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常见错题汇总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104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常见错题汇总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常见错题汇总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常见错题汇总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常见错题汇总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常见错题汇总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常见错题汇总二.docx

《高考历史常见错题汇总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常见错题汇总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常见错题汇总二.docx

高考历史常见错题汇总二

高考历史常见错题汇总

(二)

  高考前两个多月的时间,科学的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同学们做错的一些试题一定要再次拿出来做做,仔细想想这些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错因在哪里,再有针对性地去复习这些知识点,做到高效复习。

下面将这一阶段高三考试中常见的错题整理出来,并对解错原因进行分析,以帮助同学们复习。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东西方天平失衡的开端。

其观察到的历史影响因素是

  A.社会形态转变[WB]B.民族矛盾激化

  C.革命力量兴起D.文化途径迥异

  【错误选项】C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对比17世纪明朝的灭亡和英国革命来考查学生对英国革命性质和影响的掌握。

错选C项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变化,和对英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不了解明亡清兴只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

  【正确选项】A

  2.《沛县文史资料选辑》有这样三段文字(注:

沛县位于江苏省徐州市):

①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重,毙日大佐一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

②1942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牺山等日伪据点。

③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材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A.国民党主要在消极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用阵地战

  C.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错误选项】A

  【解析】近三四年来,文科综合历史考试中考查历史研究方法的试题不时出现,应该在平时的复习中多注意这一趋势。

错选A项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历史研究中“孤证不成立”的原则,此处只引用了沛县一地抗日的材料,所以不能推翻国民党在1939年以后总体上消极抗日的观点。

  【正确选项】B

  3.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

材料表明李大钊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内容。

错选B项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注意到题干中的细节信息,如题干中“其生存时代”、“其社会”、“其时代”等词语强调了孔子及其思想的合理性是相对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在封建社会而言的,其目的仍是要否定为封建专制服务的儒家思想。

  【正确选项】C

  4.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错误选项】A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历史学家的代表性言论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的掌握。

学生需对一些基本的历史观的概念有所掌握,如文明史观,全球(整体)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史观等。

本题易错选A项,原因是学生对文明史观基本内容不熟悉,以及没有很好地解析题干信息。

文明史观的观点之一是:

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正确选项】D

  5.甲午战争进行时,恩格斯预言:

“它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

”其中“革命化”是指

  A.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主体

  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错误选项】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及其《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本题错选C项的原因是学生对材料中的一些名词的含义不能理解,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将《马关条约》的影响对应上去,如对“古老的中国”、“它的整个经济基础”这两个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清;对中国近代史上各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所处地位、力量的强弱不熟悉。

  【正确选项】D

  6.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

  B.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C.体现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

  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错误选项】A

  【解析】本题以元朝行省制度这一熟悉的历史知识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易错选A项,主要错因是部分学生不能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造成误选。

材料中例举的信息,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均未体现借鉴前代因地形划分行政区域的特点,相反却体现了元代统治者定都北京后利用行省制度加强对中国南面的控制。

  【正确选项】C

  7.美国《纽约太阳报》记者泽西?

钱伯林根据他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篇标题为《英国人还在掠夺》的报道,报道了一名英国上校率领士兵在天坛搜刮的事件,并用电报发回报社,此事引出了一场军事审判,但没有公布审判结果。

“此事”应发生在哪一时期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错误选项】A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描述性的材料来考查学生通过题干提供的信息来推理判断历史事件的能力。

错选A项的原因在于多数学生没有找出题干材料中的细节信息,而是仅仅根据“北京”、“英国人还在掠夺”就断定为是英、法攻占北京,劫掠圆明园,最后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错误结论,而没有注意到“美国记者在北京”、“在天坛搜刮”这些关键的细节信息。

  【正确选项】C

  8.维新派谭嗣同填《望海潮》词云:

“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

”谭氏号任侠,对自己也有侠骨峥嵘的期许,留下大刀王五的故事;梁启超撰《中国武士道》鼓吹侠刺精神;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革命家多以侠为号(秋瑾――鉴湖女侠)和以剑为号(柳亚子书斋名磨剑室)。

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剧烈变化

  B.阶级矛盾尖锐

  C.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D.签订屈辱和约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鉴别比较选项的能力。

由于选项干扰性很强,导致绝大多数同学误选,其中错选B项的概率最高。

错选B项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各自的政治主张,维新派主张改良维新,君主立宪,并不主张推翻清王朝,阶级矛盾尖锐这一说法不适用维新派。

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则反映了阶级矛盾尖锐这一说法。

  【正确选项】A

  9.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

“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错误选项】A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和材料解读能力。

考查内容为新中国建立后的一种重要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本题错选A项的学生较多,原因在于学生忽视了题干中的人物政治身份和时间,黄炎培是民主党派人士,同时题干中的时间限定条件是“新中国成立后”。

  【正确选项】B

  10.“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

  【错误选项】D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小农经济的知识,以及灵活运用这一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本题易错选D项,错误原因一是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不能根据题干中“权耙扫帚”、“碌碡簸箕”、“牛鞭”、“麻袋”等农具名词以及“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来推断古代农业技术的发达,而农业技术的先进正是精耕细作型农业的反映。

  【正确选项】B

  11.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中国明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及其明代手工业技术不能发生质的变化来考查生产力革命所需要的相应的社会条件(比如商品市场等)的历史认识,本题难度相对较大。

错选B项的原因在于学生受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知识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同时,部分学生对中国明中后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没有掌握好,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整个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统治地位。

  【正确选项】D

  12.明清史专家指出:

(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

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

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

  A.重商主义盛行

  B.奢侈、攀比消费严重

  C.商品经济畸形繁荣

  D.吏治腐败,贪污猖獗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以及材料信息获取和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易错选B项,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准确理解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将材料中的“官僚缙绅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直接理解为奢侈、攀比消费现象,没有透过材料进行理解和提炼。

  【正确选项】C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

导致欧洲人离开家乡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在欧洲逐步展开

  B.医学的进步导致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

  C.铁路和汽船为其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D.移民在欧洲受到种种政治迫害

  【错误选项】C

  【解析】本题以19世纪的世界移民浪潮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英国工业革命知识的掌握,以及灵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易错选C项,原因在于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题干要求是“根本原因”。

在历史客观题中,最佳选择题型均带有“根本”、“主要”、“直接”等字眼,而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这些,一定要注意看清题目要求。

  【正确选项】A

  14.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

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

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

利改税初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

  A.所有制改革的尝试

  B.分配关系的调整

  C.企业经营权的独立

  D.农村改革的支撑

  【错误选项】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和史料分析理解能力。

易错选C项,原因是学生没有审清题干内容,即国企的改革,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所有制问题;没有理解利改税所属的经济改革范畴,它属于分配方式。

  【正确选项】B

  15.日本学者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中说: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协调经济高积累。

”这段材料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A.混合型市场经济

  B.统制经济体制

  C.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D.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本题错选A项的原因在于学生未对题干材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同时忽视了题干中的限定条件。

很多学生根据“(日本经济)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协调经济高积累”,错误地判断为二战中的日本法西斯实行的统制经济体制,而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时间限定条件忽视了。

  【正确选项】C

  16.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

材料中英美等国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A.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B.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C.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D.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错误选项】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

易错选A项,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忽视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国家间贸易的影响(即各国间的贸易战加剧,各国纷纷提高进口关税);二是由于提高进口关税行为这一国家实施的经济保护主义也属于政府行为。

  【正确选项】D

  17.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A.英荷战争B.抗日战争

  C.巴黎条约D.一国两制

  【错误选项】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也是一道根据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设计的一道题。

易错选D项,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对题干所给“春秋笔法”概念的掌握不清楚,导致不能运用概念选出正确答案,二是这种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考查的题型平时不常见。

  【正确选项】B

  18.《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的作者张帅伟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掘墓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错误选项】D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黄宗羲的思想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本题很多学生误选D项,原因在于对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和资本主义萌芽做了过高的估计,而忽视了明清时期我国自然经济仍占据主体地位的史实。

  【正确选项】A

  19.《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

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

  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错选B项原因在于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以后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材料题干中的信息没有有效地整合分析。

  【正确选项】A  20.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词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许是最伟大的成就,它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

”汤姆逊的依据是

  A.爱因斯坦因为相对论而获得诺贝尔奖

  B.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框架

  C.相对论继承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

  D.相对论揭示了时空与物质的本质属性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对论的重大历史意义的掌握,以及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本题易错选B项。

一是由于部分学生受定势思维影响,即根据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直选B项,甚至连“理论框架”这样的用词错误都没有注意。

二是不能理解题干材料核心信息,如“它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说的正是相对论对经典力学体系中绝对时空观的一种突破,学生因不能理解说话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造成了误选。

  【正确选项】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以后,伦敦出现了改善住房的团体。

……致力于为工人建造廉价住房;但收效甚微。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了由建筑商乔治?

皮鲍迪和悉尼?

沃特娄发起的“模范住宅”运动。

由于在伦敦中心不可能人人自己有一幢房屋,而且工人也负担不起,因而他们大约同时开始建造成排的杂院房屋。

从1860年开始,英国政府共制定和实施了托雷斯法、克罗斯法……1890年议会修改并通过了新的《工人阶级往房法》,“授权地方政府占有土地,建造或者改造一些建筑以适合工人阶级居住;公共工程借贷管理局被授权为此目的而垫款。

  ――吴铁稳、张亚东《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夕伦敦工人的住房状况》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房地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上海迅速崛起。

……1860年至1862年,太平军三次逼近上海,又对租界房地产起了推动作用。

有洋枪队保护的上海租界成了避难所,士绅和平民大量涌入。

……到1914年,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携巨资来沪定居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纷纷加入。

  ――李扬《上海房地产的百年动荡》

  材料三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一股炒卖房地产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澎湃。

其中1925年,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行列。

不久美国房地产市场趋于萎缩,许多人拖欠贷款。

1929年10月,美国房地产市场骤然滑坡。

  ――龙福永《中美房地产及房地产金融业概论》[HT]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列举民间和政府分别解决上述现象的措施。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20年代美国房地产业产生巨大泡沫的原因。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救那些受房地产泡沫冲击的行业。

  【解析】本题以近些年来持续引起百姓关注的房地产业为题材设计试题,考查了学生对世界史中工业革命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内容,以及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对华侵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等内容的掌握情况。

试题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归纳整合,分析探究等能力进行了考查。

材料选择与试题设计既凸显了考试大纲对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技能与素质培养。

  【易错原因】这道材料题的易错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不能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如根据材料中的“19世纪50年代以后”、“1860年”、“19世纪40年代”、“1929年10月”等时间信息,应该敏锐地联系到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经济危机等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如第(3)问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救房地产泡沫冲击的行业,则不能联系新政中整顿金融和“以工代赈”等救助弱势人群的措施。

二是缺乏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时要么完全脱离课本相关内容,要么脱离试题材料,导致归纳概括答案不全面。

如第

(2)问中要求归纳概括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业发展原因,部分同学只归纳出一两点原因。

三是缺乏对史料的进行一定的整合分析能力。

找到材料有效信息后却不能进行整合分析,答题照搬材料内容,得分较低。

  【参考答案】

  

(1)工业革命后,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民间:

致力于建立廉价住房;建筑商发起“模范住宅”运动。

  政府:

立法规范房地产建设;扩大地方权力支持地方房地产建设。

  

(2)原因:

《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吸引大批外国人来沪;太平天国运动造成政局动荡,促使周边地区大量人口涌入上海租界;国内外房地产商大量资金投入开发;上海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吸引大量农民入城务工。

  (3)原因:

银行贷款推动炒房;房地产商肓目扩大开发。

  解救: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