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和诗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190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3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和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古文和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古文和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古文和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古文和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和诗歌.docx

《古文和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和诗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文和诗歌.docx

古文和诗歌

文言实词理解

[复习方略] 文言实词是高考的必考点,既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又以主观翻译题的形式考查。

单就客观选择题而言,这个本该无失误的题目却在某些考生那里“大意失荆州”。

其实,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语境把握不够、做题方法掌握不牢。

因此,二轮复习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

自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思明,字士瞻。

思明颖悟过人,读书日记千言。

至元十九年,由侍仪司舍人辟御史台掾,又辟尚书省掾。

左丞相阿合马既死,世祖追咎其奸欺,命尚书簿问遗孽。

一日,召右丞何荣祖、左丞马绍,尽输其赃以入,思明抱牍从,日已昏,命读之,自昏达曙,帝听忘疲,曰:

“读人吐音,大似侍仪舍人。

”右丞对曰:

“正由舍人选为掾。

”帝奇之,曰:

“斯人可用。

”明日,擢为大都路治中。

仁宗即位,浮屠妙总统有宠,敕中书官其弟五品,思明执不可。

帝大怒,召见切责之,对曰:

“选法,天下公器。

径路一开,来者杂沓。

故宁违旨获戾,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

”帝心然其言,而业已许之,曰:

“卿可姑与之,后勿为例。

”乃为万亿库提举,不与散官。

久之,近臣疾其执法峭直,日构谗间,出为工部尚书。

帝问左右曰:

“张士瞻居工部,得无怏怏乎?

”对曰:

“勤政如初。

”帝嘉叹之,命授宣政院副使。

五年,除西京宣慰使。

岭北戍士多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

因疏和林运粮不便事十一条,帝劳以端砚上尊。

会左丞相哈散辞职,帝不允,其请益坚,帝诘之曰:

“何为而辞?

”对曰:

“臣自揆才薄,恐误陛下国事,若必欲任臣,愿荐一人为助。

”帝问:

“为谁?

朕能从汝。

”哈散再拜谢曰:

“臣愿得张思明。

”即日拜思明中书参知政事。

(选自《元史·张思明》,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侍仪司舍人辟御史台掾    辟:

征召

B.帝大怒,召见切责之切:

急切

C.张士瞻居工部,得无怏怏乎怏怏:

不高兴

D.臣自揆才薄,恐误陛下国事揆:

揣度,估量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尚书簿问遗孽       问:

追查

B.卿可姑与之与:

赞成

C.不忍隳祖宗成宪隳:

毁坏

D.岁凶,相挺为变凶:

收成不好

(一)设问方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二)审题要点

1.在文言实词理解题中,“设问方式”1居多,“三正一误”,降低了难度,也为整体理解全文提供了帮助。

2.加点词一般是动词,审题时要注意:

(1)加点词语可能是一个双音节词语,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题一样。

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它是一个双音节词,还是两个词。

如是两个词,须拆开解释。

(2)加点词语如是个虚词,要注意其实词义或虚词义。

规范答题

答题思路 整体把握+还词入句+还句入文+比较排除

特别注意 ①做该题主要方法是代入检验法,即“还词入句”。

但有的题目须“还句入文”,这就是第二次代入法。

因此,一般用“两次代入法”确保锁定答案。

②巧用“疑熟信生”法。

越是熟悉的词语,其解释常常有误;越是陌生的词语,其解释常常是正确的。

越是接近今天的意思常常有误。

当然,这些只是辅助手段。

答题示例

(2013·山东卷第9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之可茹           茹:

B.皆竞秀献状秀:

开花

C.被鹤氅衣被:

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

接近

如何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贺齐,会稽山阴人也。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

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

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

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

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

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

贼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升降,反共杀升。

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

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

齐乃进讨,一战大破雅,强党震惧,率众出降。

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

而歙贼帅金奇万户[注]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

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盾,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

军住经日,将吏患之。

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于隐险贼所不备处,以弋拓堑为缘道,夜令潜上,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齐勒兵待之。

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依众。

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余皆降。

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

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

(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有删改)

注 万户:

一万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   乖:

不和

B.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县:

悬挂

C.齐勒兵待之勒:

部署

D.将士失色,赖齐未济济:

救助

考生答案

B(或A)

问题诊断

未能结合语境准确理解。

剖析矫正

D项“济”的解释很容易使不看语境的考生误以为是正确的。

上句有“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将士失色”,意思是“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

将士们大惊失色”,但幸好贺齐他们未渡河。

这里的“济”用的是本义。

正确答案

语境分析法——确定实词含义最根本的方法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都是通过具体的语境设置的,尽管该实词可能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语境中就只有其中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

因此,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所考文言实词的含义。

加点词的解释正确与否,其根本标准就是:

放在句子中,能否与所在语境一致,能否准确表达上下文的含意。

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2012年高考湖南卷中实词题B项“谲佞残妒”,“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

二是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意限定。

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实词题D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肯定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

三是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

语境分析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

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的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选择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

其实“代入检验法”和“语境分析法”两者殊途同归,都把目标指向原文,紧扣文言文来做题。

所以反复揣摩,吃透原文方为解题之根本。

其他如语法推断法、对称推断法、通假推断法、邻字推断法、课本及成语联想法,全是辅助手段,不可代替语境分析法的主体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

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

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

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

“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

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

又曰‘罔咈(违背、违逆)百姓以从己之欲’。

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

今为公主造观,将以(之)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椽发瓦,呼嗟道路。

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交错杂乱)。

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

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

”不纳。

复谏曰:

“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仰慕),以谓朝有新政。

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

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

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鄣”也作“障”,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复何以防之?

”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

从(帝)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明年,封梁国公。

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

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

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

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

宋璟闻而叹曰:

“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

”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从:

听从

B.乖人事,违天时乖:

违背

C.崇不急之务崇:

注重

D.太府之帛为殚殚:

竭尽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直有雅才雅:

B.剔椽发瓦发:

毁坏

C.除功役除:

废除

D.卒然迫逼卒:

通“猝”,突然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陛下戡翦凶逆戡:

攻克,平定

B.今风教颓替日益甚颓替:

衰败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中国:

中原地区

D.古之君人君:

君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勤于食则百事废勤:

劳苦

B.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赢:

多余

C.讫亦未止讫:

通“迄”,到

D.玄宗恨前赏薄恨:

遗憾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敕更加百户更加:

又增加

B.府藏空屈空屈:

亏损

C.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罔:

欺骗

D.自是恩意尤渥渥:

优厚

题点训练二 文言虚词辨析

[复习方略] 高考文言虚词辨析题考查范围相当明确,就是《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其中高频虚词只有一半。

经过一轮复习,考生对这18个虚词已有了充分的掌握,但做起题来仍力不从心。

原因就在于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用法相当灵活、复杂而多变。

因此,二轮复习,就是要在语境中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努力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

自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

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

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

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

“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

未完,有司请除吏。

丞相曰:

“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其见称如此。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家素贱B.其见称如此

C.其父独不肯D.其父见其志不可夺

题型一 复合型

(2014·浙江卷第17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该题型考查四个虚词,例句一课内一课外,是常见题型。

题型二 单一型

(2014·江苏卷第7题)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该题型只考一个虚词,选句皆出于所给文段。

题型三 填空型              

(2014·广东卷第6题)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

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

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

以讽谏

A.①且 ②则 ③所B.①以 ②于 ③因

C.①且 ②则 ③因D.①以 ②于 ③所

该题型是2014年高考卷中的最新题型,为广东、湖南两省所采用,能考查考生的语感能力。

无论哪种题型,题干的关键词(或要求)是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意义”指虚词的词汇意义(有时没有)和语法意义,“用法”指词性或活用。

高考的考查重点是“用法”。

规范答题

联想知识积

累,判断其

意义、用法

代入、比较例

句的意义和用

法,准确判断

结合原文,

分析语意和

句子结构

思维流程 

基本方法 代入筛选、检验法

答题示例

(2013·山东卷第10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剖析 D项都是副词,都可翻译为“竟然”。

我们首先还词入句,每个选项的上句回归阅读材料,下句联系所学过的课文。

A项一为副词“于是,就”,一为介词“趁机”。

B项都是介词,一为“在”,一为“比”。

C项都是连词,一表顺承,一表转折。

当含义初步理解后,可以采用代入法验证一下,看看句子是否通顺,若通顺就可以确定了。

如何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何宗彦,字君美。

其父由金溪客随州,遂家焉。

宗彦举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累官詹事。

四十二年,迁礼部右侍郎,署部事。

宗彦清修有执。

摄尚书事六年,遇事侃侃敷奏,时望甚隆。

其年十二月,会推阁臣,廷臣多首宗彦,独吏科给事中张延登不署名,遂不获与。

宗彦旋乞假去。

御史薛敷政、萧毅中、左光斗、李徵仪、倪应春、彭际遇、张新诏等交章惜之,而延登同官亓诗教、薛凤翔又屡疏纠驳。

其时齐党势盛,非同类率排去之。

宗彦无所附丽,故终不安其位。

(选自《明史·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考生答案

B

问题诊断

对虚词在句中的意义、用法判断不准,缺乏语法意识。

剖析矫正

B项两个“其”的用法还是较容易判断的。

第一个“其”字后面是“年”,这个“其”字肯定是修饰“年”的;而第二个“其”后面是“若是”,可以排除这个“其”肯定不是修饰用的。

A项两个“焉”,都用在“家”(活用)、“兴”两个不及物动词之后,自然是作兼词。

正确答案

1.结合句子语法结构来判断词性

很多考生对虚词的词性判断很头疼,同样是“因为”的意思,为何有时是连词,有时是介词;同样是“之”,为什么有时作助词、代词,有时又作动词;“与”同样解释为“和”“跟”“同”,为什么有时说它是介词,有时又说它是连词。

产生这些困扰的关键在于我们对虚词词类区分比较模糊,不能准确地判定词性。

对于虚词,某种程度上说,了解它的词性用法比了解它的词义更重要。

判定虚词词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立足语句,根据句子提供的语境来推断虚词的词性。

我们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

②相如闻,不肯与会。

都是“与”,但所处句子的位置不同。

①“与”在“落霞”和“孤鹜”两个名词中间,明显是两个并列的成分。

据此判定它应该是连词。

②“与”在能愿动词“不肯”和动词“会”之间,可以有两种猜测:

一是作动词,“参与”的意思,“与会”这个词也能说得通;一是作介词,“同”“跟”的意思,后面省略代词“之”,代廉颇。

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它应该是介词,解释为“同”“跟”。

2.结合语境来推断词义及用法

对于虚词用法的判断,不仅仅是知晓词性,还要落实到具体的语法作用上。

“而”作为连词,可以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因果、修饰关系。

我们判定时就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看连接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不同的语法关系确定了虚词的不同语法作用。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

④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⑤赂秦而力亏。

⑥吾尝跂而望矣。

①“侣鱼虾”与“友麋鹿”是两个并列的成分,颠倒次序也不会影响句意,故可以确定这里的“而”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并”。

②“博学”是对君子的要求,“日参省乎己”是在博学基础上的更高要求,所以这里的“而”表递进关系。

③先“缚”广武君,然后把他送到戏下,两个动作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所以“而”表承接关系。

④周围都已“无所见”,照理可以回去了,但“犹不欲归”,转折关系非常清晰,“而”表转折。

⑤六国“力亏”的原因在于“赂秦”,“而”表因果关系。

⑥“跂”这个动作是对“望”的进一步详细的描绘,并且有主次关系,“望”是主要动作,“跂”是修饰动作,所以“而”表修饰。

在对“而”作为连词表达不同关系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就能明白一个道理:

虚词的用法与词义,是语境赋予的;脱离了语境,那虚词就失去了实在的意义了。

这也是虚词与实词的不同之处。

谈到这里,我们再把《考试说明》中关于虚词的要求拿出来看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大家就明白这句话中“文中”的含义了。

对于虚词题的解答,必须要联系文段,结合语境,立足句子的语法结构。

只要能牢牢抓住语境,再做细致的分析与推敲,相信大家是能准确地判断出虚词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

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

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

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众劫掠,顾相戒曰:

“毋惊贺黄门。

”钦闻之,往谕曰:

“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

”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

“吾父也,愿教之。

”钦曰:

“惟不杀人,祸可解。

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

良民何畏焉?

”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

“贺黄门无嫚语。

”环跪钦里门。

钦曰:

“吾固知有是也。

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

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

”众散去,乱遂定。

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上官按之不得实,一见钦即惭伏地曰:

“他人可欺,吾敢欺贺先生耶?

”其至诚感人如此。

(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

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饮且啄而又狎乎人。

翱甚乐之,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

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

众鸡闻而曹奔于粟。

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

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

(选自李翱《截冠雄鸡志》)

注 ①零口:

地名。

②营群:

寻其群体。

3.下列“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

B.见粟而长鸣

C.众鸡闻而曹奔于粟

D.曳而逐出之

题点训练三 文言语句翻译

[复习方略] 文言语句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也是高考卷中的“硬骨头”。

在一轮复习中,考生积累了大量文言知识,但在做文言翻译题时仍存在问题,例如审题不够精细,不能紧扣得分点一一落实;对疑难点的推断盲目随意,尤其忽略和上下文的联系;句意表达不够顺畅,拗口甚至违背常理。

所以,在二轮强化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进一步强化精细意识,抓住关键词语,一一对应落实,对号入座,不歪曲,不遗漏,切忌笼统应对,也不可随意增减意思。

2.在字字落实的前提下,关注每一分句是否有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3.进一步增强语境意识。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善于联系上下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4.译好后,判断一下是否符合生活常理和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力争原句提供的字词一字不空,可以添加个别字,使句子通顺。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

自主练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王及善为魏州刺史,武后劳曰:

“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卧治,为屏蔽也。

”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后悦曰:

“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留拜内史。

来俊臣系狱当死,后欲释不诛,及善曰:

“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

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

”后纳之。

庐陵王之还,密赞其谋。

既为皇太子,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1)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卧治,为屏蔽也。

译文:

  

(2)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译文:

  

(3)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一)设问方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审题要点

说到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

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

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译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这一点最易被考生忽视),审译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得分点,只有审出得分点,才知道在哪里要格外注意,才能得分。

文言翻译有哪些得分点呢?

如何判定这些得分点呢?

1.得分点有三:

①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及个别疑难词),②特殊句式,③句意通顺。

2.判定得分点的方法:

(1)判定关键词语

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

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

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一类是虚词。

实词从词性上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

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重点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

翻译的时候,要找出这样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

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就会丢分。

这里,要特别注意两类词的判断:

①通假字的判断

判断该字是否通假,一是靠平时积累,二是靠临场推断。

推断有两个标准:

a.用该字意思在上下文中实在讲不通,b.该字与哪个通假字音近形似。

②活用词的判断(参见《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题型一 实词解释题”“知识构建”三)

(2)判定特殊句式

①寻标志。

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基本能锁定它。

②联语境。

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这时就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

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于”字的句子。

规范答题

答题思路 把握整体+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特殊文言现象+字字落实,一一对应翻译+回头检视

答题示例

(2013·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

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

君乐甚,起穿谢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