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兴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824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国兴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大国兴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大国兴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大国兴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大国兴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国兴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docx

《大国兴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国兴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国兴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docx

大国兴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大国兴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彭伏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有着5000年文明史、历史上曾形成十数个强大王朝的东方大国——中国从此一蹶不振,成为任人宰割的弱国,中国人也从此被人叫做“东亚病夫”。

于是从那时起,160多年来中国人都做着一个梦,那就是——振兴中华。

但是1949年以前,中国四分五裂,强国只是个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强国的希望。

然而,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中国陷入“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国人的强国梦又变得遥遥无期。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内健康力量战胜极“左”势力,将中国这艘巨轮的航向牢牢钉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即中华民族的崛起上。

如今30年过去了,200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跃升世界第四位,于是国际上“中国威胁论”和国内“中国崛起”的议论日益高涨,中国是否已经崛起?

能否崛起?

什么时候崛起?

怎样崛起?

成为热门话题。

这堂课,想通过16世纪以来几个世界性大国兴衰历史的介绍,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观点,请大家一起思考。

一、大国崛起的历程

历史学家认为: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那以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的几块陆地上,没有人知道地球是方的还是圆的,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而那以后,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程,人们才有了当今世界的概念。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

从那时起,可以称为世界大国的国家有9个,即: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苏联)、日本和美国。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仅就荷兰、英国和美国三个比较典型的国家的情况进行介绍。

(一)、从商业大国到金融帝国——荷兰

1、商业大国的形成

在欧洲西北部,有一个与英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它的面积四万多平方公里,仅为北京的两倍半,海拔最高处321米,最低-6.7米,全国40%的国土低于海平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200万人口的小国,却在17世纪崛起为世界性大国。

荷兰的崛起是从一条条银白色的鲱鱼开始的。

由于海流的变化,每到夏季,就有大批的鲱鱼回游到荷兰北部的沿海区域,荷兰人每年可以从北海中捕获超过1000万公斤的鲱鱼。

14世纪的荷兰人口不到100万就有20万人从事捕鱼业,小小的鲱鱼为五分之一的荷兰人提供了生计。

但是,鲱鱼是一种自然资源,造物主并没有给荷兰人独享的权利,生活在北海边的其他民族,很多人都靠捕鲱鱼为生,为争夺渔场,荷兰人曾和英格兰人之间打过三次战争。

是什么力量使荷兰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说来简单也有些原始,那就是一种简洁的剖鱼方法。

1358年,荷兰北部的一个小渔村中,一个叫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的渔民发明了一种只需一刀就可以去除鱼肠的方法。

去肠后的鱼放进盐里就能保存一年多的时间,当时没有冰箱,这是长期保存鱼的最好办法。

就这样,荷兰渔民一把小刀,将一种人人可以染指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独有的资本,荷兰鲱鱼成为荷兰品牌和标志,在欧洲遐迩闻名。

荷兰地势低洼,为了排涝,荷兰人修建了许多条运河,构成了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水上运输交通网,荷兰鲱鱼借助这些便利而廉价的交通网畅销欧洲各地。

同时,商船又载回了各种各样的商品,荷兰很快成为欧洲的新兴商品集散地。

当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先发优势和赤裸裸的暴力,已牢牢地控制了海上运输和贸易,英格兰及其他国土和人口都比荷兰大得多的后发国家也跃跃欲试,觊觎着海上贸易的利益。

小小的荷兰靠什么在夹缝中生存呢?

怎样才能在强国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呢?

就像发明一刀就能取出鲱鱼肠的方法打败对手一样,精明的荷兰商人是从设计和建造一种更低廉的船开始取得优势的。

当时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的商船都装备武器而荷兰的商船不配备武器,所以轻便、速度快而且价格也只有英国船只的一半,并且荷兰船肚子很大,甲板很小。

当时欧洲各国规定,按甲板的大小收税,所以,荷兰船售价低、载货多、速度快、成本低,欧洲各国都爱买荷兰船或请荷兰船运货。

但是仅靠这些特殊的船只还不够,最终决定胜负的关键,是那些驾船的人。

历史上有一个荷兰商人的故事。

1596年,一个叫巴伦支的荷兰船长,他的船载着货物,试图找到一条从北通到亚洲的近道,不料在北极圈内一个叫三文雅的地方(现俄国的一个岛屿),被冰封困在海面上。

巴伦支船长和17名荷兰水手度过了8个月的漫长冬季,拆了船板当燃料取暖,靠打猎充饥,8个人死去,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委托的货物,这些货物里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食品、衣物和药品。

冬去春来,冰海解冻,幸存的人归来,将货物完好无损地交给了货主。

荷兰人用生命作代价铸就了传之后世的商业“诚信”原则,也因此赢得了市场。

至16世纪末他们几乎垄断了欧洲海上贸易。

荷兰是最早的清教国家,清教徒崇拜金钱,他们多数人世代经商,重视商业,并逐步形成了世代相传的“重财守信、勤俭吝啬、敢冒风险”的清教商业精神,这种商业精神,随着荷兰商人的贸易和荷兰清教徒的迁徙而传遍世界,逐渐成为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文化的基础。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现在称为荷兰的这块地方,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市,到16世纪有一半的荷兰人居住在城市里。

一些贵族凭籍武力、以为城市提供保护为由,向市民收税。

荷兰市民经过协商和讨价还价,从贵族手里购买了城市自治权。

从此,市民们自行立法,不向贵族交税。

1543年西班牙国王通过政治联姻方式,取得了荷兰的统治权(注1),当西班牙国王宣布荷兰是西班牙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重新划分荷兰的行政区域时,荷兰人坦然接受了;西班牙国王为他们派来总督,荷兰人也没意见;而当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向他们收税要钱,荷兰人愤怒了,荷兰独立战争因此爆发。

开始,荷兰人一盘散沙,不到6年,15万人死于战争。

1579年,荷兰7个省的代表签署协议,组织军事同盟,西班牙被迫妥协。

1591年7月26日,来自荷兰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

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的统治。

这时荷兰人才意识到:

他们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一个国家。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国家,领导独立战争的商人们不知所措,这个国家交给谁来管理与保护呢?

作为商人他们最在行的是经商,最想要的是金钱,政治权利商人们不感兴趣。

于是,他们将这个没人感兴趣的国家,托付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她爽快地答应做他们的君主,并很快派出军队保护荷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是,荷兰人很快发现,女王收取的保护费比赶走的西班牙国王还要高,荷兰人又不高兴了。

1588年,在奥兰治亲王威廉的领导下,7个省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连省共和国,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商业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

在这以前,荷兰的贸易对象主要是西、英两国,现在两国都得罪了,加上他们的盟国,荷兰人已无法在欧洲做生意,经济命脉断了,新生的荷兰连省共和国的出路在哪里呢?

2、金融大国的兴起

荷兰人决定自己开辟前往东方和美洲的航线,这不但要冒巨大的风险,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呢?

1602年,在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公司,为了融资,他们发行股票(采取记帐的方法),通过向社会融资的方式,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对外扩张的资本。

为了增加信誉度,荷兰政府将一些只有政府才有的权利折合为25000荷兰盾,入股东印度公司。

于是成千上万的荷兰国民入股,连阿姆斯特丹市市长的女仆也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

很快他们筹集到650万荷兰盾,相当于今天300万欧元的资金,东印度公司开始运营。

除经营权外,荷兰还赋予东印度公司世界上任何公司不曾有的,只有国家才具有的特权:

它可以与它国签订条约,可以发动战争,所以东印度公司既是一个企业,也像一个国家。

它成立后的5年,每年都向海外派出50支商船队,其数量超过当时的欧洲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总和。

东印度公司发行的股票10年没有利息也不派红利,10年后公司才第一次向股东派发红利,股东们怎样会同意呢?

这里又有荷兰人的一个发明创举。

1609年,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你愿意,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随时可以通过股票交易所,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变成现金。

荷兰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至今仍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资本流转体制。

400多年前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里,就已经活跃着1000多名股票经纪人,他们那时虽然还没有穿上红马甲,但已经有了固定的交易席位。

荷兰成为欧洲仍至整个世界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前来交易的不仅有荷兰人,更有许多想投机发财的外国人。

于是,大量的股息和交易收入从这个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的交易厅,源源不断地流入荷兰国库和荷兰人的腰包。

仅发行英国国债一项,荷兰每年就可获利2500万荷兰盾,相当于200吨白银。

当时欧洲各国货币不一,国外股民只能携带黄金、白银前来交易所交易,随着交易量的增加和循环速度的加快,携带、结算很不方便,于是,荷兰人解决问题的探索就进入了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建立银行体系。

1609年世界上第一所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比英国早100多年),它既开展兑换业务,也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更重要的是,它发明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信用”,那时叫“想象中的货币”。

为了保障银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过立法规定:

“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银行的交易自由”,于是又出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当荷兰的军队与西班牙的军队在战场上拼命厮杀的时候,西班牙富人的黄金白银仍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银行的金库中流进流出,而交战国西班牙国的国王竞然跑到阿姆斯特丹银行贷款,购买武器和军需品,用以杀死更多的荷兰士兵。

1648年,阿姆斯特丹的市民决定造一座新的市政厅,一共花费8年的时间和70吨黄金,1656年大厅落成,市民们进行了连续7天的狂欢,被称为荷兰莎士比亚的著名诗人冯德尔,特地为阿姆斯特丹市写了一首市歌,歌词唱道:

“我们阿姆斯特人扬帆远航,利润为我们指引方向,为了追求财富,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

也就是这一年,荷兰使团第一次来到北京,他们毫不犹豫地答应和接受了觐见中国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的所谓天朝规矩,成为历史上惟一一个接受这种不对等、带有侮辱性礼节的西方外交使团。

顺治皇帝龙颜大乐,赏赐给这个来自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使团大量的礼物,并为其通商提供了种种便利和优惠。

回到住处,一个叫约翰.尼.霍夫的使团成员在日记中写下了他们答应跪拜的原因:

“我们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丧失重大利益”。

荷兰人所谓的重大利益是什么?

就是通商和赚钱。

荷兰人这种深入灵魂骨髓、无时无处不在的重商文化和对财富百折不挠的孜孜追求,铸成了荷兰帝国的商业和资本大厦,把荷兰这个偏僻的弹丸小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已牢牢确立。

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国旗的16000艘商船在世界各大洋上往来穿梭。

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了日本的对外贸易;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成了荷兰的殖民地;在非洲,他们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新航线的要塞——好望角;在大洋洲,他们用荷兰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在南美洲,他们占领了巴西;在北美大陆,东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城,现在这座城市的名字叫纽约。

(二)、从殖民大国到工业强国——英国

1、后起的殖民大国

英国是个四面环水的岛国,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000万,他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迈进现代化社会的国家,是18世纪和19世纪世界发展的带头人。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孤悬海外的岛国孕育了如此的能量,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

这一切要从《大宪章》说起。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约翰继位英格兰王,当时英格兰的领地遍布欧洲大陆西部,我们现在所说的英国只不过是它其中的一个小省。

13世纪初,好战的约翰屡战屡败,失去了在大陆的几乎所有土地,他也因此称为“失地王”。

为了再战,夺回失地,他不断地加税,人们无法忍受。

1215年春,愤怒的贵族们联合起来,武装讨伐“失地王”,1215年6月15日,面临困境的“失地王”不得不于25位贵族代表签订了一份和平停战协议,即《大宪章》。

它一共63款,只有短短的几千字,但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它确立了两项基本原则:

一是王在国会,即国王必须通过国会进行统治;二是王在法下,即国王必须依法行政,从此王权受到约束。

《大宪章》签订后,英国历代君王不断重申或稍加修改重新颁布,前后重申和颁布达40多次,延续了几个世纪。

这种长期重申使《大宪章》深入人心,积累了深厚的传统力量,从此契约和法制精神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深入了英国人的思想深处。

《大宪章》保证了英格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成为其崛起的政治基础。

英国的崛起的第一步应该从伊丽莎白一世算起。

1558年,英国玛丽女王去世,她的同父异母妹妹伊丽莎白一世继位。

与她的姐姐不同,伊丽莎白一世的母亲是个地道的英国人,因此,伊丽莎白血管里流的是纯正的英格兰人血,也许因为如此,伊丽莎白视英格兰为一切,把英格兰民族看得比她的性命还重要。

为了避免因联姻而给国家带来影响,这个25岁登基的漂亮女王,拒绝了诸多的国外求婚者,终身不嫁,这使女王赢得了全体英国人的衷心爱戴,将其视为英格兰人民的“公共情人”。

一位著名的英国传记作家这样描述伊丽莎白女王:

“在重叠繁复的衣裙下,妇女的凹凸体形不见了,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庄严高傲王权偶像,她像一只凶狠的老母鸡,一动不动的坐着,一心一意地孵化着英格兰民族。

在她的孕育下,这个民族快速的地成熟了”。

伊丽莎白一世即位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瓜分了世界,各自确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依靠殖民掠夺来的财富致富,在世界上称王称霸。

怎样才能使刚刚统一和成熟的英格兰民族发展壮大呢?

摇尾乞怜无济于事,也不符合英格兰民族个性,公开争夺无异以卵击石。

但女人自有女人的技俩,伊丽莎白女王鼓励英国国民当海盗,抢掠外国船只,可以说后来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的崛起,就是从鸡鸣狗盗的海盗勾当开始。

158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德雷克进行了一次环球航行,在历时3年的航行中,他的船队不仅掠夺了南美西班牙的殖民地,还袭击了西班牙在欧洲的港口。

因为抢夺满载而归的德雷克给投资者带来了4700倍的利润,作为资助者之一,伊丽莎白女王分到了16.3万英镑的红利,这相当于当时英国政府一年的财政支出。

高贵的女王亲自来到德雷克的座舰上,隆重地授予德雷克这个实际上的海盗以“骑士称号”并封为公爵。

同胞的成功和女王的鼓励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海外掠夺即做海盗的行列,而富有的西班牙及其商人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西班牙多次向英国提出交涉,女王当面答应约束和制止,事后一切如故。

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被彻底激怒了,1588年夏天,他派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西班牙无敌舰队,横渡英吉利海峡,铺天盖地,向英国扑去。

女王害怕了,提出谈判,菲利浦二世一脸冷笑,予以拒绝,英国被迫应战。

当德雷克公爵率队迎战,迫近无敌舰队时,那阵势和规模让这位曾纵横四海,见过世面的海盗骑士大吃一惊,不过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

“还没有见过如此强大舰队,但全能的上帝更强大”。

西班牙舰只虽然庞大、气势吓人,但应女王陛下召唤,由海盗组成的英国舰队却小巧灵活,使西班牙舰队追不上打不着,西班牙海军士兵更不是英国海盗——这些亡命之徒的对手。

更要命的是,就在相持不下的关键时刻,“全能的上帝”发话了,一阵大风,17艘西班牙战舰和5000名士兵葬身海底,西班牙人狼狈不堪,退回了本土港口,而英国没有一艘舰船受损,战死的士兵不到100人。

为纪念这次胜利,女王给参战的海盗士兵颁发了奖章,上面写着:

“上帝一挥手,他们都逃走”。

这些应征而来的海盗士兵,以后就成为英国皇家海军的骨干和精英。

1588年的“英西海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重要海战,它是当时的世界霸主西班牙衰弱和英国崛起的开始。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45年,她给英国带来了早期的辉煌,受到全体国民的尊重,但对她的赞誉大都集中在:

热爱英格兰,宽容忍让,终身节俭和清心寡欲上。

对她的政绩,英国人认为:

她不过像每隔15分钟敲一次的议会大厦上的大笨钟一样,严格地遵守了《大宪章》的约定。

1605年,70岁的伊丽莎白一世孤独的走完了一生。

22年后又一位对英国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国王登基,这就是查理一世。

这个年轻的国王多欲好战,挑起了与西班牙、英国之间的宗教战争(即天主教与清教的战争,当时英王尊天主教,议会尊清教),打仗要花钱,加税,议会不同意,国王绕过议会强制收税并于1629年强制解散已存在3个多世纪的议会。

1642年国王与议会间的战争爆发,这就是世界近代史上著名的“英国革命”。

议会的军队在奥利弗.克伦威尔将军的带领下击败了国王的军队,国王被俘。

1649年1月30日,议会以“暴君、杀人犯和人民公敌”的罪名,将查理一世及其美艳皇后送上了断头台。

议会将行政权交给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国务会议,但是,他很快就开始实行军事独裁,1653年,议会再次被解散。

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一世的儿子,詹姆士二世被请回来继承王位,他努力扩充军队,试图走他父亲的老路,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再度激化。

这次,英国人没有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是请来了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的清教君主威廉三世。

当他带领荷兰军队进入英国时,詹姆士二世的军队已经闻风溃散,詹姆士二世逃亡国外,议会经过讨论,决定任命威廉夫妇共同为英国国王。

一个国家有两个国王,国王由议会任命,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它意味着君权由“神授”变成了“民授”。

从1688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国王的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即国王仅为国家名誉元首,国家权力由议会多数派首领担任的首相行使)。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敲响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专制制度的丧钟,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开始。

这次革命没有流血,而是以和平变革方式实现社会进步,因此被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不仅是议会对国王的胜利,民主对专制的胜利,也是清教对天主教的胜利。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出现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威廉夫妇带来的荷兰清教文化开始影响英国,英国的商业氛围逐渐浓厚。

从1588年海战胜利,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一方面调整和完善内部政治制度,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他的殖民地(属国)已遍布世界各地,并将荷兰这个在几大洋上驰骋了近一个世纪的“海上马车夫”,赶出了海洋,英国率先达到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

2、第一个工业强国

300年前,当18世纪来临时,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忙于拓展和巩固他的封建王朝,而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着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在18世纪初爆发?

许多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市场需求是导火索。

几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殖民国不断地用坚船利炮,扣开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紧闭的大门,贸易将各国市场联系在一起。

可供选择的商品越来越多,它拓展了人们的消费视野,刺激了人的消费欲望,扩大了人们的消费需求。

这种消费需求最早反映在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纺织业。

当时的英国所有的工厂都加班加点,开足马力生产,但“无论生产多少布,好的次的都能卖出去”。

人力和生产设备都已达到极限,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要增加产量只有改进生产设备和改变生产组织方式两条路。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都被调动起来,飞梭机、珍妮纺织机等机械一个一个的发明出来。

生产组织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机械生产要更多的人组织在一起才能完成,企业规模扩大了,出现了现代工厂的雏形。

随着企业的增加,出现了一个新阶层——企业主,这是现代企业家的前辈。

然而,那时的工厂都有一个共同的局限,它们只能靠风车或水排驱动,能否制造出驱动机械的动力机器,成为当时英国仍至整个欧洲人的渴求。

这时,后来因制造出“万能蒸汽机”而名扬四海的詹姆士.瓦特先生,正经历着人生一场又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1773年3月,瓦特的合伙人破产,他不但没有了收入,而且不得不变卖家产还债。

37岁的瓦特哀伤地说:

“我还有妻子儿女,我眼看就要老了,我拿什么供养他们?

”这年的秋天,瓦特的妻子去世,给他留下了6个子女;不久他重新与人合伙的另一个工厂又倒闭了。

瓦特穷困潦倒,有一位朋友介绍他到俄国去,瓦特准备离开这片让他伤心的土地。

这时一个叫博尔顿的企业主找到了他,他劝瓦特留下和他联手研制蒸汽机。

博尔顿的工厂在英国的伯明翰,那是当时英国的小五金生产中心,他的工厂有1000多名工人,生产小五金器械。

博尔顿很有抱负和远见,他看到英国工业兴起,新的工厂需要动力,于是他决定赌一把,不惜倾家荡产,转产蒸汽机,这样他找到了在这方面小有名气的瓦特。

这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使这两个性格和境遇截然相反而又相得益彰的人走到了一起,博尔顿有钱、有家产而瓦特有技术;瓦特心思细腻,动作迟缓,容易焦虑和灰心丧气而博尔顿性格粗旷豪放、行事敏捷、乐观开朗,很有毅力。

当时英国和欧洲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为制造这种机器而苦思冥想,要完成研制不是我们现在看来这么容易。

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失败,也不知道瓦特说过多少次不干了,而博尔特总是说:

再试一次,就在这再试一次的努力中他们成功了。

当博尔特和瓦特,对他们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进行最后调试时,英国国王来到他们的工厂参观,国王问:

“你们在忙什么?

”博尔顿回答:

“陛下,我们在制造一种君王们梦寐以求的机器”。

国王问:

“什么机器?

”,博尔顿回答:

“是力量,陛下,是制造力量的机器”。

博尔顿和瓦特——企业家和科学家的联姻,是不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没有考证,但他们的成功为以后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提供了经典范例。

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意义不仅在于至此人类开始摆脱了自然的束缚,而且在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瓦特研制蒸汽机前的一个世纪里,正是欧洲历史上的科学鼎盛时期,而近代科学集大成者艾萨克.牛顿就诞生在英国。

博尔顿看中的瓦特不是一个一般的工匠,他研读过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力学,化学和数学都有很深的造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使瓦特捷足先登,解决了工业化的核心——动力问题,因此被后人称为“工业革命之父”。

瓦特、牛顿为什么出现在英国?

当时英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痴迷于发明创造?

这既得益于威廉三世夫妇带来的“崇拜财富”的清教文化的洗礼,也与一部法律和一种崇拜有关。

这部法律就是英国16世纪颁布的《专利法》,它规定给与专利的发明者15年左右的保护期,保护期内,任何人不得盗用和仿冒。

晚年的瓦特非常富有,他财富的来源不是与博尔顿合作的蒸汽机制造厂,而是被一再转让的蒸汽机发明专利收入。

250年前,英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几乎使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追求之中。

一种崇拜就是对科学和知识的崇拜。

在当时的英国,不仅鼎鼎有名的牛顿,就连普通老师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经常有人问牛顿身边的人:

“他吃饭吗?

”“他喝水吗?

”“他睡觉吗?

”,当时英国人为什么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追捧科学家呢?

一位英国人答道:

“他们知道只有上帝才知道的东西”。

科学,就是上帝。

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是国王和显贵的墓地,牛顿成为第一个安葬在这里的科学家。

出殡那天,倾城空巷,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人来为他送行,抬棺人是:

两位公爵、一位伯爵、一位大法官,目睹牛顿葬礼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写道:

“走进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寝陵,而是为国家感谢那些为国争光的最伟大的人物建立的纪念碑。

这便是英国人民对才能的尊重”。

瓦特启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机械引擎,而另一个同样举世闻名的人物却开启了英国人的思想引擎。

就在博尔顿和瓦特对蒸汽机进行最后调试的时候,一个50岁的学者也在最后完善自己的一台特殊的机器——思想的发动机。

1776年一本书出版了,它叫《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

《国富论》开门见山,首先指出:

人类参与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谋取求私利,使得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他说:

“屠夫、酿酒商、面包师给我们提供食品,不是出于仁慈,而是为了从我们这里得到回报”。

他将“自由竞争”作为自己经济学说的基础,它的最著名的观点是“看不见的手”。

他说:

“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努力,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着,去实现它原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最终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