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名优秀设计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297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好一名优秀设计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做好一名优秀设计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做好一名优秀设计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做好一名优秀设计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做好一名优秀设计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好一名优秀设计师.docx

《做好一名优秀设计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好一名优秀设计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好一名优秀设计师.docx

做好一名优秀设计师

做一名优秀设计师,就请您保持良好心态

大家可能奇怪,为什么ateacher的设计讲座很少讲纯粹的设计,却如此强调心态、思维呢?

如果大家认真想想就会知道是有道理的:

即使是武功高手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态也一样会陷入苦恼和埋怨的泥潭,如果没有对事物本质的分析能力也一样会成为做坏事的高手。

反过来,如果一个初学者没有正确的心态和本质分析的能力,则只能导致浪费生命。

所以ateacher试图对心态和分析能力做一定的阐述,希望可以成为各位设计师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参考。

在实际的设计生涯中,ateacher多次深刻地感觉到正确的心态和对事物本质的分析能力对设计与创作成功的重要,经常会发现许多本来优秀的设计师和优秀的人才、学生由于缺乏这种思考而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心态部分在第一讲中有过梗概式的讲述。

这一讲则主要侧重于本质分析的思维方式。

ateacher把面对现实时多数人采取的下意识的本能判断及分析称为第一思维。

在第一思维中世界的现象是复杂的,许多事情都似是而非,于是解决问题、理解问题的方法也是复杂的,理论自然是五花八门的,结果是只有产生更多复杂的思维,甚至是不可知论。

顺便说一句,ateacher认为无规律的发散思维也是第一思维的一种,原因是目标不明确,容易把问题复杂化。

有趣的是,多数现象是有其本质的,只是由于我们不是有意识地分析,往往会造成许多天才的浪费。

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复杂的事物简化为重要的主线来理解和操作。

必须强调的是,只有有意识地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有可能进行简化。

这种分析简化的能力就是成为与普通人不同的人--建筑师应该具备的本能。

ateacher称之为第二思维。

如果说有同义词的话,即分析能力、洞察力、成功能力等等。

如果干脆更简化的话,即“以人为本、面向目标!

下面分章节对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行本质的分析,供各位参考。

传统教育模式与第二思维

这里的传统教育特指大学之前的教育,以此分析大学以及毕业后自我学习和进步以至成功的原则。

几乎全国的知识分子都在几乎同样的模式下受到了大学前教育,这种本质相同的教育模式ateacher称之为传统教育模式。

由于其普遍性和统一性,因此非常有效地影响了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所以对其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只是很少有人自觉地去分析其本质而已。

我们都早已习惯了说“教育改革”,其实我们却更早地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所以一旦听说ateacher要分析传统教育模式,很多人必然会大摇其头,呵呵。

其实,为什么我们在学习和进步中会有许多困惑,往往是有其本质原因的。

我们姑且称传统教育的第一思维模式为思维A,本质分析的第二思维模式为思维B。

一、思维A的典型特点分析

由于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这种“公认正确”的教育,因此我们潜移默化地就认为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正确的,即使是对其有一些不满也多是针对局部的牢骚而已,然而正是传统教育的很多典型特点形成的本质导致了我们多数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的僵化及生命的浪费。

不信么?

我们先来分块分析。

A1、“串联式”--思维A的“天经地义”

“串联式”指的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必然是从头开始讲,决不允许从中间开始或者从任何一个章节开始,当然相反顺序讲课则更是大逆不道啦。

一般认为这是“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其实这并没有大错,问题是不论什么课程都这样就值得商榷啦。

比如英语,任何一个人小时侯学语言都是从一些常用的词汇和语句不自觉开始的,这是公理而且是自然而然、符合人的本性的。

而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教学却完全不是这样。

即使是幼儿园,一样都是从ABCD开始,并且进行阶段测验,不仅根本没有乐趣,而且必须从学习的早期即开始强行记忆并承担阶段测验不合格或成绩差所带来的罪恶感,于是很容易导致许多很聪明的孩子很小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甚至仅仅是为了怕挨说而被迫学习,仅此一点就使得大量的人才从小就被培养了“英语恐惧症”甚至“学习恐惧症”,结果一生平庸并自认为自己真的“很笨”。

小学至高中的自然常识、地理、历史等等其实完全可以打乱章节学习的课程均如此强硬地按顺序讲课,比如历史,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对古代的历史毫无兴趣而从一开始就厌烦历史课......最可怕的是章节测验,当学生们对课程根本没有整体认识的时候就强行进行局部的测试,十分容易使学生不停地遭受挫折感、不断地强化负罪感。

“串联式”的讲法似乎天经地义,却十分、绝对有效地、潜移默化地导致多数人读书习惯了从第一页开始读,而且如果第一章没有读懂就会本能地认为是“章节测验”没有及格,于是负罪感极强,呵呵,导致的后果十分简单:

这本书不读啦!

更可笑的是许多书的前面部分很枯燥,却煞有其事地在章节后面设置所谓的复习题!

许多茫然不知所措的人在读技术类和原理类读物时几乎都有这个通病:

从头读书而不是自行编排顺序。

于是许多人除了小说能通读外,很少通读过很重要的理论书、技术书、杂志等等。

甚至竟然多数设计专业学生讨厌和害怕英语!

呵呵,有趣么?

诸位能够在6天之内通读3DSMAX的书并初步掌握么?

诸位能够在6天之内仅凭英文的HELP掌握LIGHTSCAPE么?

诸位相信AUTOCAD其实只需要50个命令根本不需要菜单就可以快速造模(当然不是愚蠢的实体造模啦)以至于不懂英语也一样飞快而且省面么?

诸位相信区区15天的培训就能把一个不懂英语、没有计算机基础的人变成画的不错的能被社会承认的建筑效果图制作员么?

其实诸位本来是能的!

只是由于很多书籍和培训的第一章就把许多人搞糊涂了却不想打破“串联式”的习惯而已!

只是多数人对“周期”的概念过于执着而已!

诸位学子试想,如果有一桌饭菜,你会根据顺序一个菜一个菜吃呢还是捡爱吃的吃并根据口味搭配呢?

如果一个孩子到了美国,他必须先学会ABCD和音标及单词拼写才能开始说英语么?

你买杂志看的时候你会绝对坚持一页一页看吗?

其实道理如此简单!

我们能说“串联式”是以人为本么?

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是“串联式”么?

我们能说“串联式”是成功的法则么?

现在是信息时代,要紧的是快速学习、快速掌握、快速应用、快速出成果、快速出效益。

“串联式”的学习习惯直接导致了大量科技和理论书籍难以被人掌握其中精要,同时也直接导致写书的作者写出了大量不受欢迎的却很有内容的书籍。

多数人书架里的科技书都是前半段旧,后半段几乎全新!

“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难道必须是“串联式”么?

可惜,几乎所有的课程依然如故。

诸位,恳请诸位认真思考“串联式”的学习方法是否已经完全成了你的学习习惯呢?

你是否因此而丧失了学习的乐趣、自信和产生畏难情绪了呢?

你是否转而埋怨环境、亲人、社会来为自己找借口了呢?

请你认真分析思维A“串联式”背后的本质啊。

“串联式”大大有利于教育者自身,而当受教育者进入大学以后就等于进入了“自我教育”的全新阶段,这时如果不尽快摆脱“串联式”的学习模式,必然是后果严重啊,呵呵。

A2、“周期式”--思维A的“游戏规则”

“周期式”是指任何一门课程都假定了一个教育者认为“合理”的周期,这不用解释吧,哪一门课程不是如此呢?

比如大学的革命史之类的课程,本来是一门极有意思的课程,却由于周期过长,学生普遍产生厌烦情绪。

其实区区一本薄书,如果勒令学生一周内读完并作出读书笔记和论文,然后由老师进行重点讲解和穿线,进而考试,其实对大学生的智商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有些专门的计算机课程,竟然区区“办公自动化”竟然需要一学期!

等你学完了,人家升版啦。

而素描、色彩等本来就该全期学习的课程却往往被缩短至一年!

勤工俭学、社会考察等本来应该从头至尾贯穿始终的课程则干脆排除在周期之外了!

呵呵,周期第一其实等于过程第一,完全不是目标第一!

认真想一下,我们哪一门课程不是规定周期了呢?

其实从教育的角度看,“周期式”未尝完全没有道理。

然而重要的是这种“周期式”的思维却真正地导致了我们学习上的障碍!

比如一看到一本书,就会本能地拿那本书的厚度与学校的教科书相比,进而推论出所需的学习时间,进而认为没有半年是不可能读完的:

其实这时还没开始读呢就没有信心啦!

一本书刚看几页,就认为其高深艰涩,负担沉重,不可能短期学完。

于是大骂写书人无耻或无知,以此找借口逃避学习。

其实书是人写的,那么人自然能看懂。

问题是我们已经习惯于“假定周期”了,问题是我们的传统“周期式”的假定又都是那么长的周期,而且还得老师教才成呢!

在这种思维定式下,我们不仅难以自学,而且难以相信短期的专业培训能够有真正的效果!

于是面对信息时代大量新技术新知识只有慨叹着日复一日地完成我们自卑一生的“周期”,呵呵。

在这种思维定式下,许多人打电话咨询灿拓的15天电脑建筑效果图培训和30天电脑室内效果图培训时,往往是一听说15天这样的周期就毫无礼貌地放下电话啦:

“不可能!

骗子!

”他们宁可相信2-3个月的周期也不愿意亲自来调查,呵呵!

很少有人想到金钱买效率买成果,而是坚持金钱买周期!

不是浪费生命么?

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假定”就成了“周期式”的副产品。

很少有人喜欢真正的实验和调查,多数人坐在宿舍胡思乱想,在论坛里根据猜测胡乱发言。

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很少勤工俭学了解社会,甚至有毕业多年却仍旧很少考察其他公司的设计师!

于是,在信息时代,我们会非常欣喜地发现多数人由于坚持“周期式”的思维定式而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竞争压力不大啦!

于是,我们非常痛苦的发现飞速发展对团队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喜欢周期的人真的多啊。

诸位扪心自问,多少人想过在6-8周的课程设计周期里做2-3个全套方案呢?

“周期式”方便了教育者,却大量地“平庸”了受教育者。

A3、“无知式”--思维A的“毁人不倦”

“无知式”指的是事先假定受教育者是无知的,必须由教育者教育才可能成才。

事实本来如此,可是绝对化就出问题啦。

试想:

求生、审美、尺度、常识等等这些本能的东西难道不是受教育者“部分自备”的么?

由“无知式”直接产生的后果是“学了设计忘常识”。

由于学生在设计方面“本能地”认为自己是“无知”的,所以学生十分“自觉地”放弃了自己几乎所有的审美、尺度等方面的本能,完全信任老师所讲的各种枯涩难懂的名词和理论,于是许多学生茫然于统一、对比、尺度、均衡、协调、韵律、色彩、材质、空间、构成、结构、解构、架构、构件、元素、流、场、美学、文化、哲学、体系......等等等等所谓的专业术语中,在不知不觉中就完全忘记了自己其实本来就有审美和理解空间的本能,进而大幅度丧失了审美能力并以最快速度进入自卑或狂傲状态。

这种“学了设计忘常识”的现象在高年级和刚毕业的设计专业的学生中比比皆是。

比如根本不重视设计规范甚至讨厌却不知这是法律你不重视是会进监狱的;

 

比如自己家买房子都讨厌异形房间却在课程设计中不厌其烦地“设计”根本摆放不了家具的所谓“空间”;

比如明明就是毫无用处和道理的挑檐却硬说是什么“灰空间”;

比如自己家的厨房如果没有窗户就会大骂开发商却在课程设计中大讲什么“现代厨房理念”进而十分“自豪”地取消了厨房的窗户;

比如明明知道幼儿怕掉入水中却在幼儿园设计中堂而皇之地“设计”什么“浮在水上的幼儿天地”;

比如明知汽车直角转弯是不可能的却在高层旅馆地下车库中“设计”锐角车道;

比如明明一个设计根本就连看着都不舒服,却自我陶醉于对设计的“诠释”之中;

比如完全不考虑造价和业主的需求;

比如把业主当敌人甚至暗地里嘲笑业主的文化水准;

比如用卷尺一量即可知道的尺度,却在大找什么资料集;

比如十分干净利索的人却交出潦草肮脏的草图;

比如本来很能说的人讲起方案却结巴红脸;

比如……

原因据说很简单:

学校没教过!

更有趣的是,许多设计专业的学生甚至认为完全不必学习绘画和练字!

试想,一个哑巴,就算他的理论和修养再高,说不出来怎么办?

道理和常识是如此简单,却由于学了设计而大放厥词甚至形成不可知论思维模式的学生难道不可笑么?

什么叫书呆子?

呵呵。

由“无知式”直接产生的后果是“强烈的依赖被动性”。

原因是从小就固定了这样的思维:

只有学校好和老师教的好才有可能上大学,自学?

开玩笑啦!

于是到了大学依然极为依赖老师,而且是本班老师。

甚至有许多4年级的学生却从来没有去别的班听过课!

甚至有许多4年级的学生从来没有找本校或其他院校的老师请教!

与此相对应的是,多数学生对“作业”二字十分重视,并以完成作业为根本目的,却很少对作业进行本质的分析或自行设置作业。

主观能动性往往被放弃或转移到上网聊天、发牢骚等等方面去啦。

无知式”的公式是:

学的好=老师人品好+老师教的好+学校好+社会好+环境好+同学好+专业好+前途好+家长好......因为从无知转而迷信老师,最终很容易演化为对周围环境所有因素的依赖,当环境不那么尽如人意时则自然形成普遍的喜欢抱怨或自暴自弃的潜在性格。

还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上大学之前没有绘画基础,于是自卑于是放弃于是混日子,其内心深处的想法就是“老师没教过所以我不会”,根本不会去想靠自己练习和掌握。

怎么练习啊?

呵呵,“无它,唯手熟尔”。

由“无知式”直接产生的后果是缺乏主动运作能力。

原因是从小开始只要我们不听老师的话就必然招致贬义的结果,从而坚决不敢做老师不让或学校没有安排的事情,当然也就缺乏承担主动行为万一失败所引起的后果的能力。

然而大学教育是需要学生80%进行自我学习的,与大学之前教育模式完全不同,社会则更加要求人们100%自我学习和适应进而成功,所以主动运作的能力必然是最终的目标。

由于“无知式”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和以老师为主的惩罚规则,从而使得极少数人能够冲破重重阻碍主动调查、主动实验、主动研究、主动规划、主动运作。

设计专业是需要极大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专业,必须具备本质分析、主动学习和运用有关的新技术新知识、主动进行市场调研、主动探讨客户需求、主动策划行动方案等能力,因此如果缺乏主动运作的能力,则受损失的就不只是个体啦。

我们是“先天无知”的,所以老师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如果不听老师的就必然是错误的,所以没有老师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办啦,所以我们没有主动分析运作的经验,所以我们没有失败的经验或承担失败后果的能力,所以我们很少主动成功,所以我们最终一事无成却似乎学到了很多知识,真是令人糊涂啊,呵呵。

“无知式”是应试教育的法宝,因为考试成了检验学习成果的标准,而不是社会和市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以考试为第一标准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彻底地无效啦。

各位扪心自问,我们对老师的尊重是不是在内心深处很矛盾呢?

可是我们却仍旧“无知”地需求老师的主动性而不是自己的主动性!

我们固然无知,但为了学会和有效运用知识,却不一定必须依赖“分配”给你的老师啊!

“无知式”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威信,同时也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大幅度削弱了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和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A4、“有罪式”--思维A的“先天优势”

“有罪式”指思维A令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先天有问题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则必然完蛋啦。

“有罪式”的常见例子就是“不好好学习,将来肯定没出息”(或“这孩子不听话,肯定没出息”)这样一个基本命题,换句话说就是:

“你本来不会有出息的,只是因为你好好学习了,你才会有出息”。

大家可能疑惑:

难道不对么?

问题是这里的“好好学习”指的是“减轻罪过”的直接方式,是说我们先天有罪啊!

这里隐藏了一些潜在命题:

1、好好学习,就会有出息。

只要不好好学习,就有罪啦--这里的学习只限于学校和老师教的内容,自学的其它课程不算!

而且是否是好好学习则完全依赖于别人的判断,尤其是传统模式的判断。

2、听老师的话,是好好学习的基本。

不听话=不好好学习=没有出息。

--当然不会认真分析老师和课程是否有问题。

3、越是好好学习、越是听话,则罪过越轻,但是永远有罪。

除非你读成了硕士、博士。

4、如果犯了错误,是罪上加罪。

原因是你没听话在先,犯错误在后。

“不是早就说过要好好学习吗?

都说过多少次了?

又错?

”呵呵。

这样,貌似合理的一句话却在从小就灌输给我们不准犯错、害怕犯错的观念、只要犯错就得自责的观念!

理由是“批评你是为了你好啊”。

呵呵。

于是老师往往成了“批评”的代名词。

学生则成了“改正”的代名词。

这样,不犯错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准则,而成功则并不是必须的。

这样,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不犯错误,而不是最终成功。

换句话说,过程第一,目标无所谓。

课堂上多数学生最关心的是不要让老师难堪以避免批评,于是当然不敢随便提出问题啦。

表面上看学生在学习和听课,实际上都是真正在意和害怕不及格。

最严重的是学生怕挨说而导致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无言堂”,完全没有交流和互动,过程成了天下第一!

学生不得不拿出大量的精力研究如何“无罪”,而无暇顾及如何成功,可惜成功需要犯大量的错误。

企业员工真正关心的是不要被老板挑毛病,通常的观念是“只要我没犯错就应该给我工资”,而不是对企业前途的关心和自己的成功与贡献的自评,可惜没有后者则没有团队,当然就没有企业的成功啦----国家呢?

“有罪式”直接导致许多概念被偷换。

不犯错误(偷换)成功的目标;本职工作没问题(偷换)团队工作的成功;老师(偷换)成功者;关心(偷换)错误的指导及命令;稳扎稳打(偷换)必须成功;拼命劳动(偷换)事半功倍;苦劳(偷换)功劳;勤奋(偷换)成绩;遵守纪律(偷换)成功的结果......

“有罪式”迫使学生为害怕犯错误和失败而保守行动。

“有罪式”不允许学生冒险和大胆想象。

“有罪式”迫使学生跟着老师亦步亦趋。

“有罪式”迫使学生认为只有上大学或有好成绩或拿到毕业证或考取硕士、博士才是正确的,而能否成功则是次要的啦。

“有罪式”迫使老师上课点名,至于学生是否喜欢听老师的课则无足轻重啦。

“有罪式”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却必须“不敢言”,久而久之则形成“无言”。

试想,这样的学生被送到完全不同思维的大学,其创造力及想象力敢发挥么,他们能理解大学的真正含义么?

有一个典型例子。

美国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是全世界薪水最高的首席执行官,被誉为全球第一CEO。

从1981年入主通用电气起,在短短20年时间里,韦尔奇使通用电气的市值达到了4500亿美元,增长30多倍,排名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

然而就是这样的成功者,小时侯却是口吃结巴的孩子。

虽然多数教育者不会歧视这样的孩子,但是却很难令其自豪。

看韦尔奇的母亲--一个普通的没有文化的母亲是怎样做的吧:

“她总是为我的口吃找一些完美的理由。

她会对我说:

‘这是因为你太聪明了。

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的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袋瓜。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对自己的口吃有过丝毫的忧虑。

我充分相信我母亲对我说的话:

我的大脑比我的嘴转的快。

这就是ateacher竭力强调的“天才式”!

这与“有罪式”是天壤之别的--有错误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功和贡献!

我们经常说要学会“宽恕”、“原谅”别人的错误,甚至由于原谅与宽恕往往使得犯错的人心里更加内疚,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认为犯错误是不正常的,因此需要大度地对待别人的错误。

实际上犯错误才是真正的正常啊。

只有大量的错误才可能导致成功啊。

各位扪心自问,谁能做到宁可多犯错也要总结经验教训以达到最后的成功呢?

只有少数人敢于创造犯错的机会--冒险和大胆想象进而市场调查进而大胆实践--这些人是领导者。

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然天才”,千万不要总是浪费时间为自己的错误而自责--用宝贵的时间向前冲吧。

A5、“过程式”--思维A的“战略转移”

“过程式”指思维A是绝对关心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每个阶段的成果,即其本质是过程第一:

过程正确,则代表教育者(或管理者)无错,至于受教育者(或员工)能否成功则不是主要的评判标准。

由于我们从小就习惯了阶段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毕业考试......这种思维定式,导致设计专业的低年级学生以为绘画、构成、字体、设计、理论......等需要练习、品味一生的课程只要当时成绩合格就会成为合格的设计师。

于是以老师为准绳,以作业为主体,直到高年级多数学生才忽然发现怎么还是不行啊?

比如我们极其关心学历就是一个典型。

本质上学历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个人能否胜任和成功作出业绩。

但是由于思维A是专门对过程下工夫的,难以对学生的成功作出保证,于是过程中的成绩或者证书就成为了“法宝”,至于最终能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和目标则避而不谈。

比如灿拓的15天电脑建筑效果图培训,很多学员在第1天时十分纳闷:

怎么不讲命令只讲学习方法和心态啊?

3-5天时十分痛苦:

一点电脑基础都没有,这些命令我都记不住啊!

6-7天十分担心:

复杂的楼和室内怎么办啊?

10-11天十分愤怒:

没讲什么啊,怎么我就会做了呢?

15天时却都兴奋异常、欢天喜地地拿着自己的2-3个作品连连道谢!

区区15天,思维过程却如此复杂!

甚至早期经常有学员在第6天左右要求退学费!

不少学员在毕业时坦言:

“幸亏坚持下来啦,如果当时撤退,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其实能这么快学会而且做的这么好!

”试想,这种成功的喜悦和毕业后实打实的效益能靠阶段测验达到吗?

试想,如果学员最终做的不好或者被社会看不起,即使阶段测验合格又有什么意义呢?

“过程式”的课程设置是以内容全面、循序渐进为基础的,这样,通过对课程设置的“问心无愧”和阶段测验考试,使得学校得以使用成绩、证书、认证、学历等作为向受教育者交代的标准,却完全逃避了学生最终是否成功的标准。

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程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了考试;学生毕业后是否成为成功人士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拿到了毕业证;一个人能否真正理解了企业的真谛并为之献身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学历;一个人没有真正的成功能力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人遵守纪律......等等等等。

呵呵。

由于“过程式”的普遍性,使得全社会都很自然地严格要求考勤、检查、集体活动、统一行动、开会等等,却对成功二字避而不为。

我们多么热衷于“过程式”啊!

我们多么重视成绩、学历、学位、职称、级别、认证、证书......啊!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却“自觉”地混淆了这些人为的名词与真正的成功的差别,这不是主动偷换概念么?

我们多么热衷于“过程式”啊,甚至使得大量的人才不希望成功啦,的确,成功的过程太累啦!

“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成绩”等等口号使得参与者更自卑,旁观者更失落。

麻烦的是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没有了创业和成功的激情与强烈的欲望!

这样的心态,何谈“振兴中华”啊?

我们多么热衷于“过程式”啊,甚至我们嘲笑那些成功的企业家,说人家是“农民”,说人家“没文化”,说人家只是“运气好”等等,却很少有人认真考察、思考我们所热衷的学历、学位是不是和成功划等号!

我们多么热衷于“过程式”啊,甚至我们反对或不满意老师“开公司”、“干私活”!

从来没有人想过设计专业的教师在社会中创办公司、事务所、学校、网站或者在社会的公司中任职实际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社会调查”和“教学实践”!

试想,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如果老师不投入到社会的市场当中去实践,如果老师都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果老师和学生一样是“书呆子”而毫不了解社会的运作模式,如果老师都不能有效地设计中标,如果老师都不能用自己的方案取得业主的信任,如果老师都不能把一个企业运作成功,如果老师本身都跟不上网络的潮流,如果老师本身就不是成功者,拿什么教学生啊?

只是拿书本知识么?

只是拿连自己都没有验证过的所谓“理念”么?

我们多么热衷于“过程式”啊,多数学生由于对老师“本能”的惧怕和对老师“不务正业”的反感,大学5年啦却从来没有去考察过老师的公司或老师的设计作品!

当然去老师的公司勤工俭学则更被学生认为是“挨宰”、“被黑”、“受剥削”!

其实学生却很少想到老师的公司正是自己学习的延伸场所,正是自己将来要承担的设计工作的缩影啊。

我们多么热衷于“过程式”啊,如果老师不来上课是“大逆不道”,而来了的老师如果讲的不好或者讲的少我们却心安理得:

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啊!

呵呵,殊不知社会和市场是只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