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博士生谈考博的若干策略.docx
《在读博士生谈考博的若干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读博士生谈考博的若干策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读博士生谈考博的若干策略
在读博士生谈考博的若干策略
编者按:
2002年全国招收研究生万人,其中博士生万人;在校研究生万人,其中博士生
为万人。
2003年全国招收研究生万人,在校研究生64万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考博是众多在
读硕士研究生及已经工作的硕士毕业生的想法与打算,大家都希望了解报考、应考、面试等等环节的信息
,本文汇集北京师范大学三位不同类型、生源、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关于考博的经验。
三人分别毕业于西南
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郑州大学;有在职的,有应届的;有本专业报考的,有跨专业报考的。
一、考博前的准备工作
以真诚赢得报考。
在职者报考,首先要征得单位同意。
我们的体会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的专业必须和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紧密联系。
一般说来,自己从事的工作自己比较熟悉,从理论
到实践积累较好,它一方面是自己报考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更是自己争取单位支持的基础。
只有把单位
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才具备说服的前提。
有许多考生,感觉成绩不错,但因为是自己单方面愿
望,没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最终得到颇为遗憾的结果。
2.注意人际关系。
马克思说: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虽然就个人、单位、国家而言,考博都
是一件好事,但理论上的好事要变为现实生活中的好事,就必须注意人际关系。
要从工作需求、个人发展
、感情认同等方面去做工作,在争取的过程中,注意讲究方法,忌简单暴躁,多感情投入,少意气用事,
自己的体谅和耐心终究会取得单位的同意。
3.正确处理工作和考博的关系,做到工作和备考两不误。
考博复习前期主要以单位的工作为主,把工
作做好的同时,尽可能腾出一定的时间看书。
后期,主要是以复习为主,工作上别出问题。
快要考试时必
须实行“非常政策”,全力以赴地复习。
考生一定要注意和导师联系,不但你要了解熟悉导师,也要让你
的导师了解你的现有学术水平和将来的研究兴趣。
你可以将你发表的学术着作和论文邮给导师,也可以当
面请教。
二、报考专业与学校的原则和策略
报考专业和学校首先要能够考上,其次是结合兴趣和爱好,再次是学校的名气和地理位置。
报考方向
很重要,往往决定你考博的成败。
如果方向选错了,即使你准备再充分,实力再雄厚,可能也只是“陪考
”而已。
好学校不一定难考,一般学校不一定好考。
首先是报考的专业。
专业不同,直接决定自己将来的事业
走向。
一般考生往往会选择和硕士时期相同的专业,也有人为了将来就业需要,可能会考虑转行。
这就要
求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如果转专业,一定要注意现在要报考的专业和自
己的原专业不能太脱节。
不能否认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博导们对跨专业考生的偏爱也与时俱进。
如学数
学、统计学的报考经济学、管理学有明显的优势,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报考与公共政策与管理有关的专业也
较受欢迎。
成功的专业选择取决于自己的兴趣和对自己实力以及对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
其次,确定报考学校或单位。
根据自己目前的实力,选择合适的学校。
往往该专业名气越大的学校,
竞争就越激烈,越能激发潜能。
如果你原来硕士毕业高校较好,报考一般院校博士缺乏挑战性,未必能考
出好成绩。
毕竟一般院校的竞争力相对弱些。
所以,考生同时报考两所甚至三四所高校,已经成了“公开
的秘密”。
有的博导不能保证上线就能录取,也建议考生同时报考其他学校,这能够起到东方不亮西方亮
的效果。
这两三各学校的专业最好相同或者相近,时间上和档次上最好拉开。
另外,无论是考博还是高考,都有报考“大年”与“小年”之说。
考博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
运气也是一个因素,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往往是今年报考的多了,明年可能就少了。
今年这个专业竟争
激烈,不一定明年也竞争激烈。
有的学校还存在报不满的情况,比如有一年,北京理工大学个别专业,报
考人数小于招生人数;南方某所着名师范大学某个专业参加考试的人数和招生人数大致相当。
这种情况,
只要你的专业课和外语不是太差,就极有可能被录取。
如何抓住这种机会呢?
就是多报。
三、如何抓住重点提高成绩
考博人数不断增加,考博的难度也在不断攀升。
抓住规律,就可能事半功倍。
博士生与硕士生专业考
试题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就是都是考查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同点是硕士生还要考一
些基本的知识,而博士生人学考试主要考查在基本理论基础上对学术动态的把握和现实问题分析,而不考
名词解释、简答题,大多都是大的论述题。
考博肯定要广泛读书,刻苦攻读,这些我们不必赘述,主要谈
谈应试技巧方面。
抓住专业重点是任何复习考试的关键。
博士考题一般不会很偏,但是答好不容易,尤其
是面向很多专业的基础课考题。
博士生考试如何抓重点?
第一、搞清楚历年考试题型。
题型是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关系密切。
一般考试题型定了,考试内容
也就基本定了。
考试题型以及历年考试题,可以通过同学或者朋友从报考学校获得。
一般考试题型具有很
强的连续性,比如有的高校爱出资料题,对此,首先要找到相关的原理,这需要基本功扎实,然后分析资
料,结合实际谈你的看法。
有的还需要说出这个资料的出处,一般这类都是中外对本专业产生巨大影响的
人的思想,比如教育学,不是孔子、老子就是蔡元培,不是杜威、赫尔巴特就是卢梭、裴斯泰洛齐。
有的
学校爱出书评,大多是“就你熟悉的名着简要评述”。
所以可事先研读相关专业课的中外名着各一本,详
细写出书评,做到有备无患。
第二、推断出题的方向。
一般说来,报考学校、报考专业基础课的考题,是由报考单位的比较有学术
威望的老师来出,大多是报考专业的博士点负责人出题。
推断出了老师,基本可以判断出题的内容。
通
过文献检索和网上查询,弄清楚这几个老师近几年来,特别是近两年的发表的论文、着作和所从事的课题
研究题目。
考题的题目大致就是这些。
因为导师对近期从事的研究比较熟悉,比较感兴趣,倾向于出这类
的题目。
通过各种渠道,尽量了解可能出题老师的学术背景,比如他的年龄、学术观点、研究领域、毕业
学校等等,另外,报考学校其他老师的有关研究也要关注,因为他拥有的资料,可能出题老师也拥有。
去
年考了的题目,今年不会考,但是邻近的内容一般就是考生内容。
比如教育学,去年考了国民教育,今年
可能考义务教育。
第三、必须抓住所考科目的“核心要素”。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系列重点,必须把这些问题搞清楚。
即使考题跑出了你的重点范围,运用你所掌握的“核心知识”,答题也不会差很远。
也就是说专业课的基
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必须具备。
只要把这些基本的东西搞得很透,一般不会出间题。
课本上有些
东西都是“陪衬”,如果没有充足的精力,根本就不用看,一般不会考。
这样,可能考的内容很精通,考
试成绩就容易提高。
我的考试用书是简写本。
因为这种版本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记忆。
每门学科都
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牢固掌握这些“核心知识”,而且做到语言优美,数据准确,一旦遇
到不会的间题,只要沾边就写。
关于博士英语考试,以前,英语是阻碍博士生人门的一个门槛,随着目前考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
英语的把关效力逐年下降。
一些人外语很好,恰恰在专业课上栽了。
北师大有的专业一旦外语过了线,就
不考虑外语成绩,而是按专业课成绩排名了。
但是,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外语还是个拦路虎。
博士外语
的难度各个学校不一样,一般介于英语六级和托福考试之间。
近年来,我们发现考博的英语难度有所提高
,主要是词汇量大了。
有些阅读材料的词汇很偏,专业性强,可能字典上都没有。
如何准备外语呢?
我们的经验是参加英语培训班。
单纯自己看书做题,效果未必好。
北京等地每年寒假开办了许多六级
英语培训班。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跟班学习对于提高成绩有好处,比如新东方学校等。
如果是高校老师,
可以在本校听听英语课。
如果报考学校开办考博英语培训班,最好是报名学习。
这类辅导班的辅导有一定
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成绩。
另外,每个高校的外语题型不同,考查的侧重点不同,有必要从市面上买几
本考博英语书,还可以到所报考学校邮购。
总之,要有针对性地复习。
四、考博专业课的复习
对待专业课的认识,有些考生以为自己学了这么多年本专业,甚至发表了不少文章,专业课应该没问
题了,从而放松了对自己专业课复习的要求。
其实现在博士录取时,各个环节都不能放松。
即使及格了,
如果成绩较低,总分排名靠居_扣令影响帚助_有习士致可以朴为以下两个阶段:
1.了解学术动态考生在确定了报考的剧市和研究方向以后,要立刻在招生简章或报考学校的网站上查
到复习的参考资料。
一定要翻翻近两年专业杂志,看看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浏览一下报考学校近三年的
学报,了解本专业发表的论文。
最好,在考前就有关热点问题加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尤其需
要强调一点,考生应在中国期刊网上查到导师近五年中发表的文章以及导师近年的专着,有些观点、数据
、理论要掌握,特别是有关老师的论文一定要烂熟于心,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搬上去,这对于提高你的成
绩会大有裨益。
特别要注意教师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围绕这种问题,时间允许的话最好
再收集相关资料。
往往导师会在这些间题上查考学生。
导师招收博士,也是寻求合作者的过程,如果发现
一个对自己近两年研究的领域知之甚多,甚至观点也和自己相容或相似(如在试卷上写出和导师观点相反
的学者、着作和大致的区别),势必会给导师带来好的印象。
可以提前和该导师的博士生取得联系,要求
提供去年的专业课考试的考题(一般专业课试题有10%一30%的重复率,而各高校却不提供专业课考题),或
者要求他提供第一学期的专业课笔记(老师近期关注的重点大多都在其中),也可以请他大致谈谈考试出题
的倾向以及考试的感受和经验。
2.复习阶段。
花半个月时间收集全资料后,应拟订一个大致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时间和进度安排、
复习方式、自查形式等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l)时间上,专业课的复习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越往后复习
密度应逐渐力口强。
(2)精力安排要详略得当。
一般要求复习教材内容至少三遍。
第一遍,对教材有一个
大致的把握,这本教材谈了哪些方面的问题,相互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体系。
第二遍,画出重点内容,并
适当记忆,掌握该教材的一般知识点,尤其是该书的精华部分和大致脉络、主要观点应非常清楚。
个人看
书习惯可能不同,既可以做读书笔记,也可以就在书上画,然后再整理出一个个的理论、观点。
这里要注
意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即比较各个理论之间的异同,从而确立自己的立场。
对研究领域当前的热点问题
,尽可能找些资料看看,并初步思考这些问题以使自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观点,有心得的地方应专门记录
下来。
如果说前两遍是考生自我学习消化的过程,第三遍则是直接为考试做准备的,应放在离考试日期较
近的时间内(以一个月内为宜)。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前面学到的东西不至于在考场上反映不出来。
(3)
复习内容上有一点需单独强调,即对所考的课程,均要阅读几本非指定考试用书。
很多导师喜欢出书评一
类的题型。
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专业课复习有优势也有劣势。
优势一是自己的硕士论文刚做,对本专业的理论
,特别是前沿理论以及当前的热点问题掌握得较全面;二是如果是报考本校的导师可以较方便地找到有资
料_甚至可以提前一两个学期选修该导师的专业课,从而在专业和感情上与老师靠近,这对下一步的面试
很重要。
劣势一是不少硕士生精力投放在找工作找工作上以及接触该专业时间较短;二是缺乏具体实践经
验和社会资本。
对于跨专业报考的考生而言,难度往往比较大。
一定要分析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后再决定报考。
在复
习时也可以适当兼顾以前的专业犷笔试和面试要让导师感觉到你原专业功底比较扎实,报考该专业是个人
研究兴趣的转向而不是自己在原专业上失败了才改换门庭。
不过复习专业课时,所准备的时间和精力要明
显增加,时间分配要向专业课倾斜。
同时,在复习专业课时,要从报考专业的基本教材看起,学习该专业
硕士生甚至本科生的课程,对一般课程大致浏览,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就行。
而对考试指定课程,则应反复
阅读,重点突破。
五、笔试与面试技巧
专业课的临场发挥也很重要。
需要注意的有:
(l)时间安排,合理分布。
考博时间为3个小时。
拿到试
卷后,先用5分钟大致浏览一下试题,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难题和偏题,要准备1个小时时间,而对于自己
熟悉的考题,则要尽快在半个小时内答完。
(2)答题次序,先易后难。
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可以估算出
大致需要的空间。
每一题最好在新的一页抬头写。
(3)文字书写,优美流畅,但这也不能以牺牲答题速度
为代价。
字体大小要适中,太小让阅卷人看了费劲,太大又让人觉得没有多少内容。
(4)先写提纲后落笔
。
这样可以明确答题思路,不会因紧张而漏掉重点内容。
(5)答题量宜多不宜少,文科类可以按照每10分
1000一1200字准备答题数量。
(6)重点突出,观点清晰。
这就要求考生拿到考题,就知道导师想了解什么
,然后围绕重点展开。
一定要在段首就摆明观点,否则让人看了会有不知所云之感。
(7)思维严谨,逻辑
严密。
把每一道题当作一篇中短文来写。
和考硕不同,对于部分考题,导师并不指望每个考生给出相同的
答案,只要你有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用相应的论据去合理论证,导师就会从中看出你的学术能力。
(8)难
题偏题,从容对待。
每个考生不可避免会遇到自己不熟悉或没有复习到的考题。
这就需要考生运用一定的
答题技巧。
首先,要确信不管什么题一定是该科目范围内的,围绕题目本身做文章。
如将题目根据字面意
义拆成几个方面的间题。
对自己熟悉的部分详加阐述,对不熟悉的则少谈或绕过去,千万不能谈一些外行
话,或者对该间题仅发表一些感性的评论,尽量要使用学术性语言,使用较新的专业话语。
总之要自圆其
说,而且要做到卷面清楚,答题量充足。
随着博士招生的日益规范和科学,面试成绩在录取当中所占的比
重越来越大。
多数高校笔试结束即面试,有的高校根据笔试成绩另行通知面试。
有的学校记入总分,有的
学校记作参考分。
无论怎样,虽然面试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会影响录取。
关于面试内容,主要是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知识。
主考
老师一般要问你的毕业学校、工作经历、硕士论文、发表论文情况,然后针对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提出
一些相关的问题,有的还会用英语提问。
关于面试策略。
面试考生人数一般要大于录取人数,特别是笔试结束后的面试,等于是所有考生的面
试,所以,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不会很长,一般巧分钟。
应试策略基本有两种:
一是适时出击,详细谈你
熟悉的内容,把你最光辉的一面展现给主考老师,不熟悉的问题简略回答;二是耐心等候老师讲述问题,
你要好好做一个听众。
不要急于回答,不清楚的还可以再问。
关键是掌握时间,话多有失,少说为佳。
面
试的顺序对考生的成绩和印象是有影响的。
如果能够选择,根据统计,在一个阶段的中间位置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