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190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届涡阳一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试题说明: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选择题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夏启发兵讨伐有扈氏,大战于甘。

战前,启作《甘誓》,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天用剿绝其命,今子惟恭行天之罚。

”夏启此举旨在(  )

A.维护君主专制的政治伦理B.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C.宣扬其“敬天保民”的思想D.强化鬼神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

2.据清史料记载:

“军机处为枢密重地,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宣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如敢私入,或私自会见军机官员,随时纠劾论处。

”据此可知,军机处(  )

A.办事效率高B.秉旨办事C.官衙管理严D.保密性强

3.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

A.以民为本B.以农立国C.封建迷信D.抑制商业

4.南宋时,谚语云:

“苏湖熟,天下足”。

明朝时,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

清朝时出现了“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的现象。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工商业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

②清朝湖广地区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的重心

③农业格局的变迁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④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湖广地区农业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唐政府规定,“(唐都长安东西两市)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据此可知唐朝的城市(  )

A.政治职能趋淡B.管理日益混乱C.商业活动受限D.功能十分完善

6.梭伦改革废止了以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代之以按财富数额多少来重新分配政治权力。

由此可知,这一举措(  )

A.彻底废除了贵族政治B.实现了公民权力平等

C.提高了贫民政治热情D.有利于工商业者参政

7.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B.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

C.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D.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8.16世纪,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回欧洲,如丝、绢、瓷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由此可见(  )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商业革命促进贸易发展

C.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D.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9.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却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格局。

出现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英国海外殖民地大幅减少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

C.自由贸易政策的普遍推行D.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10.有学者指出:

“可以说,是美国内战才把美国变成了一个真正具有统一的主权、统一的政治制度、统一的宪政原则和统一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是美国内战重塑和真正确立了美国自身。

”该学者意在说明美国内战(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体制B.使美利坚民族实现独立

C.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威D.改变了松散的邦联体制

1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成功实践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理论的重大历史事件(  )

A.俄国二月革命B.新中国的成立

C.俄国十月革命D.巴黎公社革命

12.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在五四运动中讲演的题目有《青岛问题》、《山东与全国之关系》、《日本的野心与中国救亡的关系》等。

这说明(  )

A.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山东问题是五四运动导火线

C.五四运动的实质是反帝救亡D.北大成为反帝运动的主阵地

13.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

“一期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

”这一规定(  )

A.纠正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B.有效抵御了日本的经济侵略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削弱国民党在国统区的势力

14.男子被强令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有损人格的跪拜礼被废除,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清朝末年B.民国初年

C.国民革命运动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5.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与外商注册的商标比例为1:

30,1928到1938年间,中外商标比例变为1:

4,这反映出(  )

A.列强侵略的加剧B.民族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的抵制D.官僚资本的压榨

16.1921年的苏俄,出现了民众身着缀满补丁的衣服、以破损的器皿烹调、用开裂的杯子饮水等现象。

与此直接相关的史实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

C.世界性经济危机D.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7.1933年,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

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一只脚踩的是闪电。

蓝鹰运动旨在(  )

A.缓和种族矛盾B.完善能源结构

C.复兴工业经济D.消除劳资纠纷

18.从1992年到1999年,美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4%,每年平均增加170万个就业机会。

到20世纪90年代末,失业率从1992年的8%降低到4%。

这一现象得益于(  )

A.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B.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行

C.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应用D.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19.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苏联宣传画,图中“苏联”对“美国”说:

“最好别惹我!

”它反映了(  )

A.西欧和日本冲击美国霸权地位B.苏联的综合国力已经超过美国

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D.美苏争霸形成苏攻美守的态势

20.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

“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

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

”其意图在于(  )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欧洲B.建立平等互利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D.努力构建一个和平统一的欧洲

21.下图为1954年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  )

A.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B.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

C.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D.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

22.笔记复习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文是小明整理的历史笔记,据此,你认为小明记载的是(  )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B.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C.香港、澳门回归D.两岸“三通”的实现

23.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漫画,材料信息反映了(  )

A.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B.我国当时处于大跃进运动时期,浮夸风现象严重

C.我国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4.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实现利税、人均创汇和消费水平,均居全国首位,创造了脍炙人口的“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B.特殊地理区位优势

C.深化政治体制改革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5.1990年,我国同沙特阿拉伯建交。

至此,我国已经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说明我国(  )

A.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关系B.开展睦邻外交改善周边环境

C.延续“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方针D.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阅读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

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

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

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

清代康乾以降,政府允许并鼓励从他国输入粮食,鸦片战争以前粮食进口数量较小,单向的粮食进口贸易主动权完全操于中国之手。

近代以来,中国无力抵制洋粮进口,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

国内粮食没有满足自给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

——摘编自徐畅《表象与事实:

近代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研究》

材料三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2.6%。

中国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

自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多年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出台了有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耕地制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涉农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

2002年修订通过的《农业法》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立法保障。

2015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有利条件。

(7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

这些民变席卷全国各地各民族,触及了城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杂多的名色。

就其内容而分,民变大体可以概括为十类:

(一)抗捐抗税。

(二)抢米风潮(三)为求食有盐而导致的城乡骚乱。

(四)会党、农民起义。

(五)罢工斗争。

(六)兵变。

(七)学潮。

(八)反对教会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九)反对“新政”。

(十)其他反对压迫的斗争……晚清最后十年的民变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参加者包括除官之外的农民、工人商人、学生、“盐梟”等城乡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由城乡社会游移出来的会党。

他们没有统一的口号、目标和组织,但他们以动乱的方式加速了应该淘汰的东西被淘汰,反映了这个时期中国的世相和众生相。

材料二

晚清最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

二者既不可替代,又彼此渗造、相互影响。

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求自身的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末民变的特点。

(7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变的积极影响。

(6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时间

情况

1890—1920年

1950—1970年

1978—至今

代表刊物、创办人

《时务报》(维新派机关报)、《新青年》(陈独秀);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文汇报》(综合性日报)

《人民日报》(党报党刊)、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主要内容

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较多,娱乐题材缺乏

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中来,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