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770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

景胜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9月)

高三历史试题2015.09.2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

(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

”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C.科举制D.内阁制

3、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订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B、三省六部制实行C、察举制的完善D、科举制的推行

5、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记录了一个政治家阿里斯提德被自己忠实信奉的“贝壳法”放逐的故事。

一天,一位目不识丁的平民因为听烦了‘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就要求把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写在贝壳上。

因为听烦了一个人的名字行使反对意见的民主权利,似乎成了所有民主制度的一大难题。

该则材料表明雅典()

A.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关B.直接民主存在着局限性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所有人都有参政权

6、面对波斯人的人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

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泛希腊主义”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

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

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

该材料()

A.论述了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B.体现了希腊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C.说明了希腊城邦之间民族意识的形成D.解读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内涵

7、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资格。

当时,他若想获取政治权力,下列哪条途径可行?

()

A.参军,争取立下军功B.经商致富

C.收买人心,多拉选票D.接受教育,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8、公元前782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9、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0、《左传•桓公二年》云: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11、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

12、《中国古代史》中指出:

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13、“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刚刚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逐渐失去其作用

14、黄宗羲说:

“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

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15、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

此现象表明()

A.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

16、唐太宗在位时曾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

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17、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

A.创立郡县制B.确立三省六部制C.开创科举制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18、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19、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20、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

“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21、“理论上讲,……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们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居住在当地的迈提克(官方对外来移民的称呼)。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雅典明确禁止雅典公民同外国人结婚B.雅典传统对公民资格的规定

C.同外国人结婚的公民不能担任重要官职D.雅典人仇视外国女性

22、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

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

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23、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4、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据此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

将“司”改为“后”。

2011年3月,在完成扩建的新国家博物馆中,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

据此,你认为司母戊鼎更名的主要依据是()

A.文字研究B.史料记载C.民间传说D.专家观点

25、《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书指出:

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26、以下为《十二铜表法》的部分内容,该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注重()

◇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宽度,直向为八尺,转变处为十六尺。

◇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

◇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A.保持道路畅通B.保留原始的古老习俗

C.规范人们行为D.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

27、《论语》载: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

“敢问死。

”曰:

“未知生,焉知死?

”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A.认识你自己B.知识即美德C.因信称义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8、亚里士多德说:

“有些批评家所以要责备梭伦也就在这一点上,他们论证梭伦把审判一切案件的权力交给这些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这些法庭的权威日益增强,历任的执政好像谄媚僭主那样谄媚平民。

”这样的批评是因为雅典()

A.司法权被梭伦操纵B.民主制度的弊端显现

C.德才之人遭到排斥D.陪审法庭垄断行政权

29、《清史稿》中记载:

“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由此可知军机处()

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30、在柏拉图眼中,现实中的城邦实际上不是单一的城邦,而总是至少包含了两个城邦,一个穷人的城邦,一个富人的城邦。

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雅典城邦已在事实上分裂B.穷人和富人分别指奴隶和公民

C.存在两个城邦是为了实现轮番而治D.雅典公民中存在尖锐对立

考生注意:

只交答题卷!

 

景胜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9月)

高三历史

第二卷答题纸总分________

一、选择题(30X2=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选择题总分

非选择题

试卷总分

评卷人

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时代,经过夏、商的演化,到西周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都具有深厚深刻的宗法色彩。

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唐代政府机构示意图(如图)

 

材料三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

材料四中国古代史曾经发生过多次地方势力对中央权力的挑战,“七国之乱”、“安史之乱”,直到唐末,藩镇割据,唐政权也因此土崩瓦解,之后中国的历史进入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直到北宋赵匡胤进行制度革新之后才有了新的气向,宋之后,中国出现了元明清六百多年的统一局面。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五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查士丁尼及廷臣

材料六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

“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请回答:

1、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提示:

分析材料)(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曾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分)

 

(3)综合材料三和四,分析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下的基本矛盾及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4分)

 

(4)材料五图一所示人物对法制建设作出了什么贡献?

(2分)有什么重大意义?

(2分)

 

(5)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罗马帝国“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指的是什么,并举一例说明。

(4分)

 

32、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达尔也说:

“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

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一一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

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

此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

(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

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

(5分)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

(5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并说明理由。

(3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