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一年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科学上册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
1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能识别植物,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观察植物和塑料花,学会说出植物和塑料花的不同。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对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用来观赏,美化环境。
教学重点:
识别植物并用简单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种植一颗植物并持续观察记录它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
塑料花、校园植物、学生活动手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PPT播放有关植物的短视频,提问学生:
大家看了视频,发现视频中有什么呢?
学生会说树,花等。
接着引出:
树和花是植物,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二、教与学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请同学说说他们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某些植物名称,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植物进行描述.可提问:
这种植物能开花吗?
它是生长在哪里?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校园常见植物,请学生对其进行描述。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请学生观察课本第二页的大图,提问:
大图中有哪些是植物呢?
请用铅笔圈出来。
2.请学生展示答案,井进行说明.
3.提问:
这么多植物,那我们知道这些植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形成植物有叶子,会开花,会长大的概念。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图中有蝴蝶,思考:
蝴媒是植物吗?
学生必然明白蝴蝶不是植物,而是动物。
紧接着提问:
塑料花是植物吗?
2.发塑料花给每一小组,请各小组进行观察,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说出答案与理由。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材料上去判断,以及塑料花不会长大为理由去判断。
(四)课外扩展--种一棵植物
视频展示一些植物种植的方法,再发放种子给学生按照视频去种植属于自己的植物,井细心观察与按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
我们知道的植物
有叶子会开花会长大
2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
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
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
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
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
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
(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
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
(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
(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
这棵树真大!
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
这是树的果实。
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
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
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
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
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
3观察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知道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二、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
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
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
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
我捡了几片落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
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
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
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
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
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
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思考:
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
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
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
(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总结:
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
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
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
4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重、难点: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
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
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
即要到哪里去找?
怎样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
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
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
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5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知道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知道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
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
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
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讨论:
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
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
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
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
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
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活动:
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
(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
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
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
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
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
6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2.过程与方法
(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
各小组准备:
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块分小组进行了校园树木的观察,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块交流一下。
二、新授
(一)交流观察的内容
1.确定交流内容
(1)观察了哪些树?
(2)这些树是怎么样的?
(3)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4)不同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整理:
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3.描述:
分小组描述一棵树:
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大家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4.比一比,评一评,哪一个组观察的最好。
(二)整理观察记录
1.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
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随机板书。
(播放课件:
树的相同之处:
都有树叶、树干、树皮、树根。
都需要阳光、水分、空气。
树的不同之处:
有的能开花结果,有的不会,有的树根很多,有的树枝很多。
)
三、课堂练习
小组合作做课堂随堂练习。
四、总结:
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
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1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2.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恐龙模型大小。
2.教学难点用排序的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
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
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
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
发材料。
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良好习惯。
2起点和终点
科学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
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
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
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
发材料。
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习惯。
3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教学难点: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纸带、剪刀、笔、课件、科学手册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教师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
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2、追问:
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
你怎么用它测量的?
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二、聚焦
1、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
3、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三、探索活动:
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
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并填写在科学手册上。
2、出示视频资料:
测量桌子的高度
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
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
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
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
4.测量纸带的长度。
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
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
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和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和终点。
教学难点:
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大小不同的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环节:
提问上节课学习内容,提出手的测量不标准,我们要用固定长度的物体测量。
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请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他们要用的物体。
二教与学
1提出问题:
(1)说一说你们打算怎么测量呢?
请学生先上台展示
(2)应该怎样测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2探索:
测量
(1)出示选择的物体:
小棒,橡皮,小立方体。
(2)测量桌子和书。
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
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3)汇报测量结果
将数据写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班级记录表。
3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
(2)讨论:
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
用相同的物体测量,结果很接近;用同一种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能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不同物体测量不能比较物体的长短。
(3)讨论:
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不同的人的手长度不同,一拃的长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4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扩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教学难点
1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2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环节:
课件展示用不同物体测量不同的书的图片,提问哪个长?
能比较吗?
接着提出不同物体测量的结果难以比较,应该用相同的物体的测量。
二教与学
1选择哪种测量工具呢?
哪种更好呢?
请小组讨论并汇报,鼓励学生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
教师解释选择小立方体更好,因为每边一样长,可以堆叠,比较小。
2探索:
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
请学生做出预测并记录
(2)提问:
一个一个测太慢了,怎么班办?
请学生回答并演示。
(3)播放视频,之后出示用透明胶带粘好的小立方体组。
(4)提问:
只有一张讲台,怎么办?
引导学生用纸带来代替。
(5)测量
分发材料,提醒:
小立方体要紧紧挨着,首尾相连,做好记录。
(6)汇报数据
比较数据,比较出谁要长一点。
3扩展:
回家测量沙发,床等。
板书设计
用相同的物体测量
小立方体
6做一个测量纸带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
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
“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2.教师小结。
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二、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
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
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每段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