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0255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讲义.docx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讲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讲义.docx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讲义

太阳和影子

教材分析:

太阳是一个发光实体,影子是物体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阴影,两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因此,教材从直接观察太阳视运动和间接了解太阳的视运动两个环节,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学情分析:

本课选择太阳和影子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感性认识,只是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这也正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

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

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猜谜语:

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影子) 

2、  谈话:

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

 

3、  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 

4、  室外活动:

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二、自主学习 

1、  谈话:

这是谁的影子?

 

(1)  小组讨论:

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

 

(2)  学生汇报。

 

(3)  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  谈话:

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1)  小组交流:

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  学生汇报。

 

(3)  小结:

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  室外活动:

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

 

(2)  观察:

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  小组交流。

汇报。

 

(4)  小结: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三、巩固应用 

1、  提问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  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四、作业:

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

 

5、板书

太阳和影子

太阳钟

教材分析:

本课承上节课,以有关太阳钟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并获取有关日晷的知识。

本节课分三部分:

第一、阅读资料,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

第二、制作简易太阳钟

第三、介绍一种有趣的手掌日晷

学情分析:

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把探究过程显性化是科学学习本质的一种要求。

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太阳钟的制作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太阳钟的用处,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本课承上课,以有关太阳钟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复习、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并获取有关日晷的知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

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

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 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 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 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 看手掌日晷 

(1) 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 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 做太阳钟 

(1) 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

你发现了什么?

 

(2) 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 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四、作业:

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5、板书:

太阳钟

 昼夜的交替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不是什么新知识,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百科全书中知道昼夜交替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

他们虽然对昼夜交替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可能很困难了。

昼夜交替這一课就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太阳的视运动,揭示出表面看来是太阳在运动,而实际上是地球在视运动(自转),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界中很多表面现象背面还隐藏着科学奥秘,教育学生不要被表面所迷惑。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

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

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化,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解释。

3、培养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积极合作的科学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说。

教学难点:

认识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教学准备:

小纸人、大、小地球仪、蜡烛、小组记录表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牛顿和苹果的故事》阅读故事并体会观察与思考的重要性

(2)课件展示同一景物白天与黑夜的不同图片

观察图片寻找不同点,认识昼、夜及昼夜交替现象,知道这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明确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是----“昼夜交替现象”,并说一说关于“昼夜交替现象”,自己想了解些什么。

二、智慧碰撞,提出多种假说

1、提出问题

(1)了解昼和夜最大的区别,思考地球上有昼夜出现,必须要有什么的存在?

(2)观看大屏幕,了解太阳的体积远比地球大,太阳是一个光源,光向四面八方照射,地球上被它照射到的地方就是昼,不能被它照射到的地方就是夜。

(3)思考:

如果太阳与地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能产生昼夜吗?

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4)明确认识:

地球与太阳必须要运动起来才有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并提出问题:

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提出假说

(1)明确要求同桌讨论:

大胆地猜测,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同桌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写在记录单上。

(2)汇报交流自己的猜想与假说

(3)质疑:

提出了许多种猜想、假说,到底能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呢?

哪种是能产生?

我们想什么办法来验证我们的观点呢?

三、模拟实验,验证假说

1、展示实验器材,了解地球、太阳与被模拟物之间的相似性。

2、小组讨论:

有了这些实验材料,我们小组准备怎么做?

小组讨论。

(个别小组汇报)

3、默读实验温馨提示

①选择要验证的假说,先讨论、分工后再进行实验。

②确定小地球仪上的一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贴上小红星。

③调节手电筒和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照亮半个地球仪。

④实验过程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上下晃动。

⑤观察要仔细,实验完毕,完成实验记录表,作出解释。

4、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教室的门窗关闭,拉上窗帘,造成一个黑暗环境)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

四、互动交流,展示并总结实验成果

1、台前展示,汇报成果:

(课件出示汇报要求:

请先说明你们演示的是哪种情况,能否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再边介绍边操作,说明你们的实验过程?

2、评价、质疑、并补充实验成果。

3、观看视频并结合自己的实验过程,思考:

(1)从这些现象中,我发现了什么?

(2)根据地球和太阳的运动轨迹,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五、总结收获,激发探索兴趣

1、明白“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科学合理的只有一种,思考:

到底哪一种才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

2、观看课件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进一步思考:

究竟哪一种才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

六、作业:

课后看书、上网查阅资料,搜集更多的信息与证据,继续研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

七、板书:

 昼夜的交替

看月亮

教材分析:

月亮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充满着神秘和幻想,学生非常想了解有关月亮的秘密。

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

因为学生熟悉月亮,所以观察月亮的主观努力会不够强烈,如果观察的时间很长,学生会失去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月亮充满兴趣,就必须让孩子亲自去关注研究的对象,发现问题,以及怀着自己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去观察月亮,這个过程本身要比“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更为重要。

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自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因此课上老师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注意观察时需要的耐心和信心。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二、教学准备 :

学生准备:

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 你看过月亮吗?

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 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 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 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 小结:

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  阅读:

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四、作业:

1、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5、板书

看月亮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白天和黑夜”单元的最后一节课。

本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