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的故事十九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693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docx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隐的故事十九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docx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

罗隐,五代吴越新城人,字昭谏,本名横。

貌寝陋,凡十上不中第。

能诗。

曾任钱塘令,累官盐铁发运使、著作郎,迁谏汉大夫、给事中,卒年77岁。

世传罗隐出语成傲,凡事俗近怪者。

后讹为罗永、罗天、罗衣秀才。

福建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故事非常多,这里摘选十九个小故事。

  

罗隐(833—910),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

“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两个有才的被合称“三罗”。

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

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

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

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

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

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故事一

罗隐的母亲怀他时,梦见一个仙人对她说:

“今送你一位皇帝,要好好哺养口”

罗隐出生后,母亲好像真要当皇太后,非常高傲,同左邻右舍都吵嘴,还说:

“我儿子日后登上大位,就把上膺叔公推出斩,下膺婶母捉来剐,”灶王爷听见了,连忙上奏天庭。

玉帝听完大怒,说:

“这还了得!

”当即降下御旨,把罗隐的皇帝命改为乞食命。

但命改了嘴没改,还是皇帝圣旨嘴,说啥就啥,所以人称罗隐是“乞食命皇帝嘴”。

故事二

罗隐才十多岁,家道就破落了,手拄打狗杖四下求乞口有一天走山路累了,在一个松树头上坐下歇脚。

坐了一会儿站起,屁股被松脂粘住,使劲一站,一条破裤被撕烂了。

他张日就骂:

“松墩松墩,千年万古不拔葱不长新芽!

”本来松树头都会再生苗,被罗隐一骂,从此就腐了,再也生不了新苗。

回家后,母亲听说了缘由,说:

“儿啊,松柴片好烧呀!

”罗隐想想,又说:

“那就松花落地,满山都是口”从这以后,松树的繁殖就靠飞松子了,它飞到哪里哪里就长新苗。

石缝里也能长。

故事三

有一回,罗隐路过前塔,看见许多人在田里干活,他又饥又渴,就上前乞讨。

可他们不但不给吃,还笑他骂他。

他怒起来,回敬一句:

“使劲干吧,田土像沟上,禾苗像脚毛,汗水流再多也没什么收!

”当真,多少年来前塔禾苗总是种不大,土黑也没好收成;有时快到收成了被风一吹,只剩下稻杆。

故事四

又有一回,罗隐路过一个碗厂,做工的人拿饭给他吃,同他拉家常。

罗隐很感激,临走时说:

“师傅,烧碗慢慢烧吧,烧烧歇歇,碗自会好的。

罗隐又路过一个瓦窑,他想进去避雨,老板嫌他脏,用火叉赶他出去。

他忿忿地说:

“烧瓦要不停不歇地烧,不然瓦烧不透,全窑红掉}x:

至今,烧碗和烧瓦就不一样,烧瓦要用急火,烧碗要用慢火。

故事五

有一次,罗隐到老介那个地方,背的竹篓绳断了,看见一位老伯在犁田,就迎上去说:

“老伯把牛鼻绳给我吧。

”老伯说:

“牛没有牛鼻绳怎么能犁田?

”罗隐说:

“能,没有牛鼻绳照样犁卫”老伯脱下牛鼻绳一试,果然行,从此这一带农民犁田都不用牛鼻绳。

故事六

又有一次,他要饭来到下古,抱怨命太苦,就想寻死。

他把竹竿往地上一插,走到一块石头下说;“石头呀石头,你圆圆的好,压我罗隐刚刚好二”刚说完,这石头就压了下来,把罗隐压死了。

而那竹竿却发出芽来,成了今天的倒生竹,就像倒插的柳树一样。

故事七

有一年,罗隐来到同安,路过乌山、乙亩,走到莲花,正好策槽筑坝完工喜庆,当地人备办三牲礼物,孝敬山神土地。

罗隐这时正腹饿口渴,就上前讨食。

头人见他是个乞丐不如的流浪汉,不但不给,还破口大骂他冲走吉气口罗隐也不生气,只冷笑一声说:

“你免大小声,这水不会过杜桥社,年年筑坝没水吃了”他这一说,坝水刚流到杜桥,坝头就水涨土崩,策槽水坝就崩溃了。

过后接连又修建了好几次,都未能成功。

故事八

有一日,罗隐来到云祥石鼓山下,看见一位农夫在犁田,就讨水喝,农夫将带来的稀饭给他吃。

罗隐吃得饱饱的,顺便在田头脱裤拉屎。

农夫看见了就说;“你这个人真不懂得礼数。

”罗隐顺手折了一截树枝擦屁股,又故意扔在农夫田里,说:

“不要紧,这枝屎杯送你,尽管翻犁播种,保你五谷丰收,肥料又省。

”说完拱拱手告别。

据说从此以后,这农夫的田地就很肥沃,年年五谷丰收又省肥料,所以农夫就将这片田地叫做“屎杯田”。

故事九

有一年夏天,这时日已过午,他见对面有一位农夫在犁田,田头架个锅正在沸腾着。

罗隐过去翻开锅盖一看,米少水多,浮着几块番薯。

罗隐用柴棒勾起小块就吃口农夫叹气说:

“你吃了我的番薯,我下午肚子就得挨饿了。

”罗隐说:

“你上山煮粥,多不方便,何不竹叶包米,煮熟随身带,方便又好吃。

”农夫说;“你不知道,这片山田,每年辛勤耕种,就是种多收少,哪有米可包饭吃?

”罗隐嘴里念说:

“公道公道。

”边说边走。

农夫追上去问:

“你讲什么公道,我什么办法都用了,就是作物收成不多,不知是啥原因?

”罗隐说:

“欠肥!

”农夫说:

“我什么办法都用了,怎能说欠肥?

”罗隐不耐烦地说:

“欠你的老骨头烧灰作肥。

”说完就走了。

过后,农夫一直回想,觉得山田地冷,用动物骨头烧灰作肥料有理。

当年就试验,果真有效,获得厂好收成。

第二年五月节,农夫带粽上山,对冬田进行中耕,看见稻苗长得比往年好,心里很高兴。

抬头看见罗隐又路过此地,就非常热情地拿出粽招待他。

罗隐笑着说:

“这不就是竹叶包米吗?

多好吃。

”吃饱后,见稻苗长势很好,问说:

“你是施什么肥?

”农夫高兴地回答:

“照你的话,施骨头灰。

”罗隐说:

“工夫、工夫,大冬田爱人耘、耙、锄。

”农夫心里明白,是叫他要多中耕两遍罗。

罗隐正要走,见农夫仍然愁眉苦脸,就问:

“你还有什么烦恼?

”农夫说:

“多谢你的指教,但是好种不如好收。

大冬最怕‘九降风’。

”罗隐说:

“折稻避风,就能好种好收。

”从此以后,凡种大冬田,都用骨头灰粘秧根,用铁耙勤中耕,到九月要折稻避风,上山带粽作午餐,就成为这一带山区农民的劳动习惯。

故事十

罗隐在莲花游了两年,衣服破烂,想弄点钱买衣服。

他来到蔗内湖,见到家家户户都在晒烟叶,心想有烟叶就能卖钱,就向他们乞讨。

可是连讨几户,一分钱也讨不到,甚至还挨人斥骂驱赶。

罗隐忍不住气,回头说:

“免赶,免赶,烟叶慢干,潮湿起蛀虫,慢晒香味差。

”所以种烟草收烟叶是麻烦又讨厌,早上晒,晚上收,慢干又容易潮湿,管理不周容易蛀虫。

种烟人都恨罗隐,说都是他多话造成的。

过不久,罗隐来到莲花山脚抄溪边,已是七月,家家赶制洋麻,罗隐又想讨钱,向一家人说:

“你肯助我一些钱买衣服吗?

”这家人很慷慨,说:

“可以,只是我现在没有现钱,要等洋麻晒干,卖了钱,才能给你。

”罗隐高兴地说:

“那我就等,洋麻现晒现干。

”所以洋麻收成易做易干,据说也是罗隐签破。

故事十一

八月中秋,正好芝麻登场,罗隐想向收芝麻的农户讨些钱用,但因芝麻是种植较少的作物,农民很珍惜,所以连讨几户,都没要到。

罗隐越想越气,就顺口说:

“芝麻芝麻,难晒难干,千敲万敲,收成较差。

”因此种芝麻的人,收成很难,时间又长,收获又少。

故事十二

又有一天,罗隐来到美埔山下,看见人山人海,在挖土挑草,辛苦筑坝。

筑坝人知道罗隐嘴灵验,怕他说坏话,就很热情地待他,有的招呼他喝茶,有的招呼他吃饭,又问罗隐:

“筑这种坝好麻烦,半仙可有什么好办法?

”罗隐说:

“有,有,松柏作‘大牛’,石头填基最好用,粘上用力春,草皮盖面顶,_j二程牢固又省工。

”人们就照罗隐说的办法筑成水坝,非常牢固。

罗隐在莲花一游三年,后来要离开,走出白沙时,还有点不舍得,回头赞叹说:

“莲花风景好清幽,大旱只半忧,小旱仍保收。

”据说这个半仙后来死在黄巢剑下。

由于他说话随便,群众对他褒贬不一,所以天下为他修宫建庙,只有一些溅语流传后世。

故事十三

有一天,罗永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挑着一担带上的稻秧,小孩没力气,挑了一点秧苗就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一边挑一边哭。

罗永问小孩为什么哭,小孩说:

“秧苗太重,挑不动。

”罗永就说:

“谁叫你那么傻,把泥土洗掉不就轻了?

泥土洗掉秧苗更会长呢!

”小孩就照他说的去做,果然秧苗长得更快。

故事十四

有一天,罗水半夜睡不着,就来到街上。

他看见一间豆腐店透出亮光,里面发出“咕噜噜、咕噜噜”的响声,就好奇地推门进去。

做豆腐的人看到罗永来了,就舀了一碗豆浆给他喝,问他:

“罗永叔,我半夜三更起来磨豆腐,你说会赚钱吗?

“一锅豆腐三锅水,不赚才有鬼。

“真的会赚?

“不但会赚了一锅豆腐一锅渣,母猪小猪来发家。

后来,做豆腐的人钱就多了,加上豆腐渣又可以养母猪小猪,一个个都发家致富了。

故事十五

传说当年垒筑“铁上杭”城墙时,南门大码头及其东西延伸地段,河床砂层较厚,水深流急。

头年枯水期垫l-:

的巨石墙基,第二年洪水季节就崩塌冲垮了。

这样.反复筑了十八年,怎么也筑不成。

为此,县官都撤换了五六个。

有一年,新知县踏看南门码头一工场,召集工头们商议此事,大家都束手无策。

县官不管三七二十一限令工头两年要拿出良策固定墙基,否则他县官要下台,工头也要打入牢房。

工头们又气又急,有的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有的说要工场设酞坛做佛事求龙王爷保佑,有的说出招贤傍聘请天下能工巧匠……

罗隐秀才这时正在一旁看热闹,听r他们的议论就哈哈大笑。

入们莫名其妙,问他笑什么。

罗隐秀才指着上游东岸一片大松林说:

“砍下笔直大松树、对腰截断取头部,横卧水中当基座,万古千秋包牢固。

”大家一听也跟着笑,说他是疯子先生说疯话。

但有一位老师傅没有笑,很客气地问他:

“先生,火烧草水腐木,松树置水中哪有不腐之理?

”罗隐秀才笑笑地说了句“水浸万年松”,就扬长而去口老师傅赶紧追上去问:

“清问先生尊姓大名?

”罗隐秀才边走边答:

“人家叫我背时秀才。

”大家听了才大吃一惊,说:

“这位贵人原来就是圣嘴罗隐秀才呀!

谢天谢地,我们不会坐牢了。

入们就照罗隐说的办法,砍来松树当基座,南门大码头及其东西两端的河岸城墙就这样筑成了。

自那以后,山区农民修筑溪坑阪头多用松树代替基石;在烂泥过膝的湖洋田里也用松树垫下便于耕作。

这就是“水浸万年松”这句老话的来历。

故事十六

有一天。

罗隐秀才冒雨回到家里。

他母亲正在烧火做饭,又生又湿的杂木柴只冒烟不起火,母亲吹火吹得嘴都长出来了,还是烧不着。

罗隐秀才问母亲什么柴才好烧火,母亲说:

“松木柴最好烧,干枯的好烧,生湿的也一样好烧,可惜松树砍一棵完一棵,如果能像杉树那样砍一裸生一从就好了。

罗隐秀才高兴地说:

“娘,那就‘风吹松子满山生’吧r砍不尽烧不绝。

从此,不论大山小岭癫痢坡,哪怕不见其他树木,松树总是有的。

故事十七

一日,罗隐秀才路过上杭太拔这地方,走累了,到一户农家歇脚。

这家女主人热情好客,捧出香喷喷的番薯、萝卜款待他。

罗隐秀才又饥又饿,吃了个饱,高兴地说:

“好吃,好吃。

主人笑笑说;“番薯萝卜吃是好吃,可就是不好种哩。

罗隐秀才问她:

“怎么不好种呀?

主人说:

“村里的地皮太瘦.有种没收,村外山凹里的地好种食,就是太远太辛苦。

罗隐秀才皱了下眉头,笑笑说:

“路远种食是辛苦,往后你就莫到村外去种食t”

主人说:

“那到哪里种好了”

罗隐秀才说:

“只要家门口看得到的地方都好种食。

从此,太拔乡这地方到处都可以种番薯萝卜,因为那是罗隐秀才的圣嘴封了太拔这地方的缘故。

故事十八出酒井

很久以前,器村有个小酒店。

有一天。

罗天秀才经过这酒店门口,闻到一股糯米饭的香味,想要一点来吃。

酒店老板娘倒也大方,用手捏了一团糯米饭给他。

罗天三两下便吞进肚,还不觉得饱肚。

老板娘见了又捏一团糯米饭给他。

他吃完又要,妇人也没计较,又给了他口一甄糯米饭被他吃得剩下不多了,老板娘方才慌张起来。

罗天秀才急问什么缘故,老板娘说:

“饭是蒸来酿酒的,全给你吃了,丈夫回来不知该怎样骂我呢。

罗天秀才听了说:

“不要紧,你以后要酒只到那边井里去挑就是了。

”说完,来到井边自言自语:

“他人来挑井生水,店家来挑水变酒。

”自那以后,店主人挑的都是酒。

一晃三年过去了,一天罗天秀才又到店中饮酒,但老板娘已经认不得他了。

闲谈中,老板娘对他说:

“那年来了个秀才,把我的酒饭吃光了。

我很为难,他告诉我要酒去井里挑就行,现在害得我酒槽都没有了。

”罗天秀才听后,暗想:

“天高地高,人心更高,井水做酒,还嫌没糟。

”他就来到井边,念了几句,井里从此不再出酒了。

故事十九南坑草鞋

一天,罗秀才来到狮子嶂下南坑村,村民们拿出好酒好饭招待他。

罗秀才心里非常感激,随口说:

“十里南坑九里排,家家户户出秀才。

村妇一听大喊:

“这要不得,秀才封肩,以后尿桶都没有人扛了!

罗秀才就改口说:

“十里南坑九里排,家家户户打草鞋。

村妇又喊:

“家家户户打草鞋,一草鞋就卖不掉了。

罗秀才又说:

“南坑草鞋南坑着(穿),出了南坑打赤脚。

从此,南坑家家户户都打起草鞋。

南坑有十里长,来往房客必经此地,买一双草鞋走上十里路也差不多了,下次来了还要再买一双才行。

由于过往人多,南坑的草鞋也就不愁卖不出去了

钦贤罗家地处新登城东三里的鸡鸣山东麓,自始祖罗仙携家眷定居此地,已历1200年左右,由于年代久远,岁月沧桑,相关史料不时遭到毁失。

尤其是有关晚唐大诗人罗隐的生平事迹,历代官吏志士抑或民间,有意利用名人效应,编撰出一些史料、传说,也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作为一部族谱,对于这些刻意编撰的史料和传说,无论其有无裨益,还是正本清源的好,这有利于子孙后代实事求是地去深入研究吾族文化。

有幸,2008年底,钦贤罗氏凭借新登镇打造罗隐“金名片”,民间成立了“富阳市罗隐研究会”的强劲东风,由几位族俊发起了重修《东安钦贤罗氏宗谱》的活动。

在这次重修族谱的活动中,通过查找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如新登、万市所幸存的十部《罗氏宗谱》、以及奉化、临安、昌化《罗氏宗谱》和《中华罗氏通谱》;参照古人都十分崇尚的天文地理风水理念;同时,前往相关地域进行考证,查找历史遗迹,从而对一些历史遗疑问题,在考证基本无误后,在此作出诠释。

罗隐祖籍到底在何处

有关晚唐大诗人罗隐的祖籍,一直来说法不一。

民国时期,本地乡贤汪德振先生撰写的《罗隐年谱》称:

据新登钦贤《罗氏宗谱》及五代时期的镇海军节度推官金部郎中沈崧为罗隐撰写的《墓志铭》载:

“罗仙(罗隐曾祖),字同知,福州福唐县令,自长沙迁新”。

此后,全国各地的相关文献就都依此照搬而论。

但通过本次重修谱所查得的东安各家罗氏宗谱记载,东安钦贤罗氏始祖罗仙,是江西豫章珠公第二十七世孙。

祖籍江西无疑。

那么,汪德振先生的“罗隐年谱”,说是翻阅钦贤罗氏宗谱后所撰:

隐祖“自长沙迁新”,这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新登、万市等地幸存的10部罗氏宗谱、以及慈溪、临安、昌化罗氏宗谱、《咸淳临安志》《中华罗氏通谱》和新登县“万历、康熙、道光、民国”县志、沈崧的罗隐《墓志铭》等等。

值得庆幸的是,永昌长盘谱采用的是钦贤罗氏谱头与世系,该谱将钦贤罗家迁新始祖仙公世系,完整延续到盘谷始祖祈公与钦贤罗氏千五公为止,然后再分门别户。

谱牒还明确记载着从罗隐的曾祖到父辈,均葬于钦贤罗家阳宅后山、祖坟山。

据此可知,罗仙是首位迁新定居的始祖,故族谱及罗隐的《墓志铭》仅上溯到为官知县的罗仙,也符合“欧苏遗式”的谱牒修纂规范的。

再看沈崧撰写的罗隐《墓志铭》,其内也仅言:

“暨乎永嘉南渡,封邑多迁,代不乏贤。

曾祖讳仙,字童知,福州福唐县令”。

并没有提及“长沙迁新”字眼。

另外,根据新登县万历、康熙、光绪志记载,“罗公墓,在昌化县东,为罗隐祖墓。

”再引中华罗氏通谱载,罗隐是居浙江临安锦南乡罗谦逊之后,谦逊的祖父世寿夫妻合葬于江西西河大洲上。

谦逊的父亲原洁,是从江西到浙江临安仕任薄职的。

原洁殁后与妻(西昌宣氏)合葬于临安罗坑孤山。

县志记载的“罗隐祖墓在昌化县东”,虽无署明墓主名字,但与有关记载完全吻合,应不外乎谦逊公之墓。

那么,汪德振先生的罗隐“自长沙迁新”,会是空穴来风吗?

那可是汪公阅谱后所言,实属有据之谈。

那又是何故呢?

这还得从钦贤罗氏中的一位神秘人物——罗令则说起。

令则公在东安罗氏家谱中的地位十分显赫,而且,在多份谱牒中都冠以“罗隐父亲”。

而罗隐父亲明明是修古,只参加过京殿礼仪考试(即应开元礼),怎蹦出个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令则公来了呢?

再说,按照各种记载,令则公的年龄都较肯定,比罗隐还要小一岁,怎个罗隐父亲之说呀?

对于令则公的祖居,蓼源及长盘谱、慈溪谱的序言以及令则公传略记载都很含糊,其中道:

“令则公,讳甫,江右人,登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进士,复知庐州为给事中,知制诰转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僖宗即位(873),田令孜专事游嬉,公力谏忤旨,寻薄职归隐教授,遂隐于睦之桐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陷睦州(桐庐、建德、淳安一带),公乃自睦避乱挈家渡江至鸡鸣山”。

长盘谱中的令则公传略及慈溪谱行传载:

“公生二子,隐者为长,伏为次子。

隐者子塞翁,字仁达,为慈邑令,于后梁贞明间(918),以始祖而居焉。

塞翁生子好智,无后。

乃以甫公之孙好勇次子立德为嗣,故将立德派下各支另辑,不敢泯灭隐公耳”。

对于令则公的祖籍,长盘谱序言如是载:

“晋时,则有企生从殷仲堪为谘议参军,及败於桓元,参军死焉,是时派分二支,自晋迄唐,出湘潭者,宗西鄂;出豫章者,宗参军。

究之,实一本也。

第豫章之后益盛,著籍南昌吉水子孙,独滋倍於湘潭矣。

其后居湘潭者。

令则之祖也。

唐宣宗八年,始祖令则公由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传出于豫章,知为参军之后无疑也。

”可以看出,令则公是豫章后裔,是分居长沙支族,与隐父修古为同辈宗彦,龄差二十九岁。

其兵部尚书卸职后隐居桐庐(时新城为桐庐县管辖),后因黄巢作乱,遂携家眷隐居于鸡鸣山东麓的钦贤罗氏族内。

位居高官的隐居者,德高望重又贤达善施的令则公,十分敬仰罗隐的品德。

他迁徙钦贤时,罗隐正热衷于京试,常年在外。

而罗隐之子塞翁,尚未取得功名。

为此,令则公就撑起了隐子塞翁的辅教。

后来,塞翁仕任慈溪县令,令则公作为恩师尊长,被邀为师爷而后定居慈溪,成为慈溪始祖,也是情理中事。

更重要的是,塞翁之子好智无后,由令则公之子伏公的孙子立德为嗣。

这样,作为传承谱系,令则公为兵部尚书,是一个家族的荣耀,隐公的名望更是钦贤罗氏精神所在。

为理顺关系,一些谱系就刻意把令则与修古二公合二为一。

由此可知,隐公是仙公之曾孙,为江西迁新族,已断无疑问。

而令则公属长沙籍宗彦也很明了,因官场失意抑或更大的隐情而隐居合族于钦贤罗氏,再加上其曾孙立德又是钦贤本族的嗣后,故不可泯灭。

至此,汪德振先生所言的“谱中有言,隐公祖籍出自长沙”字眼,就不难理解了。

 

罗隐古宅并不在鸡鸣山殿

对于罗隐故宅,钦贤罗氏世代口口续传,但历史上的文

字记载,多从元代开始。

如《鸡鸣山碑记》曰:

“山之麓,唐罗公故址也。

公讳隐,字昭谏,感祥光而生,有德慧,寓读此陬。

书室连垣於土谷神祠……因村落有公之贤,群情钦之,名钦贤村……”明朝的闵元衢《罗江东外记》引《武林梵志》:

“东白院距新城县一里许,在鸡鸣山,昔为唐给事中昭谏罗公宅。

”新登县万历志载:

“罗隐古宅在城东三里,鸡鸣山下,属昌定乡,里名钦贤,清溪绕前,山峦环后,邑人共建为东白院,今久湮没,惟读书台基尚存,有古桂夭矫,相传为昭谏手植。

其他一些书籍的说法有明显的纰漏之处,如:

鸡鸣山殿为罗隐故宅;有的甚至说读书台、假山、石老虎在鸡鸣山殿门口,更有甚者说罗隐亲植的二棵桂花树也在鸡鸣山殿门口。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曾十余次去钦贤罗家考证。

据钦贤罗家罗隐后裔介绍:

钦贤罗家在解放前,一直是纯罗姓村落。

自过“方公桥”即鸡鸣山,向南沿山转东向北依次为:

鸡鸣山殿、白家墩自然村、刘家园自然村、钦贤罗家自村、藏屋基自然村、孙家岭自然村……钦贤罗家自然村的罗隐读书室屋后偏西侧为祖墓群地域,后人称谓“祖坟山”。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明确:

鸡鸣山与迪浦山相连,绝非是单一的鸡鸣山殿左右区域,它是该座山的东、南、西三个方向整座山的总称。

钦贤罗家是鸡鸣山地域的其中一部分。

再说“东白院”,以字义分析:

本宅位居县城东;白乃寓意常年亘于鼍江乌龟潭上的青白二气之一,白气乃秀才之气。

即城东读书人的院落。

县志十分明确记载:

罗隐古宅在城东三里的鸡鸣山下,村名钦贤,邑人共建为“东白院”,“今久湮没,惟读书台基尚存,有古桂夭矫,相传为昭谏手植。

”而且“书室连垣于土谷神祠”。

也就是说“东白院”早就破毁了,门口有古桂夭矫,读书台。

从“东白院”到“鸡鸣山殿(即土谷神祠)”是有一条小山路贯通的。

根据所有记载,“东白院”是罗隐私塾读书室,这是肯定的,证据凿凿。

1960年前夕,郭沫若先生也来钦贤罗家作过考证,健在60岁以上的老人至今也都可以准确的指出金银二株古桂的具体位置,假山和一对石老虎照旧在古桂遗址前缘的道地上。

历代文人墨客为寻访罗隐古宅,为此也留下不少诗篇。

如北宋时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巩同为嘉祐二年(公元1O57年)进士、曾任新城县令和复州(今湖北省天门市)刺史的诗人许广渊,写有《题罗隐宅》五言律诗,诗云:

“废宅百年后,荒基一亩平。

独怜新桧柏,谁识旧轩楹。

闾里清风在,溪山秀色明。

当时苦吟夜,应使鬼神惊。

清代雍正年间山西长子县知县,诗人高霭,在新城钦贤罗家凭吊罗隐故宅遗迹,感而有发《罗隐宅怀古》:

“貌寝无嫌入座惊,里中童稚识其名。

残碑废垅知何处?

衰草寒烟尚有情。

未售诗篇存《甲乙》⑷,可怜毛羽误公卿。

我来凭吊东归客,雨泊云飘怨不平。

据健在老人罗连奎介绍,他祖父是钦贤村晚清唯一的一位秀才,名叫罗流荣,曾指着祖坟山下一片阶梯形荒地告诉他说:

《罗氏宗谱》中的阳宅图画得很清楚的,“东白院”就在这里,呈阶梯形的三井宅屋,门口道地的青龙手一侧,有一棵开黄花的桂花树,人们都称“金桂”;白虎手那侧,是一棵开白花的“银桂”,相传二桂为罗隐亲手种植。

二棵古桂内侧的旁边各放着一只石老虎。

道地中央置有读书台,读书台前方的院墙内有一座假山。

在“银桂”的南侧,其磡下方有一口水井,相传是罗隐饮水古井。

道地前的右下方有一片平地,为罗隐家的住宅,旁边有一棵大树,此地就叫大树底下。

住宅的南外侧是钦贤罗家祠堂。

据传,罗隐去县学宫舒啸亭读书时,在没有涨大水的情况下,就从钦贤村前的柴宕里过一座木桥,然后直达舒啸亭。

因该桥位于鼍江,在双溪汇合的下游,只要连续几天降雨,水势湍流,桥板就会被大水冲散,此时,罗隐读书就得从“东白院”后面的那条小山路,直接翻过小山凹到鸡鸣山殿,再向北过“方公桥”,然后向南沿溪堪路到过岸桥达舒啸亭。

传说,罗隐每次经过鸡鸣山殿时都要参拜一下殿里的土地菩萨。

后人就根据“讨饭骨头圣旨口”的寓意,编出了“罗隐是‘天子’,土地菩萨见到他,就要站起来向他鞠躬”的故事。

据传,“钦贤罗家”的地名也是钱王为罗隐赐封的。

罗流荣告诉罗连奎说,在他小时候,假山、读书台、“金银桂”的后面,还是一片残砖断垣。

十分遗憾的是,《罗氏宗谱》在文革时期全部被收缴付之一炬。

罗隐亲手种植的那二棵桂花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直径有近一米,后来,该地段分给了户头上建造住房,并将这二棵千年古桂砍伐后,断劈成了烧火柴。

笔者走访了桂花树所在位置的住户,他们也确认桂花树是在他们造屋前期砟掉的,他们还向笔者指证出二桂的具体位置。

假山及石老虎至今仍在他家门口立着,旁边的古井也依旧还在,东白院和罗隐古宅位置现已是一片竹林。

有幸,近期在查找古迹时,在古桂树后缘足有一公尺深的隔泥土里,挖出了一些砖边雕有半个太阳形图纹的青砖,这是唐代建筑用青砖的特有标识。

而在鸡鸣山殿附近找到的却是南宋“香糕砖”。

 

 

另外,古代对于建造住宅是十分讲究的,多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