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人物传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654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人物传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人物传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人物传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人物传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人物传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人物传记.docx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人物传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人物传记.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人物传记.docx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人物传记

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四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单元解读】

一.高考目标

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单元复习

本单元编选了三篇古代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和范晔的《张衡传》》。

这三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

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

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约略反映出中国古代传记的大致面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记文学的丰富多彩。

《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直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是“世家”和“列传”。

“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

《史记》的文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

它原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合传,选作课文时,只节录了廉、蔺两人的主要事迹。

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

蔺相如的胸怀广阔、才干卓绝,廉颇的心地正直坦荡、勇于改过,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几个著名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

这篇课文也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直入选的传统经典篇目,有助于学生了解《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同时也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期间230年的历史。

唐代刘知几评价说:

“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

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

自古迄今,无改斯道。

”就文学成就而言,《汉书》总体上不如《史记》,但其中的某些篇章完全可以和《史记》中的优秀之作媲美,《苏武传》就是其中的出类拔萃之作。

作者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

“苏武牧羊”也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苏武传》过去也曾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

这次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考虑重新选入此篇。

范晔是很有才华的史学家。

他的《后汉书》简明而周详,叙述中间杂以议论,颇富文采。

他自己曾说:

“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

”而《张衡传》的传主张衡是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还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郭沫若曾评价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张衡传》过去也曾入选过高中语文教科书或课外读本,这次入选,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当不无裨益。

本单元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落实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在本套教科书中,文言文占全部选文的45%左右。

《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它们可以说是典范的文言文,其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在文言作品中具有代表性。

《李贺小传》代表着唐代文人书面语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点。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言语感都会起着很切实的作用。

三、高考备考

新课标对传记是这样要求的: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要做到能“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情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考查方式:

  1.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

如对重要词语、句子和内容的理解、作品风格的分析、人物形象评价、感情的体验和感悟等等。

  2.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

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

二是运用传记知识分析作品。

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

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阅读方法: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下五点: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探究)

1、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

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

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

“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

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

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

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2、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

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

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

如何评价某个人物?

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

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4、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培养自己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

能体会命题意图。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

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寻找阅读区间。

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

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

我们还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

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

1.《廉颇蔺相如列传》

缪公mù避匿nì缪贤miào汤镬huò虽驽nú肉袒tǎn盆缶fǒu案图àn可予不fǒu渑池miǎn诈佯yáng列观guàn皆靡mǐ传舍zhuàn甚倨jù不怿yì衣褐yìhè睨柱nì

2.《苏武传》

当dàng旄máo节厚赂lù昆hūn邪yé王厩jiù窥kuī观置币遗wèi单于浞zhuó野侯没mò胡中阏yān氏zhī徙xī使牧羝dī更gēng嫁

3.《张衡传》

连辟bì公府篆zhuàn蟾chán蜍chú帷wéi幄wò谶chèn阉yān诡guǐ对骸haí骨虚妄wàng

二、词语

1.《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极端愤怒。

布衣之交:

布衣:

平民。

旧指贫寒老友。

完璧归赵: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负荆请罪:

负:

背着;荆:

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苏武传》

恐前语发:

恐怕以前的谈话泄露。

发,揭露,暴露。

屈节辱命:

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

穷厄:

穷困;困顿,不亨通。

3.不慕当世:

不趋附当时的权贵。

诡对:

不用实话回答。

合契若神:

(彼此)符合,(灵验)如神。

三、文学常识

1.《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

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

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

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

注疏《汉书》者主要有唐朝的颜师古(注)、清朝的王先谦(补注)。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

史学家意学诚曾在《文史通义》中说过:

“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桃之宗焉。

”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风汉”、史班或班马并称,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

《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

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

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

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

《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

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

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

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

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四、名句名篇

1.《廉颇蔺相如列传》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苏武传》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3.《张衡传》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五、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11、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通“欢”,欢聚)

16、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

六、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

(倚仗,凭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

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

引: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固:

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决,坚持,执意)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

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本来)

⑤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易守难攻。

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征: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咸怪其无征(证明)

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

因:

①因人京师(连词,表顺承关系,于是,接着)

②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介词,由,从)

③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通过)

④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介词,趁、乘机)

⑤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就、因此,连词,表示顺承)

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介词,通过、经由)

以:

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

在……的时候)

②匈奴以为神(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因为)

④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用)

⑤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凭)

乃:

①十年乃成(才)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却)

③遂乃研核阴阳(就)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辟:

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③唇吻拿辟仁开,打开)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⑤辟邪说(排除,驳斥)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制:

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七、古今异义

1、拜为上卿(被授予官职)

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4、请指示王(指给……看)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

6、于是相如前进击(上前进献)

7、布衣之交(平民)

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指秦王的嫔妃)(指近臣和侍从)

9、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10、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押)

11、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痛恨)

12、皆为陛下所成就。

(栽培,提拔)

13、我丈人行也。

(老人,长辈)

14、欲因此时降武。

(趁这时)

15、独有女弟二人(妹妹。

今一般不连用。

16、且陛下春秋高(年纪。

今义:

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7、武等实在(古义:

确实存在。

今义:

诚实、老实。

18、稍迁至移中厩监(古义:

渐渐。

今义:

稍微。

1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财物)

2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正当、适逢)

21、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亲近的侍臣)

22、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地征召)

23、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栽培,提拔)

2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殿阶)

2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不应召)

2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官吏初到任)

2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不应荐)

八、词类活用

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

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

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3、乃使从者衣褐(衣:

名词作动词,穿)

4、而相如庭斥之(庭:

通“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

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6、完璧归赵(完:

使动用法,使……完整)

7、秦王恐其破璧(破:

使动用法,使……破碎)

8、宁许以负秦曲(负:

使动用法,使……承担)

9、毕礼而归之(归:

使动用法,使……回去)

10、且庸人尚羞之(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1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

意动用法,以……为先;后:

以……为后)

1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

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1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

形容词作动词,宽待)

14、单于壮其节(壮: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