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艳《离骚》课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087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光艳《离骚》课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黄光艳《离骚》课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黄光艳《离骚》课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黄光艳《离骚》课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黄光艳《离骚》课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光艳《离骚》课例.docx

《黄光艳《离骚》课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光艳《离骚》课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光艳《离骚》课例.docx

黄光艳《离骚》课例

高中语文德育渗透课例

《离骚》课例

六盘水市第八中学黄光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讲读法、理解课文内容,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品质,教育学生做一个能担责任的人。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育学生做一个能担责任的人。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教学课时:

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运用讲读法、理解课文内容,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品质,教育学生做一个能担责任的人。

教学过程:

一、探究课文内容

1、诗人为什么要“太息”、“掩涕”?

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明确:

诗人是因“哀民生之多艰”而“太息”“掩涕”

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2、屈原为什么会“謇朝谇而夕替”?

引导明确:

小人投机、君主不察、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

3、屈原是如何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的?

(用原诗中的诗句来回答)

引导明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诗的第二节“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的“悔”怎样理解?

他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是否矛盾?

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①“悔”:

追悔(反省),后悔。

②是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但对美好品质的坚守绝不改变;“未悔”是写诗人虽遭沉重打击,但仍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前后并不矛盾。

③它是下文的开启之词。

二、品读语句(进行揣摩)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引导明确: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

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写小人们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

(4)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

  引导明确: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的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都令人感慨万分。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6)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明确:

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因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

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

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三、人物形象分析

1、找出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一首诗是一个心灵活的雕塑,那么,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四、拓展延伸

学先贤,担责任

1、千百年来,屈原让人崇敬,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liàn]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屈原之所以能得到古今中外人们的崇敬,是因为他高尚的节操和伟大的精神,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份强烈的责任感:

国家责任: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社会责任: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自我责任: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3、责任:

一、分内应做的事;

二、因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错

4、讨论回答:

我们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具体做些什么?

对自己负责

对家庭负责

对集体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国家负责

附:

承担各种责任的具体表现:

1、自己的责任

自尊自爱自律自信自强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今天的一切都是在为明天做准备,打基础,所以要对自己的今天负责。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只争朝夕

生命、身体、安全、健康、形象、思想、心灵、情感、尊严、人格、言行、现在、未来、一生……

2、家庭责任

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孝敬父母

每位学生都要自觉地对家庭负起责任来。

关心家庭中发生的事,主动为家庭分忧解难,体谅父母的疾苦。

每一个人在享受着家庭的温暖的同时,也要为家庭生活的美满幸福出一份力量等角度来阐述的。

要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

自己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尽力分忧解难。

不向父母提过分要求,尤其是在生活方面,不攀比,不奢华。

对父母家庭不负责任的现象

每当刮风下雨、天气变化,校门口送雨伞、衣服的父母总是成群结队。

但我们理解父母的苦心吗?

我们同学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在学校生活中表现为无视校纪校规和老师的耐心教育,追求不健康的个人需要,有的甚至抽烟喝酒、打架斗殴。

这些都是对父母不负责任的行为。

3、班集体的责任

班级日常事务和班集体活动学生对集体负责的渠道。

卫生:

座位周围脏乱差、垃圾没有倒、黑板没擦、地上很脏是谁的责任?

因为自己劳动不认真,让班上失去了流动红旗,是谁的责任?

纪律:

自习课有同学在讲话,在看小说,上课睡觉是谁的责任?

因为自己的违纪,让班级扣分,是谁的责任呢?

因为自己的自由散漫,让班级活动无法顺利进行,是班级荣誉丢失谁的责任?

损坏公物谁的责任?

4、国家与社会责任

1.诚信做人。

2.遵守社会公德:

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

3.爱护人类生存环境。

4.坚持真理,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

6.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自觉维护他人利益。

7.了解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愿为国家、社会做出奉献和牺牲。

第四课时

4、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移情”技法的运用。

(3)对偶句式的运用。

(4)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师:

屈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众所周知,他因什么而伟大,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一伟大的人物形象,并力求从这一形象的身上学到一些优秀的品质。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思考回答一下问题:

1、诗人为什么要“太息”、“掩涕”?

2、屈原为什么会“謇朝谇而夕替”?

3、屈原是如何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的?

(用原诗中的诗句来回答)

4.诗的第二节“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的“悔”怎样理解?

他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是否矛盾?

要求:

自主准备5分钟后开始回答问题。

(5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自选问题回答)

生1:

他“太息”、“掩涕”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是忧国忧民的具体体现。

生2:

他“謇朝谇而夕替”有两方面的因素:

小人嫉妒和君主的不信任。

生3:

应该还有一个方面:

屈原自身的问题,那就是对君王说话直言不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师:

这个补充好,它更体现了屈原的伟大。

生4:

文中写出屈原对待不公平待遇的态度的诗句有: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生5:

课文最后一句也是。

(其他学生提出异议)

生6:

从前一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可知,这一句是说坚持理想的态度。

师:

这个分析完全正确。

生7: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师:

这句话的意思如果用我们平时说的一句话来表达怎么说?

众生(笑):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8: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生9:

第四题中两句针对的事情不同。

前一句“悔”有后悔,悔自己选的这条路要和这些小人共处;还有反省,觉得自己选的这条路不对。

师:

什么路?

众生:

为官路。

师:

为什么为官会后悔?

生:

因为要和一群小人打交道。

师:

(对生9)你说两句针对的事情不同,那第二句是针对什么说的“未悔”?

生9:

坚持自己的美政,自己的高尚情操。

师:

从对以上各题的回答中可看出同学们理解作品的能力真不错。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饱受君王冷落、小人嫉妒、诽谤与排挤,却无一知音诉说,那些压在心底的想法只有在自己的笔下才能直言不讳的说出来,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诗句并简析。

(准备3分钟)

(5分钟后,学生回答)

生1: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写出坚持自己的原则,死也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写自己以洁身自好、提高修养为乐趣的生活绝不改变。

生2:

我觉得前面第三题说到的几句都是。

师:

这一句概括得好,前面三题点到的几句也属此类句子,在这里就不在细说,还有吗?

生3:

我觉得“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更明显,它直言不讳地抱怨君王的不体察民心。

师:

通过对文中各诗句的反复品味,相信在同学们心中已有了一个高大的诗人形象,的确,一首诗就是一个心灵活的雕塑。

请同学们通读全文一遍,然后从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两方面概括出屈原的形象。

全班:

齐读

齐读结束,一学生抢先站起说:

老师,我认为从刚才我们鉴赏的那些诗句中就可以知道屈原的内在形象。

师:

哦,那你就说说看!

生: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可见他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可见他追求理想,至死不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可见他洁身自好,一身正气。

生2(抢着说):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可见他绝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师(笑):

你们真了解屈原,把他内心说得这么透,那就没我什么事了。

那谁来说说他的外形特点?

生3(笑):

我觉得他的外部形象有点诡异。

师(笑):

为什么呀?

生3(笑):

诗中“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是说他高大帅气,风流倜傥;可接下来却写他“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让人觉得他穿得像个女人。

师(笑):

谁有话要说?

生4:

我记得在前面介绍屈原作品时提到“香草美人”,这里的“芰荷”“芙蓉”应该说的就是“香草”,即“美好品德”吧!

师:

说得很对。

这里除了凸显了诗人形象的高大,穿着的华丽外,其隐含的意思是说诗人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修养。

师:

诗人有高大的外部形象,更有美好的内部品行,因此千百年来,一直让人崇敬,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liàn]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屈原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他高尚的节操和伟大的精神,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份强烈的责任感:

(幻灯片展示)

国家责任: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社会责任: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自我责任: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梁启超说: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我说:

什么是责任?

责任就是:

做好分内的事;为自己的分内事做不好承担责任。

一个人要想让自己伟大起来,就必须做一个能担责任的人。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应该担起什么责任?

(学生前后桌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发言人1: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

在学校我们是学生,认真学习、尊重老师、团结同学是我们的责任;在家我们是子女,为父母洗洗衣服,做力所能及的事,与他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我们的责任;在社会我们是公民,现在还小,不能做更多的事,但我们可以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

小组发言人2:

对于自己,我们要不断提高修养,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珍惜自己的时间;对家庭要感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用努力学习来报答父母;对集体要有集体荣誉感,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学习,只为班级争光,不给班级丢脸;对社会要遵纪守法,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电;对国家,有国才有家,为祖国的未来努力学习。

小组发言人3:

我作一点补充吧。

对自己,要尊重自己,因为只有自己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对家庭不要只想着为家做过什么,而要想着还能为家做些什么;对集体在平时的劳动中要认真负责,不让班级荣誉受损。

师:

每一组发言人都说得非常实在,没有空话套话。

我也说说我的看法。

对自己要做到:

自尊自爱自律自信自强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今天的一切都是在为明天做准备,打基础,所以要对自己的今天负责。

还要对自己的生命、身体、安全、健康、形象、思想、心灵、情感、尊严、人格、言行、现在、未来、一生……负责。

对家庭要做到:

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孝敬父母

集体责任同学们说得已经很到位了。

对国家与社会我们要做到:

1.诚信做人。

2.遵守社会公德:

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

3.爱护人类生存环境。

4.坚持真理,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

6.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自觉维护他人利益。

7.了解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愿为国家、社会做出奉献和牺牲。

师:

同学们,你们都是优秀的,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请用你的成绩、素养来证明你自己;用你的行动证明你心中有家、有集体;证明你对国家,对社会已承担起了一份责任吧。

(下课)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课例,是在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已经疏通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教学目标有两个:

1、通过对文中重点诗句的品读,感受诗人的伟大形象;2、以诗人为担责任的楷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虽说是德育课例,但本着语文中的德育要“适度教学,点到为止”的原则,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的伟大形象上,让学生从诗人的高尚品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一部分的教学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到位,进行起来比较顺利,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但是,由于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放手让学生学的程度还不够,课堂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由诗人形象引出本文的德育渗透,我改变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是将其作为责任教育的典型课例进行教学。

那是因为屈原的形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国就能涵盖的:

他的洁身自好、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他的坚持理想,九死未悔;他为人民的“太息”、“掩涕”让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似乎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自我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在他的身上都有集中的体现。

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责任”主题渗透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德育渗透环节,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应该担起什么责任?

虽说各小组发言人相互补充之后都针对各个方面谈到了一些实际的东西,只是有些琐碎,缺乏高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究其原因是学生平时生活圈子太小,见识不够,缺少对各方面责任的认识高度。

如自我责任认识,他们说得最好的就是:

自主意识、珍惜时间、自我尊重。

但更多的如珍惜生命等学生就很难想到。

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他们的认识也不够到位。

老师最后的小结也有些生硬,没有达到不着痕迹的教育效果。

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力争收到更好的渗透效果,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