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589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docx

《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docx

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

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

 

学生姓名:

白旭晔

学号:

1061001461402

专业:

行政管理

层次:

专科

学校: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工作单位:

延长油矿钻井队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2012年4月5日

目录

摘要1

1媒体监督与行政权力1

1.1媒体监督概述1

1.1.1媒体监督的概念1

1.1.2媒体监督的内容2

1.2媒体监督与行政权力的关系3

2媒体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的法理依据4

2.1西方国家媒体监督的理论基础4

2.2当代中国舆论监督的理论基础5

3我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监督的状况5

3.1我国媒体监督行政权力运行遭遇到的问题5

3.2媒体监督行政权力运行遭遇问题的原因分析7

4改进和完善我国媒体对行政权力力运行的制约8

4.1改善和加强我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制约的原则8

4.2改善和加强我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措施9

结论11

参考文献11

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

2010年秋行政管理白旭晔

摘要

在我国现有政治体制下,政府的行政权力得以不断扩张,权力的扩大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进而滋生腐败。

传统的监督方式因其自身的缺陷难以积极地发挥应有的效能。

与此同时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电脑网络等媒体形式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媒体监督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媒体监督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方式逐渐成为对现代政府实行监督使其规范行政行为的一种必然的监督方式。

探求行政权力运行的原因及法理依据,考察、评析我国新闻媒体监督的现状与问题,探索新闻媒体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的有效机制,进而提出改进和加强我国新闻媒体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的一些举措在当前显得犹为重要。

关键词:

媒体监督,行政权力,制约

1媒体监督与行政权力

1.1媒体监督概述

1.1.1媒体监督的概念

媒体监督,又称新闻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等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施政活动,以及对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人物、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

[1]新闻媒体监督是重要的权力制约力量,它将国家事务、党和政府的工作、从事国家管理的公民置于广大公民的监督之下,它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关系调节手段。

1.1.2媒体监督的内容

媒体监督主要包括监督主体、监督形式、监督效果等内容。

(1)监督主体

媒体监督的实质主体是公民,因此媒体监督是公民监督权的实现途径。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是很可笑的。

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是以对公共事务的了解为前提的。

(2)监督形式

新闻发布会是媒体在实践中进行监督的重要形式。

新闻发布会的公开方式是指政府机关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座谈会或通过新闻发言人发表谈话等形式,将意欲为社会所知的信息向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公布,并借助这些媒体的覆盖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传播。

(3)监督效果

媒体将得到的信息传播给公众,使公众以最快捷、最有效、最生活化的方式了解到国家政策、社会形势的新变化、其他公民的生存状况,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使政府的工作得到公民的直接监督,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监督都代替不了的。

记者调查采访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对事件进行追踪调查,向相关部门进行采访、问询的同时,对被采访者形成压力,当被采访者的反应和反馈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传播给公众,将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而且媒体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对热点事件进行持续的关注和报道,通过这种关注和深层次的探讨,引起社会思考和国家政策的调整。

1.2媒体监督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媒体监督与行政权力表面上看是一对矛盾,而实际上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新闻媒体通过对行政权力的行使以及执行方针、政策、法规等情况进行监督。

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有些时候又有排斥监督的现象,但是多数情况它们还是协调的。

首先,利益上的一致性。

二者的目的都是代表党和政府在工作,都是在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在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

其次,主体的一致性。

媒体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受其监督,对其负责,行政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因此,行政权力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

再次,二者相互促进和制约。

媒体监督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证行政权力正确行使;行政机关通过行使人事管理权、行政监管权等行政权力为媒体配备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保证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依法正确履行职责,客观、公正反映情况,从而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2媒体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的法理依据

媒体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

“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条规定:

“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和建议权”;第27条第2款:

“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上述《宪法》的规定,确立了媒体监督的宪法地位。

[2]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3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里所说的即为此意。

既然政府是人民的公仆,政府因人民的同意和人民的幸福而存在,且由选举产生,向人民负责,所以人民理所当然地拥有批评政府的权利。

2.1西方国家媒体监督的理论基础

近现代西方国家媒体监督的理论,源于启蒙运动中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理性思索,这其中首推“天赋人权”、“社会高于国家”和“权力恶”的理念。

到17、18世纪,随着资产阶级的统治日渐成熟,上述三个理念逐渐深化开来,形成若干关于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理性思索,主要有主权在民论、分权制衡论、法治论、有限政府论以及自由主义监督观等。

2.2当代中国舆论监督的理论基础

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开创了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研究媒体监督的先河,确立了媒体监督的理论基础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无产阶级在一些国家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媒体监督成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打击社会丑恶和权力腐败现象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媒体监督思想,并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当代中国媒体监督的理论。

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与黄炎培先生谈到国家政权建设中的“兴衰周期率”问题时,指出: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强调走群众路线,激励民众参与政治。

1996年9月,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3]

3我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监督的状况

3.1我国媒体监督行政权力运行遭遇到的问题

(1)媒体监督传通渠道不畅

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进行的调查结果证实,自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民代表大会、新闻媒介、纪律检查和监督部门的监督手段有所加强,但一些重要的舆论监督传通系统,如通过本单位向上级逐级反映,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效能却不高,甚至有所降低和萎缩,而一些非正常渠道,如托熟人找有关领导,和给有关负责人或重要“关节”送礼,仍然比较活跃。

这种情形急待切实改变,否则,各种意见和信息不能及时有效传递,媒体监督也必然是流于空谈。

(2)媒体监督的力度尚显不够

舆论监督的力度一方面表现在数量上,足够的数量是形成较强力度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表现在监督的层次上,监督层次高,力度则强大,监督层次低,力度则显小。

我国现阶段对行政权力的媒体监督对象层级过低、范围较窄,媒体监督对象大多集中于乡镇以下的基层机关,基层干部,涉及较高层次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甚少。

(3)舆论监督过程中把握事实不准和分寸尺度掌握不好

媒体在进行各类报道时,既必须要保证报道内容的客观真实,又必须要把握好报道的尺度,以维护和保障社会的政治稳定。

目前我国对行政权力的媒体监督还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①对监督热点和监督对象把握不当,对有关法律、法规把握得不准。

②扭曲事实,情况反映不准确,改变事实真相,甚至夸大其词,哗众取宠,片面追求新闻效果。

③以偏概全,把个别的事当作集体行为;把个别现象当作全局问题;把偶然发生的事当作长期存在的问题。

④思维简单,用简单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将批评报道等同于舆论监督,片面报道负面内容,客观上损害了政府形象,多少影响了行政权力的正常运行。

[4]

3.2媒体监督行政权力运行遭遇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中国媒体监督行政权力运行中诸多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权力对媒体监督的制约。

党管媒体是我们的一贯政策,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可以理解并应该坚持的。

但是,党管媒体管什么,怎么管?

这个问题一直是含糊的、富有弹性的。

由于对党管媒体的范围和方法缺乏明确的界定,不仅在认识上各方面都很难统一,在实践中媒体往往变成了某些领导干部个人管。

而且,管的范围是随意划定的,政策性波动很大;管的方法是以权力干预为主的行政办法,缺乏统一的法制规范。

第二,媒体独立的舆论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主要媒体仍然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行政管理之下,绝大多数媒体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仍然是财政拨款。

正因为如此,媒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必然大打折扣。

第三,媒体监督法规不健全,客观、公正的舆论得不到保护。

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监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主要是,监督重点不突出,层次低、力度小;地方保护主义作怪,“异地监督”现象增多;新闻官司迭起,媒体成为“被告”;“媒体审判”损害了司法公正和独立;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使媒体丧失公信力。

4改进和完善我国媒体对行政权力力运行的制约

4.1改善和加强我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制约的原则

(1)人民利益原则

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对行政权力媒体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文化、地域等条件的不同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差别,逐步形成不同的利益阶层和利益集团,各个利益阶层、利益集团都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

媒体监督不能成为某个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

(2)党性原则

我国的特殊国情之一就是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这就有别于西方多党制国家的情况。

所以我们还必须坚持一条“党性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集中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原则。

对行政权力的媒体监督是社会主义监督体制的组成部分,党性原则是其必须遵守的政治准则[5]。

(3)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体现和维护着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规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媒体监督的目的,正是为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对行政权力进行媒体监督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时遵循宪法和法律的情况。

所以,媒体监督自身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4)真实性、平等性原则

真实性是媒体监督的基本要求,也是媒体监督的关键所在。

媒体监督对事实的反应是一个过程,有的现象反映本质,有的现象不完全反映本质,有的现象是假象,需要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努力挖掘事物的本质。

媒体监督只有真实的反映客观事实,它所提供的信息才是有用的,才能产生应有的监督效果。

4.2改善和加强我国媒体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措施

(1)完善媒体监督法制

对行政权力的媒体监督需要理性支持,更需要法律的保障,离开法律的保护,媒体监督自身就会遭到破坏,最后它就会成为行政权力的奴仆;同样,没有法律的监督,媒体监督就会成为脱疆的野马,以致肆意践踏公民的权益,妨碍行政权力的正当行使。

当前修订规章、把某些重要规章升格为法规,尽快制定和颁布规范媒体监督的专门性法律和法规,己成为十分紧迫的事情。

这些专门性的法律必须有一系列准确、清晰的概念界定,并明确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

(2)健全媒体监督机制

保证媒体监督传通渠道畅通。

公众对行政权力进行舆论监督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上访、信访、演讲、游说、集会、游行、发表文论等,相应地就有各种各样的传通渠道。

必须保证这些舆论监督传通渠道能正常发挥传递信息、汇集信息、反馈信息的功能。

健全媒体监督的信息反馈机制。

正确开展对行政权力的媒体监督,必须注重社会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对公众舆论批评和揭露的不正之风与坏人坏事,和被“曝光”的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要及时采取行动进行查处,要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认真加以解决,并将解决问题的情况及时向公众通报,使公众对所关注问题的监督有始有终,从而保证对行政权力媒体监督的效果。

健全媒体监督的责任追究机制。

为保障媒体监督的正常有效开展,必须实施责任追究。

对于严重阻挠公众舆论监督,侵害公众合法的舆论监督权的现象,有关部门和领导如果听之任之,视而不见,不作严肃处理,甚至包庇纵容,就应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被监督者对群众揭露、媒体“曝光”,如果不理不睬,敷衍了事,或一拖再拖不理不办,也应追究当事者的责任。

(3)营造良好的媒体监督环境

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主体主要由媒体,政府和公众三方面组成。

他们之间存在着权利和义务相互渗透的关系。

媒体监督的对象是政府的行政权力,即政府的决策过程和决策执行的情况以及公务员的公务行为;而公众是媒体监督的权利主体;媒体是实现公众监督的主要手段。

为营造良好的媒体监督环境,就需要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政务公开。

通过行政公开,向公众说明了所作决定的理由,满足公众知悉权、增强行政的透明度,体现了行政的民主。

其次,要积极争取公民的支持和参与。

积极要求公民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

结论

媒体监督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新闻媒体监督难、力度小、媒体监督区域限制,以及监督权滥用等问题。

随着媒体监督体制、法制的健全、完善以及媒体监督主体素质的提高必将营造出有利于媒体监督的浓厚氛围,使媒体监督肩负起社会责任,发挥其对政府权力运行的监督功能和遏制腐败的功能,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动政府的改革和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媒体监督,任重道远。

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加繁荣昌盛,党政机关、新闻单位和全体公民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心协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媒体监督工作,坚定信心,坚忍不拔地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情搞好。

参考文献

[1]陈红蕾.浅论媒体监督[J].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0):

2-4.

[2]闫玉霞.论我国行政权力运行的新闻舆论监督[N].泰山学院学报,2008.3,(3).

[3]伍晓阳.接受媒体监督列入政府规定[N].共产党员,2008.3,

[4]侯建.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J].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

[5]何晓男.浅析行政舆论监督[J].管理世界,2008.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