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425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建筑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建筑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建筑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建筑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教案.docx

《中国建筑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建筑史教案.docx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主讲人:

***

 

课程名称

外国建筑史

课程代码

总学时:

52学时

讲课:

50学时

课程总结:

2学时

学分

课程类别

(√)

理论课(√)公共课()必修课(√)

实验课()专业课(√)院级任选课()

授课专业

建筑学

任课教师

刘书芳

职称

副教授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国建筑史》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通过该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国古代营建活动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以后学生设计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现代建筑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借此对学生有一个深刻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为建筑装饰工程制图与识图,难点为建筑工程施工图的剖面图与详图阅读、建筑结构图的阅读、建筑装饰施工图的绘制及详图的识读。

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建筑装饰制图》编者:

刘书芳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9月。

2、主要参考书:

《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编者:

高远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前言

为什么要学建筑史?

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各种不同类型建筑风格的演变和特点。

是其它设计的源泉,在以后的艺术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习的建筑史的知识指导设计实践,尤其进行特定文化风格的设计。

怎样学习建筑史?

掌握中外建筑形制、施工技术、材料运用等;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各类建筑类型的文化背景,提高史论知识;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各种建筑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书目:

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刘先觉译:

《世界室内设计史》。

成绩评定办法:

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成绩。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背景与历史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架建筑的优势:

木架结构的缺陷,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色:

大式(斗拱)与小式(无斗拱);大木作(承重体系)、小木作(装修体系)。

屋顶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善择吉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

思考题:

▪名词解释:

抬梁式屋架、穿斗式屋架。

▪简答:

木结构的优缺点。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

本章要重点理解各时代建筑的特点,及各类建筑在前代基础上的突破;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化发展和特点;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背景及在历史中的地位;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演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

⏹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西安半坡村遗址)

⏹龙山文化(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划的图案,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

⏹郑州商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商)

⏹洛阳东周王城、诸侯城址(邯郸赵故城、山西侯马晋故城。

苏州吴阖闾城等)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和湖北蕲春干阑式木架建筑)瓦的发明,还有半瓦当。

(西周)

⏹高台建筑,发现大量板瓦、筒瓦以及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花纹空心砖(春秋)

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战国:

城市繁荣(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魏大梁)木构榫卯形式多样。

⏹秦:

阿房宫、骊山陵

⏹汉:

根据当时的画像石、画像砖、冥器陶楼等间接资料看:

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已经形成。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的成就。

佛寺、佛塔和石窟。

《洛阳伽蓝记》、“舍宅为寺”、

第四节:

隋唐建筑概况: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有着广泛的影响。

(长安、洛阳)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大明宫、乾陵)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以定型化。

(麟德殿的柱网、木构架构建的规格化、并留有山西南禅寺大殿与佛光寺大殿两座木构建筑)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砖石建筑有进一步的发展(隋代李春设计的赵县永济桥)

⏹建筑艺术加工真实成熟(绿色琉璃瓦居多,黄色、蓝色次之,但数量都没灰瓦与黑瓦多)

第五节:

五代、宋(辽、金)建筑发展概况: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很大的变化(打破里坊的禁闭,开放的商业化的城市布局)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有明确的模数规定;少林寺初祖庵大殿是宋代木构架之一)。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河北正定隆兴寺,宋画滕王阁和黄鹤楼图中都有反映)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直棂门窗格子门窗;彩画种类繁多;室内也逐渐以木装修为主;逐渐由席地而坐改为垂足而坐。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瞭敌塔;河南开封佑国寺琉璃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四两座石塔等)

第六节:

元代建筑发展概况

⏹宗教建筑异常兴盛(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在元代由西北地区传向内地。

⏹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

(减柱造、直梁。

代表建筑:

山西洪洞的广胜下寺和山西永济永乐宫)

第七节:

明代建筑发展概况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无梁殿在明代出现)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更加广泛(南京报恩寺塔、九龙壁、琉璃门、琉璃牌坊)

⏹木构经过简化,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建筑群的布局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十三陵、北京故宫与天坛)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明代家具也是文明于世的

⏹风水术已达极盛期

第八节:

清代建筑发展概况

⏹园林达到极盛期,特别是皇家园林。

⏹藏传佛建筑兴盛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建筑技艺仍有创新

思考题:

⏹试简述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谈到帝王之都的设计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一段话的基本含义。

⏹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

⏹试述唐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试述明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各类建筑类型或建筑构件最早出现的时代很容易出填空题,需重点记忆。

第二章:

住宅与聚落

教学要求:

住宅与聚落是人类基本的居住形式,在学习中要了解各地区民居的结构构造与装修装饰特点,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

了解中国传统聚落空间的布局特点。

第一节:

概述

▪住宅的构筑类型:

民居形式:

基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和不同的宗教信仰。

在建筑形式上也是多姿多彩的。

第二节:

实例:

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徽州民居

中国古聚落的公共设施:

思考题:

1.我国民居住宅构筑类型与主要分布地是怎样的?

2.试述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特点与环境适应性。

第三章:

宫殿、坛庙、陵墓

教学要求:

本章内容的代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成就之一,一般为贵族统治者服务,所以凝聚着中国古代匠师们的智慧与心血。

要求在学习中了解这三类建筑的演变过程;

理解故宫、天坛、明十三陵这些典型实例的空间布局特点与建筑艺术成就。

第一节:

宫殿:

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实例:

北京故宫

第二节:

坛庙

▪坛庙主要有三类:

祭祀自然之神(天、地、日、月、风雷云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

▪祭祀祖先(太庙,祠堂);

▪祭祀先贤(孔庙、关帝庙、武侯祠)。

▪实例:

北京天坛

第三节:

陵墓

▪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椁作墓室,其构造有两种:

一为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1至数层,内置棺;另一种是用短方木垒成墓的“黄肠题凑”,内置棺及葬品。

▪以后由砖石技术发展成了石墓和砖墓室,石墓又有崖墓、石拱墓、和石板墓。

▪明代之前各帝陵独自营陵,并且各有自己的谒陵路线与神道。

明代帝陵共用一条神道,并影响其后的清代帝陵的营建。

▪实例:

明十三陵。

思考题:

▪试论述中国宫殿建筑的礼制内涵。

▪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

▪论述明清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第四章:

宗教建筑

教学要求:

宗教建筑遍布祖国各地,是古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学习中要理解各类宗教建筑的布局特点与精神内涵;

掌握典型建筑的布局特色与建筑成就。

中国比较重要的宗教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第一节:

佛教建筑

•佛教由东汉初期传入中国,在两晋、南北朝时曾得到很大的发展,隋、唐、五代之宋,是佛教的另一大发展时期。

•塔庙,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

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

唐代以后,佛塔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

•宋代时,禅宗兴盛,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度,七堂指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

规模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禅堂、经堂、塔、钟楼等。

建于山上的佛寺也依此而建。

•明清以来,佛寺建筑格局已成定式,一般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毗卢阁、观音殿。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体建筑,东西两侧的配殿为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祖师堂,观音殿与药师殿相对应。

大的寺院有五百罗汉堂、佛塔等建筑。

中轴线东侧分布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等,是寺内僧人的起居生活区;现在寺院对外开放后,生活区一般都后移,或在寺院后侧重建。

中轴线西侧主要为禅堂、接待室等,是前来挂单僧人修行之所,现在也基本上对外开放,有的辟为文物陈列室、佛经流通处。

•实例: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河北正定隆兴寺(宋)、天津蓟县独乐寺(辽)

第二节:

道教建筑

•道教的建筑形制和布局道教宫观建筑的平面组合布局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另一种就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

前一种均衡对称式建筑,以道教正一派祖庭上清宫和全真派祖庭白云观为代表。

山门以内,正面设主殿,两傍设灵官、文昌殿,沿中轴线上,设规模大小不等的玉皇殿或三清、四御殿。

•一般在西北角设会仙福地。

有的宫观还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特点,造成前低后高、突出主殿威严的效果。

膳堂和房舍等一类附属建筑则安排在轴线的两侧或后部。

•第二种五行八卦式建筑,可以江西省三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

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池、龙虎殿、涵星池、王佑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间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方位一一对应排列。

而它的南北中轴线特别长,所有其他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的两端一一展开,构成一个严密的建筑体系。

这是由道教内丹学派取人体小宇宙对应于自然大宇宙,同步协调修炼"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在风景名胜点建筑的道观,除了奉祀系统的建筑为服从宗教需要显得比较刻板外,大都利用奇异的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楼、阁、亭、榭、塔、坊、游廊等建筑,造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系统,配置壁画、雕塑和碑文、诗词题刻等,供人观赏。

•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

•实例:

湖北武当山道教宫观、山西芮城永乐宫

藏传佛教:

•清初藏传佛教(即黄教,俗称喇嘛教)不仅在西藏,而且在藏族、蒙古族居住地广泛流传,影响很大。

因当时藏传佛教是全民族信仰,而且在西藏还拥有行政权力,文化教育的职能亦归属于寺院,故藏传佛寺建筑的内容组成与汉传佛寺有很大不同。

•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内包括有信仰中心——佛殿、佛塔;宗教教育建筑——学院(藏语为“扎仓”);管理机构——活佛公署,以及辩经场、僧舍、库房、厨房、管理用房等。

达赖、班禅经常驻锡的寺院内尚有宫室建筑(藏语称“颇章”)。

•布达拉宫内还有达赖的陵墓——灵塔殿等。

有的寺院内拥有数个学院及佛殿,故一般藏传寺院的规模皆较大。

藏传佛教建筑的主要风格是源于西藏民居的碉房体系,即砖石外墙、平顶、小窗的外观风格。

但在流传过程中藏寺与地方建筑艺术相结合,其艺术风格又有所变化。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藏式,多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的藏族居住地区;汉藏混合式,多流行于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蒙藏居民聚居地;汉式,多流行于河北、山西地区。

•实例: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第四节:

佛塔、经幢、石窟

佛塔:

•一般来说,不论佛塔是什么形态、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的。

塔基有四方形、圆形、多角形。

塔身以阶梯层层向上垒筑,逐渐收拢。

在中国,若论塔的数量和它们形式的多样,风格的丰富,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各种极富有建筑装饰美感的塔,与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我国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砖石塔得到了发展。

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

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状。

塔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登塔眺望是我国佛塔的功能之一。

•我国劳动人民先后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尔的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塔”。

如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一例,该塔高51米,为通体洁白砖石结构,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称喇嘛塔。

经幢:

•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

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

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

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

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

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

•唐代中期,佛教建筑中增加了一种新的类型——经幢。

“幢”原指佛像前所立用宝珠丝帛装饰的竿柱,后改为石刻。

置于殿前庭院内,成为永久性的佛教小品建筑形式。

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个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经文、佛像等。

五代、北宋,经幢发展达到高峰,数量更多,形制更繁。

元代以后,经幢建造渐趋没落,永春寺原有两尊唐代的经幢,可惜已经残缺不全。

•实例: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大雁塔、河南开封佑国寺塔、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云南景洪曼飞龙塔。

石窟:

•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

•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从北魏(38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

•甘肃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被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

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思考题:

•概述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特点,并比较它与明清建筑在构架形式和外观造型上有何不同?

•中国古代佛寺的布局特点。

•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布局特点。

•中国佛教石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楼阁式塔与密檐塔的特点。

•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

•我国现存最早的塔是哪座?

•我国的古代佛塔一般可分哪三种基本类型。

第五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教学要求

园林与风景建设是中国古代人们寄情山水,与自然亲近的人工环境。

在学习中首先了解中国园林发展的过程,理解中国园林的精神内涵,掌握园林的具体处理手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有所借鉴。

第一节:

概述

•汉代以前,人们把自然环境只看作是畋猎、渔樵、游娱等物质生活享受的场所,例如商、周时期的“囿”、“苑”、“台”等。

•汉代的帝苑以汉代的上林苑为规模最大,属于皇帝的猎场、庄园和离宫的性质。

并有了规模宏大的私家园林。

•汉末至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具有美学意境的园林与山水诗、画、散文也由此诞生。

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由物质认知转向美学认知的基础。

•唐宋至明清则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理景的普及化。

即由都城向地方扩散;由社会上层向平民推演。

白居易、柳宗元、王维等大量文人都有自己的私家园林并留有大量的诗文记述之。

城郊风景点在唐宋时期也更加普及。

明清两代,江南地区大小城市以致偏远的乡村都有营造私园和近郊风景的建设活动。

明代造园家计成还著有《园冶》一书,是对当时造园技术与一书的总结。

第二节:

明清皇家园林

•清代帝苑的一般有前面的宫室与后面的园林两大部分。

•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成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成趣味不同的风景点或园中园。

•宫殿区的建筑轴线对称,富丽堂皇;园囿区则自由布局,朴素精致。

•常有庙宇布置在园囿内;整体的堆土为山,局部垒石为壁;花木群植成林。

这些都与江南私家园林不同的。

•实例:

北京北海、北京颐和园

第三节: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基本设计原则

•园林布局:

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曲折萦回;尺度得当;余意不尽;远借邻借。

•水面处理:

虚实对比,拉远临水建筑的距离,并在水面形成丰富的倒影;水面聚分有致,曲折萦回,层次丰富;池岸浅峻相间。

•叠山置石:

可看、可游、可居;塑造丘壑;模仿自然。

•建筑处理:

•建筑在园林主要作用:

造景、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休憩及活动;使用功能。

•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形式。

•建筑的特点:

活泼则不刻板、玲珑则不笨拙、空透则不壅塞、典雅则不流于华丽庸俗。

•江南园林的装修当属漏窗、屋角、铺地三者。

•实例:

苏州拙政园

第四节:

风景建设

▪按其性质与规模可以分为四类:

邑郊风景区。

(苏州虎丘,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与钟山等)、村头景点(文会馆、书院、文昌阁、戏台及祠堂、牌坊、路亭、桥梁、园林、风水林等)、沿江景点、名山风景。

这些风景名胜的特点具有公共性、综合性、持久性等特点。

▪其发展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及方面:

礼制、宗教、风俗、标榜政绩、开山采石、崇饰乡里。

风景建设的原则与手法

▪巧于因借。

因:

因其地,因其材,因之于整个环境;借:

远借、近借、应时而借。

▪旷奥兼用。

旷:

开敞、登高;奥:

围合、阻挡与曲折。

▪塑造意境。

意境塑造的几种手法:

空寂出世——宗教山水理景的意境;涤我尘襟——等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标帜意蕴——诗文题字追求的意境。

实例:

苏州虎丘、唐模村村口

思考题:

1.结合实例分析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异同。

2.试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

3.魏晋山水诗对园林有何影响?

4.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

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教学要求:

本章会有很多的新名词,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细部处理的具体演化,对建筑物的断代有着直接的意义。

在学习中,首先要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与构造特点,及各部分在建筑体系中的作用,要掌握古代建筑各个细部的时代特点与演化过程,为今后判断建筑物的年代,打好理论基础。

•第一节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台基:

又称基座。

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用以承托建筑物,最早具有防潮、防腐,后来则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普通台基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在其外表面包砌砖石。

并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等构建。

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

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半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

踏步:

•阶级形踏步:

在踏跺两旁置垂带石,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

谈不的布置,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高宽比一般是2:

1。

侧面的三角部分称为“象眼”。

如意踏步。

坡道:

礓嚓(慢道);辇道(或称御路)

栏杆:

•在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栏杆的望柱、寻杖、阑板都已具备,并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

阑板纹样亦有直棂、卧棂、斜格、套环等多种。

到了南北朝,石刻中又出现了勾片造阑板。

•宋以前的木勾阑的寻杖多为通长,仅在转角或结束处才立望柱。

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柱头有莲、狮、卷云、盘龙等。

•在园林建筑中栏杆处理比较灵活。

铺地:

•晚周已出现铺地砖,春秋、战国的地砖,底面四边有突楞,正面有米字纹、绳纹、回纹等,边长尺寸约为35到45厘米。

秦代有50*35*5厘米,截面为平行锯齿纹的地砖,长边还留有子母唇,还有略呈契形的铺地砖。

汉墓中铺地形式可达10种,一般均为方砖或条砖,用扇形或契形砖的很少,也有用石板或空心砖的。

•东汉墓已出现磨砖对缝。

唐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已磨成斜面。

宋代起砌砖普遍使用了石灰。

•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但条砖有用席纹或两块砖相并横直间放的,考究的先砌地龙墙,再放木搁栅,并铺大方砖。

或先在地上铺一层小砖,再铺经过桐油浸泡、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金砖”

•室内外铺地一般都有一定的排水坡度,并沿建筑外墙做有散水。

•砖的表面多做花纹,秦代的回纹,汉代的四神纹(并附“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吉祥文字,唐代的宝珠莲纹等。

明清在住宅与园林中使用各种建筑废料,构成各种图案。

第二节大木作

•是我国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

•屋架上相邻两檩(宋称槫)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

•柱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类。

•按结构所处的部位,一般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等。

又有都柱(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

)、倚柱(塔身的柱子,依附在壁体凸出一半的方形柱子叫倚柱)、排叉柱(排叉柱,就是在地基上打好一个个洞,然后把木柱一根一根插在地基上)、塔心柱、望柱……。

•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擎檐柱、抱柱、心柱……。

柱的外观有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盘龙柱等。

•早期木柱大多为圆形断面,下端埋于土中,然后用土填塞柱穴,再夯实。

商代已于柱下置卵石为柱础,有的石上再加铜踬。

秦代已有方柱。

汉代石柱更加了八角、束竹、凹楞、人像柱等式样,并出现倒栌斗式柱础,柱身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两种。

南北朝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高莲瓣柱础、束莲柱,以及印度。

波斯、希腊式柱头,但在后来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柱径与柱高的比率也有一个从大到小的演化过程。

东汉崖墓中的石柱1/2~1/5之间。

唐代佛光寺大殿木柱1/9;清代1/10~1/11左右,而南方民居由于屋面荷载较小,结构较轻,一般在1/15左右。

•各类柱子有等高和不等高的。

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形成缓和的檐口曲线。

这种做法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宋代建筑为了建筑具有较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