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0022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docx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docx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

《渡舟验案精选》〔1-50案〕

【1】伤寒表实证××,男,50岁。

℃,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如此发热自退。

即《经》所谓:

“体假设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如此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假设麻黄量小,如此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

 

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如此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如此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

附子12g、干姜10g、炙甘草10g。

服一剂,精神转佳。

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按语]《伤寒论》281条云: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本案患者精神不振,出现“但欲寐〞,为少阴不振,阴寒用事的反映。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阳气者,精如此养神〞。

今阳虚神失所养,是以嗜睡而精神不振,手足发凉,脉不浮而沉。

故用四逆汤以急回少阴之阳气,亦“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之义。

本方能兴奋心脏,升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并能增强胃肠消化功能。

对大汗出,或大吐泻后的四肢厥逆,阳气虚衰垂危之证,极有成效。

需要注意的是,本方宜用文火煎五十分钟之久,以减低附子的毒性。

【3】营卫不和

 

××,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罔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

视其舌淡苔白。

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

为疏桂枝汤: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12枚,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瘳。

 

[按语]夫营卫者,人体之阴阳也,宜相将而不宜相离也。

营卫谐和,如此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假设营阴济于卫阳,热如此不发;卫阳外护营阴,汗如此不出。

今营卫不和,两相悖离,阴阳互不维系,故患者时发热而自汗出。

《伤寒论》第54条说:

“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如此愈,宜桂枝汤〞。

桂枝汤发汗而又止汗,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外能解肌散风,调和营卫;能调和脾胃阴阳。

本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凡由气血失调,营卫不和所引起的发热、汗出等证,均可用之。

使用桂枝汤时还应注意下述几点:

(1)桂枝与芍药的用量应一致相等,否如此,将起不到调和营卫的作用。

本方凡增减桂枝或白芍用量,都会改变其治疗围。

(2)服桂枝汤取汗者,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

(3)发汗不可令如水流漓,以微微有汗为佳。

(4)对无汗、脉浮紧的伤寒表实证,与舌红、口渴、咽痛等温热病,禁用本方。

【4】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

 

××,男,28岁,为住院患者。

℃,并与恶寒交替出现,类似疟证。

特邀老会诊。

经仔细询问,夜晚发热更甚,身疼痛无汗,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口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

视其舌红而苔黄,切脉如此弦数。

老辨为邪客少阳之半表半里,正拒邪入而发热,邪进正退如此恶寒,正邪分争所以寒热往来而如疟。

然口渴苔黄反映少阳与阳明并病。

当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之热。

柴16g、半夏14g、党参6g、炙甘草6g、黄芩10g、生姜8g、大枣7枚,桔梗10g、枳壳10g、连翘10g、生石膏30g、板蓝根16g、玄参14g。

服药三剂,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8℃。

又服两剂,寒热不发,脉静身凉而病愈。

 

[按语]本案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

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之间,为三阳之枢机。

伤寒,邪传少阳,正邪分争,正胜如此热,邪胜如此寒,故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

更有口苦、咽干、眩晕、胸胁满闷、呕恶不欲食等证,如此断为少阳病无疑。

其身痛,无汗之症,为邪热壅盛,气机不利所致。

治疗以和解少阳,斡旋气机为主,兼以清解气分热毒。

方以小柴汤和解少阳枢机,恢复肝胆出入之机转,从而鼓正祛邪。

枳壳、桔梗,一降一升,斡旋上下;石膏、连翘、板蓝根、玄参,消气分之热毒,彻邪外出。

诸药共伍,能和畅气机,宣通外,调达上下,疏利三焦。

服之如此使少阳和畅,枢转气活,自能鼓邪热随汗外出。

本方用于外感发热不退,邪入少阳者,屡获效验。

【5】高热不退

 

××,女,3岁。

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与《伤寒论》所说:

“濈濈汗出〞之证极为相似。

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

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

辨为阳明气分热盛而充斥外。

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

处方:

生石膏30g、知母6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

服一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按语]本案为《伤寒论》的“白虎汤〞证。

该方为阳明之热,弥漫全身,充斥外的“表里俱热〞而设。

临床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患儿疹出之后,续发阳明病的“四大〞证候,说明邪热弥漫表里,尚未敛结成实,未见大便燥结。

而用白虎汤大清阳明气分之邪热,故能热退身凉,汗收而病愈。

【6】热厥

 

吕××,男,48岁,农民。

℃。

到本村医务室注射“氨基比林〞等退烧剂,旋退旋升。

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

此乃阳明热盛于,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

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

急疏白虎汤:

生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

仅服两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

 

[按语]厥阴病,有正邪交争,阴阳消长的特点。

如果阳热盛而格阴于外,以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就会形成虽发热却手足厥冷的“热厥〞证。

且阳热愈盛,阴阳格拒之势越重,如此手足厥冷也就愈深。

仲景所谓:

“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

热厥的辨证特点是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

本案厥冷、发热、口渴、脉滑大,为阳热郁遏于气分,阳气不能外达。

正如《伤寒论》所说: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大辛大寒,善于清解气分之热,无论伤寒还是温病,凡邪热不解、口渴、脉洪大,或阳热盛格阴于外,手足厥冷等症,皆可使用。

值得提醒人们注意的是,方中的主药石膏应因证、因时而增损。

临床辨证凡属大热弥漫全身,阳明经腑皆热,汗出、口渴者方可放胆使用。

对于“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如此不可应用。

否如此,易使外邪冰伏不解,变生诸端,如此祸不旋踵。

【7】上热下寒证

 

韩××,男,28岁,未婚,回族自治区人。

患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

但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每周梦遗二到三次。

在当地易数医治疗无效,专程来京请老诊治。

视其舌质偏红,舌苔根部白腻,切其脉滑而缓。

老曰:

此上热下寒之证,治当清上温下。

然观病人所服之方,率皆补肾固涩之品,故难取效。

老处以附子泻心汤:

黄芩6g、黄连6g、大黄3g(沸水浸泡十分钟去渣),炮附子12g(文火煎四十分钟,然后兑“三黄〞药汤,加温后合服)。

药服三剂,大便即已成形,背热减轻,汗出止,小腹转暖,阴囊上抽消失。

又续服三剂而病愈。

 

[按语]人体的水火阴阳籍赖脏腑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周济于表里上下,维持着一个相对的平衡。

一般而言,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阳卫外以守阴,阴守以助阳。

从本案的脉证分析,显为上热下寒,水火不能上下交济所致。

病变的焦点如此在于上交热盛,盛如此亢,亢如此不下行,如此下寒无火以温,故呈现上热下寒的病理局面。

徒用补肾固涩之法,如此隔靴搔痒,定难取效。

治当清上热而温下寒,而用附子泻心汤。

黄芩、黄连、大黄用沸水浸渍,在于薄其味而取其轻清之气,治上达下,以泄在上之热;附子熟用,文火久煎,取其醇厚之味,如此力大气雄,以温下焦之寒。

诸药合用,如此“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如此各奏〞(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服之如此热得三黄而清,寒得附子而温,阴阳调和,水火既济,其寒热错综复杂之证自愈。

【8】气虚发热

 

马××,女,74岁。

1993年7月21日初诊。

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饮食衰减,腹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与大腿放散。

手心热甚于手背,气短神疲。

然口不渴,腹不胀,二便尚调。

舌质红绛,苔薄白。

脉大无力。

老诊为气虚发热。

其病机为脾虚清阳下陷,升降失调,东垣所谓:

“阴火上乘土位〞所致。

对于这种伤发热,当用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

疏补中益气汤加生甘草。

黄芪20g、党参15g、炙甘草5g、生甘草5g、白术12g、当归12g、皮8g、升麻3g、柴6g、生姜3片,大枣12枚。

服五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大减。

续服五剂,午后发热与腹中灼热等症均愈。

 

[按语]本案发热属“伤发热〞畴。

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阴阳失调所致。

早在《经》对本证的病因病机即有了深入的认识。

《素问·调经论》指出:

“阴虚生热奈何?

歧伯曰: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热〞。

“阴〞,在这里是“〞的意思,此为伤气虚之发热证。

有关气虚发热的机理,东垣阐发甚详。

《脾胃论》认为,饮食不节,劳倦,七情等所伤,均可损伤脾胃,使脾胃的元气下陷,导致下焦肝肾的相火离位,反上乘谷精的开发之位,干扰心包,袭与心君,将君火取而代之,从而燔焰焦灼,使“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气熏胸中〞,导致发热。

氏将此病理机制高度概括为“阴火上乘土位〞。

因“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如此一负〞,阴火盛,如此更伤脾胃元气;元气虚,如此阴火更上而不下,形成一病理循环。

其治疗之法,当用甘温之药,以补为泻,以升为降。

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大热〞的典型方剂。

方用黄芪、炙甘草、人参(即保元汤)大补脾胃之元气,以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白术健脾除湿;皮和胃降浊;升麻、柴升举清阳,以降阴火;当归补血而润燥。

加生甘草,在于补脾气之中而泻心火。

诸药共伍,力使元气充盈,阴火下降,而发热随愈。

【9】血虚发热(再生不良性贫血)

 

于××,女,30岁。

1994年1月3日初诊。

发热数月不退,热度时高时低。

经某医院检查,血色素10g%,白细胞3500/立方毫米,血小板7.8万/立方毫米。

脾不大。

诊断为“再生不良性贫血〞。

患者精神萎靡,头晕、乏力,时有齿衄,食欲减退,动如此心慌、汗出。

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

证属血虚发热,以益气养血法治之。

为疏圣愈汤加味。

当归20g、白芍20g、生地30g、川芎10g、党参15g、黄芪20g、地骨皮12g。

服七剂,发热即止。

头晕、乏力、心慌,皆有好转。

仍动如此汗出、齿衄。

原方去地骨皮,黄芪增至30g、并加阿胶10g。

连服七剂,精神、饮食大有好转,汗出、齿衄皆愈。

上方出入进退月余,血色素升至12.6g%,白细胞4500/立方毫米,血小板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