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精选10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560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精选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精选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精选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精选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精选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精选10篇.docx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精选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精选10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精选10篇.docx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精选10篇

篇一

小故事:

什么是心理医师呢?

比如说我们跟心理医师约时间下午两点见面,他问到你几点到的?

他说我两点到的,他说你属于强迫性人格。

第二次,他问你几点到的?

你说我一点半就来了,你早半小时来,他说你属于焦虑型人格,因为太紧张了提前了半小时来了。

第三次他问你几点到了,说两点半才来,他说你属于抗拒型人格,想不来最后还是来的。

所以你跟心理医师约时间,不管准时、早到还是晚到你心理都有问题。

期待已久的寒假如约而至,同行的还有佐藤学先生的《教师的挑战:

宁静的课堂革命》。

最初拿到这本书,看到“宁静的课堂革命”这几个字,我的内心便不由得充满了疑惑——既然是革命,不都是轰轰烈烈的吗?

在我的理解中,“宁静”和“革命”像是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直到我认真读完这本书,才恍然大悟:

革命,原来也可以静悄悄!

在这本书中,我首先认识的是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先生,他走访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密切合作,看课、听课、评课、磨课到最后的参与其中,他时而为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着急流汗,时而为八木老师的教学抱怨而感到遗憾,但更多的是为很多老师的进步而高兴!

虽然我没能身临其境,但我已然感受到佐藤学先生治学的严谨和工作的细致入微!

就像我们中国的陶行知先生,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一边再实践,周而复始中,静悄悄的推动着教育的改革!

除此之外,我还从这本书中牢记了三个词汇:

信任、合作和倾听。

“信任”可以体现为书中的“坦诚相见”、“直言不懂的课堂”、“与家长共同创造教学”和“信任的共同体”四节内容中。

简言之,就是要不折不扣的接纳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是学困生还是优秀生,不管他是调皮的还是内向的孩子,老师都应该摘掉有色眼睛,像爸爸妈妈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自己的学生!

给予他们相同的权利,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给予他们公平的对待!

信任,在老师的工作中不仅仅体现为信任孩子,信任家长也是一门必修课。

是啊,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及时交流、沟通,互通有无,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合作”是新课程标准一直都在倡导的目标,无论是小组交流还是前后位讨论,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合作无处不在!

为什么我们那样极力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书中第57到59页是这样阐述的:

儿童的学习除了受到老师指导的影响外,还受到儿童之间相互学习的强烈影响!

的确,就像我们常言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亮点和特长,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不同思想相互碰撞,就一定会摩擦出绚丽的火花!

那怎样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呢?

倾听!

“倾听”这一行为最初虽然是被动的活动,但是对于创造性的教师来说,却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成最为能动的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

“上天赐人以两耳一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

”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的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课堂不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教学的行为是借助于交流进行的。

学会倾听是教学有的放矢、有意调节、有效互动的前提。

作为教师,学习一些倾听方面的方法和技巧是必要的。

教师如果要求学生会听,自己首先要会倾听;教师不仅要做一名演讲者,更要做一名倾听者。

认真、耐心地倾听将是教师的一种素养。

教师不仅要自己会听,更要指导孩子学习倾听,互相倾听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就如同开头的小故事,心理医师可以左右逢源,头头是道。

其实,我们读书所得也可如此,一人可以一得,也可多得,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你有收获,无论是思想意识的改变,还是付诸行动时的点滴收获,都是难得的宝贵的财富!

希望自己能在健康书籍的引领下不断丰富精神,有新的勇气和力量不断前行!

篇二

基本内容:

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

全书围绕“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学生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要实现所有学生学习权力,就要在课堂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权”的概念在发达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中是一个基本理念。

读后感

作为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日本的基础教育跟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课堂以听为主,缺乏讨论;考试第一,讲究“学而优则仕”;学生有好的成绩,却不一定有好的兴趣。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对教育进行了反思,并开始了“宁静的课堂革命”,使日本的教育大大改观,现在的学校也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有着宽松的课堂纪律,自由的教育气氛,让学生找到了学习乐趣。

学生学习乐趣来源于何处呢?

在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三组关键词:

尊重与信任、倾听与对话、合作与探究,这三组关键词所表达的理念,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诉求与结果。

一、尊重与信任。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学生。

马斯洛需要学说理论告诉我们,只要满足了学生尊重的需要,他的智力因素才能正常发挥,他也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教学中能否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

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和自由的思考。

只有在相互尊重和信赖的课堂里,才能产生相互倾听的关系。

2、“尊重学生”是我们课改最流行的词汇之一。

“尊重学生”,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二是要尊重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尊重这一切,教育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相信学生是师德。

传统旧课堂因为教师不相信学生,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学,造成了教师普遍的包办代替、机械灌输。

新课程改革多年来不能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不相信学生”。

新课堂,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

相信学生,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二、倾听与对话。

1、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倾听和对话。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

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还让他们意识到:

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

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时,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学生们通过同伴的思考和帮助,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场所。

2、课堂的对话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分享和德性的生成。

通过思维对话、情感对话、道德对话,逐步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合作与探究。

1、合作与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态度。

在一个小组中,真正的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共同提升。

2、在课程构建方面,我们是习惯于“目标—达成—评价”的组织方式,还是追求“主题—探究—表现”的学习形式?

也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是“教授的场所”还是“学习的场所”。

在新课程改革中,如果我们能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任学生,能够认真细致的倾听与对话学生,能够为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搭建平台,那么我们不仅能够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也能够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

篇三

以前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时,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寒假读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一书,同样有句话使我反复思量:

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的学习质量。

这两句话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仔细咀嚼却可发现,两者有着共同的追求。

如今,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学校里多的是埋头苦学与无益劳动,少的是快乐和坚实的进步,那么夸美纽斯所寻求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或者说佐藤学认为的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

怎样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能够愉悦的学习呢?

《教师的挑战》一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案例,对此作了阐释,在阅读中,我感受到其关键有三。

其一,尊重与信任。

尊重与信任,看起来简单,实际做到却很难。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主观的要求学生如何如何,或掌握到某种程度,而总是忽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试问,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直接否定了学生的想法?

而实际上,这些想法则可能更有生活的味道。

试问,我们又多少次为了使课堂教学环节能够按部就班的按照备课时的预设方向走,而对学生的“别出心裁”选择忽视?

由此可见,尊重与信任绝不似我们以为的那么容易做到,佐藤学在书中提到,我们与学生应坦诚相见,不折不扣地接纳,而不是只选择那些所谓的“好的发言”,正如书中所说,教师若只寻求“好的教学”,,就会陷入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的误区,那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就不可能形成。

其二,倾听与串联。

“这一次,大家坐在原位上,每个人再来读一遍,好么?

“听了某某君的发言,我认为……”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由以上几句课堂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用这些毫无命令式的话语将课堂串联起来。

如第三个问题,这来自书中的一个案例,教师对于学生的看似“错误”答案的回应,不是否定,不是“为什么这样认为?

”,而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样的发问,引发了学生回归文本,重读文本,在课文的一些细节处,联系生活实际,发现这种“错误”背后,所隐含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文本没有直接叙述出来的事实。

由此可见,教师的倾听与串联在课堂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正如书中所言,教师在课堂中,要将学生与教材串联起来,将学生与学生串联起来,将教材与生活串联起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串联起来。

其三,合作与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无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符合夸美纽斯所要寻求的“可以使教员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的教学方法的要求。

对于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通过书中的案例和介绍,可以得到以下借鉴:

首先,要考虑分组的问题,学生有着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

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一个小组应该有学习能力强的又有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这样可以进行互助;然后是学习兴趣的差异,一堆偏爱数学而一上语文课就想睡觉的学生显然不能放在一起,小组中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带动那些对语文兴趣不那么大的学生,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就碰到过这样的良师益友。

之后是性格上的差异,一个小组应该有性格外向的和内向的,这样才能互相带动。

其次,如何有效的进行小组内的管理呢?

一、选组长。

选好了组长,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一个好的组长可以控制整个小组,使得小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个小组拧成一股绳,整体向前进步。

二、一个小组应该有自己队名和章程。

有了响亮的队名,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样。

有了队训,每个成员可以有章可循,自觉遵守,同时也为成员间的互相监督创造依据。

三、制定小组的共同奋斗目标。

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家才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

当然,奋斗目标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长的可以是一个学期的,短的可以是每一天的,甚至于是每一节课的。

四、建立小组内的互相合作机制,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要让同学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痛苦与快乐,要乐于帮助他人。

五、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

学生按照这种分组方式,如何抓好课堂纪律以及自习课的纪律就成了一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结合建立好的队训执行这个步骤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然后是如何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

有竞争才有动力,小组与小组之间是要对抗的。

可以评选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的最佳展示团队、待进步团队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尊重,倾听,串联,合作探究”,这些正是是构成“宁静的课堂革命”的关键因素,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知识有待充实,经验有待累积,方法有待学习,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我前进的步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四

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一书。

我觉得作者佐藤学先生并不是一位只钻在书堆里天马行空的专家,他是一位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的学者。

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从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

《教师的挑战》全书围绕“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展开,作者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

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

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

每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

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

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

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

倾听——串联——反刍。

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篇五

说起佐藤学,我很早就曾经关注过,但似乎看到他的书的名字是关于学校的挑战的,似乎一下子就觉得与我的距离很远很远,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只要关注好自己的课程,自己的教学就足够了。

可当我拿起《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时,之前的感官就似乎大错特错了。

佐藤学的书籍,可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译名,台湾、香港、大陆在翻译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始终有这么一个关键词是没有避免的──宁静。

当我将佐藤学的几本书依次读完后,我不得不感叹──学习的革命,只能是静悄悄的。

对于佐藤学,之前的认知只是一位拿着dv拍了一万多节课的大学教授而已,也就只是教学的旁观者,始终感觉着他对我们实际一线课堂的实际似乎隔着什么。

对于这样的大学教授写出来的书籍,我往往有拒而远之的感觉。

但就是“宁静”二字吸引了我,因为我自己也正在宁静的进行着我自己的课堂革命。

我要从中找寻到我进行课堂革命的理论支撑点与可以借鉴的东西。

或许我的看书与别人不同,很多人喜欢全本全文的阅读,可我偏喜寻找我感兴趣或者我困惑的章节来读。

这一读,还真的让我找寻到一些可以让自己支撑自己进行的课堂革命的源发动力点。

“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学习者的常态”因为阅读佐藤学的这本书的时候,恰恰是我做阅读最艰难的时间,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无法实施,孩子们不断地犯错,需要我每天都要将头一天做过的事情再次做一遍,我甚至悲哀地告诉孩子们:

你们比我教过的上一届学生差别得太远太远。

我自己也对自己说:

下来的这三年我该如何的面对。

每当想到这里,总是觉得自己的运气实在不好,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学生”出现。

所以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瞬间就释然了。

是呀,学习过程中犯错不就是是学习者的常态吗?

哪一个学习者之所以需要学习,不就是因为自己“不断犯错”才有必要去学习。

犯错才是学习的源发动力,也是学习的目的。

之前我会那么急躁,原因应该只是看到了后者,只是觉得孩子们应该不要犯错,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反过来想想,不让孩子们犯错是不可能的,他们是正在学习的学习者,理应有“犯错”的权利。

也就是这样,我对于孩子们的犯错,心态上就平和了很多。

如果孩子们犯类似的错误,那一定是我的方法与策略有问题,如果我调整一次,不行,是否可以调整第三次、第四次呢?

面对正在成长的学习者,这就是我,作为一位成年人的教师所应该秉承的态度──容许犯错。

篇六

这个学期我拜读了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内心中就产生了一个疑问——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究竟是什么?

佐藤学教授所谓的“宁静的课堂革命”是如何开展的?

随着深入地阅读与思考,不难发现,这样的革命要求学生们和教师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所需要的环境创设至关重要,创设自由、直观、丰富的环境是启发儿童学习力的摇篮。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教师的责任并不是“好的教学”,而是实现所有儿童学习的权利,尊重每一个孩子,以提高所有儿童学习的质量为目的。

有时候,我们往往受限于教科书和课时,一味地赶进度,然而,这样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好,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的。

佐藤学老师用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

“少就是多(lessismore)”,“教的活动在于倾听,学的活动在于言说”,教师应当用自己的行动向孩子们诉说:

我在听你说,老师相信你能很好地说出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加油!

因此,教师尊重每一个孩子,去等待孩子们鼓足勇气的发言,创设自由而宁静的课堂环境,丰富每一本“巨型教科书”,鼓励学生静心思考、相互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儿童的学习力。

其次,学习环境的创设还需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应尽量直观生动。

牛膝草是学生们认识的一种植物,可当它出现在课文中时,为何同学们就不认识了呢?

即使书本上有这个种子的图片,他们依然无法知晓这究竟是什么?

当老师拿出实物,孩子们便都恍然大悟了,原来就是这个呀!

可见,直观的实物更能调动孩子们记忆。

记得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中有一个词aredpacket,不仅非常难读而且教科书上的图片看起来和card没什么区别,对于刚接触几个月英语的小学一年级孩子而言,真是难读又难懂!

然而,在生活中,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对“红包”不熟悉,我拿出一个红包来,请学生说一说红包的作用,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时老师边发红包,边教学aredpacket,thisredpacketisforyou.教学的效果就得到大大的提高了,最后引导学生对比aredpacket与acard的不同点,说一说你为什么能够得到他们。

将小小的红包带入课堂中,让孩子们联系现实的世界,通过与实物的相遇与对话,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利用所学与同伴间的对话,实现了真正的语言学习,启发儿童的学习力。

此外,教室环境的布置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力。

呆板的教室布置让学生变得没有生气、杂乱的环境容易让孩子们变得疲惫而随意、花哨的教室布置让学生们变得不安。

原田老师200多块四方拼布连接起来的地毯让令人烦躁的教室变成了柔性的空间,学生们也变得沉静了;莱.艾米利亚学校的工作室丰富的教具和素材,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以讲台和黑板为中心、众多儿童整齐划一地排坐的教室变成了u型排列或是以四五人小组围坐的方式,孩子间的距离拉近了,从各自呆坐转变为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交流更紧密了。

不可否认,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力。

简单的改变一下了教室的环境,学生们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和学习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在教室环境布置时,应让孩子们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选择内容,并根据时间进行一定的调整,不断对学生的认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挑战,发展学生的学习力。

人身边的环境丰富多彩,可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她的作用。

环境,是启发儿童学习力的摇篮。

众所周知,一成不变的环境往往使人失去活力、死气沉沉,而融洽的环境让我们畅所欲言、宁静的环境让我们静心思考、直观的环境让我们感到生动有趣、丰富的环境创设更是我们内心不断的追求。

篇七

前两天在微信公众号的阅读平台中读到了一篇文章:

题目是日本小学10块钱的午餐,惊呆全球网友,中国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

其中有一段话感受颇深:

45分钟的午餐时间也是接受教育时间,就像学习数学或者阅读一样。

这就是日本的“食育”教育,除了吃还有潜移默化的教育。

读完这篇文章后其实感受是错综复杂的:

无可否认日本强大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其实是得益于良好的教育的。

联系前一段时间读的佐藤学教授著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更是深有体会。

一直以来我们倡导的课堂总是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设计了这样那样看着热闹非凡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似乎拼命地举手卖力的回答,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课。

自从拜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我重新审视了一下目前的课堂,对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及一节好课的标准有了重新的认识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倡导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这种改革实际上和左滕学教授提出的宁静的课堂革命本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之处,都是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通过几年的学习和摸索,老师们能清楚的了解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仿佛只学到了一些皮毛和形式上的东西,对于真正的落实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一段时间以来这种高效的课堂仿佛有些作秀之嫌。

课堂教学改革一度陷入了瓶颈之中,那么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读到课堂的重建这部分时,通过品读八木静代老师前后两次不同的课堂教学片段,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佐藤学教授在第一次听八木老师的课时,曾用了“风声水起”这几个字来评价,可见八木老师的第一次的课堂虽然学生表面活跃,发言积极,但只是对于教师独白的应付,没有达到思维的碰撞与交流。

而这何尝又不是我们目前课堂改革的现状呢?

孩子们汇报的如火如荼,声情并茂,几乎用十分流利的语言回答了课堂上的所有知识点,而老师却退到了讲台后面,把讲台变成了学生展示表演的舞台,每每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要发问:

学习新知识难道孩子们会无师自通吗?

会没有疑问吗?

教师的作用到底在哪里。

用佐藤学教授的话来说:

这真是令人遗憾的遭遇。

佐藤学教授通过前后两次八木老师的课堂变化来阐述如何进行课堂的重建。

第二次的课堂我们通过细致的语言描述真正的感受到了老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那是在不折不扣的接纳每一名学生,胸有成竹的应对孩子的回答基础上所构建的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的关系,并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活动。

课堂由原来的风生水起变成了孩子们的静静思考,凝练的教师用语不急不躁的自然展开,每个学生都侧耳倾听着从每一个人的经验编织出来的富于个性的发言与思考,课堂变得“宁静了”,成为了彼此切磋的共同体。

如今,我们上下齐心协力在搞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