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笔记及课后思考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886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5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当代史笔记及课后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世界当代史笔记及课后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世界当代史笔记及课后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世界当代史笔记及课后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世界当代史笔记及课后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当代史笔记及课后思考题.docx

《世界当代史笔记及课后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当代史笔记及课后思考题.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当代史笔记及课后思考题.docx

世界当代史笔记及课后思考题

世界当代史

注:

(C:

世纪S:

年代)

第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当代世界的历史巨变

第一节世界经济的变化

一、世界经济统一性(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加强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美元区、英镑区、法郎区——贸易保护主义、汇率不稳定)。

30S,世界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

以美元为支柱,有利于美国。

战前:

金本位制:

围绕黄金价格上下波动。

金汇兑本位:

以黄金为支柱。

原因:

各国立法

(2)内容:

a成立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b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一盎司黄金)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汇率浮动保持在1%内)

(3)实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国的收益:

美元被推上一个相对的高度,不用担心其贬值,美国可长期保持财政赤字。

美国因此处于世界银行家的地位上,对外投资处在世界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从“外围国家”获取资本流动收益。

(4)作用:

a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b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d有助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因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和输出。

(5)局限:

对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依赖性太大。

2.关税贸易总协定

(1)背景:

20实际30年代—40年代,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是:

国际贸易相互限制。

二战后,各国的首要任务是:

成立国际贸易组织。

1947年,由美国倡导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生效。

性质:

非正式组织,属于国际性的多边协定。

(2)宗旨:

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经济。

美国的目的:

秉承美国“门户开放”原则,承认最惠国的普遍性和消除贸易壁垒的必要性,消除国际商业上的差别对待。

美国企图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通过竞争排挤英法垄断国际市场。

(3)作用:

a总协定为各成员国规范了一套处理它们之间贸易关系的原则和规章。

b为解决各成员国在相互关系中所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提供了场所和规则。

c总协定为各成员国举行关税减让谈判提供了可能和方针。

d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贸易优惠条件。

e为各成员国提供经贸资料和培训经贸人才。

(4)局限:

a体制机制不完善,某些规则缺乏法律约束,没有必要的检查监督手段。

b某些条款中有对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有歧视色彩的内容。

c解决争端的体制不够健全,以调节为主,缺乏强制性,容易使争端久拖不决。

1994年,WTO取代了此协定。

综上: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形成和制定,使美国在经济上控制了的生产市场、销售市场和金融市场。

为建立美国霸权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的多样性(“两种体系,三种国家”)

两种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三种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第二节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

一、战争结束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五大国:

美、苏、英、法、中

二、雅尔塔体系

1.体系的建立: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雅尔塔体系就只这些会议的总和。

2.内容: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让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洲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的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3.性质:

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同时也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的,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

4.评价:

积极:

(1)体制有助于打败法西斯,尽快结束战争。

(2)确立不同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原则。

(3)其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4)体系促进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5)体系推动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消极: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朝鲜、越南战争)长期不安。

(2)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外蒙古独立)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人口大迁移,世界稳定局势减弱。

(4)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经济秩序。

给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第二章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对战败国的处置

一、对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的处置

讨论意大利的非洲殖民地的处置问题、意大利—南斯拉夫的边界问题(的里亚斯特的主权归属)、对罗、匈、保合约的讨论。

美国向借缔约之机插手东欧、苏联想在巴尔干确认停战协定条约同时在地中海扩大自由影响。

通过伦敦外长会议(1945.9)、巴黎和会基本解决五国处置问题。

1946年7月——10月召开有21国参加的巴黎和会通过了五国和约的正式文本。

主要规定了五国的领土边界的变更、政治民主化、限制军备和经济赔偿。

意义:

五国和约是战争结束时欧洲军事、政治形势在法律上的反映,是美英苏妥协的结果,和约的缔结巩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对实现欧洲和平与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德国的处理

1.四国分区占领

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正式决定了苏美英对德分区占领,即英国占领西北部,美国占领西南部,苏联占领东部,首都柏林由三国共同占领。

同时达成协议邀请法国作为第四国参与占领,其占领地从美英占区中划出。

分区占领的过程:

1944年初,英国根据艾德礼委员会的报告提出临时划分德占区的建议

1945年,波茨坦会议决定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四国通过对德管制的政治经济原则。

至此,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局面正式形成。

3.分区占领后各国对德政策

苏联:

对德惊醒社会主义改造,着手于安全和经济。

美国:

扶植德国遏制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策划美占区与英法占区合并。

英国:

推行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遏制苏联,不过分削弱德国,并追随美国的政策。

法国:

三次德法战争(1870普法战争、一战、二战)的矛盾,法国主张全面控制德国,迫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纳于美国的对德政策的轨道。

4.纽伦堡审判

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城开庭,开始了对21名纳粹德国搜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

长达10个多月,判决书长达250页。

纽伦堡审判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给予侵略战争的密谋者、组织者、执行者以应得的惩罚。

这次审判也是同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

三、对日本的处置

方式:

美国单独对日占领

1945年8月13日,美国设“盟军最高统帅部”任命美太平洋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最高司令官。

1945年12月,成立“远东委员会”。

美国为什么能实现单独对日占领?

(1)对日战争中,亚洲太平洋战场除中国外,美食唯一与日本正面对抗的国家。

(2)苏联的妥协,根据雅尔塔会议,苏联出兵中国是有前提的。

(外蒙古独立)

(3)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均没有提到大国分区占领日本,无法律依据。

1945年,美国已全部占领日本本土及太平洋上有战略意义的岛屿。

第二节美苏“冷战”的兴起

一、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

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其政治野心也膨胀起来。

1.美国称霸全球的资本

(1)经济实力工业方面:

强大的工业力量

金融方面: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

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科技方面:

世界科技中心

(2)军事实力:

战后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海军、空军。

2.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战略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上的需要。

政治上:

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会主义。

技术上:

怕原子弹秘密保持不住。

经济上:

(根源)随着和平时代的到来,经济会重新转向,为了避免经济萧条,就必须掠夺更多的原料以及扩大出口。

同时还面临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大量的军事订货消失和大批军人复员立即造成大规模失业的威胁。

二、美国对苏联的“遏制”

1.战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遏制”经历:

美国利用苏联和伊朗、土耳其的争端扩大事态

土耳其危机:

苏联为了自由进入地中海。

伊朗争端:

苏联拒不撤军,此成为联合国成立解决的第一个国际争端。

2.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凯南及其理论。

丘吉尔“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契机。

杜鲁门主义:

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希腊和土耳其危机:

1947年2月21日,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表示由于军事和战略上的原因,不应该允许土耳其和希腊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下,但由于英国的国内经济困难,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和经济上的援助,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

于此,英国将左右世界局势这一任务移交给了美国。

孤立主义:

是美国早期外交的基石,是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其目标是摆脱欧洲列强的控制和影响,巩固美国独立的成果,其实质是抵制欧洲干涉,实现国家自我利益的策略口号。

三个特点:

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核心:

不介入欧洲争端

发展历程:

产生:

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演说》。

发展:

一战之前奉行孤立主义政策。

一战期间暂时放弃孤立主义政策,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一战到二战间持续维持孤立主义。

二战后期至战后放弃孤立主义,推行全球霸权战略。

冷战:

1.如何理解冷战:

相对于战争行动而定义的,指二战结束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大政治、军事集团的斗争和较量。

纵观东西方冷战的全过程,美苏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核心,左右着冷战的发展方向。

基本特征:

既是战争,又是和平。

说是战争,因为东西方之间紧张对峙和冲突,包括战场上的较量始终不断,说是和平,因为冷战中美苏两大主角之间从未发生直接军事对抗。

★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

为了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以此遏制苏联。

内容:

1.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使世界特别是欧洲回鹘到正常经济秩序,以保持和平稳定。

2.强调美国的政策不反对任何国家和主义,只反对饥饿、贫穷和混乱。

3.欧洲的复兴是欧洲人的事,所以援助倡议和具体方案应首先来自欧洲。

4.要求欧洲国家联合提出一个总体方案,作为美国援助考虑的基础。

影响:

1.挽救了欧洲于经济危难中,加强了国际经济稳定。

2.巩固了美国自身经济霸权。

3.为西欧经济一体化打下基础。

4.美国“遏制”战略的一环,造成了欧洲进一步分裂。

5.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6.造成西欧的经济屈服。

7.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北约和华约

一、北约的形成

《敦刻尔克条约》1947.3.4英、法针对苏联的威胁,为期50年。

《布鲁塞尔条约》1948.3.17英、法、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范登堡议案1948.6.11

华盛顿文件1948.9.9为北约的组织确定了一些基本原则。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4.4

总部:

布鲁塞尔

北约东扩的原因:

1.苏联的解体,华约的解散是北约东扩的关键原因。

2.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极力主张北约东扩。

3.欧洲地区利益驱使北约东扩。

4.东欧各国自己也强烈要求加入北约,企图摆脱俄罗斯的影响,并希望得到北约的安全保障。

二、华约的形成

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1947.9

目的:

加强各国共产党之间的情报交流和协同合作。

总部: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

评价:

积极:

情报局基本正确分析了第二次大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和共产党人面临的任务,在反击美“冷战”政策,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

在苏联的直接控制下,成了苏联控制东欧各国,排除异己的工具。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7.7

评价:

第一,促进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经互会的经济体制体现了苏联经济模式。

第三,在经济一体化下,东欧国家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

★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5月14日,苏联联合东欧八国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1955年6月4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旧金山会议(1951.9)

背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钓鱼岛问题源于旧金山会议:

日本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置于联合国的托管之下,并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

1953年又将钓鱼岛置于美国管理之下,1971年美国将管理权归还于日本。

关于国际领土所属权的四原则:

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先开发、实际管理

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占理于前两项,而国际上解决实际问题倾向于后两项。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体系

构建西太平洋的安全基地:

1951年8月,美国、菲律宾签署《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9月,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签署《美澳新安全条约》

建立东北亚防御联盟:

1953——1954年,先后同南朝鲜和台湾蒋介石签署《共同防御条约》

构建东南亚防御集团:

1954年9月美国等西方国家同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签署《东南亚防御条约》

1950年初,美国确立了西太平洋防御线,朝鲜战争后,将台湾纳入防御线。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8)

“苏联同蒋介石政府签订的”

外蒙古独立的缘由:

“中国声明外蒙古如依公民投票证实其独立愿望,承认其独立,苏联将尊重其独立于完整。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2)

1.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收到日本或与日本结盟国家的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另一方应全力援助。

2.1950——1954年,贷款给中国三亿美元,年利1%,在1963年之前,以原料茶叶等还清。

(贷款条件:

1950——1963年间,必须将过剩的工业原料卖给苏联,不得卖给第三国。

在苏联帮助下建造的航空、造船等必须由中苏合营。

在东北和新疆地区不允许有第三国势力存在。

★东西方阵营的激烈对抗,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

1947年美英双占区成立,美国一方面利用“马歇尔计划”,一方面于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将萨尔区并入法国,从而使法占区与美英占区合并。

1948年,伦敦外长会议提出了分裂德国的“伦敦建议”:

成立西德国家,分裂德国,并以西德为中心复兴西欧,达到包括西德在内的西欧纳入美国战略轨道的目的。

6月美英法三国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B”记马克,正式分裂德国。

同年6月,苏联军管理当局发出抗议,实行币制改革,发行“D”马克,并封锁柏林,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

第一次柏林危机出现。

第三章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第一节苏联的恢复与发展

一、恢复国民经济方面:

1946年3月,第四个五年计划(1945——1950):

优先发展重工业,进一步巩固了集体农庄制度。

二、社会政治生活方面

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不正常。

表现:

列宁格勒案件(现圣彼得堡)

医生间谍案

苏共十九大(1952.10)

三、意识形态领域方面

掀起了学习马列著作的热潮,1947——1951年,在联共(布)中央倡导下,在全苏联学术界组织了学术讨论和批判,把许多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进行批判。

四、赫鲁晓夫与贝利亚事件

贝利亚事件

苏共二十大(1956.2)

“三和路线”: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赫鲁晓夫重新分析世界局势,认为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使和平力量成了维护和平的物质手段,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用户和平的运动已成为防止战争的强力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战争使可避免的,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和平共处。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赛中,社会主义体系必将取得胜利,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内政进行干涉。

赫鲁晓夫认为随国际形势的发展,完全可以设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内战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些国家可能通过议会的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

毛泽东认为:

只要资本主义存在,则战争不可避免。

第二节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权巩固与经济建设

一、东欧各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第一种类型: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是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唯一领导力量。

第二种类型: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这两个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共产党人是在苏联直接支持下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

(联合政权)

第三种类型: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在战时都是德国的附庸国,三国人民对此十分不满。

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农民阵线组成反法西斯的爱国阵线。

在保加利亚,工人党、农民联盟、环节联盟组成反法西斯“祖国阵线”。

在匈牙利,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小农党等组成“民族独立阵线”。

第四种类型:

德国于1945年5月无条件投降后,呗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实行军事管制,1949年10月在苏战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二、东欧各国的民主改革和经济建设

1.土地改革

无偿没收国内外法西斯土地,然后规定实行土地最高额度,超过限额的或没收或低价赎买,最后转交给农民。

2.广泛实行银行和工业国有化,以此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各国开展了经济恢复工作。

(效仿苏联模式,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4.各国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

*在中央集中领导下,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在农村,党和政府积极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失调”

三、东欧各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1.在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左翼领袖的共同努力下,普遍进行了工人政党的合并。

2.战后初期,东欧国家中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革命力量,同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开展激烈斗争。

经过1947——1948年的斗争,东欧各国人民民主政权取得了进一步巩固,共产党人的绝对领导地位最终确立起来。

第三节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关系

在冷战背景下,苏联为了抵制美国的侵略和威胁,首先着手于加强东欧各国的政权建设;其次,是苏联和东欧各国在1947——1949年间签订了一系列双边条约。

——“莫洛托夫计划”(与“马歇尔计划”相抗衡)

一、中苏关系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见前面)

二、苏南冲突

苏南之间的关系:

二战间,苏联为了维护与美英的的联盟,承认了南斯拉夫资产阶级流亡政府,为苏南矛盾埋下伏笔。

*关于的里亚斯特的归属问题

*1947秋——1948初,关于筹建巴尔干联邦问题,两国分歧开始公开化。

*经贸问题上也存在问题:

对南不平等。

三、苏波关系

1.卡廷事件:

1940年,苏联在卡廷森林屠杀了波兰军官两万多人。

2.战后波南疆界问题。

3.苏波经贸不对等。

4.苏联干涉波兰内政。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平衡发展

第一节日本民主化改革与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

一、日本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

1.非军事化措施

(1)铲除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及撤销其军事机构。

(2)逮捕和审批战犯

判处死刑的战犯:

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武藤章。

(3)进行政治整肃。

2.民主化改革

第一,修改宪法,改革政治制度。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1947年《日本国宪法》)

主要内容:

取消天皇的最高权力,使其成为一个象征(1946年,裕仁天皇发表宣言,声称自己是人不是神);扩大日本国民的资产阶级权利,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第9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用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其他军事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日本为议会制国家,内个对国会负责,行政权由内阁执行。

保证公民的基本自由,永远不以战争为国策。

“日本《防卫计划大纲》的不断演变,有一种军国主义复苏的意味。

对华强硬派小泉纯一郎,2010年上台时强调应该修改宪法第9条。

安倍晋三,自民党领袖,曾说:

在位时期没有参拜靖国神社是他的一种遗憾。

2007年,日本政府将“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与之前的“海军省。

陆军省”齐格。

2010年,自民党主张删除宪法第9条,将“自卫队”升格为“自卫军”。

2011年,声称有必要在朝鲜半岛发生战事时,日本应扩大对美军的支援(军事行动)。

第二,解散财阀,禁止垄断

措施:

(1)解散作为财阀总公司的控股公司,切断财阀家族对企业的控制。

(2)分割大企业,防止经济力量过渡集中。

(3)制定禁止垄断法,防止已被解散的财阀复活。

*《日本国宪法》的作用:

通过修改宪法,在日本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这在日本资产阶级政治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对于战后日本政局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散财阀的作用:

1.美国对日本财阀的打击,主要是为了消除经济生活中封建、封闭性,把它纳入西方资本主义型的轨道,并通过对日本经济的改组,为美国垄断资本向日本渗透和控制提供了有利条件。

2.日本财阀的铲除有利于经济发展,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

第三,实行农地改革

寄生地主制,是天皇制的阶级基础之一。

1945.12.28,第一次《农地改革法》;1946.10.21,第二次《农地改革法》。

经过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制及其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

*民主化改革的意义:

铲除了明治维新以后残存于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封建因素,革除了军国主义的法西斯主义毒瘤,完成了明治维新所未能完成的历史任务。

使日本从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变成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国家,这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日本经济的复兴

1.道奇路线:

加强税收以增加财政收入,取消各种补贴和限制各种贷款以养活财政支出。

(紧缩财政)

积极作用:

(1)抑制住了通货膨胀;

(2)实现了收支平衡。

消极作用:

抑制了消费,又抑制了投资,形成了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了生产停滞和失业增长的“稳定危机”。

2.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促进意义。

(主要是给日本带来大量的“军事订货”)

*日本复兴的原因:

(1)民主化改革制定新宪法

解散财阀

农地改革

(2)由于冷战,美国给予的援助。

(中国独立,日本成为美国盟国,美国对其经济援助,输出技术和产品)

(3)朝鲜战争,美国提供的军事订货。

(4)美国帮助日本提供国际地位,帮助日本加入WTO、亚洲银行等组织。

(5)在美国的保护伞下,日本的军费开支几乎为零。

二、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

阿登纳,基督教民主联盟领袖,1949年任联邦德国总理。

连任四届至1963年。

“铁腕人物“

“艾哈德社会市场经济”主要内容:

社会市场经济的特点:

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不搞国有化和计划性,但是仍然实行必要有限的国家干预。

如何让干预:

国家要求企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实现全民福利和经济人道主义。

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和采取措施,保护竞争,使竞争的环境和适当的范围受到一定的调节和指导,同时,国家运用税收、投资、财政、信贷、收入分配等政策措施参与企业活动,进行干预。

总之,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式的经济,二十按市场规律行事,并辅之以社会保障的经济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