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368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梳理.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梳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梳理.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梳理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梳理

第1课.《邓稼先》

一、字音梳理。

懈怠xièdài癌症ái署名shŭ奠基diàn元勋xūn孕育yùn

选聘pìn无垠yín难堪kān夐xiòng黯淡àn日曛xūn挚友zhì宰割zǎi 殷实yīn殷红yān彷徨pánghuáng

筹划chóu   邓稼先jià  鲜为人知xiǎn  妇孺皆知rú  凛若霜晨lǐn

铤而走险tǐng  鞠躬尽瘁jūcuì

二、词语解释。

1.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2.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3.当之无愧:

指完全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

4.锋芒毕露:

锐气、才干显露无遗。

5.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

6.马革裹尸:

用马匹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7.至死不懈:

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8.截然不同:

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9.任人宰割:

比喻任凭别人欺压,不图反抗。

10.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

11.妇孺皆知:

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很广。

12.层出不穷:

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没有间断地出现。

13.燕然勒功:

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

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亦称为“燕然勒石”。

三、文学常识。

1.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重点阅读理解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

作者为什么选取文革期间发生的两件事?

这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什么作用?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用这两件别人不可能办成的事,来印证“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大们绝对相信他”,强调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气质、无私的品格。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

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文中第5、6两段中都使用了“竟”一词,试品析“竟”的表达作用。

“竟”有出乎意料的意味,表达作者的惊异、钦佩之情,也再次突出邓稼先的性格。

7.“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理解: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作用:

赞扬评价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质。

 

阅读《我不能走》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

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你用这个成语造句吗?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沙场。

4."古今多少奇丈夫"中"奇丈夫",作者用以借指邓稼先。

5.这段文字开头的《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对于表现邓稼先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悲壮、凄凉;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不畏艰难的精神

(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借此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变现了邓稼先不畏艰难的精神。

6.请找出文章里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戈壁滩上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作用:

渲染了工作环境的恶劣,烘托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

7.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8.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9.简答:

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对同事的悼念,对完成遗愿的决心。

⑵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阅读《“两弹”元勋》

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热爱祖国

3.摘录段中语句回答:

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

两弹元勋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

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

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4.从上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5.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用以表现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6.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结尾点题,总结上文。

赞美邓稼先对中国贡献巨大。

7.你读此文后有何感想?

阅读《永恒的骄傲》

1.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

邓稼先绝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

2.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既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又总结了全文。

3.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排比,增强了语势,又总结了全文。

4.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别太久,对他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5.怎样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

邓稼先以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私的精神换来了自己光荣的一生。

第2课《说和做》

一、字音梳理。

弥高mí锲而不舍qiè兀兀穷年wù群蚁排衙yá迭起dié赫然hè衰微shuāi

迥乎不同jiǒng沥尽心血lì慷慨淋漓kāngkǎi潜心贯注qián气冲斗牛dǒu

二、词语解释。

1.锲而不舍:

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兀兀穷年: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3.群蚁排衙:

指整齐地排列着。

4.迥乎不同:

很不一样。

5.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6.慷慨淋漓: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表达极为畅快的样子。

7.目不窥园:

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中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8.沥尽心血:

用尽心思和力量。

9.潜心贯注:

用心专而深,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

10.心会神凝:

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11.一反既往:

完全与已经过去的情况不同。

三、文学常识。

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2.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

四、重点阅读

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两个方面来写。

(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这部分文字主要写了闻一多哪方面的说和做?

是怎么说和做的?

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2.通过几件事来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三件事,写作《唐诗杂论》,写作《楚辞校补》,写作《古典新义》

3.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内容)直接点题,形成鲜明对比,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造成悬念(结构),引出下文.

4.说说下面几句话的含义,注意加点部分含义。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5.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何作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

6、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我是做了再说(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吹嘘,自诩)

7、加点的“精神食粮”和最后一段中的“这”分别指代什么?

(用原文内容回答)

“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8、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

(注意找准关键词)

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执着追求的精神。

9、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

“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的,不是“不动”,而是在废寝忘食的“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的动。

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10、“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11..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字写得多而工整,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1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照应开头的“做了”,承上启下。

1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点题,并总结上文。

14.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选取这件事来叙述的目的是什么?

用闻一多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印证他的“做”不是空话。

(二)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选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3.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领起下文。

过渡作用。

4.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这句话中的“说”指什么?

指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是“行”。

5.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闻一多最初只在昆明的青年中宣传民主。

 

(2)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6.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引用闻一多的信件的作用?

以信为证,确凿可信。

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表现他正直无畏的性格。

7.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这句话交代了上文“另函”的内容,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

说明他说和做统一。

写起稿政治传单,表现唯一多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

8、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

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第一问答案:

用两句话完成过渡的。

(即第7、8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第二问答案:

用“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等关联词语把“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紧密的连接起来,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9、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中“这”指代什么?

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说),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做),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0、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1)“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细节描写,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革命者面对危险时的从容不迫,表现出温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炯炯目光、头发零乱、目不窥园。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专心致志的精神。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见前页第11题

11、文章最后说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有什么含义

称赞闻一多那种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勇于以身相殉的伟大精神,突出闻一多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光辉榜样。

12.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是突出的特点是:

  夹叙夹议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轻捷:

动作轻快敏捷。

2.安顿:

安详,安稳。

3.阿司匹林:

一种解热镇痛药。

4.忧郁:

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5.深恶痛绝: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6.存心:

心里怀有的念头。

7.揩kāi:

擦,抹。

8.阖hé:

闭合。

9.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第4课.《孙权劝学》

1初,权②谓吕蒙曰:

“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

”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初:

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

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

现在。

④当涂:

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

掌管政事。

⑥辞:

推托。

⑦以:

用。

⑧务:

事务。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

“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

”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权曰:

“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

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

1孤:

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

难道。

③卿: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

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

成为。

⑥博士: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

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

只,只是。

⑨当:

应当。

⑩涉猎:

粗略地阅读。

⑪见:

了解。

⑫往事:

指历史。

⑬耳:

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

谁。

⑮若:

比得上。

(孙权说:

“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

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

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多)呢?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1以为:

认为。

②益:

好处。

③乃:

于是,就。

④始:

开始。

⑤就:

从事。

(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2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

“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及:

到,等到。

②过:

经过。

③论议:

讨论,评议。

④惊:

惊奇。

⑤才略:

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

不再是。

复,再。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

“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

”)

蒙曰:

“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

”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士别三日:

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

就。

③更:

重新。

④刮目:

擦拭眼睛。

⑤相待:

看待。

⑥何:

为什么。

⑦见事:

知晓事情。

⑧乎:

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

于是,就。

⑩拜:

拜访,拜见。

⑪别:

告别。

(吕蒙说:

“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

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

”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

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

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

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

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

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

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里是侧面描写。

__作用:

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

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

吕蒙的学习过程。

__好处:

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15、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就学且学有所成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启示我们读书大有益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16、写作特色

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侧面烘托。

详略得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