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卷湖北省襄阳市word精品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763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卷湖北省襄阳市word精品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卷湖北省襄阳市word精品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卷湖北省襄阳市word精品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卷湖北省襄阳市word精品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卷湖北省襄阳市word精品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卷湖北省襄阳市word精品含答案解析.docx

《中考卷湖北省襄阳市word精品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卷湖北省襄阳市word精品含答案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卷湖北省襄阳市word精品含答案解析.docx

中考卷湖北省襄阳市word精品含答案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4•湖北)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柴劈成块

B.西瓜榨成汁

C.残雪化成水

D.高粱酿成酒

答案:

D

解析:

A、木柴劈成块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西瓜榨成汁的过程只是从西瓜中分离出西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残雪化成水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高粱酿成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014•湖北)

霓虹灯让我们的生活亮丽多彩,霓虹灯中填充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答案:

C

解析:

灯管中充入稀有气体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可做光源,例如充入氖气发红光,充入氙气,发白光等。

3.(2014•湖北)

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因吸烟者吸烟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质量很小

答案:

B

解析:

非吸烟者往往因吸烟者吸烟造成被动吸烟,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非吸烟者被动吸入二手烟而危害健康;

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造成非吸烟者被动吸烟的主要原因与分子间有间隙无关,故选项错误;

B、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非吸烟者被动吸烟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造成非吸烟者被动吸烟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体积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造成非吸烟者被动吸烟的主要原因与与分子质量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4.(2014•湖北)

宇宙飞船上的天线是由钛镍形态记忆合金制造的,如图为钛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所获取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A.钛的核电荷数为22

B.钛的元素符号为Ti

C.钛是一种金属元素

D.钛的相对贩子质量为47.87g

答案:

D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2;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22,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Ti,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钛,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

故选项说法错误。

5.(2014•湖北)

以下是氯气与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示意图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发生改变

C.氯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D.每个氯气分子是由两个氯原子构成的

答案:

C

解析:

A、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A正确;

B、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没有变化,故B正确;

C、由图中可知,该反应前氯元素的化合价是零,应前氯元素的化合价是=1,故C错误;

D、由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每个氯气分子是由两个氯原子构成的,故D正确。

6.(2014•湖北)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过滤时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B.过滤时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C.制取氧气实验中,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立即收集

D.烧杯中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

答案:

C

解析:

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过滤时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过滤时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故选项说法正确;

C、制取氧气实验中,刚开始排出的气体是空气,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以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净,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烧杯中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以加速氯化钠的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7.(2014•湖北)

①酸奶②肥皂水③食盐水是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物质。

酸奶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肥皂水显碱性,食盐水的pH=7.它们的pH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答案:

B

解析:

酸奶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pH小于7;肥皂水显碱性,pH大于7,食盐水的pH等于7。

8.(2014•湖北)

要除去CaCl2溶液中的稀盐酸得到纯净的CaCl2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入

A.生石灰

B.石灰石

C.熟石灰

D.苛性钠

答案:

B

解析:

A、生石灰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能除去杂质但容易引入新的杂质氢氧化钙,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石灰石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过量的石灰石难溶于水,再过滤除去石灰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熟石灰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容易引入新的杂质氢氧化钙,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苛性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容易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9.(2014•湖北)

完成对四组无色溶液成分探究后,小江记录了以下四组数据,其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H2SO4Na2SO4KNO3

B.CuSO4H2SO4NaCl

C.NaOHNaClHCl

D.H2SO4Na2CO3NaNO3

答案:

A

解析:

A、三者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没有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B、三者之间不反应,但CuSO4溶于水呈蓝色,故选项错误;

C、HCl和NaOH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钠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H2SO4和Na2CO3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二、填空与解答

10.(2014•湖北)

生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写化学式)。

(2)在厨房把饭做好后,关闭燃气阀门使火焰熄灭,火焰熄灭的原理是。

答案:

(1)CH4;

(2)移走可燃物。

解析: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2)关闭燃气阀门后,可燃物消失,灶具的火焰也随之熄灭,其原理是控制移走可燃物。

11.(2014•湖北)

水是生命的源泉.生活中所用的自来水属于(填“混合物”或“纯净物”);利用的方法既可以降低水的硬度又可以除去水中的细菌;最清洁的燃料氢气可由电解水的方法获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混合物;加热煮沸;2H2O

2H2↑+O2↑

解析:

自来水中含有水、矿物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加热煮沸能杀死水中的细菌,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受热易转化为不溶性钙镁化合物,故可以使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和除去水中的细菌;电解水产生了氢气和氧气所以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

12.(2014•湖北)

以铁为代表的金属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1)铁锅作炊具主要利用铁的性;铁锅手柄上使用的塑料应具有性(填“热塑””或“热固”;

(2)将铁粉投入含有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若滤液中只含一种溶质,则滤渣中一定含有;

答案:

(1)导热;热固;

(2)Cu和Ag。

解析:

(1)铁锅作炊具主要是利用了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铁锅手柄上使用的塑料,受热时应该不容易变形,所以应该使用热固性塑料;

(2)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所以铁先与硝酸银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滤液中只有硝酸亚铁,说明加入的铁已经把硝酸铜中的铜和硝酸银中的银完全置换出来了,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和银。

13.(2014•湖北)

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当x﹣y=10时,该粒子是(填写“阴离子”、“阳离子”或“原子”)。

(2)当y=8时,该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该粒子的符号是。

答案:

(1)原子

(2)S2﹣

解析:

(1)若x﹣y=10,说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表示的是原子。

(2)当y=8,核外电子数为18,该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其核内质子数是16,该粒子表示的是,阴离子,其离子符号为S2﹣。

14.(2014•湖北)

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P点表示的含义是。

(2)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答案:

(1)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B>A>C。

解析:

(1)P点是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含有为:

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解将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是A=B>C,所以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温度降温到t1℃时,A、B仍为饱和溶液,且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C为不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降温后质量分数不变,小于t1℃时A的质量分数,故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B>A>C。

15.(2014•湖北)

金属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将一小块金属放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发生剧烈反应,溶液变成红色,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2Na+2H2O=2NaOH+H2↑

解析:

将一小块金属放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发生剧烈反应,溶液变成红色,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燃性气体为氢气,能溶液变成红色是因为生成的一种碱(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

16.(2014•湖北)

A、B、C、D、E、F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存在如图的转化关系。

“→”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请问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是;

(2)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

(3)图示转化关系中涉及到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答案:

(1)CaCO3;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置换反应。

解析:

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故D是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是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B可能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故A可能是二氧化碳;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相互转化,故E是碳酸钠,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钠相互转化,故F可能是氢氧化钠,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1)D是碳酸钙;

(2)E是碳酸钠,F是氢氧化钠,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3)D生成C是分解反应,C生成B是化合反应;B转化生成F是复分解反应;E生成F是复分解反应;F生成E不是基本反应类型;B和C的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A转化生成D的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E生成A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A生成E的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故不涉及置换反应。

三、实验与探究

17.(2分)(2014•湖北)

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基石.

(1)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2)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须,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损坏试管。

答案:

(1)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

(2)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

解析:

(1)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2)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损坏试管。

18.(6分)(2014•湖北)

小敏和小玉在实验室用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分别用甲、乙装置(气密性均良好)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实验,但均未发现澄清石灰水边浑浊。

针对此现象,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小敏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

【提出问题】小玉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

澄清石灰水变质。

猜想二:

反应产生的气体除了有二氧化碳外,还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

【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Ⅰ

将纯净的CO2通入到该实验所用的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的石灰水边浑浊

猜想一不成立

实验Ⅱ

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到

猜想二成立

同学们经过讨论发现,用丙装置(如图)在A、B中均加入实验Ⅱ所用试剂即可同时完成上述两个猜想的探究,其中B装置所起的作用是。

如果看到现象,则两个猜想都成立。

【实验反思】由实验可知,小玉同学实验时可能错误使用了一种药品,她使用的药品是。

答案:

(1)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2)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检验氯化氢气体是否除尽;A中有白色沉淀产生,B,C中无变化的;

(3)浓盐酸。

解析:

(1)小敏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

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或甲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在液面以上;

(2)【实验探究】实验Ⅱ,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到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猜想二成立,因为硝酸银溶液是检验氯化氢气体的;澄清的石灰水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用丙装置(如图)在A、B中均加入实验Ⅱ所用的硝酸银溶液,即可同时完成上述两个猜想的探究,其中B装置所起的作用是:

检验氯化氢气体是否除尽,如果看到A中有白色沉淀产生,B,C中无变化的现象,则两个猜想都成立;

(3)【实验反思】由实验可知,小玉同学实验时可能错误使用了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导致二氧化碳不纯。

四、分析与计算

19.(2分)(2014•湖北)维生素C(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请计算:

(1)维生素C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

(2)176g维生素C中含C元素的质量为。

答案:

(1)9:

1:

12;

(2)72g。

解析:

(1)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6):

(1×8):

(16×6)=9:

1:

12。

(2)176g维生素C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176g×

=72g。

20.(4分)(2014•湖北)

小夏在实验室取10g锌粒和93.7g稀硫酸放在气体发生装置中制取氢气,实验过程中,首级到的氢气与反应时间关系如图所示,求反应后所得硫酸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

16.1%。

解析:

由图中数据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设反应的锌的质量、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分别为x、y,

Zn+H2SO4═ZnSO4+H2↑,

651612

xy0.2g

x=6.5g

y=16.1g

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6.5g+93.7g﹣0.2g=100g,

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6.1%,

答:

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