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62玛雅文明的历史素材.docx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62玛雅文明的历史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62玛雅文明的历史素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62玛雅文明的历史素材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2课 玛雅文明的历史
素材
1.原始资料
玛雅人的节日庆典方式
他们在城镇的首富中寻找那些慷慨的人,这些人愿意出资举办庆祝活动,他们会建议庆典的日期,以保证在新年开始前的这三个月过得丰富多彩。
庆典活动将在主办者的家中进行,在那里他们首先进行驱逐魔鬼的仪式,燃烧柯巴脂,敬奉供品,提供宴会,并在期间舞蹈,他们用自己制作皮酒袋,这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很多人在这三个月的盛宴期间饮酒过量,看到我们的样子很让人难过。
有的人身上布满了抓痕,其他人身上可能是淤伤,还有人的眼睛因饮酒太多而红得像着了火。
自始至终,人们以酒为乐,所以,酒也使他们失去了很多东西。
兰达说:
在那时候,他们有一种传统,向这种井里投下活人,以在干旱的时候祭祀天神,他们相信被投到井里的人并没有死,尽管他们再也没见到过那些人。
他们还向井里投放许多其他的东西,如:
贵重的宝石,或是他们引以为荣的东西。
如果这个国家有黄金,那么很自然的,这口井中必定隐藏价值连城的金子,印第安人对它倾注了太多的崇敬。
社会阶级压迫
普通农户在他们自己的休闲时间里要为地方官建造官邸……除了建造房屋,所有的人都要为他们的官员做缝纫方面的工作。
对于农户和家庭主妇来说还要为官员照料田地和收成。
在狩猎或捕鱼的时候,或是农户们需要买盐的时候,他们都要把自己的劳动所得分给官员们一部分。
因为他们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都是以集体劳作的方式进行的。
……狩猎的时候,经常会组成一个50人左右的团体。
他们一般会把新鲜的鹿肉在烤架上烤熟,这样肉质就不容易腐烂变质,从而造成浪费。
到达城镇后,他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作为礼品送给地方官,分发给朋友们。
在捕鱼的时候,类似这样的情形同样会发生。
(迪戈·德·兰达(1524—1579)《尤卡坦风物志》,此人是尤卡坦的第一位主教,该书写于1566年。
选自[美]西尔瓦纳斯·G·莫莱著,文静、刘平平译《全景玛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出版。
第192—193页,第184页。
第136—137页)
这块土地是属塔阿斯印第安部落公有,并除了在他们相互间以外,不得转让给他人。
这些土地逐渐被分配给个人,个人对它有耕种占有权。
但这些所谓分配的土地是口头上的约定,个人对其土地的占有权若发生争议,则由首领解决或加以调整。
……当一个人出卖土地时,如果愿意的话,要有证人在场。
出卖或转让往往是在交易双方之间进行。
不使用任何证件。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李培茱译《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85—86页)
奥尔梅克──玛雅的渊源关系
今天我们所说的中美洲所有古文化的共同源头奥尔梅克文明(Olmec),就如今玛雅地区而言,其实就是玛雅文明在那个较早阶段的代称。
这好比我们说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一样的意思,它们正是中华文化在上古的一种名称。
奥尔梅克在公元前1150年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在拉文塔等遗址,祭祀中心的祭坛、雕塑等实物证实,当时奥尔梅克人的社会结构非常复杂,他们的文明成果直接由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继续下去。
例如,奥尔梅克所崇拜的大神,往往具有半人半美洲虎的形象,这一特点在玛雅文明中表现得很充分。
玛雅这个称谓乃是近500年的产物。
10世纪以后,尤卡坦半岛上有三个强大的城邦,其中之一叫玛雅潘,它曾一度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政治主导力的中心。
在12世纪至14世纪它的鼎盛时代之后,正巧来了西班牙人。
是西班牙人把这个城邦的威名加在整个玛雅地区头上,这才有了玛雅地区、玛雅民族、玛雅文明的说法。
所以在宽泛的意义上说,这一地区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可以叫做“玛雅文明”。
而有时候,人们囿于概念,又把本地区奥尔梅克文明和玛雅文明作了过度的区分;甚至有时只把公元3至9世纪危地马拉低地的古典期文明视作“真正的”玛雅文明,把这一地带文明的衰落和转移称作“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一座被发现的城市──科潘
在分散的玛雅王国的每一个中心都有一座城市,城中有宏伟的宫殿、神庙和金字塔。
这些玛雅城市代表了玛雅文化的最高成就。
比如科潘,科潘地区是一个80平方英里的河谷地区,而城市本身不过几平方英里多一点,位于河谷地区的最低处。
这一地区内有3500座草木覆盖的高岗,每一处都是一座文化遗址,还有其他千余座高岗沿着河谷地区零散的分布着。
科潘城的中心是一个占地约30英亩的地区,考古学家称之为主建筑群。
包括大金字塔在内的最重要的建筑雄踞于土石砌成的平台之上,傲视着周围的一切。
小型的金字塔、庙宇、院落及其他建筑散布于大金字塔的周围。
金字塔之间建有大型广场,上面点缀着石碑,有的竟高达13英尺。
中央大型广场的一端修有一个球场,可是考古学家并不清楚在这个球场上,以及在整个墨西哥和中美洲类似的球场上的游戏是怎样进行的。
游戏使用沉重的橡胶球和石栏,很显然,这一地区曾有许多种族参加玩这种游戏。
有的考古学家相信它具有宗教方面的意义,可能输家就会被当作供奉的祭品。
其他地区的玛雅建筑多为石灰石,但是科潘地区却迥然不同,这里是用这一地区盛产的绿色的火山岩石所建造的。
在它的鼎盛时期,科潘的一切可能更加多姿多彩,因为有证据表明石雕和壁画上曾被涂成红色或其他的什么颜色。
玛雅人的城邦
玛雅人从来没有过中央政府和军队。
它是一种类似希腊人的城邦国家的文明,它由一种独立的互相竞争的城镇中心组成,包括周围的市镇和农村,地方不过百里,人口在十万以下。
每一个城镇都有它自己的统治者,而这种城市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就是国王,被称为“真人”,是政教合一的领袖。
国王既要主持祭祀,还要负责军政大事。
他们生前被看作神的化身,死后被奉为神灵,葬于金字塔下。
城邦实行家天下的统治,宰相、将军等重要官职,都由国王的家庭成员或王族成员来担任。
另外,城市朝廷常常又通过城市间的婚姻而互相结盟,这可能是为了奠定贸易联盟。
他们之间也常常互相争斗。
印第安古文明之花:
玉米
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至今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
在那遥远的年代,勤劳勇敢的印第安人就在这里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
有一天,为这些青铜肤色的人们的艰辛劳动所感动的太阳神,赠送给他们一张金犁和一袋种子。
印第安人用金犁犁开了沉睡的大地,播撒下金色的种子。
不久,便在耕种过的土地上长出了叶杆挺壮的庄稼,接着就结出了籽粒饱满的金色果实──玉米。
古老的传说只是给人们提供了追溯玉米世系的线索,而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却科学地证明,墨西哥和秘鲁是玉米的故乡。
墨西哥博物馆里展出的玉米化石和石磨表明,印第安人在公元前3500年就已种植和食用玉米了。
1978年5月,秘鲁国立农业大学宣布,通过大量的科学考察证明,秘鲁已有四千年以上的玉米种植历史。
美国知名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由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的获得,是人类经验上最伟大的事迹之一。
这是对古代印第安人培育玉米作物的高度评价。
因而,印第安人的远古文化被形象地比喻为“玉米文明”,而玉米则被称作是“印第安古文明之花”。
玛雅人的社会习俗
古代玛雅人把扁平的前额作为美丽的标志。
为了达到这种畸形的美,他们把孩子的头部夹缚在一对平板中间,一片平板放在孩子的脑后,另一片则放在前额。
这两片平板要在孩子的头部夹很多年,并且,当多年后撤去这两片木板的时候,孩子的前额已经定型,它终生都会是平的。
玛雅孩子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对视眼。
妈妈们为了使孩子达到这种效果制作了一种用头发吊起来的小型松脂球,并把这种小球在孩子的双眼间晃动。
这种小玩具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双眼就开始对视了。
玛雅人还在耳朵、嘴唇和鼻子中间的隔膜上穿孔,以此来悬挂装饰品。
玛雅人习惯于早婚。
一般情况下,男子在18岁,女子在14岁,就可以结婚。
婚事由父母包办,并且在童年时期就由父母做主订成娃娃亲。
结婚后,按照玛雅人的规矩,男青年必须在女方家中服役五年。
他们称这种方式为“婚役”。
在服“婚役”期间,如果男方表现不好,岳父可以把他赶出家门,不承认这门亲事。
五年后岳父满意,丈夫才能把妻子带回自己家。
玛雅人的“货币”
玛雅人的货币非金非银,而是可可豆。
比如说,一只兔子值10粒可可豆,一个奴隶约值100粒可可豆。
但实际上,玛雅人的可可豆并不是一个可以与货币直接相提并论的东西。
它很可能只是一个便于计数的交换单位。
尽管如此,但可可豆曾经被玛雅人当作货币却是真的。
玛雅人用可可豆作为货币进行买卖活动。
但也有人伪造可可豆货币。
有的商人巧妙地剥下可可豆的外皮,再塞进搅拌好的土或面粉,然后把假豆掺到好豆里。
由于有人造假币,精明的玛雅人在交易时,总是把对方付给的每颗可可豆都用手指捏来捏去,看是否坚硬,就像后来人用牙咬咬银洋,以辨真伪一样。
据史料记载,当时在玛雅人的市场上因为伪造货币而被判罪的屡见不鲜。
玛雅人的玉米食物
玉米是玛雅的主要农作物,成为主食。
玉米虽是粗粮,但也可以粗粮细做。
他们早就掌握了烧石灰的化学知识,所以他们的玉米粒大都是用百分之一石灰水加工处理过的,泡软后再用手磨碎。
玉米浆即可添水煮粥,也可以用烧红的石头烙成面饼。
玉米做的花样非常之多,有时还加入辣椒和可可粉调味。
不过最受欢迎也最为讲究的吃法是玉米饼,做玉米烙饼是玛雅的主妇们施展自己手艺的好机会。
主妇们先把做饼的桌面石和烙饼的锅面石洗刷干净。
桌面石是一块圆形的顶部平展的石头,约一尺半高,放在炉灶旁边,有时也可用木制的小桌子代替;锅面石就一定要用石头做了,因为它要放到灶上烧热烙饼。
做烙饼时,首先还要拿一张手掌大小的车前草叶,把它放在锅面石上烤热,使它变柔软,然后将叶子放到桌面上,地下撒些草木灰一边做饼时转动碾压。
最后才是真正烙饼的工序。
主妇们从生玉米面团中捏出一个鸡蛋大小的面团,放在叶子上,左手拱成圈,右手把面团又轻又快地拍、挤、压,使它迅速按圈形转动、压平,于是一个薄而平展的圆形烙饼便拍打出来了。
饼做好后,把生饼先放在锅面石上烘热使其变硬,再放到灶里的火上烧烤,直到饼面膨胀鼓起出气,又拿到桌面上压平修整,一个黄灿灿、香喷喷的玉米烙饼才算完工。
他们还吃叫做“塔马呖”的玉米粉蒸肉以及后来被西班牙人叫做“托提拉”又扁又平的圆饼。
玛雅人用玉米酿成一种叫做“巴尔契”的酒精饮料,用蜂蜜和树皮增加甜味。
玛雅人神秘的占卜术
占卜在玛雅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安排重要的祭祀、选择战争的时机以及决定新王的人选都要用占卜来决定。
玛雅的占卜由专职的祭司担任,这些祭司只有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专业训练,熟读记载时间、空间、神谱的书,并具有一定的通灵感应能力才能胜任其职。
根据玛雅人的历史循环论观点,类似的事件可能出现在各个阶段:
过去是现在行为的指南,现在是过去的模仿,两者又都反映了未来。
因此,祭司的占卜程序相当复杂和神秘。
直至今天,玛雅高原的祭司仍然用旧的历法书来预知未来。
关于玛雅文化的研究
近数十年来成果颇多,对于玛雅农业,传统观点认为,玛雅文化的农业是一种刀耕火种的农业,在中美洲称为“米尔帕制”或“斯威登制”。
据估计,这种耕作制每平方公里的耕地最高供养能力仅为77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方学者开始摒弃传统观点。
他们认为:
(1)大量台田、梯田和渠田遗迹的发现,说明玛雅文化是建立在集约农业经济基础上的。
(2)玛雅农业生产不像传统所说仅够农民自给自足。
通过对古城蒂卡尔的勘测,估计城内人口约5万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高达600人左右。
据此推算,玛雅的农业生产应该有余。
因为只有剩余才能维持这么多的城市和村镇人口。
(3)在劳动生产组织上,不再是停留在家庭水平上,而是在更大社会组织水平上。
(4)玛雅农业的起源似应上溯至公元前2500年。
对玛雅早期文化的研究
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把玛雅文化的前古典早期从公元前1500年推至公元前2600—前2500年,提早了一千年以上。
二是对玛雅前古典后期的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大量石器遗址的出土,墓葬中人殉的发现,大型公共建筑物和城市的出现,人口密度的加大,商品化的手工业生产,贸易的发达,种种迹象表明,玛雅前古典后期已出现阶级对立,并显示出“文明”时代的特征。
关于玛雅文明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传统观念认为,古代玛雅社会只有僧侣和农民两个阶级,这是一个完美和谐、充满田园乐趣的理想社会。
农民在农村耕种,安居乐业,只有节日才到附近的寺庙从事祭祀和宗教活动,大家彼此相安无事。
“玛雅是一个和平的神权政治社会的模式。
”六七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开始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首先,玛雅文字的译读成功,证明玛雅国家是世俗政权而不是神权政治。
其次,蒂卡尔城的发现表明玛雅国家存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而并非全是农村。
第三,城市和大量石器工场的发现,证明玛雅社会中确实存在一个中等阶层的复杂社会。
第四,遗存壁画和城防工事表明,古代玛雅社会存在内外冲突和军事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