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3.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社区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
4.致力于小组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治疗模式
服务对象主要是行为示范的人群或有特定问题的人群,如医院病人、吸毒人员、社区矫正。
最早源于精神医学、心理学(行为修正理论、学习理论),后社会学(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理论)。
个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适应问题可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得到治疗和康复,改变原有行为方式,习得适应社会生活的经验,由此获得自我发展,更好融入社会生活。
组员主要获得矫正性的治疗,以获得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帮助。
1.综合性原则(综合运用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临床社会工作的知识和实务技巧);
2.建构型原则(带领组员建构和发展社会性的治疗关系,以替代有缺陷的社会关系网络,帮助组员适应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3.个别性与共同性相结合的原则(设定每一组员的个别性治疗性计划,同时寻找小组共同目标,实施整体性小组治疗计划)
互动模式
对象没有固定概念,有需要的人都可参加特定的小组。
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学、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
个人与个人间、个人与社会系统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小组是个人发展社会功能的场所;通过小组活动及组员间的互动,可以增强组员的社会功能和发展。
1.开放性的互动(小组的目标既在个人,也在环境,更在个人、小组、环境之间的开放和互动);
2.平等性的互动(组员间的平等及个体独立性)
3.“面对面”的互动(通过组员间面对面的沟通,促使其寻找小组共同需求,以实现个人与小组的发展目标)
发展模式
对象为困难人群、面临危机的人群、寻找更大自我发展的人群
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
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能意识到他人的价值,与他人形成互动;能意识到小组的情境,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1.积极参与原则
2.“使能者”原则
阶段
组员的一般特点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准备阶段
开始阶段
1.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2.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
3.沉默而被动
4.对社会工作和的依赖性
1.协助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
2.帮助组员对小组的期望,提高对小组目标的认识;
3.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
4.制定小组规范——秩序性规范、角色规范、文化规范;
5.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
(1)主动与组员沟通
(2)创造机会让组员表达想法(3)寻找并强调组员间的相似性(4)澄清组员间的可能误解
6.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沟通结构、接纳结构、权力结构、领导结构、角色结构。
领导者、鼓励着、组织者
中期转折阶段
1.对小组具较强的认同感
2.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
3.角色竞争中的冲突
1.处理抗拒行为
2.协调和处理冲突
3.保持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
4.协助组员重新构建小组
5.适当控制小组的进程
社会工作者由中心位置向边缘位置转移,扮演小组的协助者、引导者,冲突的调解人、支持者。
后期成熟阶段
1.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加强
2.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
3.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4.小组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
1.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
2.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
3.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动
4.协助组员解决有关问题
社会工作者地位接近“旁观者”
1.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链接者
2.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
3.小组的引导和支持者
结束阶段
1.浓重的离别情绪
2.小组关系结构的弱化
1.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与感受
2.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模拟练习、树立信心、需求支持、鼓励独立、跟进服务
做好小组评估工作——社会工作者自评、组员自评、观察人员或督导的评估
回到小组中心地位
1.引导者
2.领导者
模式
基本假设
特点
实施策略
角色
优点
缺点
地区发展模式
1.社区居民愿意参与社区事务;
2.社区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缺乏沟通和合作;
3.社区可以实现和谐。
1.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2.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
3.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4.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1.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冷漠、疏离
组织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让居民相互熟悉、沟通,参与活动管理增强责任感,分享收货增强自信心;
2.团结邻里——邻里关系不良
组织多元化活动推动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基层联络网加强沟通;
3.社区教育——对社区资源不熟悉或陌生
通过绘制社区地图、印发宣传单等方式提供社区服务资料,开办课程告诉居民如何运用社会资源
4.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社区服务、资源缺乏
根本不知道□服务:
根据需求开展社区活动或教育活动;发动社区资源开展互助形式服务
资源:
挖掘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引进社区外人士做顾问;采取互利的方式推动各类团体参与社区活动。
图1-5购物是对消费环境的要求分布5.社区参与——社区面对的共同问题
动员居民集体参与解决问题,还会建立关注问题小组来促进社区力量的系统化。
调研要解决的问题:
使能者;
调研课题:
教育者;
我们女生之所以会钟爱饰品,也许是因为它的新颖,可爱,实惠,时尚,简单等。
的确,手工艺品价格适中。
也许还有更多理由和意义。
那么大学生最喜欢哪种手工艺品呢?
此次调查统计如下图(1-3)中介者。
1.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2.提高居民的能力
据调查,大学生对此类消费的态度是:
手工艺制品消费比“负债”消费更得人心。
3.推进社区民主
大学生对手工艺制作兴趣的调研4.切合中国文化传统
我们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应用,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流行因素,还可以把自己小店里的商品拿到网上去卖,为我们小店提供了多种经营方式。
1.无法解决整体资源分配不均及制度不合理产生的社区问题
2.调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不足
3.民主参与导致的成本高而效益低
社会策划模式
2、你大部分的零用钱用于何处?
1.专门的计划者通过技术的运作,导致复杂的社区变迁
2.崇尚理性的力量
(六)DIY手工艺品的“创作交流性”3.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
1.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任务目标:
解决实质性社区问题
过程目标:
收集和分析资料,以及系统分配时间和动员资源
2.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
过程的理性化、技巧的科学化
3.注重自上而下的改变
4.指向社区未来变化
1.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2.分析环境和形势
3.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
4.界定和分析问题
5.确定需要
6.建立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
7.列出、比较并选择可行方案
8.测试方案
9.执行方案
10.评估结果
技术专家;
方案实施者。
1.保证服务质量
2.较有效率
1.居民参与率低
2.服务对象对所提供的服务的依赖性上升,可能导致被动民众群体的出现
社区照顾模式
产生的背景
1.对大型机构照顾的反思——非人性化的后果
2.对“正常化”的强调——任何人过正常的生活,包括残疾人
“照顾”的4个层次——行动照顾、物质支持、心理支持、整体关怀。
1.协助服务对象正常地融入社区;
2.强调社区责任;
3.强调非正规照顾的作用;
4.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
1.在社区照顾——将服务对象放在社区内而开展的服务,即指有需求的弱势人士,在社区的服务机构中获得专业人员的照顾。
核心是强调服务的“非机构化”,将照顾者放回社区内进行照顾,协助他们融入社区生活。
服务形式(3)——
(1)将照顾者迁回社区中的家庭里,并辅以社区支援性服务
(2)将社区内的大型机构改造为社区的小型机构(3)将远离市区的大型机构迁回社区内。
2.由社区照顾——由家庭、亲友、邻里、志愿者等所提供的照顾和服务。
核心是强调动员社区内的资源,发动在社区内的亲戚朋友和居民协助提供照顾。
分类(3)——
(1)提供直接服务的网络
(2)服务对象自身的互助网络(3)社区紧急支援网络。
3.为社区照顾——单靠社区及家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为了不使照顾者被“耗尽”,还需要充足的支援性社区服务辅助才能使社区照顾持续下去。
指出了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相互融合的重要性。
治疗者;
辅导者和教育者;
经纪人;
倡议者;
顾问。
1.对服务对象人性化的关怀;
2.动员社区普通居民参与社区照顾;
3.倡导社区层面服务的综合化。
1.资源及权力下放可能引发的政府责任与角色问题;
2.社区资源状况可能不符合社区照顾的要求;
3.激励机制问题;
4.非正规照顾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5.社区对有困难人士的排斥和歧视性问题。
督导方法
定义
技巧
优点
缺点
个别督导
传统的督导方式,由一位督导者对一位被督导者用面对面的方式,定期、定时举行讨论,也会有不定期的督导会议。
1.督导者诚恳倾听社会工作者的诉说;
2.仔细研究被督导者的工作记录等,以便发现不足,提出教育重点;
3.以接纳的态度鼓励被督导者,促使其自我学习和自我训练;
4.委婉的提出评价和建议;
5.以丰富的经验和知识,随时帮助被督导者。
1.双方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解决案主的某一问题;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督导过程具有较高的隐秘性;
2.督导者可以仔细的了解被督导者的情况,确定其能承受服务的数量;
3.可以提供充实和有效的服务示范。
1.被督导者仅接受一位督导的信息,可能会有偏差;
2.双方过于紧密,易发展成共同谋划的关系;
3.没有机会接触其他被督导者,无法比较处理策略和技巧。
团体督导
一个督导者和数位被督导者,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定期举行讨论会议。
小组2、3人——7、8人为宜。
1.熟悉被督导者的姓名、性格,建立良好的关系;
2.引导团体成员集中注意力和向心力;
3.促使团体成员自发提出观点和建议;
4.事先要有准备,讨论时富有弹性的加以修正;
5.敏锐的观察团体队员的感受,加以处理和引导;
6.对“社会感情型”和“问题解决型”成员的观点,善加引导与应对;
7.做“段落总结”,提出清晰和具体的归纳及结论。
1.大量的信息传递和不同观点的碰撞,矫正单一督导可能产生的偏见和盲点;
2.有机会向其他被督导同事学习,分享工作经验;
3.可提供机会进行充分的角色扮演;
4.节省时间、经费和专业人力。
1.每位被督导者时间不足,无法讨论细节;
2.被督导者有机会隐藏自己,或与他人竞争;
3.对个案服务不同观点,易产生冲突;团体讨论时会有“走神”、偏离主题的情况;
4.隐秘性较低。
同事督导
具有相同需求、观点或技术层次的个人和一群社会工作者,通过个别互惠方式或团体讨论方式进行的互动过程。
同事督导团体的组成技巧:
1.注意价值的共同性;
2.团体成员一般不超七位;
3.要签订明确的契约;
4.注意同事督导会议的反馈。
组织同事督导会议技巧:
1.设定基本规则;
2.每次会议都要安排所有成员表达对团体的希望和需求;
3.安排非正式交流时间,进行更加充分的交流。
1.专家的权威降到最低,没有权威现象;
2.参与者可以在最方便的时间组织和安排督导会议;
3.督导不需付费;
4.对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此种方式更易有所收获。
1.每位成员没有最终的权利和义务;
2.参与的成员会彼此避免与他人的争论和对抗;
3.成员如缺乏经验和技术,无法与他人分享;
4.团体成员有时也会彼此形成同谋。
志愿者督导的功能、目标与运用策略
督导的功能
督导的目标
运用策略
行政功能
1.工作规划预分配
2.工作协调与联系
3.对工作的评价,检查服务的质和量
4.作为纵横沟通的桥梁
5.冲突的缓和与调节
6.促进志愿者对组织和机构的认同
7.促进志愿者遵守行政程序与各项规定
8.挖掘并运用各类志愿者的专长和经验
1.志愿者招募、遴选
2.志愿者带领者或干部的选举
3.志愿者认证和表彰活动
4.召开志愿者干部会议或志愿者大会
5.进行排班、调班、请假事宜的安排
6.设置志愿者意见箱、意见栏或志愿者园地
7.办理志愿者保险、统计工作时间、计算应支付的交通费和午餐补助费用
8.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和改善工作研讨会
9.服务考核
10.对外活动的联络和安排
11.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或方案计划书的撰写
教育功能
1.增进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帮助志愿者认识和了解自我
3.要求志愿者掌握专业伦理原则,提升服务动机
4.了解机构和社区资源运用的策略
5.了解服务对象的特征和所面临的问题
6.了解机构政策和行政规定
1.举办教育训练课程:
如自我认识和成长、志愿服务的价值、如何与各类服务对象沟通等
2.举办个案研讨会和服务工作研讨会
3.角色扮演
4.安排志愿者的参观、见习、实习、观摩示范课程等活动
支持功能
1.及时给予鼓励与关怀
2.持续激励志愿者的工作士气
3.增强自我功能与建立自信
4.疏解因为服务所造成的负面情绪
5.协助志愿者认清自我角色和肯定服务价值
1.记住志愿者的名字、了解志愿者的个人特点
2.口头鼓励和称赞
3.颁奖表扬和赠送纪念品
4.开展旅行、聚餐等社交性活动
5.举办成长小组和心得座谈会等交流分享活动
6.个别性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