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知识问答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161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笔书法知识问答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毛笔书法知识问答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毛笔书法知识问答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毛笔书法知识问答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毛笔书法知识问答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笔书法知识问答四.docx

《毛笔书法知识问答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笔书法知识问答四.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笔书法知识问答四.docx

毛笔书法知识问答四

“书家四贤"是谁?

张芝、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

东汉末年的“草圣”张芝,曹魏时期的隶、楷书家钟繇,东晋末年的王氏父子的墨迹,可堪称“古之特绝”。

作者为证实自己独到见解的客观性,又特引用了位重才高、调清词雅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对古人书法的评述:

“顷寻诸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而王羲之则兼取钟、张之精华,将书法艺术推向新的境界。

因此,《书谱》概总为:

“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

四人被称为古代书家“四贤”。

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

二王:

王羲之王献之

行XX四家:

苏轼黄庭竖米芾蔡襄

书中四贤:

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大小米:

米芾米友仁

大小欧阳:

欧阳询欧阳通

唐初四大书家: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三宋:

宋克宋璲宋广

二沈:

沈度沈粲

二张:

张弼张骏

吴中四才子:

祝允明徐祯卿唐寅文徵明

吴中三大家:

祝允明文徵明王宠

明末四家:

邢侗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

嘉定四先生:

李流芳唐时升娄坚程嘉燧“瘦金体”由谁所创?

  瘦金体是由宋徽宗赵佶所创。

  北宋徽宗赵佶作为一个皇帝,怠于政治,听信奸佞,他任用蔡京、童贯等奸佞之辈主持朝政。

宋徽宗本人信奉道教,大造庙宇,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此外他还大肆搜刮民财,极尽侈靡,最后国库空虚。

至金兵南下时,北宋几乎无抵抗之力,他本人也被俘去,并忧死异乡了。

  但在另一方面,在文化、艺术等领域里,徽宗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在货币文化的创新上,他也身体力行,不遗余力。

人们常说,书法在运用上有三难:

篆刻难,书匾难,制钱文难。

此三难中方印、书匾还比较容易,而在圆钱上铸字则要难得多了。

但是宋徽宗赵佶却“因难见巧”,在钱币的方寸之间把他自创的“瘦金书”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把书法艺术推上了峰巅。

赵佶的书法初学黄庭坚,后自成一体,被称为“瘦金体”,铁划银钩劲瘦淡雅,风韵别致,堪称一绝。

中国哪位书法家最出名。

他写得是什么字体?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定居山阴。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48岁任会稽内史,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与谢安、孙绰等42人修禊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这篇序言,不仅文采斐然,书法艺术更是精美绝伦,为千余年来书家所公认。

这实际上也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顶峰。

正因为此,兰亭雅集也被千古传颂,流传至今。

  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很高,不仅全面精通古代各种书体,而且创造出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体,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怎样运笔?

 

  运笔必须用腕运。

五指攥住笔管,使笔管直立不动,全用腕力使手活动,笔管随着手的活动方向来回运转,这就是“腕运”。

什么叫“折锋”?

 

  “折锋”也叫“逆锋”,即起笔时笔锋逆入。

比如横画自左向右,写时先逆笔向左,到起笔顶点,往下轻轻一按,再向右画去;直画自上向下,写时先逆笔向上,到起笔顶点,向右下方轻轻一按,再向下画去。

什么叫“锋”?

 

  笔尖捻开捺扁后,在阳光下照看,近尖处有一段透明的部分,这就是“锋”。

笔的弹性由“锋”决定,锋越长弹性就越强。

写字时笔尖在纸上一按即倒,一提即直,这就是“锋”所起的作用。

何谓长短?

 

  “长短”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长短不一,而安排不同的结体。

字形长的,写得长些;字形短的,写得短些。

如“东、自、目、耳、茸”等字,字形比较长,“西、白、曰、臼、四”等字,字形比较短,就不能作同一安排什么叫行款?

  行款是指字与字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一字的末笔与第二字的起笔,第一行的末笔与第二行的起笔,虽不一定相连,但笔意贯通,看上去一气呵成,而不是各管各的,用互不相干的每个单字硬凑成文。

这就叫“行款”。

不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都要讲究行款,这样,一篇字看起来很生动、完整,而不是勉强凑成。

 

对临要注意什么?

  对临一定要注意看一字写一字,不可看一笔写一笔。

因此必须先经“格临”,熟悉了帖字的间架结构,然后才可“对临”。

何谓连贯?

 

  “连贯”是指点画之间的气势相连,互相呼应,笔道之间有有机联系,而不是每一笔都单摆浮搁、互不相干。

注意了笔道之间的连贯呼应,就能使整个字显得有气势而生动。

间架有哪些要求?

  字的间架,要求大小、长短、宽窄、斜正得宜。

何谓挪让?

 

  "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马"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

学习书法从何入手?

 

  先摹后临。

关于笔法

  笔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笔法包括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狭义的笔法仅指用笔的方法。

此指狭义。

笔法包含笔的运行轨迹、运行速度、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笔锋所处的位置、笔的竖立程度和笔的转动状态等。

一、笔的运行轨迹

  笔的运行轨迹,指毛笔在书法表现载体(纸、绢、竹、木等)上运动、行进的路线和因此而留下的痕迹。

笔的运行轨迹因书体而异,因风格而异。

  正书(含篆、隶、楷)讲究逆锋起笔、回锋收笔。

所谓“逆入平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就是对笔的运行轨迹的基本要求。

在起笔和收笔的过程中,笔锋往往两次经过同一个点。

行笔过程中,笔画圆转处,笔按弧线行进;笔画平直处,笔按直线运动。

  行、草书由于运笔较快,笔意连贯,正书中逆起回收的要求被淡化。

一笔之中,笔锋很少两次经过同一点(交叉除外)。

同时,行、草书变化丰富,直线条相对较少,笔多按曲线运动,连绵前行。

  从书法的风格来说,方峻、内扌厌的、其转折处(指横折)先提笔上靠,再按笔向内而下,笔意内敛,笔画稍有重合。

而圆润外拓者,转折处则直接向右下按笔,圆转下行,笔意向外拓展。

二、笔的运行速度

  笔的运行速度,指笔运行的疾涩、快慢。

疾,快的意思。

但“疾”并非一味的快速,仍须起伏行笔,急遽有力。

涩,慢的意思,即行笔要留得住,但又并非停滞不前。

字的点画不同,行笔速度亦各异,故有“疾”、“涩”之分。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云:

“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

涩非迟也,疾非速也。

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

”清蒋和《书法正宗•笔法精解•指法名目》云:

“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

  一般而言,写正书的速度要慢些,但又要有行草的灵动,写行草书则要快些,但又要有正书的稳重。

  笔运行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具体情形时缓时急,交替前行。

三、笔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

  笔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即笔毫与表现载体接触的最高部位。

  我们可以将笔毫先分为三个部分,接近笔管的三分之一称为笔根,接近笔尖的三分之一称为笔锋,中间的三分之一称为笔腹。

笔根以下的部分(即笔腹、笔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

如此,则笔毫自下而上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笔尖至九分之二处为一分笔,九分之二至九分之四处为二分笔,九分之四至九分之六处为三分笔,九分之六以上的部分为笔根。

  一般而言,用一分笔,线条轻盈、灵动;用二分笔,线条劲健、润泽;用三分笔,线条浑厚、沉稳;用笔根,线条苍迈、野逸。

在实际书写过程中,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往往在多个部位之间相互转换,以丰富线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质量。

这种转换是通过提按来实现的。

提笔浅行,则笔画轻细;按笔深进,则线条粗重。

四、笔锋在笔画中所处的位置

  根据笔锋在笔画中所处位置的不同,用笔方法有中锋、侧锋、偏锋之分。

中锋,亦称正锋,指运笔作书时笔锋处于点画中间。

为使点画圆润,历来书家多主张“笔笔中锋”。

因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汁顺笔尖流注而下,均匀渗开,达于四面,点画也就无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左重右轻、左轻右重等缺点。

故“中锋”乃书法之根本笔法。

“锥画沙”、“印印泥”即中锋之喻。

清王澍《论书剩语》云:

“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用其既定也端若引绳。

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

  偏锋,即运笔时将笔之锋尖偏在点画之一面。

写出的点画往往有轻重不匀,一边光一边毛等弊病。

一般书家以偏锋为败笔。

  侧锋,指运笔时笔锋所处的位置在中锋与偏锋之间的一种用笔方法。

侧锋用笔是中锋用笔的必要补充。

在以中锋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侧锋,可使点画痛快淋漓,跌宕多姿,富有变化。

正如古人所说的“正以取劲,侧以取妍。

”“正以主骨,侧以取态。

”我们在王羲之、苏轼、米芾等书法大家的作品中常可见到侧锋笔法的运用。

五、笔的竖立程度

  根据笔与书法表现载体的平面是否垂直和笔的倾斜方向与运行轨迹的关系,笔的竖立程度可分为垂直(基本垂直)、与运行轨迹基本一致的倾斜和与运行轨迹不一致的倾斜三种情形。

  垂直,指笔与表现载体的平面呈基本垂直状态。

这是中锋用笔时笔的基本状态。

明赵宦光《寒山帚谈•用材》云:

“正锋全在握管,握管直则求其锋侧不可得也。

握管袤则求其锋正不可得也。

  与运行轨迹基本一致的倾斜,指笔的倾斜方向与笔欲往或既过的方向基本一致。

有笔毫在后、笔杆在前(可称为“拖”)及笔毫在前、笔管在后(可称为“推”)两种情况。

当代书家雷志雄作篆书多用“拖”法,而何应辉作书则常用“推”法。

  与运行轨迹不一致的倾斜,指笔管偏出点画之一侧的倾斜,通常的情况是笔尖在点画一侧,而笔管则倒向另一侧。

侧锋用笔多用此法。

若笔管过于倾斜,笔腹着纸横行,则为偏锋。

偏锋不可用,用则扁薄。

六、笔的转动状态

  根据笔在运行过程中是否转动,用笔方法分转笔和不转笔两种。

转笔,指运笔时执笔之手指与笔管的接触部位不断发生变化,捻动笔管,令笔管转动的用笔方法。

不转笔,其意相反。

  转笔是笔法的重点,也是书法之“法”的重要方面,中锋行笔的基本条件。

因为只有转笔才能“令笔锋常在画中行”。

“担夫与公主争道”、“鹅划水”就是古人对转笔的生动比喻。

“道”、“鹅”即笔杆,“担夫与公主”、“鹅掌”即笔杆两侧之手指,“争”、“划”即是两侧手指的来回捻转。

  转笔的方向应视笔的运行轨迹而定。

如相向之两竖,行笔时左竖左转,右竖右转。

而相背之两竖,其转笔之方向则相反,左竖右转,右竖左转。

横画则视其俯仰,折画则视其外拓内扌厌来确定笔转动的方向。

反过来说,则不同的转笔方向决定笔画的运行轨迹和书法风格。

关于转笔,当代著名女书法家孙晓云在其著作《书法有法》中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执笔”松紧谈

  关于执笔的松紧,有很多的讨论,有说东、有说西,对于初学者来说,好像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个方向。

就这个问题,我们常见的有以下三种论述:

一、执笔以紧为好。

  执笔”松紧自古早有定论,就是一直沿用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书论著作《书断》中论述的,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书法的过程。

相传王献之小的时候,有一天正在练字,他的父亲王羲之悄悄地来到他的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竟然没有抽掉,于是,后来的人们多依据他来说明执笔以紧为好。

二、执笔以不松不紧为好。

  在现代有人对上述理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误传?

理由是:

执笔紧不能灵活运笔,使点画受到制约;而执笔松会失去对笔的控制,使点画难以成形。

因此,就提出执笔紧则稳健,执笔松则灵活,故而提出以不松不紧为宜,书写时既稳健,又能挥洒自如。

三、执笔无定法。

  执笔无定法是:

苏轼先生提出的“执笔无定法”的理论。

意思是想怎么执笔就怎么执笔,没有框框的约定,一切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做,想松则松、想紧则紧,想正则正、想奇则奇。

一句话,想怎么执就怎么执。

故我们看到有很多书法家都有不同的执笔方法。

  对于以上的种种论述,那种是对的呢?

这对初学者来说,是很迷茫的。

怎样执笔才是正确的呢?

初学者应该朝哪个方向走?

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执笔以紧为好”

  紧与松是相对的,是一对对比关系,不紧就松。

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执笔要紧,并悄悄地来到正在练字的王献之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验证王献之执笔是否紧。

从而说明了初学书法要“执笔以紧为好”。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认为是没有错的。

通过实践验证,执笔要紧有三点好处:

(一)、利于稳定

(二)、利于发力

(三)、利于控制

  这对初学者把握字型、培养习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执笔以不松不紧为好”

  执笔不松不紧是一个“中庸”的、聪明的理论。

此理论一出,即否定了“执笔以紧为好”的理论,认为执笔紧是懵人的,执笔以不松不紧才是最好的。

可不松不紧怎么界定?

这不好说,也难以说清楚。

说此法“灵活”、“不僵硬”,是执笔的上乘。

我想说的是:

(一)、不松、不紧的执笔法,是一个聪明的执笔法。

搞篆刻的人说:

“执刀如执笔。

”照此理论执刀应是“不松、不紧”,如果这样还能发力、刻字吗?

(二)、唐代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他为何要骗天下?

使传说中的“抽笔”误导、害了那么多人?

他不会不懂书法吧!

或者说张怀瓘先生是否也是用这种执笔不成?

要是这样的话,张怀瓘的书法也可断定是紧执笔写成的。

(三)、执紧笔就不能写字了吗?

就写不好字了吗?

我看不见得。

例如:

断臂者用固定的金属手臂把毛笔固定在金属手上,能松吗?

不照样写出一手漂亮的书法来。

另外,我看过孙伯翔先生写字,可毫不夸张地说,孙先生写字是很费力的,为写一个钩,用全身之力而送之,口含一口气,再与钩同时而出,只听“噗”一声,唾液满纸。

  不松、不紧的执笔法对初学者来说,是不可取的,此时的“灵活”、而缺乏控制,如同滑梯一瞬间而下,无法停止;此时的“不僵硬”、写出的书法而形如棉花,软无筋骨。

三、“执笔无定法”

  执笔无定法,这与字外功夫、法无定法,是一回事,它是对在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来说的人来说的,决不是初学者参考的标准。

学习书法一定要对自己所在的位置要看清楚,是初学阶段,还是有了很深厚的功底。

对初学者来说,执笔无定法,只能有所了解,不能作为执笔的理论依据。

如:

清代何绍基的回腕法,写出别致的何体;现代王镛先生用小笔写大字,用笔跟处书写,表现出民间书写的风采等 等,只有别致的用笔才能写出别致的书法,这也是一种创造。

初学者切不可盲目地去学,那是书家自己的积累而形成的独特的书写方法和技巧,千万不可照般,也不可评论:

如果说这就是执笔的“标准”;或者说书家“执笔不对”等结论性的论断。

对于这个“标准”是书家自己的“标准”,并非是大家的“标准”;再说“执笔不对”,并不是书家不会传统的执笔,而是在传统的执笔上有所发展,形成书家的执笔方法,用此方法表现书家的思想、追求,是个性的体现。

初学者只可欣赏,不可乱用。

待有了一定的造诣的时候,再去尝试也不为晚。

  总之,“执笔”的松与紧,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多年的书法教学经验,我认为对初学书法者来说,执笔宜紧不宜松。

执笔紧容易找到笔“发力”的感觉,这如同初学走路的儿童,腿都是软的,走几步便扑到妈妈的怀里。

初学者对笔的控制力很差,不会用笔,写出的字缺乏力感,没有筋骨,和初学走路的小孩儿一样,写出的线条往往也是“软”。

只有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的人,自然就达到“执笔无定法”的境界,书写时也不知道是紧是松!

“执笔”方法谈

  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只要写字都离不开“执笔”。

古人、今人对此都有很好的论述。

可能你会说,既然是这样,你还在这耽误大家的时间干什么?

不要忙!

我不会耽误大家的时间的,您看看我的想法,可能对您会有帮助的。

我认为每个人所站的位置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所以就产生了撮管法、握管法、捻管法、单钩法、双钩法、回腕法、龙眼法、凤眼法、拨镫四字法等等,众多的执笔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

当代最常用的是沈尹默先生倡导的五字执笔法,相传是王羲之所创。

要求手的形状实指、掌虚、掌竖,五个手指发挥不同的作用擫、押、钩、格、抵,而且剖析的十分清晰。

  面对这么多的执笔方初学者怎么去面对?

甚至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会看形形色色的执笔方法,对自己的执笔方法就会产生怀疑,也许会扪心自问“我这执笔对吗?

”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正确用笔之前,有这种“怀疑”应该是对的。

就不说别的,我在学习书法起初,那是文革时期,停课闹革命的年代,由于父亲怕事,就从市区搬到了农村,租了两间草房居住,父亲上班很远,在十几公里之外,一个星期回来一次,但他走的时候,就把作业布置好,必须完成,除了写语文、算术外,另加两张毛笔字,由祖父、祖母监督,完成不准出去玩,我记得那是在小学2年级的时候。

执笔好象是我父亲、祖父教的,因为他们两个都会写毛笔字。

  结婚后,我依旧是天天练字,有一天我正在练字,夫人突然对我说:

“你的执笔不对。

”这下可使我难堪了,因为她不懂书法,在相识时她也只是听媒人说:

“他的书法写的很好,天天都在写,满屋子都是他的作品。

”我记得我还刻了一枚名章送给她,以示“炫耀”,现在看来,就不是那会事儿了,可这在当时,对一个不懂得的外行人来说,挺管用的。

用现代的话说是给“懵住”了,这一懵我就成了家。

成家后,我没有想过夫人要学书法,不过在一起谈书法也是常有的事,反正她也听不懂。

书法好友在一起时,她也只是倒水、应酬,从不言语,但听到幽默之语时,也只是嫣然一笑。

  写到这儿使我想起近期的一件事,我上一篇《临帖笔记》的文章在《孔之见书法论坛》于2003/05/1712:

13发表后,《中国书法家论坛》坛主书法家齐玉新先生于2003/05/1809:

20跟贴说:

题目是“回复:

据说:

))))”我打开内容,这样写道:

“孔兄,据说嫂夫人的书法功底和水平比您高多了,出道也早,不知是否确有此事?

望您能证实一下,要实事求是啊:

))))”现在网络太厉害了,一个在唐山,一个在平顶山,人没有见过,可了解的是这么清楚。

我只有如实坦白了,题目是“你从那里得到的消息啊!

”,坦白道:

“是啊!

这是真的,不过是我的学生啊,我儿子半岁时她开始学书法篆刻,那是84年初,89年就入选“第二次中日妇女书法篆刻交流展。

90年4月就拿到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证了。

你从那里得到的消息啊!

我有点害怕你了老弟,你还知道什么?

”这在平顶山都知道她出名早,这是事实。

随后她作品还入选了“全国第二届篆刻展”,在我还是平顶山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时,她已经是平顶山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了。

高出我一级,自然是我的领导了,这已是后来的事了。

  话又说回来,她突然说出我用笔不对,就如一个在专心做事的人突然听到背后有人说话,猛的一惊。

我说:

“谁说的?

”“书上说的。

”夫人坚定地说道。

我拿起书一看,果然不错。

是我的执笔错了。

错在什么地方?

由于我的大拇指向外能弯曲90度,执笔时上部就没有空间了。

古人提出的龙眼法和凤眼法,形象地指出了执笔的方法,这使我至今乃至今生不能忘记,故我要介绍给大家。

  那么什么是龙眼法、什么是凤眼法?

二者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龙眼法和凤眼法是古人提出的两个最基本、最使用、最形象的执笔方法。

它的标准和五指执笔法相同,也是擫、押、钩、格、抵,但不同的是它明确地指出,执笔的手,拇指和食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虎口”的在执笔时的形态。

执笔时“虎口”呈圆形,乃龙眼也;执笔时“虎口”呈扁圆形,乃凤眼也,看过扬丽萍孔雀舞的就知道凤眼是什么样的了。

据说扬丽萍在表现孔雀眼睛时,灵感来源于凤眼法。

  有的人说了,那擫、押、钩、格、抵,五指执笔法,是什么形态和作用你没有讲啊,是啊!

我给忘了,不过现在让我说出它们的的形态、作用,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

但这没关系,我会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执笔”法给你讲清楚的。

  我用的是“龙眼法”,为什么要用此方法呢?

很简单,就是我要纠正我学书法时,不正确的执笔方法。

用“龙眼法”正好能解决这个执笔的问题。

不过,古人没有说具体的学习的方法,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执笔”方法,其方法如下:

  “手伸开,盒子枪,‘啪’,捏住笔,大拇指头拱起,无名指头一抵。

  再简单一点就是:

“三个指头捏笔,大拇指头拱起,无名指头一抵。

  第一个口诀是教小孩子用的,小手伸开,无名指、小指绻起,使手形成了一个类似手枪的形状,再加上打枪的声音,既形象又生动,这很符合儿童爱游戏的特点,很容易掌握,一会儿就学会了,且不容易忘记。

  第二个口诀是对成年人说的,可以直说。

左手拎住笔,三个指头捏笔,毛笔沿食指一、二关节内侧垂直向上,大拇指拱起,形成圆形,呈“龙眼”法;无名指一抵,小指紧贴无名指,无名指抵住笔竿。

  在以上两种执笔法中,自然就形成指实、掌虚、掌竖之形态,再加上笔直、照鼻、胸离桌子一拳头,很快了达到很规范的执笔标准了。

  此外书法还有另外两种基本的执笔方法,一个是榜书式执笔法、另一个是站立式执笔法。

其执笔方法基本是一样的,只是姿势不同而已,在此就不详说了。

  总之,执笔起初一定要标准,只有执笔标准了,才能形成良好的技术,久而久之、熟了自然生出巧,写出好的书法来。

如在此上加上捻动笔竿,就变成了“捻管法”,把笔侧起就形成“刷笔法”等等。

万变不离其宗,笔法都是由标准的执笔方法衍生出来的。

我的一些朋友执笔一人一个样,有勾笔法、有呛笔法、刷笔法、摆笔法,就是这样的笔法,在全国的书法大展中,亮丽多姿、屡屡多魁,可我们在作品中是看不到这样的执笔。

我过去听人说过,有的书家从不在人的面前写字,可能就是怕人看出执笔来吧。

  总而言之,任何事情起初都有个标准。

起初时的执笔正确与否,对书法今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如同小树在育苗时就育歪了,不去扶正,是不会张直的。

故而,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开始就要走正路。

对学习书法来说,开始都要有一个正确的执笔才是。

“用笔”方法谈

  “用笔千古不易”,一句名言,道出了书法“用笔”的真谛。

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得从这个“易”字开始。

“易”在《易经》中的解释有三种:

简易、不易和变易。

“用笔千古不易”也要从这三方面来理解。

在用笔的过程中,不同的学书阶段对“用笔千古不易”有不同的体会、有不同的解释。

对初学着来说,是“不易”的,不知从何入手,怎么起笔、行笔和收笔,感觉太难了;对有一定造诣的人来说,是“不易”的,从生到熟,怎样形成自己独特的用笔,感觉太难了;对有成就的书家来说,也是“不易”,通过几十年的苦苦追求,冷暖有谁知,感觉太难了,真是不容易!

对“简易”、“变易”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如此看来,这六个字就有9种不同的解释、9种不同的感受,再加上不同的人、不同的组合,那么,不同的理解、感受就更多了。

这体现出“易”的伟大,“易”的深奥。

正是这些“伟大”、“深奥”给书法家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创造机会,同时也说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也是书法艺术之所以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根本所在。

正是这种原因,我们有必要弄清“用笔”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为了解它、认识它、并最终掌握它,奠定了基础。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力争从全方位诠释用笔,以使初学者少走弯路,尽快地步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一家之言,免不了偏见,望各位方家教正。

一、“用笔”的过程

  “用笔”的过程,是书写人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开始、发展、高峰、结束四个阶段,这是谁都要面对的问题。

至于在这个过程中能走多远,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进入什么样的境界?

都是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走去。

  “用笔”的过程,是技术完善的过程。

逐步使“用笔”达到娴熟的程度,创造出独特的“用笔”方法。

在这个“用笔”的过程中,要知道“用笔”的高度在什么地方,有目标地去攀登。

  “用笔”的过程,就是书写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什么字体,无非都是在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阶段中进行重复运动;任何书法作品都是从起笔开始,经过行笔,到收笔结束。

看似简单,其实变化无穷,简单中透出深奥,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